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网 发表于 2017-12-27 23:23:35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论述类阅读中“比对”题的设计与解答

不知不觉,2017年就要过去了,北京2018年高考也近了。“比对”题,顾名思义是通过比较对照、核对两者之间的异同,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的试题。为了增加区分度,拉开分数差距,今年的高考题“比对”题的比重加大了,难度增加了。在此,小编特意整理了这份高考语文答题技巧,主要对2017年高考卷中“比对”题的分布及解题方法做一些探究,先来看看论述类阅读中“比对”题的设计与解答。
    高考卷的第一个模块论述类阅读一般设置三道选择题,都是可以通过“比对”原文,精准选出正确答案的。而且一套试卷的头三题,遵照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的原则,应该是不难的。而往往是许多考生一开始就被困住了,雾里看花,纠缠不清。既耽误了宝贵的时间,又弄得头昏脑涨,心烦意乱,这是大忌。那么平时该如何应对,才不至于大考不慌呢?
    (一)了解论述类阅读的选材特点
    论述类阅读一般具有三个特点:一是篇幅较短小,文字较简洁,多是大众化、通俗化的报道;二是信息密度较大,阅读难度不小;三是成果价值高,成果发布的时间近,常常是反映某一领域的最新动向和研究动态,往往又是水平最高的理论成果。所以对考生来说,是比较新的或是比较陌生的“新知识”,就有了难度。但如果我们了解这类文章的特点,也就能快速理清脉络,读懂文章。
    (二)明白论述类阅读的写作特点
    论述类阅读遵从一般议论文的写作程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过开头部分往往提出一个新概念,并对此概念做出解释,或进一步说出其特点,然后亮出作者的观点。接下来引经据典地阐述、剖析、佐证自己的观点,或是把此概念与其他类似概念、旧概念相比较,突出新概念的特点或进步,或是把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不同人物对新概念所持不同观点作比较,突显作者观点的与众不同与缘由。文章结尾往往展望新概念的前景,或推断自己所持观点的前瞻性,或总结人们对新概念的关注和愿景等。明白了这种文章的思路,再通过圈点批注理清层次,写出段落大意,文章就读懂了百分之七十。但想要在考试中三道题不丢分,功夫还在下面。
    (三)把握论述类阅读的设题方式和误项设计
    1、考查方向及设题重点
    从《考试说明》(略)不难看出此模块考点的几个关键词:理解、筛选、整合、分析、归纳、概括,都只是考查考生是否读懂了原文,而且都是以选择题呈现,并不要考生做文章。所以在设题上是有规可循的。第一题基本上是考查对新概念的理解,第二题往往是对原文内容分析正确与否的判断,第三题常常是推断题。也就是说论述类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且题干下面的选项设计往往是正确的多,基本上三道题都是选出错误的一项。
    2、误项设计类型
    论述类阅读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设置选项时,往往具有迷惑性,仅仅是理清了文章思路还不够。还要了解误项的设置规律,才能提高答题的准确率。一般而言,选项的迷惑性主要表现在:①以偏概全(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是程度的轻重词语干扰考生);②混淆时间:(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③因果颠倒或强加因果;④模糊范围(扩大或缩小范围);⑤肯否失当(有意将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相反);⑥无中生有(原文无此信息);⑦偷换概念(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⑧曲解文意(故意曲解文中相关词语、语句的意思);⑨文不对题(选项与题干要求的内容没有关系);⑩过于绝对(故意拔高或缩小)。归整、强调一下,第一道概念类命题主要注意“文不对题(答非所问)“误划类别(肯否失当或混淆时间)”“弄错对象(张冠李戴)”;第二道判断类命题主要注意“以偏概全(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第三道推理类命题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
    (四)仔细“比对”原文才是解题根本
    1、依着题目与选项索检原文,找到答题区间。
    考生在初读原文时,了解了行文的思路,通过圈、点、批、注,对文中重要概念、结构层次、段落大意等胸有成竹,再次回归原文,找到答题区间,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2、心怀误项,仔细“比对”,明了原因。
    做这类题时,心里要时时刻刻装着误项的类型,以便在“比对”原文时,能快速、敏锐地找出错误。论述类阅读命题说白了是在玩文字游戏。命题者通过删、添、调、改、漏、凑等手段来设计错误点。考生如果心里装着误项,又能明了命题者的用意、手段,信息密度再强,难度再大的文章也没有必要畏惧、惊慌,因为这类文章阅读不是要求考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相关科技知识,更不是从专业知识理解的角度来考查考生,而是考查考生借助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来捕捉语言信息,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3、锁定错误点,快速检验,不似是而非。
    要想这三道题不丢分,快速检验是很有必要的,方法是对选出的答案是否能准确地说出误项类型,且一般三道题的误项类型不会重复。2017年全国Ⅰ卷第一题虽然是“选出对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实际上考查的还是对概念“气候正义”的理解,正确答案为D,那么错误的三项: A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范围扩大,原文是“一些非政府组织”,此答案遗漏了“一些”。)B 、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说法绝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国内公平,不只是单一地“限制排放”。)C 、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对象错误,不只“为后代设定义务”,也要“为自己设定义务”。)
    第二道题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实际上是判断对否,答案为C,表述为“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以偏概全,原文用大量篇幅阐述的是“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选项表述为“代际公平”,二者只取其一。)
    第三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实际上是推断题,答案为B,表述为“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前后关系错误,不仅“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还有“义务”需要分担。)
    从以上分析可见,只有准确地对上了号,不似是而非,才能保证不丢分。那么,平时训练就必须养成把对选项的关注重点和误项类型挂起钩来的习惯,熟稔于心。一般是:弄错了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等);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等);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就会犯“以偏概全”的错误。如果选项中包含“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等词,须重点关注,容易犯“混淆时间”的错误。选项中包含“一定,必将;可能,估计,如果,未必;”等词,也须重点关注,可能犯“过于绝对”或“肯否失当”等错误。选项前后表述关系弄错,容易犯“因果混乱”“主次颠倒”“混淆条件”等错误。
   
    文有道,都成才! 文都中小学 邀请您加入:
    2018艺考文化课交流群:148559519
    2018全国高考群:656237430
    2018北京中考交流群:655694073
    2018北京小升初交流群:438738892
    点击QQ号 直接进群!学习,我们是认真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论述类阅读中“比对”题的设计与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