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扬先抑”这一技巧你会灵活运用了,会使作文水平提高
“欲扬先抑”是在写作中特别常见的一种手法。我们先来读两则小故事,看看古人是怎么玩耍“欲扬先抑”的。第一个故事和晚清民国时期的著名学者王闿运有关。
图注:这个人就是王闿运。
先要说说王闿运是谁?他在晚清的时候,当过“翰林院侍讲”,“翰林院侍讲”是个什么职务?说白了就是皇帝的老师,为皇帝或未来的皇帝——太子讲学,讲论文史以备君王顾问。民国时期,王闿运还当过几年国使馆的馆长,专门主持编修国史。
王闿运这个人,在经学、史学、文学方面都有特别大的成就。饱读诗书又豪放不羁,轶闻甚多。
我们下面就来读一则有关他的轶事。
一次,王闿运游泰山,夜宿东岳庙。恰巧庙里死了个和尚。庙里的主持知道王闿运是大学问家,字写得好,对联也写得好,于是请他写一副挽联。听完了主持的请求,王闿运沉吟片刻,蘸墨运笔,在纸上写下了八个大字:
东岳庙死了个和尚
主持一看,好生奇怪,又是着急又有一点生气。怎么把我说的这句话写上去了?这句话多俗气的一句话啊,怎么能当挽联呢!但他心里想着,嘴巴上可没说出来。
紧接着,只见王闿运稍一沉吟,又挥笔写下了八个大字:
西竺国添一尊如来
刚刚还都和主持一样狐疑不已的众僧人一看这副下联,都忍不住拍手叫起好来。
看!这就是“欲扬先抑”。如果没有前一句的俗气之至的“东岳庙死了个和尚”做铺垫,怎么可能有后一句“西竺国添一尊如来”大放异彩呢?
图注:来个剧照冒充一下。
再看一个故事,传说和唐伯虎有关,就是“点秋香”的那个唐伯虎。唐伯虎是明代的画家、书法家,诗人。这个人也是非常好玩的一个人,为人一样豪放不羁。
比如,我们比较熟悉他的一首名为《言志》的诗是这样写的:
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
闲来写就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
怎么样?看这首诗,就能感觉到这个人够洒脱,够自在的吧。其实这首诗也有一点“欲扬先抑”味道,前两句劈空来了四个“不”字,不干这个,也不干那个,岂不是闲人一个,寄生虫一个?但接下来的第三句说了自己会干什么,原来是“闲来写就青山卖”,通俗说就是卖画为生。但要注意,这个为生,可不是单纯“谋生”,而是一种生活方式。是“闲来”,不是“忙来”,作画来卖不是“一天忙忙为的饥”,而是欣赏青山,描绘青山,把最美的事物与他人分享,“不使人间造孽钱”。
当然,这首诗是唐伯虎的手笔无疑。但后面要讲的这个写诗的故事则基本上是杜撰的了。我们习惯于把一些好玩有趣的事情附会在风流才子身上,也算是相得益彰。
传说有一次,一个大户人家的老太太过八十大寿,大摆宴席,大宴宾客。五个孝顺儿子把唐伯虎请来,希望他写一首诗为老母亲贺寿助兴。
唐伯虎略一沉吟,刷刷刷,写下了七个大字:
八十老母不是人
围观的客人们一看,都惊呆了。怎么给人写祝寿诗非但不说什么“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之类,还一上来就骂人,说人家老太太不是人呢?
就在众人惊愕之际,就见唐伯虎刷刷刷又写下了七个字:
西山王母下凡尘
峰回路传,原来是“欲扬先抑”。众人热烈鼓掌。“原来不是骂我们的老娘,而是说我们的老娘是仙啊!”在旁边观看的五个儿子也都长长地出了一口气。老娘是仙,当然儿子脸上也有光。
万万没想到,唐伯虎接下来的第三句是这样七个字:
生的五子都是贼
啥???这下五个儿子可火了,马上准备老拳相向,要揍唐伯虎了。
唐伯虎云淡风轻,又写了最后一句的七个字:
偷来蟠桃献母亲
关键时刻点题,祝寿之意立显!不但表扬了老娘,而且表扬了五个儿子,皆大欢喜。怎么样?唐伯虎真的把“欲扬先抑”这种手法玩到极致了,让我们不能不竖起大拇指,来一句:“油菜花!”
当然,前面讲的都是逸闻轶事。可能有人会问了,是不是“欲扬先抑”的手法只适于用在这种幽默诙谐的文章中呢?其实不是的,很多经典的古诗也用这样的手法,只不过我们自己没有意识到罢了。
比如,来一首比较简单的,很多同学小学就会背诵的韩愈的一首诗,名字叫《春雪》。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第一句,“新年都未有芳华”,新春到了,却什么都没有。如此冷清,如此寂寥,草也不长,花也不开,让人觉得心情很是压抑。这一句用“都未”透露出了人们盼望春天来临的急迫心情。第二句“二月初惊见草芽”,“初惊”恰好和前一句的“都未”形成对比,一抑一扬,跌宕起伏,把人们在乍看到小草嫩嫩的,绿绿的,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惊喜之情一下子就写出来了。这就是欲扬先抑。
这首诗更难能可贵的是,不但有“扬”,而且还能一扬再扬。后两句用拟人的写法写出了白雪纷纷,好像是故意在庭院中的树木之间穿行,在刚刚要变绿的树枝上,仿佛是飞花一般,一派春天的盎然生机就此显现出来了。见了“草芽”,又有了“飞花”,这“芳华”就算是到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让我们张开双臂,去拥抱美好春天的到来吧!
清代人金华名宿唐彪有一本书叫《读书作文谱》,这本书中,他阐述文章概论和22种读书方法,从文章体裁、构思、立意、布局、修辞表达等各方面讲述写作方法,关于写作技巧即列举了37种。
其中,在说到“欲扬先抑”的技巧时,唐彪这样讲:“凡文欲发扬,先以数语束抑,令其气收敛,笔情屈曲,故谓之抑。抑后随以数语振发,乃谓之扬,使文章有气有势,光焰逼人。”这实在是对“欲扬先抑”的概念和作用的精确概括。
不仅仅是古人写作,现代人写作也常常使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这种手法能够发挥作用是有心理学依据的。一般说来,可以用这样一个公式表示:
在现状不变的情况下,作为分母的期待值越高,当然满足感就越低。所以,为了让得到较大的满足感,就要有效地管理期待值。“欲扬先抑”正是对期待值的管理,不要从一开始就把人的胃口吊那么高,先要把期待值降下来,然后才能更好地提升满足感。
很多名家名作,尤其是写人的名家名作,都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比如,大家熟悉的鲁迅的作品《藤野先生》,就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藤野先生刚刚出场时,鲁迅通过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之口这样描述藤野先生:
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
堂堂一个大学教授,居然形象这样猥琐,甚至被人当成扒手,确实有一点让人难堪。而且,鲁迅还补了一笔,“他们的话大概是真的,我就亲见他有一次上讲堂没有带领结。”
这就是欲扬先抑的“抑”,但也正因为有了这个“抑”,后面的一系列关爱学生,钻研学术的事件就更衬托出藤野先生的光辉高大的形象来了。
再比如,《阿长与》也采用了这种“欲扬先抑”的写法,限于篇幅,我就不详细分析了。另外推荐一篇大家不是很熟悉,但可以说是把“欲扬先抑”手法用到了极致的写人的文章,梁实秋的《我的一位国文老师》。(点击链接即可查看)
明白了这个道理,发现了“欲扬先抑”的妙处,你也在写作中来试试吧。同时,也可以想一想,除了我所列举的古诗词,还有哪些你读过的古诗文或者现代文,采用了今天我所讲到的“欲扬先抑”的写法呢。欢迎写在留言中,供大家进一步深入研读。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