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地理考前最后提醒
一、几个值得关注的点:关注地球运动:地球运动在近几年全国卷中每年都出现,而对这部分内容考核却发生着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出几个特点:由静态考察向动态考察变化,更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考察;从全面向局部的变化,即呈现材料不在以完整的一幅光照图来呈现,而是注重局部和细微处的信息呈现,考察学生的想象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由面到线和点的变化,主要关注切点、交点(晨昏线与纬线圈的切点、交点,晨昏线与经线的交点)及这些点的空间运动变化的规律;由光照图到模拟图变化,不再以学生熟悉的图形作为命题背景,而是另辟蹊径由书本抽象出一种变式图式来考察。要密切注意文图和图文之间的转换,把所给图形或文字用自己熟悉的方式表达出来,以利于解题。
遇到光照图的变式要多考虑,记住尽可能缺图补图、变式图还原,努力实现图图转换和图文转化或文图转化,这样变不熟悉为熟悉,许多问题不难解决。
关注气候:气象和气候是高考考察的又一个钟情点,气象现象和气候要素的变化要善于从成因角度去分析,任何现象的产生必然事出有因,影响因素要从现象的有无地带性规律性去思考,地带性规律的影响因素主要从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角度去分析,而非地带性现象的产生多由地面状况造成,而其中地形因素是重要的非地带性因素。有些现象要从所给的材料中去寻找答题依据,而不是单纯靠记忆来完成的。
例如温带海洋性气候成因一般笼统地说成是"受西风和暖流的影响",但要注意这主要指北半球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南半球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是受西风的影响,有的地区要考虑地形的影响,如南美南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影响。对一些小知识的放大考察是高考重要特点,如热力环流、如天气系统等,如果单独考察难度不大,而命题者往往把这类小知识放在大的解题背景中去考察,如考察大气环境问题中就可能会把热力环流、反气旋、锋面逆温等嵌入其中,往往不易发现解题点(或者得分点)。
关注人地问题:人地关系问题是地理学的核心问题,人地矛盾的加剧必然带来许多环境问题,对这类问题要注意从问题产生原因(自然原因、人为原因)、危害(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生物等)、对策(法律层面、意识层面和措施层面--从原因方面找,尤其关注应急预案和预警系统的建立)等方面去考虑。实现人地和谐发展,要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方面去寻求答题的依据(注重生态可持续发展--生态保护和环境污染的防治、经济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生态农业和清洁生产以及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区际协调等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就业问题、劳动力短缺问题、社会稳定)。对于资源问题分析思路与环境问题相似,要注意资源问题产生原因(自然和人为;时间和空间)、影响(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尤其是森林和水)、对策(开源和节流、区际协调等)。
关注区位分析和区际协调:区位思想是高中人文地理的核心思想,区位因素是区位分析的关键,区位的两层含义要清楚,区位因素的实质就是影响因素,强调一定区域内部各种要素与核心事物的关系。区位思想要注重区位的比较分析和区位的综合分析,关注区位因素的利用和改造以及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主要有两类题型,一类重在区位因素的分析,从理论上确立区位思想。另一类重在区位因素以及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的分析、区位因素的比较较各自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例如,珠三角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问题、产业转移问题等,其实质就是区位分析,人类的一切活动都与地理环境因素息息相关,因此,要关注区位思想、关注区位分析方法和区位分析具体案例。对于某些人类活动(自己比较陌生的)首先要进行归类,是工业生产还是农业生产,然后再进一步分析影响因素。如07年江苏卷,要求依据所给资料分析江苏风能发电的有利自然因素?首先要确定风能发电是工业中的采掘工业,再依据影响工业生产地自然因素区分析不难得出正确答案,但事实上许多考生只能回答出风能资源丰富,而对材料中滩涂广却视而不见。区域发展过程中区际协调发展是现代生产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区际协调主要包括产业转移、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等,生产活动的地域联系方式主要有:生产协作、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商贸联系、科技与信息联系。
关注台湾问题:台湾大选及两岸三通揭开了台湾与祖国大陆关系的新篇章,台湾问题再一次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问题。台湾及其相关问题成为09高考应该重点关注的时事地理,宝岛丰富的物种、宝岛的自然地理特征等可以通过一幅带有经纬线的地形图就可以完成资料的提供,宝岛与大陆的关系中重点要关注闽南经济区的建立问题,区位分析理应成为重点,两岸关系的改善对台湾的可持续发展带来的影响等问题有必要关注。
二、谈谈应试:
应试心理:《羿射不中》的故事。故事中后羿平日箭无虚发,可一天,夏王指着一尺见方,靶心一寸的兽皮靶子对他说:"请射吧!射中赏你万金,不中削掉你千户的封邑。"后羿听后射不中。其实高考也像后羿射箭,如果你患得患失,心念不静,也很容易适得其反。在高考的这段时间内,大家不防多用道家的无为思想来平复自己的心绪。其实一个人的价值本就不是用简单的一两次考试来衡量的,俗话说"榜上无名,脚下有路",所以不用担心什么发挥失常或考试失利,尽管按部就班地考下去就好。
心态决定成败,细节决定成败。必须以良好的心态,迎接中学阶段最后一战。
1.我行,一定行。通过这么长时间的复习,该掌握的,我已经全部掌握,没有掌握的,高考不会考。
2.我能,肯定能。所有问题已经全部解决,所有方法,已经全部掌握。从容应对考试,绰绰有余。以无畏、无不能的心理迎接考试。会做的,别人不一定;不会做的,别人也不会。相信自己,信心影响心态,心态决定成败。
(一)、考前--克服考试焦虑情绪
(1)挑战消极评价。认真分析自己的想法,用自问自答的方法挑战和解除这些消极评价。
(2)放松脱敏。正因为对考试太敏感,想的太多,所以才导致了考试焦虑。方法:在安静的环境中,静坐两分钟,使呼吸均匀。全身肌肉由脚开始,先紧张(10秒)--放松交替练习,逐渐到头(面)。
(3)如果时间不够,可以做"呼吸放松"。深吸一口气,把自己的肺想象成一个吹胀的气球,持续6-7秒钟,再从嘴里缓慢地呼出来。连续做5-6个。
(二)、考中--酸甜苦辣
1.如入无人之境。拥有一份宁静的心境参加考试,将考试看成表现自己的好时机。不断排除因难题带来的紧张,做到积极的思考,冷静地分析,日积月累,练就出入无人之境的心理功夫。
2.挥汗如雨,心乱如麻。适应不了考场严肃紧张的气氛、几道不会做的题。此时,不要去想(解题的思路,欲速则不达)。做"呼吸放松",进一步进行心理暗示:"考试面前人人平等,我不会,别人也不一定就会做","这道题做不出来没关系,过一会儿就能想出来"。
3."四先四后,一快一慢":先做简单题,后做难题;先做熟悉题,后做陌生题;先做高分题,后做低分题;先做同类型题,后做不同类型题。审题要慢,做题要快。
4.重视第一选择。一般来说选择的第一个答案准确率较高。因为这时的思路最清晰,所受的干扰最少。一旦产生怀疑,必然会受干扰项的影响,使选择变得越来越难。
5.认清题型,对症下药。弄清题目的要求(简答题与分析说明题)不留空白试卷。它反映一个人面临困难时的心理素质。保持卷面整洁,俗语说"美味不能装在一只邋遢的盘子里"。
(三)、考后--不要忙着对答案。
三、应试技巧
(一)、时间把握
1.首先,考试时间足够答题,不要怕来不及。只要从容应对,以良好心态、有效利用时间。考前对自己默默地说:够的,来得及。不要怕时间不够,出现焦虑心态,导致简单的题目失分,导致可以得分的不得分。相信自己,时间足够应付考试。
2.其次,合理分配时间。地理试题,一般选做题相对比较容易得分,在考前5分钟浏览试卷时,迅速把整张试卷浏览,有无印刷问题、缺页问题,然后判断题的难易程度,开考后,先做选做题,力争不要失分。
3.再次,不要隐性浪费时间。比如不该做的却做了,不要写的却写了,不用画的却画了。这些都是隐性浪费时间。解决的方法,就是认真读题,明确要求,然后解答。
4.最后,一定要留有时间,检查答题情况。主要检查什么呢?一是考试答题卷的姓名、考号等有无写错。二是重点是选择题有无涂错。这是必须要做的一步。三是检查有没有漏做题目、漏画图。四是检查是否按照要求画图。图例符号、线的类型(曲线、折线)、图的类型(柱状图、扇形图)、画图是否完整,有无图例符号等。五是检查是否在答题区域内答题,这步工作也必须要做,否则写了也白写。
(二)、审题第一
做题目就是与命题者斗智斗勇,能够防范并避开一个个陷阱,就是成功。对于考试来说就是智谋的运用,就像是一局象棋的残局,解局的方法不多,你必须要充分考虑整个棋局的每一个子的运用,因此审题就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我们的口号是:审题不失误就是成功。审题是最重要、最关键的,审题决定成败。
方法指点:不要怕麻烦,也不要怕浪费时间,用手中的笔,在试卷上将关键信息划线、画圈等,提醒自己不要掉入陷阱。
1.选择题的要求,一般不会改变,得分标准说明也不会变,可以不看。
2.审题时,无论是选择题、读图题,都必须逐字、逐词、逐句地看,读图、读表时,必须看图表的名称(中心主题)、图例符号、图表信息等,绝对不能遗漏。
3.完整获取信息。要全面,不要遗漏
4、认真、仔细、深入解读信息,不要错误读取、理解信息和题目要求。
(三)、明确方向
审题后思考:①考什么?即明确考点;②在哪里?到记忆仓库中、货架上(知识网络)找;③怎样阐述的?回忆书中是如何阐述、描述的;④如何表述?知识迁移、无缝对接、按照要求、规范表述。
(四)、思维要严密
审题后,积极进行地理思维活动,如何应用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等,在思考时要做到思维严密,考虑周到。条件、影响等一定要分有利与不利两个方面;分析原因,一定要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社会经济原因)两个方面入手。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要分析对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产业转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定要分析对迁入地、迁出地的影响;人口迁移的影响,要分对迁入地、迁出地的影响。意义、积极意义,一般是从有利方面分析。另外,若题目只是要求从某一方面分析,则不需要全部分析,否则是浪费时间。
(五)、区域定位
正确的区域定位,是解题的前提,是正确解答题目的关键,一旦区域定位错误,则该道题全盘皆输,而且白忙乎,作无用功。因此,出现需要区域定位的题目,千万不要着急,充分利用题目所给的所有信息,判断区域位置。
方法指导:区域定位的依据是什么?一是经纬度,这是常见的,因此主要经纬线穿过地区的大洲、海域、岛屿、国家(地区)、地形区、地形剖面、河流、湖泊、城市、工业区、农业区等要清楚。二是根据自然地理特征进行区域定位,如地势起伏、水系形状、自然带分布和更替、气压带风带位置、气候分布、植被分布等。三是根据人文地理特征进行区域定位,如人口、民族、风俗、国家轮廓、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特征等。三是综合题目所给信息进行区域定位,如河流流向、盛行风向、洋流流向、地质构造、气候要素分布、等值线分布规律等来判断定位。
(六)、卷面要求
1.卷面清洁,这是最基本要求;
2.写字要端正,字迹要清楚;
3.在规定的答题区域答题,否则做无用功;
4.表述是要根据分值思考要点,尽量细分,用分号或①②③④等符号清楚表述;
5.画图先用铅笔,然后加粗或用黑色签字笔再描绘;
6.语言要简洁,答中要害;
7.语言表述要规范,尽量用专业术语。如方向表述,不能用上下,而应该用东西南北。
方法指导:分要点答题时,可以先在草稿纸上草拟要点,然后书写表述。这样能做到思维严密,而且不会遗漏,也不会过多使用橡皮进行修改。
四、不同题型及答题方法
用最平常的心态看懂题意、看清图示是最基本的一步,然后寻找关键词语、限制性词语、问题所涉及的时间、地点、地理背景等,审题要慢,下笔要准,才能做到不走题、偏题、漏题。具体到各类题型又有不同的方法:
(一)、选择题
1、地理选择题的应考策略
⑴."睁大眼睛看题目":就是要认真审题。审题除通览题目,看懂题意外,还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一是不要遗漏题目文字或图形中的边角位置不醒目的内容(如指向标箭头、地图比例尺等);二是特别注意题目中的关键字句,这些关键字句往往是分析问题和解答题目的重要条件(如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对……的评价等)。审题要做到:"三审",即一审材料(加以引申)、二审题干(画出关键词)、三审选项(找出合理、正确并与材料和题干有关的选项)。
⑵.选择题组--"擒贼先擒王":地理选择的特点是一图带多题,而这一组题是有关联的,读完题组内每一个小题,注意各小题之间的前后提示语,然后再从容做题。当第一道题难度较大难以得出结论时,不要着急,我们完全可以先跳过这一道,先做其他题目大多时候我们能从其他的题目中得到启发。
⑶.大胆使用"排除法"。
⑷.沉着冷静,相信自己判断认真检查,但不要轻易改动答案。
⑸.一般情况下有三种答案不能轻易作答:①一看就对的答案;②绝对化的答案;③完全陌生的答案。选项错误的几种情况:(1)因果颠倒(2)前后矛盾(3)表述绝对化(4)概念混淆(5)表述错误或不完整(6)以偏概全,以点带面(7)与题干无关
2、选择题的一般解题步骤与思路有如下几点:
①细读试题的主干和选择项,仔细分析题干,明确解题条件:
A提供了什么明朗和"隐含"的条件。
B找出"关键词"和"限定词",排除干扰信息。
C明确要选择的内容、方式、要求。
②进行回忆联想,比较筛选:
A联想与本题有关的地理名词、概念、原理,地理事物的名称、分布、特征、因果联系。
B找出主导因素和主控因子。
C综合分析、比较、排除"非正确选项"。
③看清编码、准确选择。
A注意上下题不要错位B涂卡时A、B、C、D的位置切忌错位。五道题一涂。
3、从不同的角度条理化知识,深刻理解知识
(1)结合时间变化,对具有季节性和发展变化的地理现象进行重组
地球运动-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季节变化-大气运动-洋流运动-不同气候类型的季节特征-水文特征-植被特征-生产活动
(2)结合空间分布,对具有空间联系和因果关系的地理事物进行重组
大洲大洋的分布-板块构造-地形的分布-地震火山带-地热资源-人类活动
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气候-植被、土壤-农业生产-工业生产
纬度位置-气候-水文特征(海水温度、盐度)-内河航运
地质作用、岩石、地质构造-矿产资源-工业生产-人口的分布-城市
(3)结合区位因素,对各项人文要素形成条件进行重组
农业基础:生产发展-人口密集-工业原料丰富-加工工业发展-城市形成
(4)结合人地协调发展,对各类人地关系的案例进行重组
人类与土地资源:(毁林开荒--水土流失--退耕还林);(毁草开荒--土地荒漠化--退耕还牧、建设人工草场);(过度放牧--土地荒漠化--轮牧、围栏放牧、人工草场);(绿洲地区--过度樵采、上中游过渡引水--土地荒漠化);(干旱、半干旱地区--灌溉农田--过度灌溉、大水漫灌--地下水位上升--土壤次生盐碱化);(内陆地区山前冲积扇、洪积扇--扇顶过度开采地下水--扇缘扇底土地荒漠化);(围湖造田--湖面减小--调节作用失衡--洪水泛滥--退田还湖);(滥垦湿地--调节作用降低--生态退化--建立湿地保护区)
人类与矿产资源:(盲目开采--资源浪费--资源短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
人类与水资源:(工业生产--排放污水--污染水源、污染土壤--水体生态系统受损--综合治理);(农业生产--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污染水源、土壤、大气、食品--生态农业);(生活污水排放--水体营养物质增多--水体富营养化--水华、赤潮--污水处理)。
人类与生物资源:(破坏森林、草原、湿地或过度捕猎--生物多样性减少--禁止捕猎,建立自然保护区)
人类与大气环境:(工业生产、交通工具、生活燃煤--排放废气--酸雨--威胁生命--减少废气的排放量)
(5)区域可持续发展
区域定位;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特点;寻找区域优势条件、限制性条件;立足本区域优势资源,扬长避短,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具体举措。
重点区域
世界区域:中东、欧盟(巴尔干地区)、非盟(北非、几内亚湾沿岸地区)、南亚、东盟、中亚、马来群岛和西印度群岛、墨西哥湾和孟加拉湾、极地地区
国家地理:印度、日本、澳大利亚、美国、巴西
中国区域:江苏、新疆、东北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崛起
地缘政治敏感区(中东地区、克什米尔地区、朝鲜半岛、巴尔干半岛);
战略资源丰富区(海湾地区、北冰洋、南极洲);海陆交通枢纽区(马六甲海峡、巴拿马运河、苏伊士运河、好望角、土耳其海峡、亚欧大陆桥)
生态环境破坏区(亚马孙河流域、三大酸雨区等),
高新技术开发区(硅谷、班加罗尔、浦东、中关村)
经济持续增长区(金砖四国: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
自然灾害多发区(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中国西南山区的滑坡、泥石流;东亚、南亚地区的热带风暴;北美飓风;非洲干旱;我国北方地区的沙尘暴、寒潮)
人口集中分布区(东亚东南亚、南亚、欧洲、北美);探险旅游活动区(北极、南极、喜马拉雅山地区);文化沉淀深厚区(埃及、亚平宁半岛、巴尔干半岛、中美洲、中国的黄河流域、印度河恒河流域)
4、地理选择题的特点和趋向
1.对纯记忆知识的考察相对淡化,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2.材料型选择题有逐年加大的趋向,且多为选择题组。
3.考察学生思维深刻的程度的选择题比例加大。
4.综合型选择担负起多项选择题的考察功能。
5.选择题内容更加关注社会热点
5、地理选择题的类型与解题方法
选择题类型:
1.正误选择题:可以用排除法、直选法来选择,但必须将所有选项都看完再决定对错。
2.最佳选择题:可以用比较法、优选法、直选法来选择。
3.因果选择题:由因推果,或由果推因,可以用直选法、推理法、逆向思维法。
4.组合型选择题:由多项选择转化为单项选择题,方法是排除法,先确定明显正确或错误选项,最后分析剩下的选项。
5.时间和空间顺序排列选择题:解题关键是根据自己最熟悉或有把握的点,确定一个或多个即可选择正确顺序。
6.选择题组:先给定材料,图表或文字,然后从几个角度命制几道选择题。
做题时注意以下方面:(1)分析材料,画出文字中的关键词,图表反映出的信息,如概念规律、变化趋势、分布等,并将各个信息进行联系或汇总。(2)统览给出的几道选择题,看一下它们之间是否具有条件继承关系、后面题目对前面题目有无启示、每道题用哪个条件,所有条件是否都用到了。
解题方法:
1.直选法:运用学过的知识可以直接选出来,多考察记忆性知识,注意必须看完所有选项再选择。
2.排除法:如果选项罗列地理事物或现象比较多,可以先将选项与题干对照,排除掉明显错误的选项,重点分析剩余选项。
例如:(2008年江苏卷)下列关于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影响的叙述,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A.全球各地的气温持续上升B.我国各地的降水量普遍增多
C.全球各地的河湖水位上升D.我国西部山地冰雪总量减少
答案:D点拨:选项B、C意识相同,由于是单项选择,故排除这两个选项。全球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因此排除A选项。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具有时空差异,全球各地降水有多的地方必然也有少的地方,故选D。
3.优选法:如果选项中有多项合理,但题干中有"最"、"主导"、"第一"等字样时,要选择最合理选项。
例如:(2008年广东地理)相同状态下,最有利于地表水下渗的条件是
A.降水强度大,植被稀少B.降水强度大,植被丰富
C.降水强度小,植被稀少D.降水强度小,植被丰富
答案:D点拨:有利于大气降水下渗的条件有降水强度小、历时长、地面坡度平缓、植被覆盖良好的地区,因此比较各选项,最优选项为D。
4.转换法:即将条件换成另外一种相同的说法,该说法与选项更直接,利于选择。
例如:(2008年北京文综)电视收视率是指在某个时段收看电视的人(户)数占电视观众总人(户)数的百分比。
一般情况下,图中表示北京地区电视收视率变化的曲线是
A.①B.②C.③D.④
答案:C点拨:将条件转化为"收视率高的时段"属于人们休息时段,18~24时之间应该收视率最高,将"世界时"转化为零时区区时,北京时间比世界时早8小时。
5.图示法:将比较抽象的内容或陌生的图用直观示意图表示出来,利于选择,如太阳直射点移动、昼夜长短变化等题目。
6.逻辑推理法:根据题干提供的条件,判断某种事物是否具有某种性质或结果,需要进行逻辑推理或运算逐步得出正确的结论,即为逻辑推理法。
例如:(2005年江苏卷)在一年中,塔里木河最大径流量一般出现在
A.6月B.7月C.8月D.9月
答案:C点拨:首先明确塔里木河为内流河,河水主要来自高山的冰雪融水,河流流量变化与气温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其次虽然7月气温最高,但冰雪融水补给河流还需一段过程,最大径流量一般出现在8月。
(二)、综合题的类型及答题方法
综合题常见类别有:
(一)描述和阐释事物
1.特征问题:包括自然地理特征,如位置特征、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水系特征、水文特征、地表植被特征、土壤特征等;人文地理特征,如农业生产特征(区位特征、结构特征、地域类型等)、工业生产特征、交通特征(运输形式、线网的疏密、分布、地位等)、资源特征等。
2.地理成因问题:包括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分析。如地形成因分析、气候类型成因、气温成因、降水成因、河流相关成因、湖泊、沼泽成因、洋流成因、海水盐度成因、土壤成因。
3.自然灾害类:包括天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气候灾害、水文灾害、生物灾害。
4.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类:包括酸雨、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水土流失、荒漠化、盐碱化。
(二)论证和探讨问题
1.评价问题:问题常常表述为"作用、意义、影响"等。
答题思路:①从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效益统一入手;②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来辨证阐述;③从不同对象的角度来分析(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对不同对象影响效果不同)。例如:迁出地和迁入地(人口迁移、人口城市化)、流出地和流入地(水土流失)、输出地和输入地(天然气、电力)
2.比较问题
注意一点:两边都要回答
常见:特征比较、区位比较、成因比较、分布比较、结构比较等
3.措施问题
回答思路:四套系统
①对症下药(先找出地理事物或现象成因,然后逐一对照找出对策);②(技术)工程措施,生态措施,管理措施;③开源节流(对资源类而言);④层面结构式回答:法律层面,意识层面,管理层面(如应急预案、预警系统的建立等),结构层面(如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工业产业结构、农业产业结构等),措施层面[(技术)工程措施,生态措施,管理措施]
常见问题例如:
①河流洪涝灾害的原因及治理措施;②环境污染措施;③生态破坏措施;④自然灾害措施。
4.规律问题
①地理点:如地带性、非地带性;②等值线分布特征:数值变化规律、极值分布、走向、疏密、曲直、局部闭合;③面:形状、大小;④变化规律:包括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日变化、变化量、变化幅度、变化速度、变率大小等;⑤时、空分布规律。
综合题答题过程:
第一步审材料:看完所有文字、表格或图材料,文字要画出关键词,进行材料概念引申,挖掘图表中直接和暗含的条件,包括图例、注记、数字、线条、方向、经纬度、关键地点等,分析材料含义和用意,可能用在什么地方,然后将所有能用的条件归纳,准备用。
第二步审问题:通过题目中的问题,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联系平时所学的地理概念、原理,形成答题框架系统。如分析某地的农业区位因素,需要用到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和交通、市场、政策等社会经济条件。
第三步语言表达:用自己形成的答题框架系统,联系题目给出的条件,进行逐项表达。
第四步检查答案和条件:看所给条件是否有没有用上的,与答案进一步对应补充。
解题策略:先做选做题,因为难度相对较小,尽量不失分。
目前,综合类型的试题,题目提供大量的信息,文字、图表,通过变式图和新情境图或新材料方式,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整合能力。新情境试题提供了教材中所没有的图像或图表,但学生可以根据学过的内容和方法加以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解答时,还是审题第一,千万要有耐心将所提供的材料,文字、图表等认真完整浏览,不能为了抓紧时间做题,简单马虎看题目,材料没有完全看完或解读,就匆匆做题,本末倒置,这是做题的大忌,往往出现信息遗漏、重要信息解读不完全或错误解读,从而导致不应该失分。
审题时注意以下表述要求:①简述:简单扼要叙述,必须把握要点;②简析:简单分析,提出论点即可;③描述:对事物的外部特征予以描述;④综述:对事物的总体特征予以概括叙述;⑤说明:对原理、成因、规律进行说明;⑥写出:对图像或事实的主要内容予以呈现;⑦分析:对地理事物或现象予以剖析、分解,分析原因、分析局部事物在全局中的地位或作用,如分析区域发展的优势与不足,分析事物间的联系等;⑧对比(比较):列表比较相同、相异、相反、相似的地理事物,可先后对比或并列对比;分析相同事物之间的差别、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⑨评价:对地理环境、措施、对策、布局进行实施可行性评价或优势与不足评价,这需要平时树立科学的观点,具备正确的地理思想;⑩概括:对文字材料或图像内容予以概括要点等。
解题技巧:可以先看题目要求,然后根据要求,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有重点、有选择地审阅材料。
审题结束,要心中有数,明确判断考点所在,即考什么?然后,开动记忆机器,搜寻脑海中保存的配件(知识),再根据题目要求,对零配件(知识)进行组装(整合),组装时要按照标准(规范表述),分点答题。答题前,可以先理思路,在草稿纸上,将所要答的内容,把关键词语写下,这样考虑可以周到,可以避免思路混乱,东一点、西一点,修修补补,卷面不洁。
语言表达时要落实三要领:
(1)条理性:一个问题答一段,这样条理清楚,脉络分明,也可分点叙述;不要自始至终一个段落,连标点符号也点不全。
(2)层次性:把最精彩最重要的放在前面,以免给阅卷教师造成不分主次、不着边际的不良印象。尽量少而精,问什么答什么。但如果没把握,怕漏答知识点,根据目前的评分标准,则不如适当多答。
(3)完整性:答题时要求将地理原理与题目设问之间串以一个个地理链,使之巧妙相接,尽量具体详细,但如果没把握,可适度模糊处理,否则可能会自露马脚。
(4)注意"死"的采点、"活"的采点(必答点和选答点)。
地理考试中考生常见的能力问题
①审题不到位,不理解,不全面。题目没看完就开始作答;②读图和提取资料信息能力差,不能充分挖掘解题条件;③不能准确认定区域位置,对地理空间位置的相互关系把握不准;④审题时不善于抓住关键词,不能准确理解题目的设问重点,导致答非所问。
必备的应试能力:
(1)析题能力:严密审视问题的设置,把握设问的中心,明确回答的方向。切忌"牛头对不上马嘴"。
(2)组织能力:注重迎合设问组织答案,学会知识迁移和套路的迁移。切忌"词不达意"。
(3)表述能力:要求多角度、条理性表述,学会分点,不能泛泛而谈,切忌"前言不答后语"。
(4)答题技巧:答案描述要规范,采用要点式(要点全,落点准);要尽量要利用学科语言、课本语言、科学语言。把有把握的答案写在前面。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失分,如字迹要清楚,避免错别字,防止漏题,答在规定的范围内。
(5)模糊语言能力:在有些题目确实不会做时,千万不可让试卷留空,要尽可能用模糊的语言表达,不清楚的知识不要写。例如对有些原因分析题,可以仿造书本表达全球变暖的原因,"除自然原因外……"
(6)准确的估算能力:对留空较长的题目要特别关注后面所付分值,估算应该答题的要点数,分点数可适当多于你的估测数,过犹不及浪费时间。
五、失误例析
1、用现象解释现象
例1:青藏高原上太阳能十分丰富,原因是:
[实录答案]青藏高原地势高
[分析]"地势高"和"太阳能丰富"是两种现象,这两种现象之间有一定关联,题目要求分析出形成这种关联的
内在原因,这就必须借助"基本原因"来实现:"地势高"意味着"太阳辐射经过的路程短",而线路短又意味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是原理,"地势高"是现象,现象通过原理与另外一现象发生关系。
[参考答案]青藏高原地势高,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程短,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因而太阳能丰富。
2、只有原理,没有分析
例2:读崇明岛示意图,该岛会因泥沙沉积而不断扩大,它最终将与河流的哪岸相连?为什么?
[实录答案]左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河水会向右偏转
[分析]"偏转作用"是基本原理,实录答案只将原理回答出来了,而没有进行具体的分析,河水向右偏转后为什么就会导致岛屿与右岸相连呢?答案中没有体现出来。
[参考答案]北岸或左岸因为河流位于北半球,河水在流动时,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右偏转,因而南岸侵蚀严重,北岸泥沙堆积量大。
3、分析不具体
例3:分析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发展的有利条件。
[实录答案](1)煤铁资源丰富(2)水陆运输方便(3)农业基础好(4)发展历史悠久
[分析]分析一个具体工业区发展的条件,不能使用过于概括的语言,要具体回答出"如何有利"。例如"水陆运输方便",它可以作为许多工业区发展的有利条件,但是作为本题的答案,它显然没有突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这一主题,因而是不具体的。
[参考答案](1)五大湖区的铁矿、阿巴拉契亚山区的煤炭资源丰富。(2)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有便利的水运,大西洋沿岸有优良的港口。(3)地势平坦,农业发达,农副产品供应方便。(4)是欧洲移民最先到达的地区。
4、分析不全面
例4:城市人口密度比农村大,原因是:
[实录答案]城市工业和商业发达
[分析]社会经济条件、自然条件、开发历史长短都是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其中"生产方式和经济"对人口分布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应该说,"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是本题的分析方向,在分析时,应该把城市和农村的地域特征进行比较,确定主要的影响因素为社会经济条件,决定本题答案是否全面,取决于对社会经济条件的分析:即社会经济条件到底包括哪些方面,结合课本上的相关知识分析,社会经济条件包括"社会的"和"经济的"两个方
面,社会方面包括生活条件、文化、交通、教育、医疗卫生等,经济方面包括经济的发展水平、就业机会的多少等等。实录答案只从经济方面作答,是不全面的。
[参考答案](1)城市工业发达,商业贸易活动频繁。(2)城市交通方便,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条件好。
5、答非所问
例5:分析地中海对沿岸气候的影响(从海陆热力性质的角度考虑)。
[实录答案]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冬季受中纬西风控制
[分析]地中海沿岸地中海气候分布最广的原因是由于地中海是一个陆间海,深入大陆内部,增强了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扩大了中纬西风的影响范围。
[参考答案]冬季,地中海的气温比周围陆地上的气温高,形成一个局部低压,对来自大西洋的西风有增强作用,使地中海地区温暖多雨;夏季,地中海的气温比周围陆地上的气温低,气压高,对(亚速尔)高压有加强作用,使沿岸地区晴热少雨。
六、高考阅卷教师教你答高考题
参加高考的考生在高考中,不仅要同自己的心理作斗争,还要注意制订与高考阅卷老师的心理相符的对策。因为阅卷直接关系到考生的分数的高低,是考生在高考中取得高分不可或缺的关键所在。
1.使你的答卷成为能够得分的答卷
文科综合阅卷的第一天通常是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试阅,这样就有相当的一批答卷将作为试阅卷经受考验。
在试阅卷过程中,能够得分的答卷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考生答案虽然与参考答案表述不完全一致,但意思大体相同。
2)考生答卷虽然与参考答案表述完全不一致,但逻辑严谨,论证周密,无知识性错误,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且能够自圆其说,与题意相吻合,符合"加分"条件。
3)考生答卷除完全与参考答案规定相符,还能在参考答案之外,作进一步深挖拓展且符合题意和社会实际。
4)考生答卷书写整洁,思路清晰,虽然只有少量的符合逻辑的表述,但可以酌情给分。
5)考生答卷规范,秩序号清楚,回答重点突出。
不能够得分的试卷通常有以下情况:
1)考生答卷有某一点创新,但有明显的知识性错误,论证思路混乱,未按题意作进一步分析。
2)考生答卷有创新意识,也能够自圆其说,但不符合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思想路线,甚至有反动言论,阅卷领导小组规定:坚决不给分。
3)考生答卷凌乱,毫无整洁可言,虽然有少数正确的说法,但逻辑性差,叙述东拉西扯,考生答卷大多与参考答案南辕北辙、相距万里的,也绝不给分。
4)考生答卷书写模糊,涂改很多,虽然有一些叙述与参考答案略微相同或相似,但有多数难以辨认,也不能给分。
2.第一印象很关键
文科综合阅卷进入第二天,阅卷老师的阅卷速度明显加快。由于只批阅一道题或者一问,故试题答案已经烂熟于心。这时对考生而言,树立第一印象至关重要。阅卷老师在迅速确立对一份答卷的印象时,一般会将考生的答卷分成好、较好、较差三个层次,并马上按相应的层次给出大致分数,在具体阅卷时略作调整。
对考生而言,树立良好印象的关键是自己的答卷必须有好的开头和完满的结尾。好的开头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考生的论述直赴主题,不拖泥带水,不顾左右而言它。
2)考生的论述与参考答案的推理分析思路基本相符,无干扰阅卷老师阅卷情绪的跳跃性、非连续性的推理、归纳和概括。
3)考生答卷中的关键词与参考答案中的关键词相同或多数相似,意思相同或相近。
4)考生答案在论证过程中,理由充分、分析透彻、措词到位,一看就觉得是"非等闲之辈"。
好的结尾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与开头和答题要求相一致,结论中肯,有创新性。
(2)分析顺其自然、水到渠成,不是牵强附会、言不由衷的虚假陈辞。
(3)无逻辑错误和知识性错误,对程度性的"副词"的使用和表述恰到好处,既不夸大也不缩小,既不重复论证也不随心所欲。
(4)结论与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一致,没有离奇的表述,也没有过度的喧染。
3.唤起阅卷老师的同情心
阅卷老师多数是极富有同情心的,在阅卷进入正式阶段后,对于可给可不给的分,一般的处理原则是尽可能地给分。要使阅卷老师对考生的答卷产生同情心,从而获得他的同情分,是有章可循的。
考生能够赢得同情分,通常有以下表现:
(1)卷面整洁,字体整齐,层次清楚,使阅卷老师一目了然,产生愉悦之感。
(2)叙述和论证符合逻辑,步骤明确,无前后颠倒,答非所问的表达。
(3)试卷无异味,不要使用刺激性大、气味重、油腻性的药物或降暑用品。有的同学在高考中喜欢使用有刺激性的风油精、清凉油等,这些用品可能会使某些对气味敏感、爱好清洁的阅卷老师感到不适,应尽可能避免使用。
(4)除以上情况外,试卷要保持完好,不要有擦破、划破,让人怀疑可能是作记号的。为避免在复查时返工,阅卷老师是不会对这类答卷给同情分的。
最后总结:心态平稳、审题第一、构建模型、列出思路、规范作答。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