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复习:“发散型”思维的运用
一、以果带因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四重,即重过程教学、重学法指导、重技能培养、重实际运用。这就要求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时,不要授人以鱼而要授人以渔,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例如:在复习河流与湖泊一节时,书中讲到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而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这一结论是无可厚非的,让学生记住它,也并非难事,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而不是第二大河?这就要让学生知道大不单单是指其长度,而且还要从其径流量、流域面积等多角度来分析,因为珠江位于我国华南地区,流经降水较多的湿润地区,而黄河则位于我国降水较少的北方地区,珠江的流量是黄河的6-7倍,故黄河只能被称为第二长河,而不能称第二大河。尔后再举一反三,让学生分析:世界上最长的河流是尼罗河,而不能称之为第一大河?通过以上分析,学生不但加深了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对问题的迁移和分析能力。
二、以线带点
通过对《地理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的研究分析:高考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多而碎,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不太紧密。如果让学生单纯地去识记,学生会感到既枯燥又无味,同时遗忘率又高。即使学生记住了,也很难应付灵活性、综合性强的高考模拟试题,从而给学生产生一种莫名的感觉:我下了功夫,却考不出好成绩。使学生对地理学习逐渐失去了信心,进而产生一种恐惧感,真可谓:见地而无理,有理讲不清。为此,本人在复习时,设置了多条线,如:经线、纬线、交通线等,用这些线把一些素不相识的知识点串连起来。如在复习《世界地理》知识时,本人以赤道为红线,要求学生回答:
①自西向东,赤道所经过的大洲、大洋的名称?
②赤道所经过大洲的主要气候类型?成因?特点?
③赤道所经过大洲的主要地形区?成因?特点?
④赤道所经过的国家?首都?经济?特有的农产品、矿产品?近年来发生的重大事件?民族?文化?宗教?
通过以上复习,学生不但了解了相关的地理知识,而且学会了如何看图、识图以及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提高了自学的能力。
三、以点带面
在小比例尺的地图上,我们可以把一座城市或一个地区看成一个点,以点为中心,向外画圆,辐射其它地理知识,形成一个面。例如:讲北京时,要求学生了解北京的地理位置(引出北京的气候类型、成因、特点?进而引出北京的沙尘天气:爆发的时间?源地?原因?解决的措施?以及2008年的北京奥运几月份举办可避免沙尘的袭击?等一些问题)、历史的变革、城市职能(引出城市职能的种类?以及我国主要城市的职能?)、人口(引出今后北京的人口政策?)、经济的发展(引出目前主要的工业部门?今后应采取哪些措施才能使北京的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等。课后让学生再了解一下伦敦、巴黎、纽约、旧金山等世界重要的城市,以及一些热点城市。这样,不但使学生识记了相关的地理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
四、以图带文
古人云:学地理的最基本的方法是左书右图,由此可以看出地图对于地理来说是何等的重要。这种强调把地理知识落实到地图上,再把图像信息储存备用的作法,可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多样而丰富的地理表象。由于图像信息比文字信息容易直接记忆和再现,所以通过图像建立起来的地理表象,在记忆心里活动中具有特殊意义。再说有些地理知识用文字表述比较抽象,而用图表表示则比较直观形象。更何况高考要求考生对图的能力不断提高:不但要求学生学会识图、读图、分析图,还要求学生能绘制图表。因此,在复习时,就要重视图。如:在复习世界气候时,本人采用了以图带文的复习方法,先出示图表,然后让学生根据图表回答问题:
①判断该图是何种气候类型示意图?判断的依据?该气候主要分布的位置?该气候形成的原因及其特点?植被及其特点?
②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上,找出该气候类型分布面积最广的地区?世界上还有哪些地区有该气候存在?
③假如该地是南非的开普敦,此图中的气温和降水情况是否与实际相符合?如不符合,该图应如何改动?(多媒体演示该气候类型的其它图表)
④假如把图中的气温和降水改成:高温多雨,低温少雨,那么,该图表示的又将是何种气候类型?
由此引出另一种气候类型的复习,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对图的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等方面的综合思维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发散型思维方式在高三地理复习中运用,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今后,我将继续努力,不断研究探索,灵活地将发散型思维方式运用到平时的教学中去,不断创新,更新教育观念,为党的教育事业而努力奋斗。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