谢维和:德育凭什么为首和为本?
2017年5月25-26日,由中国教育学会主办、北京中学承办的“中国教育学会十三五教育改革示范基地授牌仪式暨北京中学教学改革现场会”在北京中学举行,清华大学校委员会副主任、原副校长谢维和教授就“立德树人的逻辑与实践”做了报告发言。以下是他对“德育凭什么为先、为首、为本”的理解。近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开会专门讨论一个问题即《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在讲到教育改革的时候,一个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这是根本任务,而且要构建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引领的大中小幼一体化的德育体系。那么,国家改革发展的一个基本要求是什么?就是立德树人。
我们讲核心素养,实际上也是围绕立德树人而做的,它也是我们中小学教学改革中的一个主要任务。换句话说,这是一个基础教育深化改革最主要的关键词。
教育部关于核心素养的文件,第一次就是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来的,把它作为落实立德树人的基本、重要举措。
德育凭什么为先、为首、为本呢?
第一,没有德育,就没有教育,德育是教育质量的主要内涵,德育搞不好是教育最大的失败。
著名的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曾讲,“教育全部工作都用道德一个概念以统扩之”。在世界上义务教育兴起的时候,包括在欧洲、英国这些国家,真正兴起办义务教育的时候,主要目的并不是要教给学生知识,而实际上是从德育开始的。
他们原来在农村时都从事个体劳动,很散漫,想几点钟上班就几点钟上班,而在圈地运动以后,他们失去了土地和牧场,就需要到城里打工,那时他们接受教育最主要的就是服从于城市中大企业工厂的社会化大生产、集体纪律的要求。电影《摩登时代》就诠释了纪律比技术更重要的问题,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义务教育的兴起其实从德育开始的。
第二,德育是对儿童和青少年学生影响最深远的教育,是影响力最大的教育。
中国有一句俗话,叫“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凭什么就能够从三岁看到大,从七岁就能看到老呢?是看一个人认识多少字吗?很显然不是,是看一个人是否能够编程,是否能弹钢吗?也不是。重要的是看德行,看一个人的品质,看他的性格特征。
美国一个大学的研究人员曾在夏威夷某所小学找到20世纪50年代老师对小学生的品行所写的评语,通过这些评语追溯他们后来的发展。在研究人员作研究的时候,当年的小学生都已经是五六十岁的老人了,一生的成就基本上也都能够反映出来了。
研究人员根据当时评语上学生的名字找到他们,并根据当时老师写的评语来与他们后来的人生表现,包括他们的事业发展、家庭生活,以及性格特征作比对,结果怎么样呢?非常相似。这说明什么?说明真正能够去延续贯穿一个人一生的是他的品质,是他的品格,是他的道德,而不是单纯的认知。
究竟在孩子们有限的学校学习时间中,我们应该给他们什么?什么才是对他一辈子影响最大、最深远的?这是老师始终要悬在头上的一把剑,我们要时刻反思,今天的教育对他们而言有好处吗?
我们常常说为孩子打下一个生命的底色,什么样的底色?如果我们今天教给他的,对他的发展而言没有太大的意义的话,实际上是对不起这些孩子,对不起这个社会,也对不起这份职业和自己的良心的。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要重视德育,一个人的思想品德、性格特征的养育、培育,对他一辈子的发展非常关键。
第三,当下社会、老百姓对教育的不满,主要还体现在德育上,这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突破口。
不管是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会议,还是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十三五”规划,或是教育部诸多文件,都在讲立德树人,都在讲核心素养。所以德育在政策上、理论上的地位毋庸置疑。但是现实怎么样呢?
当然,德育还是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的,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在一部分地方和学校,德育还存在一些问题,也许这些问题甚至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什么问题呢?
很多校长信奉“德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所以,在很多学校,相比起语数外这样的学科课程,德育就变得不重要了。一到中考、高考,德育就干脆放在一边了。
讲核心素养,讲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个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不仅仅之于智育而言,还要适应儿童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
曾经有一位老师写了一幅对联,“智育是学校的生命线,德育是学校的风景线”。为什么德育在理论上、政治上讲得这么重要,定位这么高,可在现实中却是这样的状况呢?
有人说,这是社会评价的问题,社会评价学校的教育质量,依据就是分数。然而,把这样的反差归咎为学校追求分数合理吗?
追求分数有什么错?哪所学校不追求分数?哪位家长不希望自己孩子考所好学校?哪所学校的校长不希望自己的学生中考、高考成绩第一?没有人不希望。
可问题在于,提高学习成绩、重视学生分数就要忽视德育吗?难道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就一定要轻视德育,就一定不用重视德育吗?难道德育和智育就一定是对立的吗?
追求成绩没有错,为什么我们不能通过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来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呢?
陶行知先生在90年前曾经写过这样一段话,他说,
训育上还有一件最不幸的事,这事就是教育与训育分家,把教师看作是知识范围之内的事,训育看作是品行范围之内的事,以为学习知识与修养品行是受不同的原理支配的。甚至于一校之中管教务与训育者不相接洽或背道而驰。
怎么把这两者结合起来,这是我们今天仍然要去重视的问题。殊不知,学习知识与修养品行是受同一学习心理定律支配的,我们如果强为分家,必致教知识的不管品行,管品行的不学无术。
他还说,“所以我们希望担任训育的人,要打破知识、品行分家的二元论,而在知识品行合一上研究些办法出来。”
陶行知先生给我们留了一个作业,我们能不能在知识品行的合一上研究一些办法出来呢?
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这样的问题,重视成绩、关注成绩、提高学生的成绩,是认知发展很重要的方面。但是这种认知发展跟德育是什么关系呢?就一定要否定德育吗?重视学生的品质、品行和品格的培养,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对他们的认知发展有没有帮助呢?时隔90年了,这个作业我们还在做,真是惭愧。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