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网 发表于 2016-7-4 22:17:09

2008年高三语文期中考试卷(浙江省鄞州中学)

第Ⅰ卷 阅读题甲 必考类
一。现代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1-3题。
让鱼和蚂蚁“飞”起来
鱼和蚂蚁会飞行吗?这种奇特的现象在中国科学家手中成为了现实。前不久,西北工业大学的科学家解文军等在试验中用声波将鱼、蚂蚁等活着的小动物悬浮起来,且不对它们造成明显伤害。
其实,科学家早就做了将活的动物悬浮起来的实验。1997年,荷兰的科学家们用超导磁石使一只活的青蛙悬浮在半空。青蛙本身是一个非磁体,但通过电磁石的磁场而变得有磁性。1996年日本在磁场悬浮实验中,利用一个金属盘子将体重为142公斤的相扑运动员悬起。相同的原理也被用于研制磁悬浮列车,尽管现在使用的磁悬浮列车多用电磁场来实现,但它们的原理是一致的。用声波悬浮物体的理论早在20世纪30年代便已提出。解文军等在这次试验之前曾利用超声波将密度很大的金属钨球悬浮在空中,2001年,《自然》杂志对这一研究成果的评价是:“这种无容器的、将物体悬在空中的方法可应用于研究和制备新材料。”实际上他们只是巧妙利用了声波。在实验中,上面的声发射端发出声波,声波抵达下端的声反射端后被反射回来,反射回来的声波与继续向反射端传播的声波重叠,如此就形成了驻波。驻波不会像声波一样向前运动,只是在原地上下振动。振幅最大处叫波腹,振幅最小处即看上去静止不动处叫波节。只要把鱼和蚂蚁等小动物放到波节处,它们也就停止在这个位置了。进行实验时,只要先调节好反射端到发射端之间的距离,波节位置就是固定的,这时只要用镊子将蚂蚁、瓢虫和小鱼等小动物放在这个位置就可以了。飘浮在空中的时候,这些动物都显得比较紧张,蚂蚁手舞足蹈地企图四处游走,瓢虫也使劲拍打着翅膀,似乎想飞走。但它们的身体并没有受到伤害,不过小鱼的活力显然受到了一些影响,因为离开了有水的环境。
那么,如果声波达到一定强度,是否有可能将人也悬浮起来呢?解文军说,实验证明,声悬浮原则上可以悬浮起一定体积的任何固体和液体,他们实验中悬浮的动物有地上爬的、水中游的以及天上飞的,但是小动物的尺寸都不超过1厘米。这是因为,声悬浮的原理决定了悬浮物体的尺寸必须小于半波长。对超声波段,可以悬浮的物体尺寸不超过1厘米。目前还没有看到能够悬浮像人这么大尺寸物体的声悬浮器。那么,为什么要进行动物声悬浮实验呢?一定程度上讲,这可以模仿失重条件下的环境对人的影响,比如太空行走会给人的骨骼和组织带来哪些影响。
虽然,目前用超声波将人悬浮起来尚有困难,但让一些小动物通过这种途径进行悬浮已经成为现实。从这一点上说,这项工作的最大意义或许是产生了惊人的广告效应。“当你将一只青蛙或一个草莓漂在空中,你就能感觉到这件事情带来的爆炸性影响。”奈梅亨大学磁悬浮实验室的科学家说。
1.下列对“声悬浮实验”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解文军等科学家做的声悬浮实验,对实验中活着的小动物的健康没有影响。
B.在解文军等科学家和日本科学家的实验中,被悬浮物体都是靠产生的磁场的磁力悬浮起来的。
C.解文军等科学家做的声波悬浮活的动物及其他物体的实验,目的是研究和制备新材料。
D.在声悬浮物体实验中,就算声波达到一定强度,被悬浮的物体尺寸仍然会受波长的限制。
2.下列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解文军等人利用超声波将很大的金属钨球成功悬浮之前,已经有人提出了声波悬浮物体的理论。
B.声发射端的声波抵达反射端后被反射回来,与继续向反射端传播的声波重叠形成了不运动的驻波。
C.磁悬浮物体和声悬浮物体,目前两者悬浮起的物体重量尺寸有区别,但对动物的伤害程度没有区别。
D.目前科学家所做的声悬浮活动物的实验,其最大的意义或许是产生了惊人的广告效应。
3.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声悬浮实验中,活的小动物是被悬浮在空中的,会飞的小动物被悬浮起来容易得多,而鱼等动物则难得多。
B.虽然说超声波段可悬浮的物体尺寸不超过1厘米,但是科学家不久一定能制造出可悬浮人的声悬浮器。
C.在声悬浮实验中,被悬浮的活的小动物所处的环境,与宇航员在太空中行走时所处的环境有某些相似之处。
D.声悬浮物体不需要磁场,也可以不需要容器,因此它将成为一种研究和制备新材料的最经济的方法。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8题。(20分)
吴王将伐齐。子胥谏曰:“未可。臣闻勾践食不重味,与百姓同苦乐。此人不死,必为国患。吴有越,腹心之疾,齐与吴,疥癣也。愿王释齐先越。”吴王弗听,遂伐齐,败之艾陵,虏齐高、国以归。让子胥。子胥曰:“王毋喜!”王怒,子胥欲自杀,王闻而止之。子胥言曰:“王不听谏,后三年吴其墟乎!”太宰嚭闻之,乃数与子胥争越议,因谗子胥曰:“伍员貌忠而实忍人,其父兄不顾,安能顾王?王前欲伐齐,员强谏,已而有功,用是反怨王。王不备伍员,员必为乱。”与逢同①共谋,谗之王。王始不从,乃使子胥于齐。闻其托子于鲍氏②,王乃大怒,曰:“伍员果欺寡人!”役反,使人赐子胥属镂剑以自杀。子胥大笑曰:“我令而父霸,我又立若,若初欲分吴国半予我,我不受,已,今若反以谗诛我。嗟乎,嗟乎,一人固不能独立!”报使者曰:“必取吾眼置吴东门,以观越兵入也!”于是吴任嚭政。
其后四年,越复伐吴。吴士民罢弊,轻锐尽死于齐、晋。而越大破吴,遂复栖吴王于姑苏之山。吴王使公孙雄肉袒膝行而前,请成越王曰:“孤臣夫差敢布腹心,异日尝得罪于会稽,夫差不敢逆命,得与君王成以归。今君王举玉趾而诛孤臣,孤臣惟命是听,意者亦欲如会稽之赦孤臣之罪乎?”勾践不忍,欲许之。范蠡曰:“会稽之事,天以越赐吴,吴不取。今天以吴赐越,越其可逆天乎?且夫君王蚤朝晏罢,非为吴邪?谋之二十二年,一旦而弃之,可乎?且夫天与弗取,反受其咎,‘伐柯者其则不远’③,君忘会稽之厄乎?”勾践曰:“吾欲听子言,吾不忍其使者。”范蠡乃鼓进兵,曰:“王已属政于执事,使者去,不者且得罪。”吴使者泣而去。勾践怜之,乃使谓吴王曰:“吾置王甬东,君百家。”吴王谢曰:“吾老矣,不能事君王!”遂自杀。
(节选自《史记?勾践世家》)
「注」①逢同:越国大夫。②鲍氏:齐国大夫鲍牧。③“伐柯者其则不远”:语自《诗经》,意思是用斧子伐木来做斧柄,样子就在眼前。
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让子胥。子胥曰:“王毋喜!” 让:谦让。
B.役反,使人赐子胥属镂剑以自杀 役反:从(齐国)回来完差。
C.请成越王曰:…… 请成:请求跟……讲和D.吾置王甬东,君百家 君:统治,治理
5.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乃数与子胥争越议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B.伍员貌忠而实忍人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C.越其可逆天乎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D.必取吾眼置吴东门,以观越兵入也 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6.下列各组句子中,表现吴国伍员和越国范蠡忠方直谏的一项是(3分)
A.吴有越,腹心之疾,齐与吴,疥癣也。
夫差不敢逆命,得与君王成以归。
B.王不听谏,后三年吴其墟乎!
今天以吴赐越,越其可逆天乎?
C.王前欲伐齐,员强谏,已而有功。
‘伐柯者其则不远’,君忘会稽之厄乎?
D.必取吾眼置吴东门,以观越兵入也!
王已属政于执事,使者去,不者且得罪。

gkone 发表于 2016-7-4 22:57:39

7.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伍员谏吴王释齐灭越,吴不听,伐齐取胜后,更不听伍员一句忠言。
B.吴王始终听信太宰嚭的谗言,认定伍员欺君,于是赐属镂剑让他自杀。
C.四年后,越趁吴国力衰微伐吴,大胜,迫使吴王向越国求和以图保命。
D.范蠡谏越王:等了二十多年上天才将吴赐越,毋忘会稽之耻。终灭吴。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王不听谏,后三年吴其墟乎!(3分)
译文:
(2)我令而父霸,我又立若,若初欲分吴国半予我,我不受,已,今若反以谗诛我。(5分)
译文:
(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蝶恋花 王 诜
小雨初晴回晚照。金翠楼台,倒影芙蓉沼。杨柳垂垂风袅袅。嫩荷无数青钿小。
似此园林无限好。流落归来,到了心情少。坐到黄昏人悄悄。更应添得朱颜老。
「注」作者因苏轼遭文字狱而受牵连被贬谪外放,七年后才回到汴京,妻子早已病故,自己也已垂老,这首词写于他回到汴京时。
9.这首词的上阕写的是 时候(要求写出一个四字短语)的景色,下阕“似此”二字颇可玩味,流露出词人(20字以内)的心情。(3分)
10.从上下阕对照看,这首词主要是运用什么艺术表现手法来抒情的?试作具体分析。(3分)
(三)古代文学常识及默写(8分)
11.默写(5分)
(1)《将进酒》中李白肯定人生,肯定自我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的《登岳阳楼》中描绘登岳阳视野开阔,气势磅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3)在天愿作比翼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
(4)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_。哀吾生之须臾,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5)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12.文学常识(3分)
(1)________ 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中国诗歌的另一个源头是________。
(2)“唐宋八大家”属于唐代的散文大家是________ 、________。
(3)回忆并写出典出于庄子《庖丁解牛》里的两个成语 ________、________。
乙 选考类
三。选做题(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20分)
选做一:文学作品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20分)
两棵树 刘长春
雪亮的灯光下,弯曲的手臂伸向天空,化成两棵树的剪影。晨风开始吹拂,树叶沙沙作响,小鸟飞上枝头……稍顷,音乐声起,两棵树开始靠近,又分开,翩翩起舞。天,是蔚蓝的,蓝得没有一点杂质;风,是轻轻的,拂动着树枝,两棵树好像在互相倾诉。灯光不断变换颜色,音乐轰鸣,闪电划过长空,雷声大作,风刮得更猛烈了,飞沙走石,大地在震颤,树在摇摆中昂着头,相互呼应,笑迎逆风恶浪……随后,音乐声止,大地复归寂静。天,还是蔚蓝的,风,还是轻轻的,两棵树依然站成两个剪影。
不知道是印象太深刻,还是意象的自然联想,当我第一次走近张学良手植的那两棵树的时候,记忆一下子把我拉回到春节晚会上杨丽萍的双人舞的现场。
这两棵树,现在就站立在浙江奉化溪口一个山坡上。一棵是楠树,另一棵也是楠树。一棵长得茁壮,雄姿英发;另一棵长得秀美,亭亭玉立。远处雪窦古刹的钟声,如九天飘落的梵音,回荡在白云间;更远处的妙高台,雄踞绝顶,一览众山。眼前,武岭城墙在这大树浓阴的掩映下,沉默。墙头,生野草,也生野花,在秋目的微风中俯仰自如。昨日惊心动魄风云变幻的时光,早已融入远方苍茫的历史天空。从天南海北赶到溪口来的人,也许会去蒋介石的故居走一走。可是,我提醒所有到溪口的人,还要去看一看那两棵树——“西安事变”后蒋介石幽禁张学良住处后边的两棵树,那可是历史的活着的见证。
树的形象,会使我们想起人的脊柱。没有脊柱,人就不能完美地挺立。1935年,中日战争已是鼙鼓可闻了。在强敌压境的危急关头,一个仍然坚持“攘外必先安内”而声色不动,另一个心里却呼啸着“打回东北去”的呐喊。民族的矛盾,国家与个人的矛盾,压倒了义结金兰的兄弟情分,张学良拍案而起。一个七尺男儿,苟无顶天立地之骨,呼风唤雨之气,焉能挽狂澜于既倒?大树挺立,他在民族的精神疆城里,竖起了又一根顶天立地的石柱,石柱上写着志士仁人一次次书写着的“爱国”二字。
树的绿叶,会使我们想起人的生命。在大敌当前共赴国难的枪林弹雨中,有人退缩了,有人变节了有,人洁身自保了,也有人呼啸着冲上历史的高地。“西安事变”后的张学良,随机陪送蒋介石飞往南京,旋即失去了自由。从此,陪伴少帅的是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幽禁生活。报国无门,英雄失路,“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呵!当年叱咤风云的人物,满腔忧愤对谁诉?呼天,天不应;问地,地不答;问江问河,江河没有回声,不舍昼夜水自流……心碎了,人老了,可是,惟有生命之火不熄。把不是牢房的牢底坐穿,活着依然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就像那树——生命之树常绿。
那两棵树,是他为她亲手栽种。为什么只种两棵?而且是楠树,负寒不凋的常绿乔木?人称“赵四小组”的赵一获在他最需要的时候来到身边,陪伴他走过了最艰难的时光。28年时间的磨难与考验成就了如诉如泣的爱情诗章。是的,那是天地之间让人感动得流泪的爱情诗章!两棵树,并排站着,同呼吸,共命运,你看着我,我望着你,有一种彼此相融的气息在流动。
太阳下,我久久凝视着那两棵树,不禁想起尼尔森的诗句:“少女伫立在我身旁/她年轻的目光/所看到的/我不曾看到/一道光,她说,不是目光/在橘树的某处闪耀”……那道光,神秘的光,是真正的爱情之光。江河行地,岁月长流,树会长大长高。两棵树,两棵非凡的树,肩并着肩,手挽着手,一起站成我心里的两个剪影。目月辉映之下,每棵树都把自己的影子轻轻覆在他或她的身上……
(选自《大地笔记》,有改动)
13.从全文看,奉化溪口张学良旧居后的两棵树有哪些特点?(4分)
14.为什么说张学良旧居后的两棵树是“历史的活着的见证”?请分条概括。(6分)
15.文章结尾引用尼尔森的诗句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16.本文开头是怎样描绘春节晚会上杨丽萍的双人舞的?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6分)
选做二:实用文体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
西安城管不再像以前吆五喝六 商家感到受宠若惊
中新网12月17日电 据人民日报报道,去年9月开始,西安对城市管理方式方法进行了改革和探索,实行人性化执法、服务式管理。一年多时间,城市管理工作发生了明显变化,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趋向和谐。
老段搞户外广告业务十多年,与城管的“交道”没少打。前两天,他公司的一块广告牌放的位置和尺寸规格不符合西安城市管理规定,城管执法人员找到他。不是像以前那样吆五喝六,执法人员向他敬礼后出示了证件,多少让他有点“受宠若惊”。
这让老段想起两年前与城管打的一次“交道”:公司的一块户外广告牌违了“法”,不到两天时间被罚了5次,却没处说理去,而且执法人员态度十分粗暴。这次,城管执法人员拿出相关法规,对照法规指出他的广告牌“错”在哪,应该怎么放,应该接受什么处罚,老段听得心服口服。
集城市管理各职能于一体的西安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去年9月成立以来,共查处违法案件97950起,其中批评教育、纠正、通告、整改的有91380起,行政处罚6570起。即便是行政处罚的案件,也不是一罚了之,在纠正违法行为与进行处罚之前,必须对当事人进行必要的法制教育,让被处罚的人心服口服。
陕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孙清云到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调研时说:“城市管理是消除不和谐因素的重要环节。城管执法人员要以人为本、文明执法,从细节抓起,为更多市民服好务。”
为此,西安城管部门坚持“疏导与治理相结合,以疏导为主;教育与处罚相结合,以教育为主”的原则,能不罚,尽量不罚。严女士开办了一家餐馆,由于烟囱设计不够合理,排出的烟熏坏了门前的三棵槐树,城管人员接到举报后,到了餐馆没有罚款、扣东西,而是在指出餐馆的问题、明确责任后,同她一起现场研究,解决了餐馆的排烟问题。没有罚款,问题就得到解决,严女士十分感动,自那以后天天给门前的槐树浇水。她说:“现在的城管和以前不一样了,过去见了怕,现在感觉很亲切。”(王科 刘鑫焱)
网络链接:城市秩序好了,城管暴力执法就停止了大家老看见城管暴力执法,其实那是没办法;国家建立相关法规制度,目的是什么?是为了维护大多数守法公民的合法权益;城管依据政府规章制度执行城市管理,目的没有错;城管暴力执法,大多是因为违法者屡教不改或抗拒执法;你以为城管愿意暴力执法吗?打轻了要赔钱,打重了说不定要判刑,要是违法者厉害点说不定自己反被打伤,犯的着吗?他们可以不管,但你愿意看到长安街上都是卖菜的小三轮吗?你愿意看到收废品的整天堵在你们家门口吗?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需要的是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正常的社会秩序。(摘自某博客)

gkthree 发表于 2016-7-4 23:35:23

13.“人性化执法、服务式管理”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趋向和谐”体现在什么地方?(4分)
答:
14.文章为了突出城管工作方式及其效果的差异,选取了两个被采访者的材料,这两个材料侧重各有不同,试加以分析。(6分)
答:
15.网络链接“某博客”的评论较为公允,请从看问题的角度来分析这则评论的新闻价值。(4分)
答:
16.当前,城管执法过程中与小贩出现的纠纷,甚至发生的流血事件屡屡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你是否同意“城市秩序好了,城管暴力执法就停止了”这样的说法?结合上面两篇文章的内容,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
第Ⅱ卷 基础知识及语言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27分)
17.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3分)
A.炽(chì)烈 聒(guō)噪 泥泞(nìng) 繁文缛(rù)节
B.纤(qiàn)夫 稍(shào)息 愆(qiān)期 力能扛(gāng)鼎
C.木讷(nè) 剽(piāo)悍 睥(pì)睨 瞠(chēng)目结舌
D.嫔(pín)妃 颔(hán)首 脚踝(huái) 潜(qián)移默化
18.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
A.黄莲 曼妙 磐竹难书 越俎代庖 张皇失措
B.平添 羸弱 震古烁今 共商国是 宽宏大量
C.挫折 赝品 要言不繁 指手画脚 贸然行事
D.九洲 精粹 贻人口实 按图索骥 合盘托出
1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据劳动局就业科统计,各大企业今年在我市招收的新员工,是实行招聘以来最多的一年。
B.毒品泛滥不仅会诱发大量刑事犯罪,而且会影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C.本着针对性强,便于学生提高阅读科技文能力为原则,这本复习用书在体例上有所创新。
D.《春苗》编辑部将全国中学生征集的题为《幸福》的文章汇编成集,受到读者欢迎。
20.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在他所著的_______新颖的《物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这幅有意义的曲线图。
②他们学习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决心统筹安排,因地制宜,______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教育改革。
③学习本民族的语言 要花许多力气, 学习另一种语言呢?
A.题材 逐步 尚且 /何况 B. 体裁 逐步 尚且/何况
C.体裁 逐渐 姑且/况且 D. 题材 逐渐 姑且/况且
21.下列句子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像涂老师这样体弱多病的老师仍在为培养我们而稍尽绵薄,难道我们倒可以对学习不负责任?
B.亲爱的先生,认识您十分荣幸,我们公司随时欢迎您大驾光临!
C.余老师刚退休,接到学生小王的一封信,信中写道:“如今,您离我而去,在我心中您的音容宛在,我一定牢记您的教导,刻苦学习,争取考上重点大学。”
D.你中学时的绘画作品,还惠存在我家,我常拿出来欣赏。
22.下列加点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和子由渑池怀归》诗的前四句说明了一个哲理。苏轼早年的经历、理想、抱负有如雪泥鸿爪,如今回忆起来令人感慨万千。
B.宴会结束,客人赞叹说:“这顿饭真是卤水点豆腐——味道好极了!”
C.据专家测算,在首都市内的空气污染中,汽车尾气的排放可算是首当其冲,竟然占了污染总量的45%以上。
D. 你们县有这么好的旅游资源,如果开发好了,青年人就可以在本地挣钱,羊毛出在羊身上,何必外出打工呢?
23.有人写过下面这样一首诗,但思想太悲观了,请你变换“时间”和“生命”的喻体,再仿写一首,要求思想内容积极向上。(5分)
时间是一根铁鞭, _____________,生命是一树繁花。 _____________。
一朵一朵地击落, _____________,等到击完的时候, _____________,把满地残红踏入泥沙! _____________!
24.某校召开田径运动会,开幕式上走在前面的依次是国旗方阵、会徽方阵、彩旗方阵和鼓号队,请选择其中的一队写下一段介绍的文字在广播中播出。要求:感情热烈,语言流畅,合理运用修辞手法。(不超过60个字)(4分)
五。写作(60分)
据报道,三鹿、伊利、蒙牛、雅士利等22家奶粉中检测出三聚氰胺,“肾结石婴儿”事件震惊了全国。截止到2008年9月21日8时,因食用婴幼儿问题奶粉导致住院的婴幼儿为14471人,目前还在住院治疗的为12892人,其中有较重症状的婴幼儿104人,死亡3人。初步调查所获得的证据表明,“肾结石婴儿”事件目前主要发生在奶源生产、收购、销售,以及奶站的监管等环节。
试想,每个人若能做到坚守自己的良知,每一个环节若能严格把关,这类事件还会发生吗?请以“把关”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作文写在作文纸上)

gkfour 发表于 2016-7-4 23:59:22

参考答案
1.D(A.从原文“不对它们造成明显的伤害”“不过小鱼的活力显然受到了一些影响”可以看出并非没有影响;B.断章取义,前者是直接的,后者是间接的;C.“研究和制备新材料”不是“进行活的动物悬浮实验”的目的)
2.D(A.误解原文,原文不是指体积很大,而是指密度很大;B.曲解原意,驻波不向前运动,不等于不运动,因为它要上下振动;C.无中生有,原文没有关于两者对动物的伤害 程度的比较)
3.C(A.文中无法推断出会飞的小动物悬浮起来容易,鱼等小动物被悬浮起来困难;B.有可能制造出可悬浮人的声悬浮器不等于“一定能”;D.“不需要磁场,也可以不需要容器”不能得出“最经济”的结论)
4.A(让:责备。)
5.D两个“以”均为连词,连接方式、手段与目的,“来”“用来”。(A项中前“乃”为副词,“于是,就”;后“乃”为判断动词,“是”。B项中前“而”为转接连词,“然而、可是”;后“而”为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地”“着”。C项前“其”为副词,表反诘,“岂、难道”;后“其”为代词,“他的”。)
6.B(A项前句是伍员的忠言直谏,后句是吴王的使者公孙雄向越王求和的话;C项前句是太宰嚭向吴王进谗言说的话,后句是范蠡的忠言直谏;D项前句是伍员失信于吴王以后所说的话,是对吴国前途的一种预测,并非谏言;后句是范蠡在越王犹豫时所说的话,是犯颜直谏。)
7.B(吴王并非自始至终听信太宰嚭的谗言。太宰嚭等进谗言,“王始不从,乃使子胥于齐”,后来听说伍员“托子于鲍氏”,才大怒。)
8. (1) 君王不听我的规劝,三年后,吴国恐怕要成为一片废墟!(3分)
(2)我助你父亲称霸,又拥立你,你当初想要分半个吴国给我,我没有接受,没过多久,如今你反而听信谗言诛杀我。(5分)
「古文阅读参考译文」
吴王要讨伐齐国。伍子胥劝阻说:“不行。我听说勾践吃饭不上两样好菜,能和老百姓同甘共苦。这个人不死去,一定会成为吴国的祸根。吴国有了越国,是心腹大患;齐国对于吴国,只是像疥癣一样的小病。希望大王放弃出兵齐国,先去进攻越国。”吴王不听,就去讨伐齐国,打败齐军于艾陵,俘虏子齐国的高张和国夏而回。吴王责怪伍子胥。伍子胥说:“大王不要太高兴了!”吴王发怒,伍子胥想要自杀,吴王听到后制止了。伍子胥说道:“君王不听我的规劝,三年后,吴国恐怕要成为一片废墟!”太宰伯嚭听了这话,就多次跟伍子胥争论对付越国的策略,他还趁机(在吴王面前)说伍子胥的坏话:“伍员表面上忠诚,实际上却是个狠心肠的人,他对自己的父兄都不顾,怎能关心大王呢?大王以前打算讨伐齐国,伍员极力劝阻,结果有战功,因此反而怨恨大王。大王如果不防备伍员,伍员一定会作乱。”后来太宰伯嚭和逢同串通一气,在吴王面前进伍子胥的谗言。吴王开始不相信,于是派伍子胥出使齐国。(不久)吴王听到了伍子胥把儿子托付给齐国的鲍牧教养,才大发怒火说:“伍员果真欺骗我!”(待到伍员)完差返回吴国,吴王派人赐给他一把“属镂”剑来让他自杀。伍子胥大笑说:“我助你父亲称霸,又拥立你,你当初想要分半个吴国给我,我没有接受,没过多久,如今你反而听信谗言诛杀我。唉,唉!你一个人必定不能独自立国。”并告诉使者说:“一定要挖取我的眼珠挂在吴国都城的东门上,用来观看越军的入城!”这时,吴王任用太宰伯嚭执政。
这以后四年,越国再次讨伐吴国。吴国的士兵和民众疲惫不堪,精锐部队都在和齐、晋的战争中牺牲。而越国大破吴国,越国于是又把吴王围困在姑苏山上。吴王派公孙雄裸露肢体,跪地前行,向越王求和说:“失势无援的臣子夫差冒昧地吐露心里话,以前曾在会稽得罪了您,当年我不敢违背您的命令,能够和您讲和,放您回去。现在君王高抬贵足来惩罚空困的臣子,穷困的臣子绝对听从您的命令,想来(您)也会像(我)当年在会稽对您一样饶恕我的罪过吧?”勾践下不了狠心,想答应他。范蠡说:“会稽的事,上天把越国赐给了吴国,而吴国不去拿它。今天,上天把吴国赐给了越国,越国难道可以违背天意吗?况且,君王一大早就上朝,很晚才休息,不就是为了吴国吗?谋划了二十二年的事,一旦要放弃它,可以吗?况且上天赐予而不接受,会要受到上天的惩罚。《诗经》上说:”砍伐一个新的斧柄,它的样子就在手头‘,您忘记会稽的灾难了吗?“勾践说:”我想听您的话,但我实在不忍心如此对待他的使者。“范蠡便击鼓进兵说:”君王已经把政事委托给管事的我了。(吴国)使者赶快离开,如果您不这样就将获罪!“吴国的使者流着泪走了。勾践怜悯他,就派人对吴王说:”我把您安置到甬东,统治一百户人家。“吴王辞谢说:”我老了,不能服事君王了!“于是自杀。
9.暮春傍晚。(1分) 物是人非,再无欣赏“好风景”的心情。(2分)
10.主要艺术表现手法:以上阕的乐景反衬下阕的哀情;(1分,答“反衬‘’或”以乐景写哀情“均可) 初晴晚照,金翠楼台,杨柳袅袅,嫩荷无数,赏心悦目,令人留连。但词人对之只是”心情少“,”坐到黄昏人悄悄“,心境凄凉孤寂:情景之间形成强烈反衬。((2分,或”写景设色愈是富丽,就愈反衬出词人心情的黯淡凄凉“。)
11.(1)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3)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 (4)渺沧海之一粟 / 羡长江之无穷。
(5)金就砺则利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2.(1)《诗经》《楚辞》(2)韩愈 柳宗元(3)踌躇满志 目无全牛 游刃有余
选做一:(20分)
13.①一棵茁壮一棵秀美;②大树浓阴掩映;③岁寒不凋,四季常青;④并排站着,有一种彼此相融的气息。(4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14.①这两棵树见证了张学良在民族危难之际的爱国精神(在民族精神疆域里完美地挺立);②这两棵树见证了张学良不熄的生命之火(活着依然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人);③这两棵树见证了张学良与赵四小姐如诉如泣的爱情。(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5.①内容上,借诗句表现赵四小姐对张学良坚持民族气节、大义的理解与敬佩,丰富了张赵二人爱情的内涵。②结构上,引出下面抒情语句,揭示了两棵树的象征意义,升华了文章的主旨。(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6.(1)①从视觉、听觉几方面描绘“两棵树”经受洗礼并立同心的爱情故事;②动静结合,烘托舞台气氛,具体细致地描绘了“两棵树”的形象。(4分,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 (2)①通过具体的舞台画面,营造一种凄美的氛围,感染打动读者;②从影视形象到现实生活,构思新颖,吸引读者的注意力;③由舞台上的“两棵树”引出现实中的“两棵树”,为下文描写张赵爱情作了铺垫;④舞台形象与真实故事“虚”“实”映衬,大大增加了文章的美感。(2分,一点1分,答对两点即可)
选做二:(20分)
13.以疏导、教育为主,能不罚,尽量不罚;发现问题之后,不只是处罚了事,而且能帮助解决问题。
体现在:被处罚的人心服口服,严女士说“过去见了怕,现在感觉很亲切”。
14.前一个材料主要是侧重于说明城管执法态度前后的截然不同,让人有点“受宠若惊”;后一个材料则主要是说明城管人性化执法带来的效果:不用处罚却能达到比处罚更好的效果。从中也显示了作者的态度:对人性化执法的肯定。
15.一是站在管理者的角度看,二是站在被管理者的角度分析,取其中利益的共同点,能够让人信服。
16.同意与不同意均可,关键要言之成理。
17.D 18.B 19.B (A搭配不当。改为“今年是实行招聘以来,各大企业在我市招收新员工最多的一年”。C结构杂糅。可以改为“以……为原则”或“本着……的原则”。D成分残缺。在“全国”前加“向”,不然不合逻辑)
20.A 21.B (A项“稍尽绵薄”,谦词,指稍尽自己薄弱的能力;改为“不遗余力”或“竭尽全力”。 C项“离我而去”“音容宛在”多用于敬爱的人去世。D项“惠存”,敬词,指向人赠物,请其保存,所陈述的对象是对方。)
22.A (B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C首当其冲指首先受到危害D羊毛出在羊身上,比喻用在某人或某些人身上的钱物,实际上取自这些人身上。)
23.示例:时间是一个砌匠,生命是一地砖瓦。
一块一块地砌上,等到砌完的时候,在碧空中竖起一座大厦!(5分)
24. 参考答案:走在队伍最前面的是国旗方阵,鲜红的旗帜迎风招展,亮黄的五星熠熠生辉,护旗队的运动健儿们精神饱满、步履矫健,在他们的带领下,整个运动会现场一片庄严肃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08年高三语文期中考试卷(浙江省鄞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