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网 发表于 2016-7-10 17:11:34

高三政治第二学期期中联考试题4

  高三政治第二学期期中联考试题4
  政 治 试 题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注意事项:
  l.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号、学校、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考试结束后,监考人员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共5分)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把坚持科学发展观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原则。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坚持以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切入点,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2007年经济工作的任务之一。回答1-2题。
  1.建筑节能技术是在原有建筑技术基础上诞生的。这表明创新(    )
  A.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彻底否定
  B.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辩证否定
  C.能够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能够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2.安徽省芜湖市科协通过组织青少年开展"节能在我身边--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开展"节能金点子"创意比赛和"节约能源小报"评比等活动,使青少年在自觉中提高了对节能的认识。这说明   (    )
  ①优秀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②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④优秀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A.②④ B.①④ C.①③ D.②③
  3."泰安:露凝秋叶未落,云增不雨空阴。今天夜间到明天,多云转阴,明晨有轻雾或雾,南风2到3级,气温17到27度。泰安气象台16日下午发布。"以上内容 (    )
  A.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认识 B.是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
  C.属于真理的范畴D.是正确的世界观
  4.2007年8月15日,"好运北京--2007中国石化青岛国际帆船赛"在青岛拉开战幕,为凸现"相约奥运、青岛扬帆"这一主题,岛城红红火火地开展了"帆船之都形象之星设计大赛"、"奥帆对联大汇展"等缤纷多彩的交流活动。"扬帆青岛"的这些文化活动①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具有多样性民族性的特点②有利于消除世界文化的差异③有利于促进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④有利于提升岛城市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巨大政治意义和经济价值的伟大工程,也是留给我们子孙后代的重要文化遗产。回答5-6题。
  5.京杭大运河已进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中国即将送交联合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下列对"文化遗产"认识正确的是   (    )
  ①它是世界上各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②它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③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④其存在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也具有独特作用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6.目前,京杭大运河正受到各种困扰:除了干旱等自然因素外,各种不恰当的建设、开发和"保护",许多文物和遗址遭到严重破坏。为保护大运河,我们应该 (    )
  ①马上停止一切建设、开发和"保护"活动
  ②兼顾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③突出经济效益,以便增加保护的物质基础
  ④从实际出发,及时出台相关保护措施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7.韩愈有诗:"天阶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下列选项中与"草色遥看近却无"所包含的哲理相同的是(    )
  A.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B.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C.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D.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8.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传统春节文化也逐渐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可和重视,比如韩国、越南也同中国在同一天过春节,但三国春节的特性习俗各不相同。中国是对联、爆竹、饺子;韩国是祭拜祖先、米糕汤;越南是祭祖祭神、粽子炙肉。由此可见
  (    )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社会实践产物②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
  ③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④春节已经成为世界性的节日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近一个时期,《百家讲坛》栏目火爆的令人瞠目,读论语、谈心得、论红楼、品三国等节目更是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主要话题。古代经典也好,四大名著也罢,都对我们今天的为人处世产生一定的启迪。据此回答9-10题。
  9.古代经典,四大名著等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主要话题,它们都对我们今天的为人处世产生着一定的启迪。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这种现象说明(    )
  ①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             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③文化对人的全面发展有促进作用   ④文化对人们的交往行为和方式有一定的影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0.《百家讲坛·品三国》中,谈到"张飞醉酒失徐州",同时也谈到"张飞借酒擒刘岱"。从哲学上,启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    )
  A.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要重视外因的作用
  B.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观点,做到二者的完全一致
  C.一分为二的观点,防止片面性
  D.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观点,准确把握事物发展的方向
  2006年9月13日,《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这是我国第一个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是文化建设的一件大事。回答11-12题。
  11.未来五年,我国将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的倾斜,合理配置公共文化资源,逐步增加为农村服务的资源总量。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    )
  ①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②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③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④是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根本性措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在有条件的小学开设书法、传统工艺等课程,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这是因为   (    )
  ①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我们必须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任何外来文化
  ③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根基
  ④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就必须反对"守旧主义"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13.在台海"两岸经贸合作发展论坛"上,国民党人士谈到,必须与大陆结合台湾才能发展,他们认为"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负大舟也不力",这个观点体现的哲理是 (    )
  ①由于人的利益需求不同,人们的价值观具有多样性
  ②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有条件的
  ③要重视量的积累,量变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
  ④事物发展的疾呼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A.12  B.23  C.34  D.14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自主创新是支撑一个国家崛起的筋骨。要坚持把推动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回答14-15题。
  14.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
  A.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B.办事情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D.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15.材料还可以表明    (    )
  A.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B.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孙政治斗争的理要内容
  C.科技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
  D.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16.目前中国文化产业既然有了长足进步和发展,又存在制造大于内容,重引进轻原创面现象。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有   (    )
  ①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  ②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③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不同特点  ④不能忽视事物发展的内部矛盾
  A.12  B.23  C.24  D.34
  技术创新的主体从红济学意义上来说应该是企业,从哲学意义上来说应该是人,所以要注重提高人的观察力、分析力、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及创造力、想象力等。回答17-18题。
  17.从哲学意义上来说,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人,是因为(    )
  A.社会是由人组成的
  B.人的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
  C.技术创新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决定作用
  D.人的活动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
  18.之所以要注重提高人的观察力、分析力、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及创造力、想象力等,是在为   (    )
  A.人的认识能力制约着对真理的认识
  B.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事物
  C.能力是人的意识的主要内容
  D.提高这些能力,就能够实现技术创新
  19.近年来,我国的传媒在以娱乐为目的的文化传播中,存在着严重的低俗化倾向,主要表现为过多地渲染权力场中的尔虞我诈,宣扬"皇权"意识和"奴才"意识等。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   (    )
  A.现代科学技术提供的多样文化载体 B.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
  C.文化市场的盲目性和传媒的商业性 D.提倡大众文化的多样化
  2007年6月25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指出,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继承和发展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回答20-21题。
  20.从以上内容可见,科学发展观   (    )
  A.体现了继承与发展的统一 B.体现了文化对社会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C.表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D.表明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21.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这是(    )
  A.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要求
  B.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原理的体现和要求
  C.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的体现
  D.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的要求
  22.2007年5月以来,作为我国肉类消费主要品种的猪肉价格出现了大幅上涨的趋势,针对这次猪肉价格快速上涨的情况,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就做好猪肉等副食品供应保持市场稳定工作发出通知。通知指出,生猪生产和市场供应事关群众的生活,影响全局,绝不可掉以轻心。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
  A.部分统率整体,要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B.整体决定部分,要树立全局观念,统筹全局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C.部分影响整体,要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D.系统具有整体性的特征,要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23.近些年,我国社区不同主题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异彩纷呈:文明社区、绿色社区、平安社区、和谐社区、特色社区、精品社区、无毒社区、青年文明社区、零家庭暴力社区等。这表明,从本质上看,发展先进文化是   (    )
  ①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②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③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实践活动
  ④是一个立足于当前实际不断进行创造的过程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4."你永远不能控制大自然",布拉斯说,"最好的方法就是去了解大自然如何工作,然后让它为我们所用"。这蕴涵的哲理是   (    )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B.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关系
  C.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是统一的
  D.发挥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统一的
  25.过去五年山东经济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与我省把突破口选择在薄弱环节,把制约山东经济发展的民营经济、外经外贸、高新技术"三个瓶颈"打造成"三个亮点"紧密相关,从而促进经济结构的高速和优化。山东的这一做法,从哲学看,坚持了 (    )
  ①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③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的原则 ④抓主流的原则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
  26.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没有文化,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文化因素已经深深地融入其间。文化能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支撑,没有和谐文化,就没有和谐社会的根墓,没有和谐社会的发展方向;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有没有和谐的文化,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尺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包含着和谐文化建设的内容,同时更需要和谐文化的引导和支撑。和谐社会越发展,和谐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就越突出、越明显。
  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如何加强和谐文化建设?(10分)
  27.从1936年第11届奥运会开始,每届奥运会都诞生一支体现主办国家文化特色并符合奥运要求的火炬,并把火炬作为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要标志物之一。2007年4月26日,29届奥运会火炬亮相北京。
  北京奥运火炬创意灵感来自"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祥云图案,祥云的文化概念在中国具有上千年的时间跨度,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火炬造型的设计灵感来自中国传统的纸卷轴。北京奥运会火炬设计,以华夏文明作为创意源泉,并以开放的心态借鉴了其他民族文化成果,在保持鲜明中国特色审美的同时,充分发挥华夏文明特有的包容性,使之成为跨文化的全球创新设计精品。它不仅完美诠释了向世界传递华夏文明的美好愿望,而且很好地契合了友谊、和平、进步的奥林匹克精神。"祥云"火炬的设计,得到了国际奥委会和世界各国的一致认可。
  阅读材料,分析2008北京奥运火炬的设计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道理(12分)
  28.中国经济已持续20多年高速增长,但文化产业仍然是低位徘徊。2006年,中国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4216亿元,仅占GDP的2.15;从业人员1089万人,仅占中国全部从业人员的1.3。中国的文化产业品出口不到总出口额的1%。与物质产品相比,文化产品具有影响程度深、作用时间长、传播范围广的特点。文化力是一种更为深厚和持久的力量,文化建设在国家发展规划中应占到更加重要的地位。没有强大民族文化的国家,不可能有真正的根基深厚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也不可能充分、持久地赢得别国尊重。没有强大的文化,绝不是真正的强国。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材料对文化地位的认识体现了什么哲学原理?简述这一哲学原理的内容及方法论意义。(8分)
  (2)为什么说:"没有强大的文化,绝不是真正的强国"?(6分)
  29.材料一:自2007年7月至9月,中央文明办、全国总工会、团中央、全国妇联等部门和单位联合举办了"道德的力量"--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这次评选活动的最大特点是:全民参与,自上而下,公开公正;只有组织发动,没有组织指定,面向全体公民,不分年龄、民族、性别、职业;只追求群众的认知度,透明度高。
  材料二:在评选出的53名全国道德模范中,大学生和中学生占了12名。其中4人获全国"见义勇为模范",2人获全国"诚实守信模范",6人获全国"孝老爱亲模范"。年仅17岁的甘肃省平凉二中学生张晓,4岁丧父,母亲常年患病卧床。他自幼便挑起了家庭重担,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既精心侍奉瘫痪在床的母亲,又以顽强的毅力完成了从小学到高中的全部学业并考上大学,被称为"在贫困中坚守的阳光男孩"。
  (1)请运用哲学知识谈谈你对这次评选活动特点的认识。(6分)
  (2)请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材料二对青年学生的成长有何启示。(8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5:BCBBC   6-10:BCDCC   11-15:ABBBA   16-20:CBACA21-25:CCBCD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1)建设和谐文化,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扬与时俱进的精神、积极推动文化创新。(2分)
  (2)建设和谐文化,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观念。承接和弘扬中国传统和谐思想和合理内涵,充分发掘其理念蕴含的当代价值。(3分)
  (3)建设和谐文化,还要注意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建设和谐文化,要积极借鉴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博采众长,使其熔铸于和谐文化建设之中,这是建设和谐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3分)
  (4)建设和谐文化,要立足社会生活实际,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辉煌。(2分)
  27.(1)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北京奥运会火炬在保持鲜明中国特色审美的同时,充分发挥华夏文明特有的包容性,使之成为新文化的全球创新设计精品,充分体现了事物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高度统一。(4分)
  (2)联系的观点。北京奥运会火炬创意灵感来自"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祥云"图案,是对中华文明的继承,体现了联系的观点;北京奥运会火炬设计,以华夏文明作为创意源泉,并以开放的心态借鉴了其他民族文化成果,也充分说明联系是普遍的。(4分)
  (3)发展的观点和创新的观点。北京奥运会火炬诞生的过程,既是一个文化继承与发展、创新的过程,又是一个传统文明与现代高科技结合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和创新观。(4分)
  28.(1)原理: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2分)
  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3分)
  方法论意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树立正确的意识。(3分)
  (2)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真正的强国"不但具有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应同时具有高度发达的精神文明。(2分)
  ②文化建设对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2分)
  ③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文化的力量 ,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2分)
  29.(1)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次活动全民参与,追求群众的认知度,就是坚持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3分)
  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评选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客观活动,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体现和说明了实践的能动性和社会性特点(3分)
  (若从矛盾的对立统一角度回答,可适当给分)
  (2)①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青年学生要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②青年学生要不断提高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要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③青年学生应不断改造主观世界,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共同理想;
  ④加强思想道德修养,青年学生要脚踏实地、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每点2分,考生若答出: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做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建设者,亦可给2分,但计分不过8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高三政治第二学期期中联考试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