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考生看过来:名师助力备战选考地理
浙江省新高考模式下的地理选考如何进行高效的复习,是摆在每位高中地理老师面前的新问题。笔者从浙江省新高考试卷入手,分析加试题特征,分享加试题的复习备考经验。加试题分析
1。考点分布特征
新高考方案地理考试试题由必考题和加试题两大部分组成。其中加试题第28题是以世界区域为背景的试题(命题侧重于自然地理),第29题是以中国区域为背景的试题(命题侧重于人文地理)。高中地理选修模块的《环境保护》《自然灾害与防治》以及必修模块的“地球运动”部分,放到加试题部分进行考查。前几次考试的加试题分值分布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地球运动部分的分值基本稳定在3-4分,自然灾害与防治及环境保护部分与必修模块内容有重复,其分值波动相对较大,为8-12分。
地理加试题必修部分知识点分布大致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地理加试题考点集中于四个部分:自然界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区域产业活动、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2。试题特点
强化对地理原理的应用、地理问题的分析。
由于历史原因,浙江高中学生的区域地理知识较为欠缺,这是高考命题人不能忽视的现实。因此浙江高考命题中有关区域特征,如经纬度、海陆位置、河流、交通线路等,试题都会以“显性信息”形式呈现,而高中地理必修部分的知识、原理,如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人口增长类型、城市空间结构、土地盐碱化、土地荒漠化等的概念及形成过程等,则以“隐性信息”形式存在,需要考生记忆和理解。
例如:28(2)比较①地和②地气候特征差异并分析其成因。
题目图像中给出了①②两地的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材料二给出了①地(海拔380米)和②地(海拔457米)气候资料统计图。
28(3)甲地是所在国花生主产区,分析降水特征对该地农业生产的影响。题目以表格的形式给出了甲地的降水特征(见下表)。
注重对地理核心素养的考查。
在命题上多以局部区域为背景,实施地理要素的主题探究,考查学生应用地理原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阐明地理过程的逻辑思维能力。如2015年10月28题和2017年4月28题。
更加关注社会热点。
例如:29(3)分析贵州省将易地搬迁作为脱贫途径的主要原因。(4)在第一、二、三产业中,各写出一个易地搬迁后劳动力就业的合理方向,并分别说明理由。
背景是“精准扶贫”。
28(3)指出鲁尔区治理后区位因素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其对莱茵河变清的影响。
背景是我国对水环境治理的重视,特别是浙江“五水共治”的政策措施。
29(3)分析赤峰市有利于形成“种-养-加”产业链的条件。
背景是我国区域农业发展、增收的政策。
从小切口、小角度分析区位因素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人类生产和生活。试题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以区位因素变化为切入点,让学生从时间、空间角度分析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影响,这就需要在复习中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例如:29(2)利用电商平台销售特色农产品,可以弥补传统贸易方式的哪些不足?
考查学生对贸易方式改变对人类生产、生活主要影响的理解,角度指向“传统贸易方式”和“电商平台”。
29(1)与游牧相比,阐述定居后牧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考查学生对游牧业定居后牧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变的理解。角度指向“定居”与“游牧”对比。
选修模块命题侧重于成因分析及应对措施。
从前几次考试选修模块的设问来看,自然灾害模块设问多为灾害成因分析与应对措施。
例如:28(1)近年来,非洲东部不少国家遭受严重的旱灾,简析其大旱的自然原因。应对干旱,这些国家在发展农业中可采取哪些措施?
29(2)贵州省主要地质灾害有滑坡、______、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等,分析该省地面塌陷多发的原因。
29(2)分析赤峰市发生白灾的自然原因,并说明定居后牧业抗灾能力增强的主要原因。
环境问题模块设问,多为环境问题成因、产生后果与对策。
例如:29(3)该农业生产基地在土地资源保护方面应采取哪些主要措施?
28(4)分析20世纪50至70年代洛杉矶市出现光化学烟雾的主要原因。
28(4)分析甲地所在国海洋渔业资源丰富的原因及渔业生产目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复习策略
新的高考模式、新的高考试卷结构,给中学地理教学带来了新的变革。如何适应新的高考制度,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复习质量,是每一位一线教师必须研究的课题。
1。强化概念、原理教学
从这几次地理试题的特点看,自然地理部分的考查侧重于对地理原理的活学活用、对地理概念的精准认知。要求考生在充分领悟地理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而在概念原理的教学过程中,选用经典的案例可以让学生领会、感悟地理概念及原理的本质特征。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要求概念、原理理解准确、全面。
如热力环流原理教学。热力环流概念在空间上有地面和高空,温度上有冷和热,空气运动有垂直和水平等。教材上对热力环流形成的表述为:“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差异分布,造成不同地区气温的不同,并导致水平方向上各地间的气压差异,引起大气运动。”这还不足以让学生精准掌握概念,还需要辅以教材给出的图像、文字资料进行分析。
从地理概念、原理的外延递进中强化地理思维。
地理概念、地理原理需要在完善知识结构的过程中形成。比如复习“热力环流”时,通过条件的追加,递进复习 “海陆风”、“山谷风”、“季风环流”、“城市热岛效应”等,就能较好地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如下图)。
类似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如气候形成与分布规律、洋流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自然带形成的主要因素及分布规律、区位理论等都可以采用这样的复习方式。
关注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地理过程是指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的时空演变过程。高考命题往往要求学生认识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从中发现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变化规律,推测该时段之前或之后的变化状况(如区位因素的变化等)。
对地理过程的复习应多采用图示法进行。例如:
大气受热过程
在复习中我们需要关注的“地理过程”还有:运用图表说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过程,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分析说明土壤的形成过程、简述主要地质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理解人口的增长过程、分析某区域城市化过程和工业化过程及特点等等。
2。强化地理原理在区域中的“落脚”
如何把必修教材中的概念、原理“落脚”到“区域”中?笔者建议以小专题形式落实,形成此类问题的解题思路和答题模型。
自然地理专题:如分析世界典型地表形态的成因。
(1)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冰川作用与北欧峡湾、冰蚀湖的形成。
(2)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板块运动与火山(乞力马扎罗)、裂谷;断裂下陷与湖泊。
(3)内外力共同作用与地表形态——黄土高原的形成。
人文地理专题:如评价农业生产的区位条件。
美国农业区域专门化的形成——美国小麦带(棉花带、玉米带等)的主要生产条件或气候、地形等要素对美国农业区域专门化(农业带)形成的主要影响等。
小专题的复习形式,连接了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衔接了复习备考与考试仿真,对学生题目信息的获取、答题能力的提高很有帮助。
3。整合必修与选修模块
《自然灾害与防治》与自然地理各要素联系紧密,其拓展加深主要表现在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因此,本模块的学习必须基于必修课程各单元的学习,进行适当的迁移和拓展。如地质作用与地质灾害、大气运动与气象灾害等。
《环境保护》模块,更多考查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主要影响。高中地理必修Ⅱ、必修Ⅲ单元中,都涉及了人文地理环境各个要素(人口、城市、产业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如必修Ⅱ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中,第一节就是《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第四节是《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必修Ⅱ第二单元中,主题就是“区域可持续发展”,其中的“湿地保护”、“土地荒漠化治理”、“流域综合治理”、“矿产资源 开发与保护”等等,都可以在《环境保护》模块中找到相对应知识点。
因此,在复习时,要强化与必修模块的有效整合,提高对选修模块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4。掌控课堂,提高课堂效率
地理复习要打破常规,以“巧变”带“量产”,提高课堂效率。
“同域异构”,帮助学生建立思维模式。
同一个区域背景,相似的考查方式,通过设问指向的改变,帮助学生掌握答题规律,建立答案模型,以理解应万变。
例: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图2为图1中①地(海拔380米)和②地(海拔457米)气候资料统计图。
原题:比较①地和②地气候特征差异并分析其成因。
变化1:分析降水对①、②两地气温的主要影响。
变化2:分析①地冬季气温低于②地的主要原因。
变化3:分析①地夏季气温高于②地的主要原因。
变化4:分析①地气温年较差大于②地的主要原因。
变化5:描述①地(②地)降水特征,并分析其成因。
变化6:比较①地和②地降水特征差异并分析其成因。
同一个背景材料,同一个问题,通过不同的设问方式帮助学生领会命题意图,建立答题着眼点,提高得分率。
“异域同构”,帮助学生理解区域差异。
如浙江省2016年10月加试题第28题,如果把区域背景换成美国,此题又该如何作答?
例:如图为世界某区域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成土母质、气候和生物三个方面,分析D区域土层较薄、有机质含量较少的原因。
(2)分析五大湖航运价值高的自然条件,并说明新兴工业发展后其水运地位相对下降的原因。
(3)指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位因素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其对该地区城市化(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主要影响。
同一设问方式放在不同区域,就需要学生对区域特征进行认真分析才能得出答案。
新的高考模式给老师们的教和学生的学带来了新的挑战。教无定法、学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留心观察、潜心钻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一定能找出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也一定能在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提高学生地理成绩方面总结出高效的教学方法。
(本文作者:康同杰 高级教师)
原文刊载于《浙江考试》期刊2017年第9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