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综地理复习:2009年命题预测及名师指导
第一章 2009年命题预测及名师指导2009年高考展望与备考建议
湖北省武汉外国语学校高中部 胡龙成
2009年高考正在一步一步地向我们逼近。根据近几年来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相对稳定、采用国家《地理课程标准》的省份越来越多的形势和对2008年地理高考试题的研究,针对近几年来高考命题“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特点,我们在展望2009年高考地理命题可能会呈现的趋势的同时,对下一步的复习备考提点建议。
一、趋势展望
(一)突出课改精神,强调能力立意
随着地理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学习身边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等理念已经被越来越的人所接受,今年高考将会进一步把考查学生的能力放在首位,根据不同的考核目标和要求,选择教材之外的“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提出“新问题”,突出“以能力测试为主导”的方针、鼓励考生“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高考命题在向《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靠拢,凸现了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今后试题将更多,开放性也更强,情境设置将更加丰富多彩,通过图、表和文字资料提供相关信息,全面检测学生获取信息、调动课本相关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的死记硬背方法很难派上用场。
(二)突出地理观念,强调地理视角
地理观念和地理视角是分析、处理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根本想法,是对地理规律的理性认识,其实质是地理科学思维方式,即人们用于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本质的模式、思想方法及思维运作程序。地理观念和地理视角在高考中具体表现为两方面:其一是动态地看问题,注重自然地理过程。其二是发展地看问题,关注人类活动与区域发展之间的联系,全球气候变化、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等,仍将是今后高考重要内容之一,通过高考渗透地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加强地理思维能力的考查,彰显地理学科特色。
(三)突出主干知识,强调区域发展
通常所说的主干知识是指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和重要的地理事物、观念、结论,主干知识是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框架,是学生形成各种学科能力的基础。高考试题引用了课本以外的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素材,形成新的问题情境,构成新的设问角度,但其落脚点还是课本上的主干知识,强调对学科主干知识考查是高考命题的一贯原则。例如等值线是地理课程中的重要主干知识之一,2008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文综全国卷Ⅱ、四川卷、重庆卷、宁夏卷等都考了等高线图,有的还考了樱花初放日期图、土壤表层解冻起始日期等值线图、年蒸发量变化速率空间分布图、等压线图、等降水量图等,考查的角度虽然不尽相同,但是都没有脱离对等值线图这一主干知识的范围,高考命题强调对主干知识的考查是不会改变的,并且不回避已经考过的内容。
(四)突出空间定位,强调读图用图能力
近几年来,“区域特征认定”的难度虽说有所降低,但是考查角度增加,空间定位仍然是考查学生读图用图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预计各种不同类型的图、表在2009年高考试题中出现的频率将会更高,特别是心理地图的构建已引起人们的关注,有可能会出现无图考图的现象。
(五)突出案例研究,强调结合实际
现在新课程改革一个重要特色是以案例和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做为指挥棒的高考命题,将以热点区域与热点信息(时事热点和长效热点)为载体,通过案例考查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以及对知识的理解与实际应用能力。过去的2008年热点特别多。命题人可以用这些丰富的素材,来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进行分析、推理、解释、说明,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综合素质。
二、备考方略
(一)依据考“纲”、回归教材
“考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备考的准则。高考复习冲刺阶段要以“考纲”作引领,梳理重点、难点知识,让学生熟悉考点,掌握每个考点所包括的内容、要点以及层次,切实做到准确、系统、深刻,依据教材、梳理考点,在梳理过程中着重解决那些记得不准、理解不深、似是而非的问题。
1. 书本知识要记准
在高考复习的最后阶段,强调书本知识要记准确,特别是经纬网、等值线、地球自转、地球公转、气旋与反气旋、锋面和气团、气候类型特点和成因、海水温度与盐度、洋流、自然灾害与自然资源、褶皱、断层、板块学说、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和农业生产的地域类型、影响工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和工业地域类型、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影响交通运输以及商业和邮电通信的区位因素、可持续发展、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中国区域地理、国土整治等一定要记牢、记准,这些知识都是历年高考的重点。
2.课本插图要弄清
现在高考逢题必有图,尤其是区域地图更多。地理空间定位考查的要素很多,绝对地理位置、相对地理位置或某一区域代表性的地理事物,某个区域独特的自然环境特点都可以作为命题的载体。在加强地理空间定位训练的同时,还要加强对课本中的插图(包括各种景观图和示意图)的阅读与训练。除了课本插图之外,与课本配套的地图册也要认真阅读,通过辨识局部地图,阅读区域地图,准确地判断出相应的国家和地区,然后熟练地从图中获取有用信息,进行思考、分析、推理相关知识,提高空间定位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3.课后习题要过关
现行高中地理教材每节后面都附有“活动”课,每单元后面安排有“自学园地”,“自学园地”设有阅读、技能和练习等栏目。在教学过程中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事实上近几年高考,有不少试题就来自“活动”课或课后的阅读教材。
(二)回顾反思,巩固提高
由于时间有限,后一阶段的复习应以回顾总结、追索反思为主,具体说来,主要是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看考纲、想考点,默记知识体系
阅读《考纲》以及根据考纲编写的考点方面的资料,认真思考每一个考点所包含的内容,反思自己是否完全掌握,对一些模棱两可的内容要进行补课,直到完全理解为止,对各个知识点要融会贯通,通过纵向比较和横向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或网络。
2.看错题、想技巧,梳理解题思路
考生应有选择性地对以前做过的试卷、例题进行广泛阅读,从中归纳、总结各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方法,特别要认真研读那些做错了的试题,反思错题的原因,要把这些错题搞通搞透,防止类似错误的重犯。同时还要归纳各类题目解题方法、技巧、解题过程以及常出现的错误,提升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图变文、文变图,构建心理地图
这一阶段复习应以地图为重点,加强图文转换、文图转换和图图转换的练习与思考,构建心理地图,所谓心理地图就是包含各种地理信息的地图在人脑中形成的表象,既是一种空间表象,是对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空间形状、空间分布、空间结构、空间演变和发展清晰主体的反映,也是一种记忆表象,可以加深对地域知识的认知。
(三)强化能力、规范答题
冲刺阶段一定更要加强对考生应试能力的培养,具体说来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1.搞好综合模拟,提高训练实效
综合模拟训练的目的一方面是让学生熟悉高考的模式,灵活分配时间,增加临战经验;另一方面进一步发现学生知识上的漏洞和能力上的缺陷,以及时进行弥补。为了提高训练的实效性,训练题的选择要突出针对性、典型性、综合性、灵活性、探究性和开放性。试题不要太多、太杂,每一个题应该是每一类题的代表,做到由题及类,触类旁通。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最后几个星期内,最好是做近几年高考真题,让学生提前找到高考的感觉。
2.关心社会热点、注意联系实际
近几年来的高考试题特别注重联系社会热点,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试题突出应用型,从不同角度检测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关心全球经济发展动态和我国国情,和谐社会、循环经济、2008年奥运会、“神七”上天、全球变暖、水土流失、沙尘暴、雪灾、台风、泥石流、火山地震等,都是高考中的热点或重点。
3.掌握答题要领、严格规范答题
最后阶段要进一步强化答题技巧训练,掌握答题方法,特别是要科学地安排时间,保持适宜的答题速度,同时要根据高考要求,规范答题,讲究卷面质量,字迹不要潦草,尽量减少涂改,卷面要整洁、干净,给人以美感,答题要有条理,提倡用黑色签字笔答题,强调规范性答题,防止意外失分。
第二章 文科综合下地理科
考试大纲导读
Ⅰ.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由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历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的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强调对历史、地理、政治各学科知识的整体、综合把握。测试既反映学科和学科间的联系,又注重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据此,本大纲拟定了“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考核目标与要求。其中“考核目标”即综合测试的能力目标,“要求”是分别对每一考核目标不同层次和水平的界定。
要求目标
Ⅰ
Ⅱ
Ⅲ
获取和解读信息
获取试题提供的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
提炼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整合
组织和应用相关学科的信息,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
调动和运用知识
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
准确地运用相关知识和相关信息,认识和说明问题
体现学科渗透,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原理分析问题
续表
要求目标
Ⅰ
Ⅱ
Ⅲ
描述和阐释事物
正确表述事物的现象,准确描述和解释事物的特征
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的阐释
辩证地、历史地考察事物,对事物进行学科的和跨学科的描述与阐释,意义完整
论证和探讨问题
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论证问题
在论证中观点明确、表述清晰、逻辑严谨
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论证和探讨问题,体现创新性思维
二、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和地图
1.宇宙中的地球
【导读】本部分有关经纬网的内容是整个中学地理知识的载体,也是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根本,一般与其他考点相结合,以空间定位的形式出现。时间的计算、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则是学习的难点,高考考查的重点,该考点试题的情境创设年年翻新,但题型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1)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天体
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日地关系
太阳系概况。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太阳能量的来源。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3)地球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轴。两极。经线。本初子午线。经度。赤道。纬线。纬度。经纬网及其地理意义。
东、西半球的划分。南、北半球的划分。高、中、低纬的划分。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时区的划分。日界线。国际标准时间。北京时间。区时的应用。
【试题举例】(2008年重庆文综)
白令海峡是亚欧大陆与北美大陆相距最近处,如果在这里修建一条铁路同原有铁路连通,可以为两大陆提供一条便捷的陆上交通通道。读图,回答1,2题。
1.从北京到洛杉矶铁路沿线,占绝对优势的自然景观是( )
A.针叶林B.阔叶林C.半荒漠D.苔原
2.一列时速为189 km的火车,北京时间3月8日20:00从北京直发洛杉矶(两城市图上铁路线长约12.6 cm。不考虑途中停车时间),到达终点站时当地区时为3月( )
A.11日16:00B.12日8:00C.12日16:00D.13日8:00
【答案】1.A 2.B
【试题举例】
下图表示北半球某区域。a为纬线,b为晨昏线。b线中M点纬度值最大,N、P两点纬度值相等。回答1,2题。
1.M点的纬度最低为( )
A.71.5°NB.66.5°NC.61.5°ND.56.5°N
2.若Q、R两点相距60个经度,且R点为30°E,图示区域为夏半年。此时北京时间为( )
A.6时B.8时C.18时D.20时
【答案】1.B 2.B
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速度和周期、黄赤交角。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试题举例】
我国某校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把世界上四地年内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及方向绘成简图(下图)。回答1,2题。
1.可能反映学校所在地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及方向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2.当②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时( )
A.地球公转速度较慢
B.其他三地正午太阳所在方向不同
C.该学校所在地天气炎热
D.太阳在地球上的直射点将北返
【答案】1.C 2.D
(4)宇宙探测
宇宙探测的意义。宇宙探测的现状。
【试题举例】
近年来,人类探索太空热情空前高涨,研究的新成果与新进展令人振奋。
1.2007年4月,美国宇航局发表了太空探测器拍摄到的太阳三维图像。这是人类首次从三维视角观测太阳活动。目前,人们对太阳活动的正确认识之一是( )
A.黑子增多增大时耀斑也频繁爆发
B.太阳活动会引发极光、流星雨、磁暴
C.太阳风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
D.光球层到日冕层依次出现黑子、太阳风、耀斑
2.2007年4月,欧洲天文学家首次发现一颗有生命迹象的太阳系外行星。该行星可能适宜生命存在的主要依据是( )
A.行星上有岩石
B.行星上有液态水与适宜的温度
C.行星的表面比较平坦
D.行星接受来自恒星的辐射能量
3.据报道,我国将在南极冰盖最高点建立天文台,该地进行天文观测的优势是( )
A.极昼时间长
B.极夜时间长
C.空气稀薄、干燥
D.海拔高,离太阳近
【答案】1.A 2.B 3.C
2.大气
【导读】大气运动的原理、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是高考的常考点,也是学习的难点,常与区域地图及数据表格结合,判断天气状况和气候特征并分析成因,注重考查思维的过程。本部分的内容与大众关注的大气污染和全球气候变暖等热点密切相关,注重知识、原理实际运用能力的考查。
(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大气的组成。大气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对流层大气的热状况和大气的运动
大气的受热过程。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
【试题举例】
气温随高度变化会影响大气的稳定性,从而影响大气污染物的聚集和扩散。下图所示气温与高度关系的四种情况中,最容易导致大气污染物聚集的是( )
【答案】A
【试题举例】下图为美国某城市某年8月某日22时等温线图。回答1~3题。
1.O、P两点的温差最大可超过( )
A.4℃B.3℃
C.2℃D.1℃
2.若只考虑温度因素,则近地面N点的风向为( )
A.东北风B.东南风
C.西北风D.西南风
3.下图中与M、P、N一线上空等压面的剖面线相符合的示意图为( )
A.①B.②C.③D.④
【答案】1.A 2.B 3.C
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的关系。
(3)大气降水
降水的时间变化。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
【试题举例】
根据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埃及的亚历山大、伊拉克的巴格达、我国的拉萨和上海四城市都位于北纬30°附近,但气候却有明显的差异。
1.判断下列表格中的“气温线与降水量柱状图”,将亚历山大、巴格达、拉萨、上海四城市的名称填写在相应的空格中。
2.读“亚历山大等四城市位置简图”及“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比较四城市的降水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1.上海 亚利山大 巴格达 拉萨
2.降水差异状况:从四个城市的年降水量看,上海最多,亚历山大和拉萨次之,巴格达最少。在降水季节分配上,上海和拉萨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亚历山大降水集中在冬季,巴格达则终年干燥少雨。
降水差异原因:上海位于亚欧大陆东部,面临太平洋,受海陆热力差异影响,夏季风带来丰沛的降水;亚历山大位于地中海沿岸,冬季受来自大西洋的西风影响,降水集中,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的控制,干燥少雨;拉萨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居于内陆,全年降水较少,但夏季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通过垭口、谷地带来一定的水汽;巴格达位于西亚,受高气压控制,且难以得到海洋水汽的调节,因此终年火热干燥。
(4)天气、气候与人类
锋面、低压、高压、锋面气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试题举例】(2008年上海)
地理教学中经常用一些示意图来表示地理现象的发生与变化。
1.图甲显示的是沿海山地迎风坡成云致雨的过程,这种降水类型称为( )
A.锋面雨B.对流雨
C.台风雨D.地形雨
2.图乙显示的是某一自然地理现象的循环过程,该过程为( )
A.海陆间循环B.海上内循环
C.夏季风环流D.冬季风环流
3.图丙中的阴影部分代表大陆,另一部分代表海洋,图中等值线表示( )
A.南半球7月等温线B.南半球1月等温线
C.北半球7月等温线D.北半球1月等温线
【答案】1.D 2.C 3.A
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试题举例】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受暖流影响明显的地方是( )
A.TB.QC.RD.S
2.气候特点为“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的地方是( )
A.TB.QC.RD.S
3.在下图所示的几种气温年内变化和年降水量情况中,与甲图中P地相符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答案】1.C 2.B 3.A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试题举例】
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地区主要属于( )
A.热带雨林气候B.热带草原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D.热带季风气候
2.导致该地区气候类型与同纬度主导气候类型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
A.太阳辐射B.洋流
C.地形D.大气环流
【答案】1.B 2.C
光、热、水、风等气候资源及其利用。
【试题举例】
我国某边防站(海拔4 900米)的驻防官兵在艰苦的条件下,为改善生活试种蔬菜。他们先盖起简易阳光房,但种的蔬菜仍不能生长。后来,他们又在简易阳光房中搭架,架上盆栽,终于有了收获。回答1,2题。
1.盖简易阳光房改造的自然条件主要是( )
A.热量B.水分
C.土壤D.光照
2.在简易阳光房中再搭架盆栽,蔬菜才能生长,解决的问题是( )
A.蒸发量大B.多虫害
C.地温低D.太阳辐射强
【答案】1.A 2.C
寒潮、台风、暴雨、大风等气象灾害的危害及防御。
地球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等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试题举例】
据专家预测,因全球气候变暖世界海平面到2100年将升高40~50厘米。下图为“我国某地区海陆过渡地带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海平面上升对该地带的影响有( )
A.加剧农田土壤盐碱化
B.滩涂面积减少
C.淹没部分耕地
D.有利于港口基础设施建设
2.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有( )
A.臭氧层破坏
B.森林被大量砍伐
C.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
D.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
【答案】1.AB 2.BC
(5)气压、气温、降水等值线图、柱状图等图形语言的解读和应用。
【试题举例】
等压线是某一水平面上气压相同各点的连线。下列四幅等压线图中,P点所在位置风力最大的是( )
【答案】C
3.海洋
【导读】海洋的重点是海水的盐度、温度分布规律及洋流的成因、分布规律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陆地资源日趋紧张的今天,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成为热门话题,也会成为考查的重点,而这又不可避免地牵涉到海洋环境的保护。
(1)海水的性质和运动
海洋表层平均盐度、温度的分布和变化规律。
【试题举例】
下图为“1271~1295年马可·波罗东行路线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马可·波罗从威尼斯出发,东行途中经过A、B、C三地,其所属的气候类型分别是:A__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__。其中A地的气候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马可·波罗乘船返回途中,途经的D处为__________海峡,E处位于__________板块和__________板块的交界处附近。
3.途经的F处比E处的海水盐度__________(高、低),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地中海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 2.马六甲 亚欧 印度洋 3.高 F处降水较少,蒸发旺盛
洋流。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试题举例】
1.图中洋流所在的大洋为( )
A.太平洋B.大西洋
C.印度洋D.北冰洋
2.图中洋流对相邻陆地环境的影响是( )
A.增加湿、热程度
B.降低干、热程度
C.减轻寒冷状况
D.加剧干燥状况
【答案】1.B 2.D
(2)海洋开发
海洋资源的主要类型及其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海洋空间的重要性、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中国邻近海域,主要渔场和海洋水产,主要盐场。
(3)海洋环境保护
主要的海洋环境问题。保护海洋环境的主要措施。
4.陆地
【导读】地壳物质循环、板块运动学说是本单元最为重要的考点,陆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特别是水资源)和地域分异规律也是经常考查的主干知识。
(1)陆地的组成要素及其运动
主要造岩矿物。三大类岩石。
【试题举例】
下图示意某地的沉积岩层与火成岩体的相互关系。回答1,2题。
1.各岩层、岩体的生成时代按由老至新的顺序依次是( )
A.火成岩1、沉积岩1、沉积岩2、火成岩2、沉积岩3
B.沉积岩3、火成岩1、火成岩2、沉积岩2、沉积岩1
C.沉积岩3、火成岩1、沉积岩2、火成岩2、沉积岩1
D.沉积岩3、沉积岩2、火成岩1、火成岩2、沉积岩1
2.喷出地表的火成岩为喷出岩,没有喷出地表的火成岩为侵入岩,图中( )
A.火成岩1为喷出岩
B.火成岩2为喷出岩
C.火成岩1、火成岩2都为喷出岩
D.火成岩1、火成岩2都为侵入岩
【答案】1.D 2.B
地壳物质循环的组成、过程及其对地表的影响。
【试题举例】
下列选项与下图中①、②最符合的是( )
A.风化作用、外力搬运
B.风化作用、内力塑造
C.侵蚀作用、人类活动
D.侵蚀作用、外力搬运
【答案】A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
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自然界的水循环及其意义。
【试题举例】
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丁→甲→丙→丁过程属于__________循环。水循环的主要地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水循环对乙图所示地区直接提供的资源主要有______和______资源。丙图中三角洲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目前,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来源于水循环的(填字母)__________环节。人类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措施来改善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
4.河流对城市的区位选择具有重要影响。请简要分析武汉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
【答案】1.海陆间 维护全球水量平衡、使陆地淡水资源不断更新促使地球各圈层及陆地海洋之间物质和能量的迁移 2.水 水能 流水沉积作用 3.c 修建水库 跨流域调水 4.位于汉水与长江干流的汇合处;交通便利;地处平原地区;省级行政中心
生物在陆地环境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土壤的形成及其在陆地环境中的作用。
(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域分异规律。
(3)陆地资源和地质灾害
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陆地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对陆地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试题举例】
下表为“部分国家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及每万元GDP耗水量表”。由表分析可以看出( )
中国
美国
澳大利亚
法国
世界平均
人均水资源拥有量(m3)
2 200
8 952
18 245
3 357
8 900
每万元GDP耗水量(m3)
5 045
514
387
288
1 344
A.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和水资源总量均低于法国
B.我国每万元GDP耗水量约是美国的10倍
C.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约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3
D.澳大利亚人均水资源拥有量高是因为水资源特别丰富
【答案】B
中国主要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主要地质灾害及其防御。
【试题举例】
长江三峡两岸自古以来多崩塌、滑坡,且越接近水面线,崩塌、滑坡数量越多,其主要原因是越接近水面线( )
A.暴雨越多B.植被越稀疏
C.谷越深坡越陡D.土质越疏松
【答案】C
5.地图
【导读】本部分常见的考点是对等高线为主的各类等值线的判读,常常借助等高线来考查线路的选择、通视等问题。
地图上的方向和比例尺。常用图例、注记。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等高(深)线和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试题举例】
下图所示区域属于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回答问题。
1.R、Q两点的相对高度可能为( )
A.800米B.900米
C.1 000米D.1 100米
2.M、N、P、Q四地中,海拔可能相等的两地是( )
A.M、NB.M、P
C.M、QD.P、Q
【答案】1.C 2.A
第二部分 人文地理
1.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导读】工业和农业的区位条件分析是本单元的重点,高考常见的形式是结合具体的某个区域,要求能够进行区位条件分析。
(1)农业
农业区位因素。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及其特点。中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中国的畜牧业和水产业。
【试题举例】(2008年北京文综)
读图,回答1,2题。
1.该作物( )
A.种植期的早晚取决于气候条件
B.灌浆期的早晚取决于成土母质
C.收割期的早晚取决于农业政策
D.一个生产周期至少为8个月
2.该作物处于开花期时,正值( )
A.赤道正午太阳高度最大B.地中海沿岸炎热干燥
C.中国东北平原昼长夜短D.潘帕斯草原草木茂盛
答案1.A 2.D
(2)工业
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
【试题举例】
下图为某城市两个工业区的分布示意图,东部工业区包括冶炼厂、钢铁厂、石化厂等,西部工业区包括焦化厂、水泥厂等。该地盛行南风。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东部工业区的选址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2.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城区不断扩展,要求西部工业区中的焦化厂、水泥厂搬迁的呼声越来越大。为什么?
【答案】1.合理。因为该工业区(三个工厂)分布在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废气对城市污染小;位于流经城市的河流下游,不会对城市用水产生污染;位于主要交通线(铁路、主要公路、河流)沿线,交通运输方便。2.两厂都属于(大气)污染较重的工厂,位于与盛行风向垂直的老城区郊外,较为合理;现已完全被新城区包围,污染城区,影响居住环境(人们环境意识增强),需迁出城区。
不同类型工业区的特点。
【试题举例】
下图为“五种类型产业区位选择模式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食品工业、软件产业、服装加工业与图中所示类型相符的依次是( )
A.④②③B.④⑤②
C.③②①D.①③⑤
2.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最容易实现跨国界转移的类型是( )
A.①③B.①②
C.②③D.④⑤
【答案】1.A 2.C
中国主要工业基地和工业中心的分布、特点和形成条件。
2.人口与环境
【导读】不同类型国家的人口增长状况及其问题、措施是本部分的重点;此外,人口在不同地域的迁移规律及影响也是常考的热点。
(1)人口的再生产
影响人口增长和分布的主要因素。
世界人口的增长。世界人口的分布。中国人口的增长和分布。中国的人口政策。
【试题举例】
下图反映了亚洲某国人口增长与构成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
亚洲某国人口金字塔示意图
1.该国人口变化趋势的一个突出特征是( )
A.年轻劳动力过剩B.老龄化趋势显著
C.自然增长率上升D.人口出生率较高
2.示意图显示,该国人口平均寿命状况是( )
A.平均寿命延长,女性长于男性B.平均寿命延长,男性长于女性
C.平均寿命缩短,女性长于男性D.平均寿命缩短,男性长于女性
3.人口金字塔示意图所示的亚洲某国,最可能是( )
A.中国B.日本C.印度D.泰国
【答案】1.B 2.A 3.B
(2)人口数量与环境
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关系。不同地区的人口增长状况。环境承载力。合理容量。控制人口数量的意义。
(3)人口素质与环境
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环境因素。人口的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
【试题举例】
下图为“我国城乡15~64岁各种受教育水平人口比重图”。读图,回答1,2题。
1.城乡人口受教育程度差异的特征有( )
A.农村人口中文盲人口占一半以上
B.城市人口以高中及其以上文化程度为主
C.县镇人口中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比重大于城市
D.农村人口以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为主
2.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有( )
A.有利于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B.有利于农村劳动力数量增加
C.有利于耕地面积大幅度增加D.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答案】1.CD 2.AD
(4)人口迁移与环境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原因。
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导读】能结合具体实际,分析一个城市发展的区位条件,是复习本部分内容后必须具备的能力;此外,两类国家城市化的对比也是一个常见的考点;城市功能分区方面,常会结合工业布局进行考查。
(1)聚落的形成
乡村、城市的起源及发展。
(2)城市的区位
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试题举例】
读下图,回答1,2小题。
1.说明燕京城城址选择的有利自然条件。
2.说明燕京在区际联系中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答案】1.地形:位于山前冲积扇(平原)上,地形平坦。农业:土壤肥沃,有利农耕,可生产城市必需的农副产品。河流与水资源:有河流经过,提供城市、农业用水,以及可能的水(漕)运通道。气候:西、北背靠群山,东南面向(华北)平原(海洋),可有效增加夏季(东南)风带来的降水,减弱冬季(西北)风的侵袭。
2.位于几条古大道的交叉点,对外联系方便;东北可通东北平原,北可接内蒙古高原;西可联系黄土高原,并进而联系大西北;南经华北平原可通东部平原地区,且东南离海较近。
(3)城市化
城市化及其进程。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
【试题举例】(2008年北京文综)
城市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聚,并具有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分异。读图,回答下题。
图中①②③④所示城市空间最合理的利用方式分别为( )
A.电影院、厂房、住宅、银行
B.零售店、电影院、厂房、办公室
C.办公室、零售店、住宅、厂房
D.批发市场、办公室、住宅、零售店
【答案】C
(4)城市地域结构
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试题举例】
城市地域有住宅、商业、办公和文化等功能分区。下图中表示住宅区和商业区的曲线分别是
某城市一日不同功能区停车率变化图
A.①和②B.①和④C.②和③D.③和④
【答案】C
不同城市地域结构的特点。城市的合理规划。
4.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导读】复习本部分内容时,应以我国或世界主要的交通线为线索,串起沿线地区较为重要的地理事物,高考中常出现这种考查形式。
(1)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及作用
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交通运输、通信、商业、服务业等)及作用。
(2)交通运输和通信
主要运输方式及其特点。交通运输线、站的区位因素。
【试题举例】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区计划在a处建一大规模的木材加工厂,分析其选址的有利条件,并说明建厂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及应采取的对策。
2.该地区计划建一大型机场,分别说明b、c两地作为机场选址的有利和不利条件。(提示:大型机场占地规模大,c地需填海。)
【答案】1.有利条件:接近原料产地;靠近水、陆交通线(交通运输便利)。影响:森林减少,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对策:合理采伐和育林相结合,采取防治污染措施等。
2.b地 有利:位于几个大城市的中间(靠近几个大城市),便于旅客和货物的集散(交通便利)。不利:占用大量农田和湿地。
c地 有利:通过填海兴建机场,可以保护农田和湿地。不利:位置偏离大城市,不利于旅客和货物的集散(交通不便);填海造陆,工程造价较高。
交通运输网的形成与发展。中国主要交通运输线、铁路枢纽和港口。城市的道路交通网络。
【试题举例】
交通是影响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一大因素。分析我国甲、乙两市交通状况及交通污染的有关资料,回答问题。
甲、乙两市人口密集,交通拥堵与引发的污染问题日渐突出。甲市地面公交运力不足,而出租汽车发展迅速,其所承担的客运比例已上升到20%。此外,私家车车辆迅猛增加,挤占了有限的道路空间。乙市地面公交一直是客流运送的主力军,加上地铁的快速发展,它们所承担的客运比例高于甲市。但是,目前地面公交线路与轨道交通线路存在走向重复的现象。
2005年甲、乙两市交通状况及引发的污染统计数据
(注:“CO对大气污染分担率”、“NOx对大气污染分担率”是指机动车排放的CO、NOx在城市CO、NOx排放量中的比重)
1.在公交、地铁、小轿车等各种市内交通方式中,受天气影响较小的方式是__________;运量小、占据道路面积大的方式是__________。
2.统计图中,明显反映两市交通拥堵程度的主要指标是______________。
3.造成甲、乙两市汽车尾气污染物对大气污染分担率差异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多项选择)
A.乙市的机动车总量大于甲市
B.乙市排放污染气体的工厂数量减少
C.甲市第二产业比重高于乙市
D.甲市位于北方地区,冬季实行取暖
4.根据图文提供的信息,比较甲、乙两市的交通问题,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化的改进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地铁 小轿车 2.平均上下班距离与平均上下班时间 3.BCD
4.拥堵问题
表现:都出现了交通拥堵问题;甲市更为拥堵。原因:两市人口密集、运量大;甲市机动车总量大、道路网密度较小、出行方式中小轿车比重大。建议:甲市控制私家车的增长、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提高道路网密度;乙市继续控制机动车的增长、提高道路网密度、优化公交线路。
污染问题
表现:均出现交通噪音、汽车尾气污染;乙市污染分担率高于甲市。原因:机动车总量大、环保措施不力。建议:适当控制机动车总量、采用环保装置、加强相关管理措施
现代通信手段和通信网络的作用。
【试题举例】
我国既有铁路干线第六次大面积提速后,在提速干线上旅客列车最高运行时速达200千米以上,并首次实现了旅客列车追踪间隔5分钟。这标志着我国既有铁路干线提速已经跨入世界先进行列。回答1,2题。
1.这次铁路大提速主要应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地理信息系统B.遥感技术
C.遥感技术和全球定位系统D.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
2.根据提速动车组时刻表,乘坐下表中哪一车次的旅客到达终点时看到太阳最接近正南方向( )
动车组车次
始发站
终点站
开车时间
终到时间
D21
北京
长春
07:15
13:31
D201
南昌
长沙
08:00
11:15
D584
宝鸡
西安
11:11
12:23
D776
深圳
广州
11:18
12:28
(注:长春(43°53′N,125°20′E);长沙(28°11′N,113°00′E);西安(34°15′N,108°55′E);广州(23°00′N,113°11′E))
A.D21B.D201C.D584D.D776
【答案】1.D 2.D
Ⅲ.命题指导思想
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Ⅳ.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2.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卷满分为300分。
3.题型
试卷一般包括选择题和综合题等题型。
4.内容比例
三科的内容比例与中学阶段课程计划规定的三个学科的总课时数比例大体相当。
5.试题难度
试卷包括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难题,以中等难度题为主。
6.组卷
试题按题型、内容等进行排列,选择题在前,综合题在后,同一题型中同一学科的试题相对集中,同一题型中不同题目尽量按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
附 2009年与2008年考纲差异【导读】2009年文科综合下地理科考试大纲与2008年内容基本一致。
第三章 知识大盘点
一、高考地理图表题归类
地理图表即直观反映地理事物特点和联系的各类图像和表格,它可以把抽象难理解的文字表述内容加以形象化、具体化、条理化,是地理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也是高考关注的重点和热点。最新颁布的《考试大纲》提出的考核目标的第一条即“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而许多信息的获取都是通过图表进行的。
通过地理图表来考查考生的地理知识和能力非常受到命题者的青睐,这也是各类命题的大势所趋。这一要求在近几年各地的高考试卷中得到了较好的反映,甚至于到了无图不成题的地步。
(一)坐标图
坐标图是采用数字坐标形式表示两项或多项地理要素的数字信息图形。它一般用柱状、曲线、折线、点等来表示相关的地理信息。常见的坐标形式有:
1.两维坐标:即直角坐标,用横、纵坐标分别代表两个地理事物或现象,坐标中的点、线等内容表示两者之间的关系,它能够简明地反映地理事物的时空变化规律。如课本中比较多见的有:
横坐标表示时间的变化,包括一日内的变化(如气温的日变化图、气压的日变化图)、一年内的变化(如全球气温年变化图、降水量柱状图)、多年内的变化(如郊区农作物产量变化图、太阳黑子与年降水量的相关性图、气温平均值的变化图)。
纵坐标表示空间的变化:包括水平方向的变化(如夏至日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图、海水温度和盐度随纬度分布图、降水量随纬度的变化图)和垂直方向的变化(如海水温度垂直分布示意图、气温的垂直变化图)。
此外,教材中还有许多有相互关联的地理事物,它们也可以用两维坐标的形式表示出来,如震级与烈度之间的关系、资源数量与环境人口容量之间的关系等。
2.三维坐标:这种图表尚未在课本中出现(新版初中地理教材里现已开始出现),它是用三维空间来反映三个地理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关系,或是将之统一在一个平面内,形成平面正三角形坐标图。
3.多维坐标图:多维坐标图是根据坐标的一般原理,将众多具有并列关系的信息反映在一张图上绘制而成。如土壤的成分组成、气候的气温降水资料、风频玫瑰图等。
解读坐标图时,首先要能正确判读并理解坐标系统中各坐标的具体含义,明白该图反映了哪两个或哪几个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思考横坐标与纵坐标所反映内容之间的关系;其次要获得坐标中的有关数值及其变化趋向。坐标图上的点、线(折线、曲线、直线)、柱等既表示了地理事物的数量,又反映了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趋势。如曲(折、直)线递减段表示纵坐标项目与横坐标要素之间呈负相关,递增段表示呈正相关;曲(折、直)线斜率大的一段表示变化幅度大,斜率小的一段表示变化幅度小;此外,尤其要注意曲线或折线变化的起点、终点、转折点的特殊变化,从中发现规律性及根本特征。
在判读坐标图时,要注意三类问题:一是忽视坐标轴上数量信息而导致判读错误。如对比两幅降水柱状图的降水量的多少,不能仅看表示降水的柱子高低,就认定降水量相同或不同,而要认真看清纵坐标单位数值。二是忽视图中的隐含信息。不少考生只注意图像中地理事物多少、强弱、增减的变化,而不注意分析其蕴含的道理,只是从表面上读懂该图,比较肤浅,没有接触到本质。三是判读正三角坐标图时,要注意这种三角坐标图的三条边都是坐标轴,三项要素在数轴上比例由低到高方向也应是一致的,要看清楚各轴所代表的含义。
(二)等值线图
所谓等值线,就是在地图上将地理要素值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线,常见的主要有:等高线、等深线、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等压线、等震线、等盐度线、pH等值线、等太阳高度线等。但不管哪类等值线图,它们是有一些共性的,如每幅等值线图的等间距相等,它的弯曲、疏密都表示一定的含义等。故无论是哪种等值线图,在判读时都要注意等值线的极值、走向、弯曲形态、疏密状况等,并要对此现象作进一步的探究。下面以最常见的几种等值线图为例:
等高线图
等高线即海拔高度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的线,它一般具有下面几个特征:1.同线等高:即同一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相等,故等高线不能相交,因为同一个地点不可能有两个不同的高度,但陡崖处除外;2.相邻的两条等高线间的高度差相同,故只要知道一幅等高线图中任意两条线的海拔,就可推算出其余各线的海拔;3.等高线均为闭合曲线:即无论等高线如何迂回曲折,终必环绕成圈,但如果图幅较小的话,不一定能显示出来;4.等高线疏密反映坡度缓陡:在同一幅图中,等高线稀疏的地方表示缓坡,密集的地方表示陡坡,间隔相同的地方表示均匀坡。
1.在判读一幅等高线图时,要从上述的几个特征入手,从以下个几方面进行分析判断:
地形
表示方法
地形特征
说明
山地
山峰
闭合曲线外低内高
四周低中部高
示坡线画在等高线外侧,坡度向外侧降
盆地
洼池
闭合曲线外高内低
四周高中间低
示坡线画在等高线内侧,坡度向内侧降
山脊
等高线凸向低处山脊连线
从山顶到山麓凸起高耸部分
山脊线也叫分水线
山谷
等高线凸向高处山谷连线
山脊之间低洼部分
山谷线也叫集水线
鞍部
一对山脊等高线之间
相邻两个山顶之间呈马鞍形
鞍部是山谷线最高处
峭壁
陡崖
多条等高线会合重叠在一处
近于垂直的山坡称峭壁。峭壁上部突出处,称悬崖或陡崖
判断时要注意几条特殊的等高线,如0米线表示海平面,也是海岸线;海拔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广阔平坦——为平原地形;海拔500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100米,等高线稀疏,弯折部分较和缓——为丘陵地形;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100米,等高线密集,河谷转折呈V字形——为山地地形;海拔高度大,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十分密集,而顶部明显稀疏——为高原地形;等高线上密下疏为凹坡,可通视,反之为凸坡,不可视。
2.判断两地的相对高度及温差
相对高度即两地点之间的垂直距离,也即两地的海拔之差,在对流层中,海拔每升高1 000米,温度就会下降6℃,故两地的相对高度也可算出两地的温差。对于两海拔都是不定值的点,计算相对高度时尤其要细心推测。如跨n条等高距为h的等高线的陡崖,其相对高度H的范围为:(n-1)h≤H<(n+1)h。
3.等高线的疏密还可以判断坡度的陡缓,从而判断其开发利用方式。一般来说,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而等高线越密集,则坡度越陡,开发利用时就越要注意。
4.根据等高线判断通视问题:如果两地之间没有较高的山峰或山脊,或一个山坡为凹坡,则不影响这两地之间的视线,即可通视。
5.根据等高线还可确定一系列“点”的区位
工厂区位的确定要从多方面进行分析,对环境有污染的厂矿,要选择河流下游,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方向,结合地质地形条件,宜放在地基坚实,等高线间距较大的地形平坦开阔的地方;若是电子、半导体、感光器材厂等需要建在空气清洁、环境优美的地点,从经济效益考虑,要尽量接近原料、燃料、水源等资源产地。
港口的建设应考虑选择在避风的深水海湾;避开含沙量大的河流(以免引起航道淤塞)。
气象站应建在地势坡度适中、地形开阔的地点。
疗养院应建在地势坡度较缓、空气清洁、环境优美的地方。
水坝应建在山谷的开口处,如果山谷为里大外小的口袋形,其出口处是理想的水坝坝址选择地。
6.根据等高线还可确定一系列的线
一般而言,河流发源于河谷地区,因此等高线由小向大弯曲的地方可能发育河流;且河谷处的等高线越密集,河流的流速越快,该河段的水力资源就越丰富。
等高线越密集的地方,坡度就越陡,因此在选择登山路线时,应尽量经过等高线稀疏的地方。
建铁路、公路时,应选择在坡度平缓的地区,翻山时应选择缓坡,并通过鞍部;要利用有利的地形地势,充分考虑路线的长度、坡度,少过河建桥;避免通过高寒区、沙漠区、沼泽区、永久冻土区、地下溶洞区等。
引水线路的选择应遵循从地势高处向地势低处的原则。
输油管道的选择,路线尽可能短,尽量避免通过山脉、大河等。
7.根据等高线确定面
在进行工农业生产时,可根据等高线反映出来的地貌类型、地势起伏等,结合气候和水源条件,因地制宜地确定农业布局方案,如等高线较为密集的山区可发展林业、畜牧业。
工业区宜建在地形平坦开阔、交通便利、水源充足的地方。
居民区最好建在依山傍水、地势开阔的向阳地带,交通要便利且远离污染源。
8.根据等高线可绘制出地形剖面图,然后结合剖面图进行一系列的判断和推理。
有关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不再详述,由于该图能更加直观地表示地面的垂直变化,因此它在平整土地、修筑渠道、大堤、建设铁路、公路时,作为计算土石方工程量的依据,用处很大。
等温线图
等温线是地图上气温相等的各点的连线,等温线图是用若干条等温线来表示一个地区气温分布的专用地图。这种图能帮助人们形象地确定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而分析各地区气温差异的形成原因。判读时要注意:
1.根据等温线判断南、北半球位置:由于全球温度分布规律是由低纬向高纬降低,如果自北向南等温线数值逐渐减小则表示纬度逐渐增大,因此该地位于南半球;反之则是北半球。
2.根据等温线的弯曲方向,判断海陆位置、季节等信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海洋和陆地的升温、降温速度并不相同,冬季时陆地上的温度较低、等温线向低纬弯曲,而海洋的温度较高、等温线向高纬弯曲;夏季时情况刚好相反。因此根据等温线的弯曲方向,可以判断海陆位置、季节等信息。
3.海洋中,等温线的分布较为平直,但如果受洋流的影响,等温线常会产生弯曲。暖流流经的地区,海水的温度要高于同纬度的其他地区,因此等温线向高纬弯曲;寒流流经的地区,海水的温度要低于同纬度的其他地区,因此等温线向低纬弯曲。因此根据大洋中等温线的弯曲方向,可以判断出寒、暖流,再结合其他的一些信息,甚至可判断出具体洋流的名称。
4.根据等温线还可判断地形的高低起伏:陆地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凸出的地方,说明该处地势升高;等温线向高纬凸出的地方,说明该处地势降低。在闭合等温线图上,越向中心处,山地等温线的数值越小,盆地等温线的数值越大,这类图中等温线常与等高线平行。
等压线图
等压线是指某个水平面上的气压相等的各点连接而成的线,分析等压线图,一般包括:
1.判断高、低压中心及天气状况: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值大于四周,即等压线上的数值由中心向四周变小的为高压中心;反之为低压中心。在高压中心控制下,盛行下沉气流,因此不易形成阴雨天气,较为晴朗;低压中心盛行上升气流,多阴雨天气。
2.判断各处的气压高低及所处气压场中的部位:根据等压线所提供的数值,可判断图中任何一点气压值的高低,并进一步判断高压脊和低压槽的位置。由高压向外伸出的狭长区域叫高压脊,等压线中弯曲最大处的连线为脊线;由低压向外伸出的狭长区域叫低压槽,等压线中弯曲最大处的连线为槽线,在槽线处常会伴生着锋面,从而形成锋面气旋。两个高压和两个低压的交汇处,称为鞍部,其气压值比高压中心低,比低压中心高。
3.判断一个地点的风向和风力大小
北半球近地面气压场中风向是由高压指向低压并向右斜穿等压线;南半球近地面气压场中风向是由高压指向低压并向左斜穿等压线。但在高空中,摩擦力可以忽略不计,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而风力的大小则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在同一幅图中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等压线越稀疏,风力越小。
4.判断锋面的位置、性质及雨区位置
在等压线图中常伴有锋面,它一般出现在低压向外伸出的狭长区域,根据两侧空气的冷暖性质还可判断出锋的性质,冷锋一般会形成锋后雨,而暖锋则为锋前雨。
其他等值线图
除了上述几种等值线之外,还可根据课本上的信息画出其他多种等值线,但不论是何种等值线,其遵循的规则一样,因此判断的方法也大同小异。
(三)光照图
光照图是地球在太阳光照射下的缩影图,它可以包含有关地球和地球运动的众多知识,是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考查学生知识和能力的重要载体,学习中要学会阅读和分析最基本的光照图及其所产生的变形图。
判断光照图时,首先要明确图中各点、线、圈的含义。如在侧视图中,最外面的大圆一般为两条相距180°的经线组成的经线圈,其余经线表现为连接南北极点的弧线;横直径为赤道,其余纬线表现为平行于赤道的直线或弧线;晨昏线为垂直于太阳光线的直线,一般侧视图中只能看到晨线或昏线,二分日该线经过南北极点,二至日该线与南北极圈相切,其他情况介于两者之间。在俯视图中,中心点一般为南北极点,外圈为赤道,其余纬线表现为以极点为中心的同心圆;放射状的直线为经线,都过中心点;晨昏线在二分日为过圆心极点的直线,二至日为与极圈相切的弧线,该线被切点分为晨线和昏线,因此在俯视图中,可看到半条晨线和半条昏线。在读图过程中,一定要紧紧抓住图中重要的点,如南、北极点、太阳直射点等;重要的线,如0°和180°经线、赤道、回归线、极圈、晨昏线、太阳直射的纬线和经线、6时、12时、18时、24时所在经线等。
分析清楚上述的光照图基本构成后,可根据题目的要求,依次分析和判断出其他一些我们需要的信息,如:
1.确定极点及其他各点的位置、相互之间的方向:侧视图中,一般上面的极点为北极点;俯视图中,如果知道了地球的自转方向,可根据北逆南顺来确定极点;也可根据经度的递变规律或极圈内的昼夜情况进行判断。各点的位置则由经纬度确定,要能依据图中的经纬度差及递变规律,准确判断各地的经纬度。在根据各点的位置判断方向时,要注意靠近北极点的为北,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为东,当两点之间的距离大于180°时,判断东西方向时一定要注意。
2.确定晨线和昏线:晨昏圈由晨线和昏线组成,判断出该线为晨线还是昏线对解题有着重要的作用,可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分析,由昼半球到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昏线,由夜半球到昼半球的分界线是晨线。
3.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读光照图的关键,找到了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其他许多问题都可迎刃而解。可根据与晨昏线相切纬线的纬度进行判断,因为该纬度与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互余,如晨昏线与80°纬线相切时,太阳必定直射在纬度10°的纬线上,如果北纬80°以北是极夜,则直射在10°S。太阳直射的经线地方时为12时,它也是昼半球的中线;找直射点所在经线的时候,可在赤道上,由晨线与赤道的交点向东度量90°,或由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向西度量90°,该点即位于太阳直射的经线上。在正侧视图和正俯视图中,直射点很容易看出,在判断一些变形后的图时,就要留心了。
4.进行时间的计算:根据光照图可进行时间的计算,在计算前,我们往往要找出某条经线的时间。一般依据直射点所在的经度(即昼半球的中线)为12:00(正午),与之相对应的另一条经线(即夜半球的中线)为0:00;赤道与晨线交点所在经线为6:00,与昏线的交点为18:00;同一经线上各点的地方时相同;经度相差1°时间相差4分钟(东加西减)。
5.确定昼夜长短及日出日落时间:由于晨昏线的移动,一个纬线圈被分为的昼弧和夜弧的长度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此昼夜长短和日出日落时间也随着发生变化。在判读日照图时,可先画出所求纬度的纬线,该线被晨昏圈分为昼弧和夜弧,将它们的弧度数分别除以15°即可得出昼长和夜长。用12小时加减昼长的1/2即可得出日出和日落时间。太阳直射在哪个半球时,该半球上的各点昼长夜短,反之则昼短夜长;昼越长,即日出得越早、日落得越晚。
6.确定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在太阳直射点的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为90°,由此向南北递减,减小的幅度为其与直射纬线的纬度差,因此只要找出各点与直射纬线之差,即可得出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
此外,由于光照图能较好地反映季节信息,因此它常与其他有关季节的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进行考查,充分体现了地理的综合性,如它可与地球的公转速度、某地的气候特征、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方向、某地的农业生产等含季节性的知识相结合。
(四)景观图
一种景观的形成,往往与当地的自然、人文地理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因此通过某地典型的景观能够反映出该地的一些突出的地理特征。故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借助地理景观图可有效地延伸学生的视野,获得遥远的、不能进行直接观察到的地理事物的具体概念和印象。
景观图主要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如自然带的景观图、典型地质地貌景观图、部分城市的著名建筑物图等。对不同类型的景观图,我们应采取不同的判读方法:
对于自然类的景观图,我们应首先准确判读该景观图表示何种地理要素或说明哪种地理现象。通过细心观察景观图中各地理要素的特征和相互关系,先将其准确定位,然后再结合当地的区域特征,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及其相关的其他知识。如拿到“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一图,首先就要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判断出这是黄土高原地表形态的真实写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这种地表形态的形成是由于黄土土质疏松、地表植被覆盖差、多暴雨等原因导致的,这种形态对当地生产、生活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当地人又该如何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以实现自然和人类的协调发展。
人文景观中,古建筑和古迹在教材中屡见不鲜,如柬埔寨的吴哥窟、印度的泰姬陵等。对于这类景观,我们要能记住它的名称、所在的国家、城市,以及这些国家和城市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应该认识这些世界和我国非常著名的建筑,即使是课本上没有出现的人文景观,如我国的故宫、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等,作为常识也应牢牢记住。
(五)模式图
模式图是用来反映某地理事物或现象发展变化或分布规律的图示,它可起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作用,主要有过程模式和分布模式。
教材中常见的模式图有:世界气候分布模式图、洋流分布模式图、热力环流模式图、全球大气环流分布模式图、地壳物质循环图、水循环模式图、农业投入—产出图等。在复习过程中要认真研究好模式图,搞清楚其一般规律,并要能结合具体情况分析解释出具体事例,同时要能根据课本的内容认真绘制出模式图。
对于一些分布模式图,首先应分析其分布的一般规律,掌握规律后,再结合各个具体地区的实际情况,加以验证。如在阅读“世界洋流分布模式图”时,就应从模式图中找出洋流分布的规律:在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形成了反气旋型大洋环流,其中大陆的东岸是暖流,西岸是寒流;在南北半球的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了气旋型大洋环流,其中大陆的东岸是寒流,西岸是暖流。然后应把这一规律具体运用到除北冰洋以外的其余三大洋中去,结合当地的地名,系统地掌握在每个大洋中,各条洋流的具体名称,以及它们对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
对于一些反映地理过程的模式图,则应深刻理解各个环节的含义,搞清楚这一过程向下一过程转化的条件、结果等。如在读“地壳物质循环模式图”时,就要搞清楚岩浆在什么情况下会喷发。喷发的结果会形成什么,这一过程又叫做什么。
(六)联系图
联系图通常是借助带箭头的线段将有联系的地理事物的形成机制、内部结构、外部特征、发展趋势等联网成图,它能从整体性的角度来反映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这类图既可表示自然地理各种现象之间的联系,又可表示人文地理各种现象之间的联系,还可表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之间各种现象的联系。联系图实质上是课本上基本原理的变形,可反映出大量的地理事实,使复杂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简明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对学生理解各种地理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最终了解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认识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规律性等,都有重要作用。如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吉林西部林—草—田复合生态系统等。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不妨把课本上一些有联系的事物和现象按一定的规律组织起来,这样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判读联系图时,首先应搞清楚该图的中心思想,把握图的核心,认真读懂图意,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其次根据图中信息所对应知识,进行联想,把相关的知识在头脑中过一遍,并使之形成一个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进行推理、判断。一般的联系图都会留几个空框要求考生填空或选择填空,在推理时要充分利用已知条件,从最简单、最有把握的方框入手,这样一来,相当于已知条件逐渐增多,再进一步推理其他空白处的内容就相对轻松多了。
判断联系图时一定要注意,完成了各框和相应的箭头之后,要利用所掌握的概念、原理、分布规律等知识将所有的方框和箭头再验证一遍,以确保判断的正确。
(七)地图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地理学的许多信息都可以通过地图的形式反映出来,因此正确地判断区域地图是每个参加高考的同学必须具备的能力。
判断地图时,最关键的是要能够对图中的信息进行准确的定位,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根据经纬度来判断
不同度数的经纬线在地球上都具有唯一性,因此我们可根据题中给出的经纬线度数来判断区域的位置。
在众多的经纬线中,要能记住每条经纬线所经过的区域是不可能的,但头脑中一定要能够清楚地记得比较重要的一些经纬线通过的地方,如0°经线经过英国首都伦敦、欧洲西部、非洲西部和大西洋东部等地,而120°E经线则经过亚洲的东部、澳大利亚的西部、太平洋的西部边缘和印度洋的东部边缘等地。在区域复习时,还要能记住20°W(经过大西洋的中部)、160°E(经过太平洋的西部)、120°W(经过北美西部、南太平洋中部)、赤道(经过非洲中部、印度洋北部、亚洲东南部、太平洋中部、南美洲北部、大西洋中部)、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等重要的经纬线。
当然,我们也可以这样记忆,记住通过各大洲、各大洋、主要国家的经纬线度数:如非洲中部的经线为20°E,南美洲中部为60°W经线,北美洲中部为 100°W经线,印度洋中部为80°E经线。
0°纬线
刚果盆地、马来群岛、亚马孙平原;刚果、肯尼亚、印度尼西亚、厄瓜多尔、巴西
北回归线
撒哈拉沙漠、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恒河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台湾岛、墨西哥高原;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埃及、沙特阿拉伯、印度、孟加拉国、缅甸、中国、墨西哥
北纬30°
撒哈拉沙漠、尼罗河三角洲、西奈半岛、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伊朗高原、印度河平原、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密西西比河三角洲;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埃及、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中国、墨西哥、美国
北纬60°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阿拉斯加半岛、拉布拉多半岛;挪威、瑞典、俄罗斯、美国、加拿大
南回归线
纳米布沙漠、南非高原、马达加斯加岛、维多利亚大沙漠、阿塔卡马沙漠、拉普拉塔平原;纳米比亚、澳大利亚、智利、阿根廷、巴拉圭、巴西
南纬30°
南非高原、拉普拉塔平原;南非、澳大利亚、智利、阿根廷、巴西
0°经线
大不列颠岛、西欧平原、伊比利亚半岛、撒哈拉沙漠、几内亚湾沿岸;英国、法国、西班牙、阿尔及利亚、加纳
东经90°
中西伯利亚高原、西西伯利亚平原、阿尔泰山脉、吐鲁番盆地、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恒河平原;俄罗斯、蒙古、中国、不丹、孟加拉国
西经90°
密西西比河冲积平原;加拿大、美国
180°经线
俄罗斯,密克罗尼西亚
2.根据比较有特色的地理事物来判断
任何区域都有自己的特征,尤其是中学课本中重点介绍的区域,我们应牢记这些区域内的主要山脉、河流、资源、城市等信息,在根据上述方法判断出区域位置的基础上,用具体的地理事物来逐一对照往往是我们验证判断正确与否的重要依据,甚至于就是进行区域判断的切入点。在用该方法进行区域判断时,应先从自己最熟悉的一两个标志物着手,然后逐步扩大战果,在得出初步结论后,再用其他的标志物来进行验证。如美国本土略显长方形、印度像由三个不等的三角形组成的复合三角形、埃及近似梯形、法国是不太规则的六边形等。
在给出较大范围的地图时,判断起来较为容易,但如果只是给出极小的一部分地区,判断时就要特别小心。有时,可能给出的并非是一个区域的地图,而只是地图上的一条经线或纬线,这对我们的要求更高,要求我们头脑中要有非常清晰的中国和世界地图。
(八)表格
表格是地理统计信息资料的分类列表展示形式,它可以把冗长繁琐的文字叙述加以简化,是对教材内容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和提炼。表格清晰、醒目、简练、重点突出,能体现“少而精”的原则,表格中展示的各项地理要素均是紧密相关的,数据资料均是客观、真实的,能较好地反映地理现象和规律,各种自然和人文信息都可以表格的形式出现。
解读表格题,最关键的是要灵活运用表格中的数字,从数字中找出表格要反映出的地理事物或现象的规律,切不可被表中众多的数据所迷惑。一般而言,解读表格时应注意:
1.认真筛选表格中的数据,其中有些是解题时必不可少的,是解题的关键,命题者将其混杂在一般的数据之中,我们要会从中发现出来。
2.对地理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即对数据进行分析,根据数据得出结论,这样通过定量地分析,用数字去说话,也就很有说服力了。
3.对地理数据进行定性分析,这类表格不要求对具体的数字进行计算,但需要从所给的数据中得出结论来。
二、619个地理考点全解
序号
条 目
解 释
1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
天圆地方说、地圆说、地心说、日心说、宇宙大爆炸学说
2
宇宙的基本特点
由各种形态的物质(天体)构成,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
3
天体的分类
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
4
天体系统的成因
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5
天体系统的级别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6
地球上生物出现和进化的原因
光照条件、稳定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温度和液态水
7
太阳系概况
中心天体为太阳,有行星、卫星、流星等天体
8
太阳系八个行星的位置
水金地火(小行星带)木土天海
9
八个行星的运动特征
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10
八个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
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11
日地平均距离
1.496亿千米
12
太阳的主要成分
氢和氦
13
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
核聚变反应
14
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
维持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运动等的动力,人类的主要能源
15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
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16
太阳大气结构
从内到外为光球、色球、日冕
17
太阳活动
黑子(光球层、强弱标志)、耀斑(色球层、最激烈显示)
18
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
11年
19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影响气候,②影响短波通讯,③产生磁暴现象
20
地球的形状
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1
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径6 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面积5.1亿平方千米
22
经线
连接南北两极的线。相对的两条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所有经线等长,指示南北方向
23
本初子午线
0°经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24
纬线
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长短不一,指示东西方向,1个纬度对应的经线长为111千米
25
赤道
最长的纬线
26
经纬网的意义
确定位置、判断方向、测算距离
27
南北方向的判断
有限方向,北极为最北,南极为最南
28
东西方向的判断
无限方向,沿着自转方向为向东,逆着自转方向为向西
29
东、西经的判断
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30
南、北纬的判断
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31
东、西半球的划分
东半球:20°W~0°~160°E、西半球:160°E~180°~20°W
32
南、北半球的划分
以赤道为界,以北的为北半球,以南的为南半球
33
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
低纬:0°~30°、中纬:30°~60°、高纬:60°~90°
34
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南回归线:23°26′S、北回归线:23°26′N
南极圈:66°34′S、北极圈:66°34′N
35
地图上的方向
①上北下南、左西右东,②指向标定向法,③经纬网定向法
36
地图上的比例尺
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比(文字式、数字式、线段式)
37
比例尺的大小与图幅、详略的关系
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
38
图例和注记
①符号,②文字与数字
39
海拔与相对高度
海拔:某一地点相对于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相对高度:某一地点相对于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40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①山脊与山谷,②陡坡与缓坡,③断崖
41
地形剖面图的作图法
①建立横坐标,②建立纵坐标,③画出交点,④连接成线
42
地球侧视图的判读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43
地球俯视图的判读
逆时针自转,中心为北极;顺时针自转,中心为南极
44
地球自转的方向
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南极则反之
45
地球自转的速度
角速度(每小时15°),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无角速度和线速度
46
地球自转的周期
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
47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昼夜更替、形成地方时、使水平运动物体偏移(南左北右)
48
晨昏线的判断
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
49
地方时的计算
每往东增加1°,时刻早4分钟
50
已知经度求时区数
经度加7.5°后再除以15,舍余数取商
51
东西十二时区
跨东西经度,为一个时区
52
中央经线
各时区最中间的经线,用区时数乘15°
53
区时的计算
每往东1个时区,区时早1个小时
54
北京时间
以东八区(120°E的地方时)为标准时间
55
国际标准时间
零时区的区时(本初子午线的地方时)
56
国际日期变更线
180°经线(理论上),不通过陆地(实际)
57
地球公转的方向
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58
地球公转的轨道
椭圆轨道,一月初(近日点),七月初(远日点)
59
地球公转的速度
在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快,在远日点时较慢
60
地球公转的周期
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真正周期)、回归年:365日5小时48分46秒
61
黄赤交角
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为23°26′
62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
63
太阳直射点的判断
与该点的切线方向垂直,地方时为12点
64
春分日(3月21日)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65
夏至日(6月22日)
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66
秋分日(9月23日)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67
冬至日(12月22日)
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68
夏半年的概念(北半球)
3月21日至9月23日
69
冬半年的概念(北半球)
9月23日至次年3月21日
70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
71
昼夜长短的计算
以昼弧长度为依据,每15度为1小时
72
日出日落时刻的计算
日出(落)时间=12±1/2昼长
73
昼夜长短的判断
夏半年,越北白昼越长,冬半年,越南白昼越长
74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90°-纬度差(所求点与直射点的纬度间隔)
75
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
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76
四季划分的依据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77
天文四季
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是夏季,反之是冬季
78
北温带常用的四季
3、4、5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79
五带的名称
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80
五带的分界线
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81
五带的天文现象
热带有太阳直射现象,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温带四季变化明显
82
空间探索阶段的开始
1957年10月,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前苏联)上天
83
空间开发阶段的开始
1981年第一架航天飞机(美国)试航成功
84
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1970年“东方红”一号、2005年“神舟”六号
85
宇宙自然资源的分类
空间资源(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
86
保护宇宙环境
清除太空垃圾,加强国际合作
87
大气圈对地球的重要意义
保护生物生存,影响地球自然环境,维持生命活动
88
低层大气的组成
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
89
干洁空气的组成
氮和氧,二氧化碳和臭氧
90
大气各成分的作用
氧:生命活动,氮:构成生物体,臭氧:吸收紫外线,二氧化碳:光合、保温作用,水汽和尘埃:成云致雨
91
大气环境问题
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氟氯烃破坏臭氧层
92
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
大气温度、密度和运动状况的垂直变化
93
大气垂直分层
对流层、平流层(含臭氧层)、高层大气(含电离层)
94
对流层的主要特征
上冷下热,对流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95
平流层的主要特征
臭氧吸收紫外线,平流运动为主,对高空飞行有利
96
大气上界
离地面约2 000~3 000千米
97
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最主要因素
太阳高度角
98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有选择性,如臭氧吸收紫外线)、反射(无选择性)、散射(有选择性,如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99
辐射定律
物质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越长
100
地面辐射
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101
大气逆辐射
夜间有云较温暖,夜间晴朗较寒冷
102
大气的保温作用
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能力很强
103
全球的热量平衡
地球多年平均收入的热量与支出的热量是相等的
104
气温的日变化
14时最高,日出前后最低
105
气温的年变化
北半球大陆,7月最高、1月最低;北半球海洋,8月最高、2月最低;南半球反之
106
气温的分布规律
自低纬向高纬递减
107
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各纬度间的冷热不均
108
热力环流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109
热力环流的实例
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
110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水平气压梯度力
111
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和大小
高压垂直指向低压。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
112
地转偏向力的方向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113
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
由于受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并不平行,而是有个交角
114
根据等压线判断风向的步骤
①高压垂直指向低压,②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③画出合力
115
海平面等压线与风力大小
低压中心,高压中心。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
116
大气环流的意义
调整全球水热分布,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117
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赤道低压、信风、副热带高压、西风、副极地低压、极地东风、极地高压
118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位移
大致来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北半球为例)
119
北半球冬季海陆上的主要气压中心
亚洲高压(大陆)、阿留申低压(太平洋)和冰岛低压(大西洋)
120
北半球夏季海陆上的主要气压中心
亚洲低压(大陆)夏威夷高压(太平洋)亚速尔高压(大西洋)
121
季风的成因
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②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122
季风的典型分布地区
东亚季风(西北、东南风);南亚季风(东北、西南风)
123
降水形成的条件
空气饱和时,气温继续下降;有凝结核;水滴增大到能下降到地面
124
降水的时间变化类型
全年多雨,全年少雨,夏季多雨,冬季多雨,常年湿润
125
世界降水量的分布
赤道附近多,两极地区少,回归线中西部少、东部多,中纬度内陆少
126
锋面天气系统的分类
冷锋(冷气团势力强)、暖锋(暖气团势力强)
127
锋面天气
暖空气抬升,常出现阴雨天气
128
锋面对我国天气影响的实例
北方夏季的暴雨(冷锋)、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冷锋)
129
低压
又称气旋,水平方向空气辐合,北逆南顺;垂直方向气流上升;多阴雨天气
130
高压
又称反气旋,水平方向空气辐散,北顺南逆;垂直方向气流下沉;多晴朗天气
131
高、低压影响我国天气的实例
高压:秋高气爽;低压:夏秋的台风
132
锋面气旋
锋前锋后的天气差异,冷气团一侧阴雨
133
气候要素
气温、降水量
134
气候形成因素
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
135
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比较
日较差、年较差、最高气温月、最低气温月
136
世界气候类型的名称
热带(四种)、亚热带(两种)、温带(三种)、寒带(一种)
137
热带雨林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
全年高温多雨;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赤道附近
138
热带草原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
全年高温,一年分旱、雨两季;赤道低压和信风交替控制;南北纬10°~回归线
139
热带沙漠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
全年高温少雨;终年受副热带高压和信风控制;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中部和西岸
140
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
全年高温,一年分干、湿两季;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中南半岛和印度半岛
141
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纬度20°~35°的大陆东岸
142
地中海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受副高和西风交替控制。南北纬30°~40°的西岸
143
温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干燥;海陆热力性质差异;40°~60°的大陆东岸
144
温带海洋性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
冬暖夏凉,降水均匀;终年盛行西风;40°~60°的大陆西岸
145
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
冬季严寒、夏季炎热、全年少雨;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温带内陆
146
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
①判断南北半球,②判断热量带,③判断雨型
147
气候的变化
地质时期、历史时期、19世纪末以来
148
气候资源的特点
可再生,普遍存在性,数值特征,有较大的变率
149
气候资源与农业
种植制度(作物的结构、熟制、配置与种植方式)
150
气候资源与建筑
小区街道与子午线成30°~60°夹角
151
风与城市规划
工业企业布局在盛行风的下风向,居住区布局在盛行风的上风向
152
气候资源与交通
公路、铁路、机场(暴雨、泥石流、风速、桥涵、云雾、地势等)
153
寒潮的危害
带来严寒、大风、霜冻,对春秋季的农作物危害最大
154
寒潮的防御
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
155
台风(飓风)
热带气旋强烈发展形成的大旋涡
156
台风(飓风)的时空分布
夏秋季节,西北太平洋最多
157
热带气旋强度等级
热带低气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
158
台风的监测与预报
利用气象卫星确定台风中心位置,估计强度,监测移动方向和速度
159
暴雨形成条件
①充足的水汽,②强烈上升运动,③持续的天气系统
160
洪涝灾害的防御
提高预报的准确率,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
161
干旱的危害
造成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162
干旱的防御
改善生态、选择耐旱作物、开展水利建设、改进耕作制度等
163
大气环境保护
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氟氯烃破坏臭氧层,酸雨
164
全球变暖趋势的人为原因
①燃烧矿物燃料,②毁林
165
全球变暖造成的后果
①海平面上升,②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
166
大气臭氧层总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氟氯烃化合物消耗臭氧
167
大气臭氧层总量减少的危害
①直接危害人体健康,②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造成破坏
168
臭氧层的保护
①研制新型制冷系统,②参与国际合作
169
酸雨的成因
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
170
我国酸雨区的分布
①四川盆地,②珠江三角洲,③长江三角洲
171
酸雨的危害
①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②土壤酸化,③腐蚀建筑物,④危及人体健康
172
酸雨的防治
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煤炭中的硫资源综合利用
173
海洋是大气的主要热源和水源
海洋水量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1%
174
海岸带
从滨海平原到大陆架之间的广阔区域
175
海岸带与人类活动
全球5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距离海岸60千米的范围内
176
海水热量的收入
太阳辐射
177
海水热量的支出
海水蒸发所消耗的热量
178
影响海洋表层水温的因素
太阳辐射、沿岸地形、气象、洋流等
179
海水温度的水平分布规律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180
海水等温线的判读
①判断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②高高低低规律判断寒暖流
181
海水温度的垂直变化
表层海水温度变化较大,深层海水温度变化不大
182
海水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
海洋面积广,水量大,而且热容量又很大
183
海水中主要盐类物质
氯化钠、氯化镁
184
盐度的概念
1 000克海水中所含溶解的盐类物质的总量
185
海洋表层盐度的纬度分布规律
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南北两侧递减
186
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
降水量、蒸发量、洋流、河流淡水汇入(径流量)
187
盐度最高的海区和最低的海区
红海(亚非交界)、波罗的海(北欧附近)
188
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
波浪(风浪)、潮汐(大潮和小潮)、洋流
189
洋流的概念
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
190
洋流的成因分类
风海流、补偿流(大多南北向)、密度流(直布罗陀海峡)
191
风海流的成因
盛行风吹拂海面,推动海水随风漂流
192
世界洋流模式(低、中纬)
反气旋型,北半球为顺时针流动、南半球为反时针流动,大陆东岸为暖流、大陆西岸为寒流
193
世界洋流模式(中、高纬)
北半球中高纬是气旋型大洋环流,呈反时针方向流动,大陆东岸为寒流、大陆西岸为暖流
194
北印度洋洋流的分布规律
冬逆夏顺,冬季洋流向西流、夏季洋流向东流
195
南印度洋的洋流分布
南赤道暖流、厄加勒斯暖流、西风漂流、西澳大利亚寒流
196
北太平洋的洋流分布
北赤道暖流、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
197
南太平洋的洋流分布
南赤道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西风漂流、秘鲁寒流
198
北大西洋的洋流分布
北赤道暖流、墨西哥湾暖流、北大西洋暖流、加那利寒流
199
南大西洋的洋流分布
南赤道暖流、巴西暖流、西风漂流、本格拉寒流
200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气候,②海洋生物,③污染,④航海
201
海洋资源的分类
化学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能源
202
各类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
海洋化工;养殖、增殖;深海锰结核;潮汐和波浪发电
203
渔业资源的形成因素
大陆架、河流带来营养物质、寒暖流交汇处或上升补偿流
204
世界主要渔业国
中国、日本
205
世界渔场分布
北太平洋、东南太平洋、西北大西洋、东北大西洋、东南大西洋
206
海洋油、气开发
利用地震波寻找,海上钻井平台、装油站、海底管道
207
海洋空间利用的特点
复杂性和特殊性(海洋气象多变、深海环境差、海水腐蚀性等)
208
海洋空间利用的方式
交通运输、生产、通信、电力输送、储藏、文化娱乐
209
著名海峡
马六甲、霍尔木兹、直布罗陀、英吉利、麦哲伦、白令、曼德等
210
著名运河和港口
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鹿特丹
211
腹地
港口的服务区域
212
海洋货物运输条件
港口、集装箱船、无线电导航、全球定位技术、最佳航线、服务
213
世界围海造陆的典型地区
荷兰、日本、澳门
214
中国沿海
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215
中国主要渔场、盐场
舟山渔场、长芦盐场
216
海洋环境问题
海洋污染、海洋生态破坏
217
海洋污染的产生原因
陆地上的生产过程(废弃物、冷却水、杀虫剂、石油渗漏)
218
海洋污染的危害
危害海洋生物,甚至危及人类的健康
219
海洋生态破坏的原因
海岸工程建设、围海造田、过度捕捞、自然环境变化
220
石油泄漏清污方法
分散、沉降、吸收、围栏、放任、燃烧
221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1994年11月16日正式生效,领海宽度、国际海底资源
222
领海、专属经济区
12海里,200海里
223
岩石圈的范围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是由岩石组成的,合称岩石圈
224
地壳中主要化学元素
氧、硅、铝、铁、钙、钠、钾、镁
225
矿物的概念
单质或天然化合物
226
岩石的概念
由一种矿物或几种矿物组成的集合体
227
矿产的概念
有用矿物在地壳中或地表富集起来,达到工农业利用的要求
228
造岩矿物
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
229
岩石成因分类
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沉积岩、变质岩
230
常见岩石
岩浆岩:玄武岩、花岗岩;沉积岩: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变质岩:大理岩、板岩
231
地壳物质循环规律
冷却凝固→岩浆岩—外力→沉积岩—变质→变质岩—熔化→岩浆
232
地质作用的概念
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
233
地质作用的分类
内力作用、外力作用
234
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235
地壳运动的两种类型及其影响
水平运动(褶皱山系、裂谷海洋)、升降运动(海陆变迁)
236
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板块交界地壳活动,板块运动形成地貌
237
六大板块的名称
亚欧、非洲、美洲、太平洋、印度洋和南极洲板块
238
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貌
张裂(裂谷、海洋)、相撞(海沟、岛弧链、海岸或褶皱山脉)
239
生长边界与消亡边界
海岭和断层(大多在洋底)、海沟和造山带(大多在陆地边缘)
240
地质构造的概念
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
241
地质构造类型
褶皱(背斜、向斜),断层(上升岩块、下沉岩块)
242
背斜成谷和向斜成山的成因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接受沉积物,成为山岭
第四章 应试答题技巧
近几年,无论是全国高考文综卷还是自主命题省份的单科卷,地理题型相对稳定。全国文综卷的题型主要是单项选择题、学科内综合题与跨学科综合题三种;江苏、广东等地的地理单科卷有单项选择题、双项选择题和学科内综合题三种。以下就上述四类题型进行分析。
一、单项选择题
高考的单项选择题从形式上看分单一和连锁题(组合题)两类。近些年,以图表或材料作为信息载体的专题类试题呈不断加强的趋势,试题往往抓住某一个点进行深层次挖掘,或是围绕一条线顺藤摸瓜,层层设问,或就某一个区域进行多角度透析。解答单项选择题要做到心细、眼准,也要做到题后反思。
1.读懂题干含义,对于连锁题(组合题)先通读一遍,以获得全面的整体的印象,可加深对题意的理解。在解连锁题时,往往第一题的解答最为关键,若解答错误可能会影响到后续问题。相反,若在解答后续问题时感到无从下手时,则需反思第一步的选择是否有误。
2.看清题干表述。如题干中有“错误的是”“最不可能的是”时切忌答成“正确的是”或“可能的是”;如题干中要求“据图中信息”则对那些表述正确但无法从图中获得的选项予以排除。另外,从题目中找出对解题帮助最大的关键字,或者隐藏在题中的必要解题信息,这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3.解读图表信息。首先,要明察慎审,理解题中图表信息所要表达的地理现象或原理。其次,通过精筛细选,选对解题有效的关键信息。再次,通过巧思妙算,排除无效数据和干扰选项。有些图表信息量大,在解题时可依据题意大胆取舍,并在有效数据的计算中采用约数、估算等方式,以提高解题效率。
二、双项选择题
在地理单科卷中,双项选择题每题3分,单题分值超过单项选择题,而从阅卷情况看,双选题错误率较高。从答案组合情况看,双项选择题有六种组合,而单项选择题只有四种,因此双项选择题的难度相对较大。要顺利解答双选题,解题技巧非常重要。
1.运用排除法。在双选题中运用排除法比在单选题中更直接有效,排除选项中两个明显错误的答案,正确的选项就“水落石出”。
2.对选项进行分类组合。将四个选项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分别分成两组,再对照题意确定一组最佳的选项。
3.对于难以取舍的选项,适当运用“量化法”“提高标准法”和“降低标准法”来确定最终的答案。“量化法”就是对选项的准确率作综合的评估,“提高标准法”和“降低标准法”需要考生根据对题意的符合程度设立一个较高或较低的指标,最终筛选出所需要的答案。
三、学科内综合题
无论是文综卷,还是地理单科卷,综合题的分值高,综合性强,对学生的知识灵活应用和能力要求高,因此答好综合题是地理取得高分的关键。解答综合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细审题。从高考阅卷的反馈信息看,学生审题不清导致失分的现象非常严重。在急于答题的心理影响下,考生匆匆审题,结果答非所问,事倍功半。如2007年海南地理卷第21题,这道题要求考生应用统计资料来分析问题,但考生的能力十分有限,部分考生在答题中只罗列统计数字,没有结论,或者用统计数字把结论说错造成失分。细审题,就是要改变以往那种答题时间多,思考时间少的状况,在审题时看清关键字,明确所问的问题,思考解题的思路和答题的方向。
二是查信息。在解答综合题时,往往需要应用材料及图表中提供的信息。善于利用材料和图表的信息,可以在答题时有章可循,事半功倍。善于在图表和材料中提取有用信息,这是学生能力的一种体现,也是高考命题所关注的。相反,在答题中若没有用到材料和图表中提供的大量信息,可以推知答案是有漏洞的。在地图中查信息,一要研究图名,二要研究图例,三要研究图中地理事物的相互关系。若是统计图表,则既要研究总体特征和总体趋势,也要研究差异性。在曲线图中特别要注意曲线的节点和折点。
三是勤迁移。高考注重能力的考查,地理学科考查的核心是考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具体背景材料的能力。在新的问题情境中应用旧的知识点进行解答,这需要良好的知识迁移能力。良好的知识迁移能力不仅需要在平时加强训练和反思,也要求学生有很好的地理知识基础。若地理原理掌握不扎实,则应用原理会缺乏灵活性,考生必然会出现思维混乱,随意回答的现象。如2007年全国文综卷Ⅰ40(3)小题,由于对有利于城市区位选择的自然因素掌握得不扎实,考生全答对的较少。另外,由于知识掌握得不牢固,学生在答题时会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这些都要求考生在夯实基础方面下苦功夫,同时将相近、相邻的地理概念、原理弄清楚。
四是善表达。许多考生在考试结束后自我感觉良好,但成绩不佳,原因在于文字表述不当。主要表现在答题不完整、答题缺乏逻辑性、地理术语使用不当、出现错别字等。培养考生的文字表述能力,需要在平时复习中有针对性地加强训练。一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诱导他们在答题时“点化”,注意不同的角度;二要培养考生的逻辑思维,并将思维过程用文字表述。如问水资源缺乏的原因,若只答降水少,一方面是缺乏完整性,因为水资源缺乏还有用水量增大、水污染等因素,另一方面是缺少逻辑性,因为降水不属于水资源,水资源指陆地的径流。对学生的地理术语使用不当及大量的错别字,需要在平时养成一种严谨、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
四、跨学科综合题
跨学科综合试题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要解答此类试题,学生首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分析和区分每一小题所属的学科;其次,学生要调动储存的本学科知识进行迁移作答。在跨学科综合题中,往往以某一地理或政治热点事件为背景,在复习中应充分关注这方面的热点,并对相应的所涉及的学科知识进行整理。从难度系数看,跨学科综合题要低于单科综合题,但也要注意答题的完整与严谨,注意文字表述的恰当。
第五章 考前状态调整
第一节 调整心态,突破“心理围城”
一、考试一半是靠心态
一年一度的高考,对广大考生是一次极其严峻的考验。它不仅是对考生的知识、智力、技能的考查,也是对考生情感、意志、体力的挑战。无论心理学的研究,还是高考的实践都表明,考生的应考心理如何,临场发挥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考的结果。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王极盛教授对20个影响高考成功因素的研究结果表明,考试中心态排第1位。
1.不良应考心理的外部表现
“应考心理”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多数时候主要反映在思维活动中,但有时会在人的言行、神态中表现出来。比如在考试前感到紧张不安、焦虑失眠,学习效率下降,甚至食欲不振,精神体力都有极度疲惫的感觉;在考试中有人心情激动,难以平静,不能很快进入角色;有人碰到一些问题就惊慌失措、悲观失望,甚至想退场;有人感到头昏目眩,心慌烦躁,身心不适等等。这一切其实都是不良应考心理的外部表现。有一些医学工作者称这种现象叫考试综合症。据最近几年的实际观察,有以上这些现象的考生不是少数,而占到相当的比例。现代科学研究证明:适度的压力,适当的紧张,可以提高人的工作和学习效率,无论是对人的身体健康,还是对人的心理锻炼都有益处。但是,如果压力过大,长期精神紧张,就会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情绪不安、焦虑紧张、悲观失望等不良心理现象会直接影响到考生的临场发挥。
2.应考心理对临场发挥的影响
应考心理与临场发挥之间的关系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应考心理的好坏,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到临场发挥的好坏。应考心理越好的考生,一般来说,临场发挥就越好。反之,则越差。经常有这种现象:有的考生平时成绩并不怎么好,甚至较差,但是高考中却发挥得相当出色,甚至超水平发挥;而有的考生平时成绩还不差,但考试结果却令人失望。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还是应考心理在作怪。可以这样说:应考心理与临场发挥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临场发挥”是对“应考心理”的最好检验。
3.树立正确的考试观
应该教育考生,使他们认识到:高考固然是一条成功之路,但并不是“唯一”的成功之路。金榜题名诚然可喜,但“榜上无名”也未必就是穷途末路。当今社会,正处在改革发展的时代,需要各方面人才。只要树立了远大的志向,正确的理想,并为之奋斗,就一定能有所作为。考生应树立正确的考试观,排除一切不利因素的干扰,正确对待高考。
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考生一定不能迷信,有的考生考前看到了乌鸦,就觉得自己完了,看到喜鹊则认定对自己是个好兆头。还有许多考生考前爱扔硬币来判定自己的成功几率。这些都是要不得的,只会扰乱你的情绪,打击你的自信。
二、考试情绪的自我调适
考生当听到入场铃声时,难免心理紧张,特别是第一天的第一科考试。所以提前准备很关键,首先是物质准备,而心理准备更为重要。考生一迈入考场,可能会出现突如其来的紧张。考前的知识储备和身心调适越充分,这种紧张发生的可能性越小。
如果在考场上已经出现这种状况,这时再去懊悔是没有益处的,只能积极地采用一些调控措施消除这些情况带来的影响。
1.突然慌乱
有时,考生可能因为在作答时遇到了难题,或是遇到钢笔坏了之类的意外情况,或是冷不防从脑海里迸出“我要失败了”等消极的想法,便突然慌乱起来。这种情况发生后,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放松,一旦出现突然慌乱的最初征兆,最好暂停作答,闭合双眼,轻轻地对自己说“放松”,重复六次,并注意体验全身松弛的感觉;也可以全身高度绷紧十秒钟,然后突然放松。第二种方法是深呼吸,在突然慌乱时,呼吸会变得急促,这时应该有意调节呼吸,在吸气时绵长、缓慢、深沉,呼气时也这样。第三个办法是中断思路,一旦产生容易引起慌乱的想法,可以果断地对自己说“停”,同时握紧一下拳头,这样能中断原来的思路。当自觉情况好转后,应迅速转入正常考试状态。
2.瓶颈效应
瓶颈效应是指在考试过程中,心里觉得似乎容易解决而一时又解决不了的心理现象。这时考生答题一会儿感到似乎已经茅塞顿开,一会儿又觉得毫无办法,欲行不能,欲罢不忍,时间不知不觉溜过去了。瓶颈效应常伴随突然慌乱发生,并加剧慌乱程度。遇到这种情况时,首先要保持镇静,注意放松,调整呼吸;然后,通过情境、结构联想,回忆与该问题有关的内容,发掘出有用的材料和线索。另外,还可以暂时放下当前的题目,先做别的题,过会儿再回头思考,说不定会从其他题目中得到启发而豁然开朗呢!
3.身体疲劳
高考时,连续数小时处于注意力高度集中、思想持续活跃、书写量较大的状态中,考生很容易产生身体疲劳现象。在高考前,考生要注意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度的锻炼和良好的营养,从而为高考储备足够的精力。在考试当中,要不时给自己一些调整状态的短暂间歇,伸展四肢和腰背,活动手腕和头颈,摇摇手指关节,这样,才不至于过分紧张或疲劳,维持良好的机能状态。有些考生在考试过程中感到手指非常紧张,严重时感到握笔和写字非常困难,这是手部疲劳的一种表现。出现这种情况时,先放下笔,活动活动手腕,手臂自然下垂轻轻地摇一摇;也可以双手交叉按压指关节,双手举至面部自上而下做干洗脸五至六次,手便会放松许多。
4.作弊冲突
高考,要求严格、组织严密,与每个考生的前途有着重大关系。由于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以及个人准备不充分、成功欲望过强、道德水准较低等原因,有的考生在高考中还可能陷于作弊冲突之中。作弊是与社会道德相背离、与科学精神相对立、与考试规则相冲突的,应该坚决抵制。然而,高考关系重大,一分之差可能引起天壤之别,所以有些考生在高考中偶尔会萌发作弊念头。有了这种念头的考生应立即设法排除,以免影响考试。对于那些试图把意向变成行动的考生朋友,不要冒险做那些会令你窘迫,甚至断送你前程的傻事,因为监考老师和考场纪律都是严格无私的。
第二节 考前一周整装待发
一、决战前的部署至关重要
1.一般来说,高考前几天复习,总的原则是回归教材,通过知识网络,把查漏补缺、解决前面复习中出现的问题放在第一位。没必要也不可能再把每一科详细地复习一遍。因此,最后七天的复习更应收缩到教材上来。通过看书上的目录、标题、重点等,一科一科地进行回忆,发现生疏的地方,及时重点补习一下,已经熟练掌握了的内容,可以一带而过。还可以看自己整理的提纲、图表、考卷,重温重要的公式、定理等。这七天的复习,就像运动员在比赛前的准备活动或适应性练习一样。通过这七天的收缩复习、强化记忆,可以进一步为高考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心理学界有一个普遍的共识,早起后半小时和晚睡前半小时,这两段时间是最佳的记忆时间,所以,这一个小时要充分利用。
2.进入全真模拟状态。全真模拟复习要与高考时间程序表一致,这样才能在高考的那天,顺利进入状态。每天做一套卷子,这样在几天后真正拿到高考试卷时不会感到手生,能尽快找到感觉。
3.要保持自己平时学习和生活的节奏,适当减小复习密度和难度,可以得到“退一步,进两步”的效果。保持大脑皮层的中度兴奋(既不过分放松也不过分紧张),要避免和他人进行无谓的辩论和争吵。可以适当地看电视、听音乐、做自己喜欢的事,不过最好别玩电脑,因为电脑游戏、网络容易令人沉迷。这样,就能在考试前夕,创造一个良好的心境。
4.高质量的睡眠永远是最有效的休息方式。考前有的考生可能会因兴奋而失眠。所以,睡前不应喝咖啡、茶之类的刺激性饮料,也不应看紧张、扣人心弦的故事片。到了正常睡觉时间或是稍早一点(大可不必早早上床等着入睡),躺到床上,全身放松,争取迅速入睡。若一时睡不着,千万不能着急,不要责备自己或胡思乱想,只管保持平和心情,采取重复放松技术。其实只要全身非常放松,大脑不兴奋,完全可以获得身心的休息。
“猫头鹰”式的考生如何应付上午的考试?有些考生习惯于夜间用功学习,夜越深精力越好;还有些考生为争取时间,拼命熬夜,以致养成习惯。这两种情况,都会使考生在白天,特别是上午精力不佳,但考试又都是在白天进行。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必须事先进行人体生物钟调整,逐步改变生活习惯,以适应考试的时间安排。调整生物钟,从临考前两周就要开始矫正作息时间,坚持晚上9点30分睡觉,早晨6点起床。开始时可能怎么也睡不着,不过没关系,睡不着就看书,但第二天早6点一定要起床。因为头天晚间没睡好,起床后昏昏沉沉。这时一定不可赖在床上,可以到附近公园、街道上跑跑步,边跑边背些单词。几天过后,就会慢慢适应早睡早起的习惯了。考前一周应按考试时间安排作息,早6点起床、运动、吃饭,8点钟准时开始复习,中间休息20分钟。最好按考试科目时间复习。这样经过一段适应训练,临场考试就不会有异常感觉了。
5.在高考前一两天,考生应该熟悉考场。在通常情况下,一个学校的考生可能要到另一个学校去考试,所以,熟悉考场尤为重要。所要熟悉的内容有:所在考场离居住地点有多远;用什么方式抵达比较迅速和安全;在路上要花多少时间;自己在哪个教室;坐哪个座位;座位是靠近门窗还是贴近墙角;教室是向阳还是背阳;厕所及其他服务设施在哪儿;附近有无可以休息和饮食的地方,这些问题在准备时都应该弄清楚。否则,临到考试时由于没有准备,一些意外情况可能会让你陷入混乱和迷茫,影响注意力和思维的灵活性。譬如出发过晚,气喘吁吁地赶到考场再匆匆忙忙找自己的座位,这样会影响情绪,耽误做题时间;如果开始考试时才发现窗户透进的阳光直射你的座位,这时抱怨着急只会起消极作用。还有在教室门口附近就座的考生,易受到巡视员进出的影响。若对这些事情早有准备的话,就能把这些所引起的心理冲击减小到最低程度。熟悉考场,早作准备,会给考生带来信心和安全感。
二、必要的物质准备是高考成功的先决条件
1.备齐考试用品。考试前一两天,要仔细检查一下高考时必备的文化用品(如手表、钢笔、三角板、圆规、铅笔、橡皮等),如果用品不齐或有故障,一定要及时解决。高考的前一天晚上,临睡前要将包括准考证在内的所有必备品装在一个袋子里(最好是厚而透明的小塑料袋),放在容易看到的地方。每次考试出发前,一定要检查一下。这些看起来是小事,但小事弄不好,有时也会误大事。如每年高考都会有人忘记带准考证,从而无法进入考场,延误了考试时间,平添一番烦恼;有时,手表未及时更换电池,在考试中途手表停了,很长时间自己也未发现,造成考生不能合理地分配答题时间;还有的考生,只带了一支钢笔,答卷不久,钢笔又不下水了,也十分狼狈……。总之,高考也应像打仗一样,要“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不打无准备之仗。
2.注意养精蓄锐。考生经过高中三年的学习,特别是最后的复习,目的就是迎接高考,接受国家的考核和选拔,可谓“养兵千日,用在一时”。所以,考前要注意“养精蓄锐”,注意饮食起居,预防突发感冒、腹泻等疾病,多补充一些优质蛋白质食品,如鸡蛋、瘦肉、肝、牛奶和豆制品等,多吃蔬菜和水果。这些食品营养丰富,有助于增强体力和记忆力。为了防止意外情况发生,考试前几天不要参加较为激烈、体能消耗过大的文体活动,同时不要到离家太远的地方。适当的放松和休息应是考前一周的主旋律。
3.女生在高考前应充分估计,高考那几天是否是月经期。如果是,应和家长、医生商量一个妥帖的处理方法。尤其是平时月经期身体不适,有痛经或其他不良反应的考生更应该考虑周到一些,以免到时手足无措,影响考试。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