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网 发表于 2016-7-15 09:43:59

高二政治新课标版上学期期中测试题2

  高二政治新课标版上学期期中测试题2
  第Ⅰ卷(选择题)
  一、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共60分)
  1.英国过去有个叫亚克敏的人,他读了很多书:除了读遍家中七万册藏书外,还博览群书,
  见书就读。可是,他一辈子除了读书,没有写过一篇文章,没有运用学习过的知识,终
  身一事无成。这一事例主要说明   (    )
  A.读书是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
  B.只有从实践中获得的知识才是真正有用可靠的
  C.不以实践为目的的认识是毫无意义的
  D.学习书本,不能真正获得知识
  2.认识、真理、科学理论的共同点在于都是   (    )
  A.客观物质对象在人脑中的正确反映B.客观对象在人脑中的反映
  C.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D.对事物现象的认识
  3.牛顿用三棱镜把日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顺序排列的彩色光带,这就是光
  的色散;把光波分解成频谱,分别研究各个成分的波长,这才明确光的颜色的本质。这
  一事实主要说明    (    )
  A.只有对事物的各个要素进行周密的分析,才能从整体上进行正确的综合
  B.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通过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
  C.只有运用概念判断推理才能进行正确的分析
  D.分析与综合相结合是唯一科学的思维方法
  4.现代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在两门不同学科"接头"处建立起中间科学,或在多门
  不同学科之间建立起它们联系起来的综合性科学。现代科学这一特点 (    )
  A.说明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是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化而不断发展的
  B.反映了人们对客观事物普遍联系的认识越来越深刻
  C.表明不同学科与中间学科、综合性学科之间不具有矛盾的普遍性
  D.肯定了世界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
  《人民日报》载文指出,要想把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把理性认识化为实践的计划、方案和工作思路,就必须自觉地遵循唯物辩证法。运用所学知识,回答5-7题。
  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在于   (    )
  A.感性认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理性认识都是正确的
  B.感性认识是主观的,理性认识是客观的
  C.理性认识是有用的,感性认识是无用的
  D.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是   (    )
  A.感性认识的总和就是理性认识
  B.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D.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起决定作用
  7.之所以要遵循唯物辩证法,是因为   (    )
  A.唯物辩证法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B.唯物辩证法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C.唯物辩证法是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思想武器
  D.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8.如何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邓小平曾经用非常通俗的语言讲过两句话。一是"老
  祖宗不能丢";二是"要讲老祖宗没有讲过的新话"。这两句话体现了(    )
  A.历史和现实的统一B.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D.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2002年2月,赤道太平洋暖水向东扩展,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升高,热带大气海洋表现出向偏暖方向发展的基本特征。我国气象专家据此预测,如果大气条件继续有利于海水增温,厄尔尼诺现象将有可能爆发。运用所学知识,回答9--11题。
  9.我国气象专家对厄尔尼诺现象的预测,表明   (    )
  A.人们在实践基础上所形成的认识具有预见性
  B.意识可以脱离物质而存在
  C.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改造规律
  D.客观条件制约着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10.目前,人们对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做出预报的能力不高,这说明(    )
  A.人们难以认识复杂的事物
  B.每一时期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
  C.意识的反作用受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
  D.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11.由于对厄尔尼诺现象的观测资料有限,因而人们对它做出预报的能力不高。从哲学上看,
  这是因为    (    )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有区别的
  B.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是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前提
  C.人的主观能动性要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
  D.只要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就能获得理性认识
  《人民日报》指出:"如果没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就不可能在认识真理的道路上发生思想的飞跃,取得富有成效的认识成果。"运用所学知识,回答12--14题:
  12.分析与综合相结合是科学的思维方法,这是由      决定的。(    )
  A.思维规律的特点   B.事物的客观性质
  C.认识的根本任务   D.分析与综合的特点
  13.分析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非常重要的思维方法。下列对于"分析"的认识中,正确的是(    ) ①只有对要素做出周密的分析,才可能进行正确的综合,从而真正地认识事物
  ②只要对事物进行分析,就能正确地认识事物
  ③分析不是单纯的"分",它与综合密不可分
  ④分析方法如果不当,就不能真正地认识事物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4.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具体方法很多,贯穿于其中的核心是(    )
  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B. 联系的观点
  C.发展的观点    D.矛盾分析的方法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由于体制的转型和利益关系的调整,因而出现了不同利益主体价值观、价值取向上的不同选择。面对这种新情况、新问题,有人认为集体主义价值观已经不必要了,甚至认为提倡集体主义价值观会抹杀个人利益,压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据此回答15--17题。
  15.由于体制的转型和利益关系的调整,因而出现了不同利益主体在价值观、价值取向上的
  不同选择。这说明    (    )
  A.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B.价值观对人们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
  C.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D.价值观对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16.认为集体主义价值观已经不必要了的观点(    )
  A.否认了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B.没有看到价值观属于社会意识
  C.忽视了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D.违背了主次矛盾辩证关系的原理
  17.认为提倡集体主义价值观会压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的观点是错误的。这是因为(    )
  A.集体主义价值观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决定作用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C.集体主义能解决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D.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主要靠集体主义
  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运用所学知识,完成18-19题。
  18.从哲学上看,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
  A.具有客观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B.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C.是社会主义社会特有的现象
  D.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19.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之所以要坚持集体主义,这是因为(    )
  ①集体主义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决定作用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目的,要求在经济活动中坚持集体主义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需要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
  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产生的矛盾,需要集体主义进行调节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要积极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把个人价值的实现同全社会、全体人民的要求统一起来。"运用所学知识,回答20--21题。
  20.积极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哲学依据是(    )
  A.物质对意识有决定作用B.价值观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C.价值观对人们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 D.社会意识决定人们办事情能否取得成功
  21.在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的过程中,应注意(    )
  ①应允许个人在不违反集体主义原则的前提下,做出不同的具体价值选择
  ②个人的正当利益应当得到维护
  ③社会集体应为个人利益的实现创造越来越多的条件
  ④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集体利益应服从个人利益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22.法国的笛卡儿、荷兰的斯宾诺莎是哲学史上的"唯理论"学派的代表,他们认为"感觉
  给人以欺骗"。英国的培根、霍布斯则认为"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这两个对立
  派别的共同错误是    (    )
  A.混淆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和界限
  B.否认了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C.否认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D.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的相互联系
  23."现象离不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表现"。下列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
  ①尽管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许多新情况,但其国家性质没有根本变化
  ②"苹果落地""水往低处流""潮水涨落"等现象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共同的东西--
  万有引力
  ③力的本质是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它只存在于各种物质具体形态之间的相互作用中
  ④价格围绕价值波动是价值规律起作用的表现形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②③④
  24.思想观念的形成和变化有其自身的规律。进化论刚刚提出的时候,只有很少的人接受,
  但随着科技于社会的发展,现在已经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观念。这说明 (    )
  A.思想观念会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B.新的思想观念一开始总是不为人们所接受
  C.思想观念的变化总是具有滞后性
  D.思想观念的变化总是具有超前性
  25.在1953年,美国一位老师要求学生写作文想象25年以后的生活。他把这些作文密封存
  放。1978年他再阅读这些作文时,不禁大惊失色:这些作文中的预言竟有许多变成了现
  实。这些学生之所以能够进行成功预测,是因为他们(    )
  ①运用了合理想象          ②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
  ③运用了科学的思维方法    ④运用了科学的推理方法
  A.①②   B.②③C.①③    D.②④
  26."揠苗助长"的错误在于   (    )
  A.不懂得农作物生长的规律      B.正确发挥了主观能动性
  C.离开物质谈运动                D.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27."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观点体现的哲学道
  理是    (    )
  A.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
  B.坚持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C.集体主义是正确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
  D.主张先集体主义,后个人主义的价值观
  28.有人说:"国家给多少钱,我就干多少事,按酬付劳,等价交换,既公平又合理。"这
  种思想的错误是    (    )
  A.没有懂得劳动力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不是商品
  B.没有认识到按劳分配的必要性
  C.没有确立主人翁意识,是个人主义的表现
  D.没有认识到国家利益就是个人利益
  "要以宽广的眼光观察当今世界和中国,以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开展工作,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根据相关知识回答29-30题。
  29."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主要是强调   (    )
  A.要充分发挥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C.思想要适应不断变化了的客观情况 D.发展是事物具有前进上升性质的变化
  30.从认识论看,不断推动理论创新的主张   (    )
  A.肯定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的基本原理
  B.强调了实践是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C.表明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
  D.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第Ⅱ卷 (非选择题)
  二、简答题:(2小题,共14分)
  31.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是现代文明的基石,它关系着个人的生存和国家的发展。我们必须大力加强道德教育,在全社会树立"诚信为荣,失信为耻"的社会风气。
  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观点,说明为什么必须在全社会树立"诚信为荣,失信为耻"的社会风气。(6分)
  32.近年来,我国煤矿生产方面的事故不断发生,造成严重的损失。为此,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要求对非法开采、未通过省级政府验收的、不具备安全生产基本条件的小煤矿要依法取缔和关闭。但是,受经济利益的驱使,目前仍然有一些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小煤矿,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破坏了环境,带来了大量的事故隐患。(8分)
  (1)运用价值观的有关知识对这些小煤矿的行为进行评价。
  (2)这些小煤矿的行为,从价值观方面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三、辨析题:(2小题,共16分)
  33.(8分)德国诗人莱辛说:"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
  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试运用所学的有关哲理对上述两种观点进行评析。
  34.(8分)"创造性思维就是敢于打破常规,想人之未想,见人之未见。"
  四、论述题:(10分)
  35."经过我们党80多年的艰辛探索,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终于成功地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在这个过程中,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有了更加深刻和清醒的认识,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而克服了过去片面强调所有制而忽视生产力的错误。然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也绝不能停滞不前。"请回答:
  (1)材料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什么道理?
  (2)为什么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绝不能停滞不前?
  参考答案:
  Ⅰ.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C2.B3.A4.B5.D6.B7.C8.B9.A10.B11.B 12.B 13.A14.D 15.A
  16.C 17.B 18.B 19.B 20.C 21.A 22.D 23.B24.A 25.C 26.A 27.A 28.C29.C 30.D
  Ⅱ.非选择题
  二、简答题(2小题,共14分)
  31.(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必须树立科学的社会意识。
  (2)诚实信用是市场经济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建立良好的信用秩序是发展经济的必然要求。只有在全社会树立"诚信为荣,失信为耻"的社会风气,强化社会的信用意识,才能约束和规范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从而使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
  32.(1)第一,材料反映了错误价值观对社会的危害性。不同的价值观对个人、对社会具有不同的导向作用。材料中的这些小煤矿在错误价值观的指导下,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危害;
  第二,这些小煤矿的行为是小团体主义的表现。他们为了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无视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甚至不顾矿工的生命,实质上是极端狭隘的个人主义。
  (2)第一,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必须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
  第二,坚持集体主义,必须顾全大局,反对只顾局部利益,不顾整体利益的小团体主义或本位主义。
  三、辨析题:(2小题,共16分)33.这两种观点都是正确的。
  (1)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但真理具有相对性。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化的,实践也是不断发展的,人们的认识也应随着客观事物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原来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占有的真理)如果不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而发展,也可能变成错误的,因此,应该在实践中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所以说"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
  (2)"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意思是说,完全依靠书就失去了书的作用。理论必须和实践相结合,书的作用、理论的作用是建立在与实践的结合的基础上的,不把二者结合起来,理论就不能发挥其作用。因此,必须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在实践中实现理论和时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完全依赖书还会犯主观主义的错误。
  34.(1)人们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中,伴随着合理的想象和创造性思维,这有利于人们认识能力的进一步发挥和提高。
  (2)创造性思维要求人民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客观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固守书本和教条,墨守成规,不从实际出发进行创造性思维,就不可能提出科学的新知识、新方法,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
  (3)进行创造性思维确实需要打破常规,想人之未想,见人之未见,但进行创造性思维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凭主观臆断,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从这个角度看,题中的观点有一定的片面性。
  四、论述题:(10分)
  35.(1)人们的认识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
  (2)第一,由于实践等条件的限制,人们对社会主义的正确认识在深度上是有限的。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应当在原有的正确认识的基础上不断地(无限地)深化下去;
  第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在广度上是有限的,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也是如此。社会主义也是处于不断扩展之中,会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要求我们不断地去研究、探索。因此,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必须不断地扩展,并且要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地向前推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高二政治新课标版上学期期中测试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