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网 发表于 2016-7-4 22:17:14

上海交大附中2008-2009学年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一.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8分) 

①中国古代传记文学的成熟,应该从司马迁的《史记》开始。《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历史著作,同时也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文学著作。从历史的角度讲,《史记》开拓了我国古代两千多年来以人物为中心的历朝“正史”的先河;从文学的角度讲,《史记》第一次运用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向人们展现了栩栩如生的人物画廊。

②《史记》之所以能在历史与文学两方面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这一方面固然取决于司马迁个人的天才与其特殊的人生经历,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先秦时期已经产生了相当卓越的文学著作,这些著作对司马迁的历史观.文学观.审美观的形成及其具体的艺术操作,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左传》.《国语》.《国策》的许多章节,其叙事写人的方法,其描述用语及其人物辞令的巧妙,都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所不同的就在于它们还都不是以人物为中心,它们的写人仍然是为了叙事。先秦也曾有过名称上类似于传记的著作,如《晏子春秋》,可惜它的目的仍不是写人,而像是一本逸闻趣事的资料汇编,完全没有剪裁。因此,真正以人物为中心的传记文学的创始人,只能归于司马迁了。

③《史记》作为第一部传记文学的确立,是具有世界意义的。过去欧洲人称古希腊的普鲁塔克为“世界传记之王”。他著有《列传》50篇,这是欧洲传记文学的开端。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司马迁的《史记》要比普鲁塔克的《列传》早产生近两个世纪。

④从《史记》出现的西汉时期开始,到清朝被推翻的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中国产生了浩如烟海的传记与传记文学。在历朝正史中,被后人称之为“传记文学”的首先是《史记》,其次是《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和《新五代史》的若干篇章,其他“正史”在中国文学史上一般很少被人提及。《史记》是历史性与文学性高度结合的完美之作,这种完美结合在史学史上和文学史上都既是空前的,也是绝后的。班固是司马迁的杰出继承者,也是古史传统的改造者。从班固开始,他在有意识地把“历史”与“文学”分开。从今天的观点看来,作为“史学”的品格,《汉书》无疑是更完美.更系统.更周密了;但从文学角度讲,《汉书》则无疑是在大踏步地倒退。但《汉书》毕竟因袭了《史记》的旧有成果,因此,《汉书》作为一部“正史”,其文学性在我国古代散文中也是屈指可数的佼佼者。

⑤从传记发展的历史上看,两汉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最辉煌的时期,这时其他形式的传记文学还大都没有出现或没有大量发展起来。从魏晋开始,随着“史传”文学的逐渐衰落,其他各种形式的传记作品则日益兴盛起来。应该说明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衰落”,并不是指《三国志》.《后汉书》等这些著作的“历史”价值与“文学”品格,我们所指的只是它们的“文学”水平与它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1.《史记》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 ”,《新五代史》的作者是 。(1分)

2.第②段中,“具体的艺术操作”指的是 。(2分)

3.从文中看,《史记》不同于《左传》.《晏子春秋》的根本点是 。(2分)

4.作者认为,司马迁的《史记》在传记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因为:(4分)





5.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4分)

A.《汉书》的“史学品格”超过了《史记》。

B.《史记》在史学合文学上都是空前绝后的。

C.《后汉书》.《三国志》的文学品格在历朝正史中是比较高的。

D.《史记》开创了中国古代官修史书的先河。

E.因为史传文学的衰落,所以其他形式的传记作品兴盛起来。

6.《史记》第一次运用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向人们展现了栩栩如生的人物画廊。请以《鸿门宴》为例,从一个角度切入简析其中的人物表现手法。(5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 7— 12题。(20分)

看 灵 魂 林贤治

①人与自然比邻而居,遂得以常常看风景。

②风景是人类闲居或静处时,对自然的一种选择。所以,陶渊明有南山,梭罗有瓦尔登湖,高更有塔希提岛。即如火山.海啸,也须在不相干的远处,才能观赏到蜿蜒流畅的美丽。列维坦在崖头看海,放声恸哭,其实那已经是病,不是看风景了。

③人生多辛苦。看风景是人生短暂的中断,是不带惊恐的逃跑。一直逃至踪影全无时,便是古来的隐者。

④结庐在人境而无人世的烦忧,或许是令人神往的吧!然而可惜不能。威猛如魏武,当月明星稀之夜,尚有无枝可依的喟叹;豁达如东坡居士,月下访友,看庭中积水空明,树影绰约如藻荇交横,竟也无端兴起时不再来的寂寥。日落黄昏,雨打梨花,都会被风流倜傥的才子看出血泪来。所谓“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或“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或“一树梅花一放翁”,都是在看风景时看到了自己。临到最后,人总要面对自己。

⑤作为人类而崇尚自然是不可思议的。与其看风景,我想,不如就看灵魂。

⑥我不能想象,世界上有哪一片大陆会比惠特曼更辽阔。在他那里,群山耸立,河川奔流,大路箭一样射向远方。在他那里,所有动植物都因为人迹的出现而充满生气,既有疾蹄,巨翮,强壮的枝柯,自然也有知更的啼唱,紫罗兰的芳馥,繁密的草叶在爱抚间变得碧绿和温柔起来。在哥尼斯堡,那个喜欢散步的智者不是仰望灿烂的星空,就是俯视自己的内心,俯仰之间,摸索着通往人类的哲学道路。康德是一个宁静的湖,因为浩瀚,致使有翻卷不已的波澜也全被人们忽略了。灵魂的博大使人敬畏。爱因斯坦飙风似的在宇宙间往来驰骋,虽或不见形迹,但在日后的圣殿的废墟中,却不难发现他的存在。

⑦我热爱英雄的灵魂甚于太阳,我为他们庄严.热烈而慷慨的照临而常怀感激。在历史书里,我认识斯巴达克斯。如果说第一个神是普罗米修斯,那么,斯巴达克斯就是第一个人。自从他和他的兄弟握紧扭断的锁链而躺入血泊,被侮辱被损害的人们由此不再相信眼泪。马尔克斯曾经描画过一位“迷宫的将军”,那是玻利瓦尔,他勇敢地放弃了从殖民者手中夺取的可以垄断的权力。由于目标过于远大,结果无人追随,在他所做的自我流放的无比孤寂的旅途中,我读懂了内心的坚强。我喜欢这个外形枯干而灵魂丰满的人,他是不屈的抵抗者.解放者,而不是征服者。我猜想,英雄的灵魂是由爱和意志所构成的。有两个生活在囚狱中的汉子康帕内拉和葛兰西,为了守卫梦中的太阳城,他们先后战胜了无尽的酷刑.子弹和时间。当我知道他们同是意大利人的时候,是何等地惊服于人文思想的伟大啊!圣地佛罗伦萨,产生了又养育了多少伟大的灵魂!

⑧有这样一些英雄,人生在战场和牢狱之外,却一样作无休止的抗争。他们的力量,仅仅留在纸片上,画布上,留在不可触及的动荡的旋律之中。

⑨矮小的贝多芬,以他旋风击电般的音乐,扼住命运的咽喉。米勒毕生以农民的身份抵抗巴黎精致的画室艺术,决不肯在自己的土地上让出哪怕是木鞋大小的地方。对于上流社会,他有一种宁静的藐视,当人们向他啧啧描述王子命名仪式的壮观场面时,他感叹道:“可怜的小王子!”然而,他笔下出现的农民,一个个是圣徒般的完美。在铜黄色所铺设的同样的宁静安详底下,分明隐藏着另一种情愫,一种难言的心的悸动……

⑩我爱看灵魂。在风景那里,我纯然是一个陌生客,始终无法变做其中的一株树,一只鸟,跟随它们一起摇曳鸣唱,而一旦与灵魂相通,便当即为它所缠裹,无从回避那人性的无言的呼喊与倾诉。风景使人在静止和优雅中瘫痪.隐遁和沉迷,惟灵魂使人奋起,逼进,正直地站立着。

7.第③段中,“看风景是人生短暂的中断”的意思是:          。(3分)

8.文章题为“看灵魂”,却先写“看风景”,作用是:          。(3分)

9.曹操.苏东坡等人在“看风景时看到了自己”,下列诗句中表达与他们相似感慨的是:

A.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B.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C.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10.第⑤段中,作者为什么说“作为人类而崇尚自然是不可思议的”?(   )(2分)

A.风景使人在静止和优雅中沉迷,因此人类不该崇尚自然。

B.人类在看风景的时候,最后总要面对自己,因此“不可思议”。

C.人类灵魂的宽广博大是自然风景所无法比拟的,与其崇尚自然,不如崇尚伟大的灵魂。

D.崇尚自然是对人生的逃避。

11.作者在文中列举了斯巴达克斯.玻利瓦尔以及贝多芬.米勒等人的例子,他们的相同之处是                            ,不同之处是                           。(5分)

12.作者在描述美国诗人惠特曼时,通过对他诗歌意象的铺陈把人物的精神世界展现出来,请你参照这种写法,用100字左右介绍一位中国诗人。(5分)


(三).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每空必填)。(6分)

13.

⑴ 昔我往矣, 。今我来思, 。

⑵ 臣生当陨首, 。

⑶ ,清辉玉臂寒。

⑷ , ,此事古难全。

⑸ ,大礼不辞小让。

⑹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

⑺ ,依依墟里烟。

⑻ 刑天舞干戚, 。

⑼ 君问归期未有期, 。

⑽ ,逸豫可以亡身。

(四).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第14-16题。(8分)

寒食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寒食寄京师诸弟 

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①寒食草青青。

注:①杜陵:在长安东南,是唐代长安人游乐之地,也是作者的故园所在。

14.寒食是我国古代的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     (传统节日名)前一或二日。(1分)

gkone 发表于 2016-7-4 23:00:15


15.下面对这两首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孟诗第二句写出了“堪悲”。作者独在他乡,寒食佳节,倍思亲人。加之,这里的“寒食”二字,还暗含少食.无食之意,一语双关,因此“他乡寒食”也就更其可悲了。

B.孟诗借咏“寒食”写寒士的辛酸,其三.四两句似乎是作者自嘲:象我这样清贫的寒士,天天过着“寒食”生涯,反倒不必格外费心呢。这种幽默诙谐,是一种苦笑,似轻描淡写,却传达出一种攫住人心的悲哀。 

C.韦诗的首句从近处着笔,实写客中寒食的景色;末句从远方落想,遥念故园寒食的景色。这一起一收,首尾呼应,紧扣诗题。

D.韦诗通篇写景,正因为诗人情深意真,在下笔时把“想诸弟”的情意贯串.融合在全诗之中,就使四句诗成为一个极其和谐的整体。

16.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两首诗歌的划线句。(任选一句)(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8分)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遊。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17.选文的作者是 。 请补出文中的空缺部分: , 。

(2分)

18.解释加点字:(4分)

⑴悟以往之不谏( ) ⑵景翳翳以将入( )

⑶审容膝之易安( ) ⑷善万物之得时( )

19.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⑴既窈窕以寻壑 ⑵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⑶悟以往之不谏 ⑷怀良辰以孤往

A.两个“寻”字相同,两个“往”字不同

B.两个“寻”字相同,两个“往”字相同

C.两个“寻”字不同,两个“往”字相同

D.两个”寻”字不同,两个“往”字不同

20.翻译句子:(6分)

⑴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⑵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21.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4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5题。(10分) 

书《洛阳名园记》后 李格非

  洛阳处天下之中,挟殽.渑之阻,当秦陇之襟喉,而赵魏之走集,盖四方必争之地也。天下常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必先受兵。予故尝曰:“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

  方唐贞观.开元之间,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于东都者,号千有馀邸。及其乱离,继以五季之酷,其池塘竹树,兵车蹂蹴,废而为丘墟;高亭大榭,烟火焚燎,化而为灰烬;与唐共灭而俱亡,无余处矣。予故尝曰:“园囿之废兴,洛阳盛衰之候也。”且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而知;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囿之兴废而得。则《名园记》之作,予岂徒然哉!

  呜呼!公卿大夫方进于朝,放乎一己之私意以自为,而忘天下之治忽,欲退享此乐,得乎?唐之末路是已!

22.作者李格非是著名女词人_____________的父亲。(1分)

2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洛阳的地理位置重要,是兵家必争之地。

B.洛阳的盛衰,在天下太平和战乱的时候就能看出来。

C.在五代时期,洛阳曾经经历了战乱。

D.在唐代贞观.开元年间,洛阳据称有高官贵族的宅第上千。

24.作者以雄辩的事实和严密的推理,说明了从园圃的 可知天下 的道理,告诫公卿大夫们 ,从而体现出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和对当权者的不满。(3分)

25.本文结尾段点明了本文的写作意图,借古讽今。请以学过的课文为例分析这种写作手法。(4分)

二.作文(70分)

26.作文:感动

要求:⑴不少于900字 ⑵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参考答案

1. “ 前四史 ”, 欧阳修。(1分)

2. 叙事写人的方法.描述用语.描写人物辞令 。(2分)

3. 以写人物为中心。(2分)

4.

⑴《史记》开创了以人物为中心的传记文学

⑵《史记》是有世界意义的第一部成熟的传记文学

5. A C

6.

1)人物置于矛盾冲突的旋涡之中,通过他们各自的行动显示性格特征。如《项羽本纪》中“鸿门宴”一节,是消灭秦帝国后起义军中两个集团的内部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后的第一次面对面的较量。在刀光剑影中纠集着项羽集团和刘邦集团的矛盾,项羽集团内部主战.主和派的斗争,项羽是这些矛盾的结集点。从项羽对种种矛盾的处置,显示出他的幼稚.仁慈.坦率种种心理因素,而刘邦在这一场面中也显示了他的灵活.狡诈的性格特点。

《项羽本纪》的“鸿门宴”,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文字。在这场力与智的冲突中,项羽的优柔寡断,范增的阴鸷远见,刘邦的智诈狡猾,张良的善于谋划,樊哙的勇猛机智,以及项伯的温和憨愚,都在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得到鲜明表现。

2)善于选取富有表现力的生活细节,揭示人物的性格及内心世界。

3)通过人物的对话.独白,成功地显示了人物的性格和声音笑貌。

4)人物之间的对比衬托。

司马迁善于使用对比衬托的方法,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有不同篇章人物之间的对比,也有正反对比。

《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中,年轻气盛.好勇斗狠的项羽,与世故老成.狡诈机智的刘邦形成鲜明对比。刘邦的深谋远虑,项羽的识见短浅,便如画而出。

重要人物之间的对比外,《史记》还往往描写一些次要人物。形成对主要人物的比衬。如《项羽本纪》中老谋深算而坚忍的范增之与简单直率又鲁莽的项羽,形成了鲜明有力的对比衬托,从而突出了人物各自的性格特点。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 7— 12题。(20分)

7.人在欣赏风景的时候,可以暂时忘却人生的烦恼和不快,(2分)但临到最后,人总要面对自己(1分)。

8.说明风景使人在静止和优雅中瘫痪.隐遁和沉迷(1分),反衬灵魂使人奋起.逼近.正直地站立(2分)。

9. D 

10. C 

11.他们都是英雄,有由爱和意志构成的伟大灵魂。(2分,突出灵魂)不同之处是抗争的方式不同(1分)前两者用鲜血和生命进行顽强的抗争,后两者用艺术作品表达内心的感情(2分)。

12.略

(三).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每空必填)。(6分)

13.

⑴ 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 。

⑵ 臣生当陨首, 死当结草 。

⑶ 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

gkthree 发表于 2016-7-4 23:44:52


⑷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⑸ 大行不顾细谨 ,大礼不辞小让。

⑹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

⑺ 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⑻ 刑天舞干戚, 猛志故常在 。

⑼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

⑽ 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四).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第14-16题。(8分)

14. 清明 (传统节日名)前一或二日。(1分)

15. D 

16.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两首诗歌的划线句。(任选一句)(4分)

孟诗首句描写物候,兼写时令,写出江南之春繁花竞丽,以乐景写哀情,为后句写自己远在他乡,在孤独贫寒中过寒食节做反衬。韦诗结句就本句说是景中见情,就全篇说是以景结情,描写了故园寒食芳草萋萋的景象,既透露了诗人的归思,也表达了对诸弟.对故园的怀念。人和地的双重怀念交相触发,融合为一。

孟云卿天宝年间科场失意后,曾流寓荆州一带,过着极为贫困的生活。就在这样的飘泊流寓生活中的一个寒食节前夕,他写下了这首绝句。

  寒食节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当春二月。由于江南气候温暖,二月已花满枝头。诗的首句描写物候,兼点时令。一个“满”字,传达出江南之春给人的繁花竞丽的感觉。这样触景起情,颇觉自然。与这种良辰美景相配的本该是赏心乐事,第二句却出人意外地写出了“堪悲”。作者乃关西人,远游江南,独在他乡,身为异客;寒食佳节,倍思亲人,不由悲从中来。加之,这里的“寒食”二字,除了指节令之外,还暗含少食.无食之意,一语双关,因此“他乡寒食”也就更其可悲了。

  诗中常见的是以哀景写哀情,即陪衬的艺术手法。而此诗在写“他乡寒食远堪悲”前却描绘出“二月江南花满枝”的美丽景色,在悲苦的境遇中面对繁花似锦的春色,便与常情不同,正是“花近高楼伤客心”,乐景只能倍增其哀。恰当运用反衬的艺术手法,表情也就越有力量。

  下联承上句“寒食”而写到断火。寒食禁火的习俗,相传为的是纪念春秋时贤者介子推。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多外出游春,吃现成食物。野外无烟,空气分外清新,景物尤为鲜丽可爱。这种特殊的节日风物与气氛会给人以新鲜愉快的感受,而对于古代贤者的追思还会更使诗人墨客逸兴遄飞,形于歌咏。历来咏寒食诗就很不少,而此诗作者却发人所未发,由“堪悲”二字,引发出贫居寒食与众不同的感受来。寒食“无烟火”是为纪念子推相沿而成的风俗,而贫居“无烟火”却是为生活所迫的结果。对于富人来说,一朝“断炊”,意味着佳节的快乐;而对于贫家来说,“往往”断炊,包含着多少难堪的辛酸!作者巧妙地把二者联系起来,以“不独”二字轻轻一点,就揭示出当时的社会本质,寄寓着深切的不平。其艺术构思是别致的。将貌似相同而实具本质差异的事物对比写出,这也是一种反衬手法。

  此诗借咏“寒食”写寒士的辛酸,却并不在“贫”字上大作文章。试看晚唐张友正《寒食日献郡守》:“入门堪笑复堪怜,三径苔荒一钓船。惭愧四邻教断火,不知厨里久无烟”,就其从寒食断火逗起贫居无烟.借题发挥而言,艺术构思显有因袭孟诗的痕迹。然而,它言贫之意太切,清点了一番家产不算,刚说“堪笑”.“堪怜”,又道“惭愧”;说罢“断火”,又说“无烟”。不但词芜句累,且嫌做作,感人反不深。远不如孟云卿此诗,虽写一种悲痛的现实,语气却幽默诙谐。其三.四两句似乎是作者自嘲:世人都在为明朝寒食准备熄火,以纪念先贤;可象我这样清贫的寒士,天天过着“寒食”生涯,反倒不必格外费心呢。这种幽默诙谐,是一种苦笑,似轻描淡写,却涉笔成趣,传达出一种攫住人心的悲哀。这说明诗忌刻露过火,贵含蓄耐味。而此诗也正由于命意新颖,构思巧妙,特别是恰当运用反衬手法,亦谐亦庄,耐人咀嚼,才使它成为难以数计的寒食诗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韦应物诗集中收录寄诸弟诗近二十首,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手中情深的诗人。而正由于出自性情,发自胸臆,所以这首诗虽只是即景拈来,就事写出,却令人感到蕴含深厚,情意悠长。

  就章法而言,这首诗看似平铺直叙,顺笔写来,而针线极其绵密。诗的首句从近处着笔,实写客中寒食的景色;末句从远方落想,遥念故园寒食的景色。这一起一收,首尾呼应,紧扣诗题。中间两句,一句暗示独坐异乡,一句明写想念诸弟,上下绾合,承接自然。两句中,一个“独”字.一个“想”字,对全篇有穿针引线的妙用。第二句的“独”字,既是上句“空”字的延伸,又是下句“想”字的伏笔;而第三句的“想”字,既由上句“独”字生发,又统辖下句,直贯到篇末,说明杜陵青草之思是由人及物,由想诸弟而联想及之。从整首诗看,它是句句相承,暗中钩连,一气流转,浑然成章的。

  在表面上,这首诗,除第三句直抒情意外,通篇写景;而从四句之间的内在联系看,正是这第三句在全诗中居主位,其余三句居宾位,一切雨中空斋.江上流莺以及杜陵草青之景,都是围绕第三句而写的。王夫之在《夕堂永日绪论》中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又说:“诗文俱有主宾。无主之宾,谓之乌合。”这首诗的第三句,如他所说,是“立一主以待宾”。这样,上下三句就不是乌合的无主之宾,“乃俱有情而相浃洽”。换言之,正因为诗人情深意真,在下笔时把“想诸弟”的情意贯串.融合在全诗之中,就使四句诗相互浃洽,成为一个极其和谐的整体。

  当然,宾虽然不能无主,而主也不能无宾。这首诗的第三句又有赖于上两句和下一句的烘托。这首诗的一.二两句,看来不过如实写出身边景.眼前事,但也含有许多层次和曲折。第一句所写景象,寒食禁火,万户无烟,本来已经够萧索的了,更逢阴雨,又在空斋,再加气候与心情的双重清冷,这样一层加一层地写足了环境气氛。第二句同样有多层意思,“江上”是一层,“流莺”是一层,“坐听”是一层,而“独坐”又是一层。这句,本是随换句而换景,既对春江,又听流莺,一变上句所写的萧索景象,但在本句中却用一个“独”字又折转回来,在多层次中更显示了曲折。两句合起来,对第三句中表达的“想诸弟”之情起了层层烘染.反复衬托的作用。至于紧接在第三句后的结尾一句,把诗笔宕开,寄想象于故园的寒食景色,就更收烘托之妙,进一步托出了“想诸弟”之情,使人更感到情深意远。

  这首诗,运笔空灵,妙有含蓄,而主要得力于结尾一句。这个结句,就本句说是景中见情,就全篇说是以景结情,收到藏深情于行间.见风韵于篇外的艺术效果。它与王维《山中送别》诗“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句,都取意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但王维句是明写,语意实;这一句是暗点,更显得蕴藉有味。它既透露了诗人的归思,也表达了对诸弟.对故园的怀念。这里,人与地的双重怀念是交相触发.融合为一的。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8分)

17. 陶渊明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18.解释加点字:(4分)

⑴悟以往之不谏( 谏止.劝止 ) ⑵景翳翳以将入( 通“影”,日光 )

⑶审容膝之易安( 觉察 ) ⑷善万物之得时( 欢喜.羡慕 )

19. D

20.翻译句子:(6分)



世事与我所想的相违背,还努力追求什么呢?



看见自己家的房子,心中欣喜,奔跑过去。

21.陶渊明的弃职归田,是与官场决裂的行动体现。他无法忍受官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所以断不能说他意志消沉,消极处世。文中“园日涉以成趣”“乐琴书以消忧”,日子过得多么惬意.充实,虽然物资匮乏,但精神却是充实的;“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多么洒脱,多么富于诗意的生活啊。可以说,陶渊明辞官归田,是他执著地追求自己理想的表现。

这是作者历经曲折的人生后的真实而复杂的感慨,作者曾经品尝过官场人心的险恶.官场生活的庸俗,映照一下归隐后平民生活的质朴.真率.自然.自由,确实愤激于官场的龌龊,眷恋自由自在的人生。而且,在作者看来,在官场那种看别人脸色行事的生活,是一种生命的扭曲与糟蹋,只有在这大自然中才是生命正途---可是我耽误太久了.久违了,所以这是一种真率的抒发,是一种复杂的感慨,是一种包含正反感受的深刻的体验。作者并没有自命清高,自命高蹈,而是真抒胸臆。

兼济天下”规范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心路历程,而文中为我们呈现了恬淡安闲.自然静谧的田园情趣,但这并不意味着陶渊明消极避世。 古代出仕是文人志士必然的价值取向,在封建专制独裁统治下,他们只能在无条件服从与维护自身尊严.保持独立人格的矛盾中苦苦挣扎。看似恬淡的归隐并不意味着痛苦的消失,而是象征着苦难的加剧,即“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归去来兮”“忆矣乎”“胡为乎遑遑欲何之?”这些句子表明诗人在惆怅悲苦中饱受折磨。诗人回归田园,崇尚自然,这里“自然”指人的质朴真实.率性而行的本性。他无法忍受官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趋同,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从字里行间我们不也体味到济世不得的痛苦与回归田园的无奈了吗?因此,本文陶渊明的思想感情,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应有完整的认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5题。(10分) 

22.作者李格非是著名女词人____李清照____的父亲。(1分)

23. B

24. 废兴 盛衰 们 不要放纵个人私欲,忘记天下治乱 ,

25.本文结尾段点明了本文的写作意图,借古讽今。请以学过的课文为例分析这种写作手法。(4分)

二.作文(70分)

26.作文:感动

要求:⑴不少于900字 ⑵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上海交大附中2008-2009学年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