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网 发表于 2016-6-27 12:26:28

高考语文作文最新审题立意指南

  在高考语文考试中,语文作文是最容易得分也是最容易丢分的一个部分,一篇好的高考作文需要对作文材料进行仔细审题,也需要对自己的文章有一个独特的立意,看看下面这篇高考语文作文最新审题立意指南吧,对你的作文写作会有很大的帮助。
  “绿色生活”是已被公众约定的专用词汇。在解读时,必须把“绿色"和“生活”融合在一起;要言之,“绿色生活”有三个重要内涵:①热爱自然;②护卫自然;③顺乎自然。请注意:“自然”是关键词。在涉及“精神层面”时,要特别注意"顺乎自然”这四个字,切切不可将所有的“好东西”都堆在“绿色生活”之上。
  1.对“生活”的理解
  因“生活"的“面孔"之熟、含义之丰、范畴之广,故命题并未做任何提示和界定。但就具体写作活动而言,必须明确:①“生活”是这道命题的中心词,是写作的基本指向。②“生活”的基本义是人的活动,与动物的“生命”活动相区别;“为了生存、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含经验)”和“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境况”等。引申义虽然比较多,但必须由“生活"的基本义派生而来,如果是象征或比喻义也必须有相似处和关联点。③“生活"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生活”可以是物质层面的,也可以是精神层面的。
  2.对“绿色”的理解
  这个题目中的‘绿色”是一种隐喻。“绿色"和“生活”结合在一起,才具有特定的比喻义,即“提示语”中的“生机勃勃,赏心悦目”。命题中对“绿色”作了三个方面的提示,特别强调了“绿色”的理念涵义。在今天这个时代,“绿色”早成了一个高频词,其核心喻义是生命、生态,最终指向是“自然”。由此推及,“绿色"还可表达人们希望的、美好的、健康的、低碳的、积极的、和谐的、诗意的等含意。
  3.对“绿色生活”的理解
  “绿色生活",主要是指自然、环保、节俭、健康的生活方式。大凡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多次使用、救助物种、保护自然之类的环保生活行为均属此列;大凡拒绝使用一次性木筷、不追求过度的时尚、拒绝过分包装、支持可循环使用的产品、随手关闭水龙头、尽量乘坐公共汽车之类的低碳生活方式均属此列。而精神层面的生活,则要扣住“道法自然”(道家)或“天人合一”(儒家)的核心意蕴去找准契合点;人们的情智、态度、灵魂、禀赋诸方面都要紧扣“顺乎自然”这一核心意蕴去选择。例如重在享受过程的积极主动的快乐学习生活,又如既敬业乐业又能寄情山水、休闲身心的工作状态等。
  “绿色生活”的写作必须将“绿色"和“生活"融为一体,不可割裂。不能只写“绿色”而无“生活”,也不能只写“生活”而无“绿色"。“绿色生活”可实写,也可虚写。“绿色生活"的写作难点在于:①人人有话说,如何才能说有意义的话。②大家知道是真理,如何说出个性化的真道理。③偌大的命题,如何精巧地切入和表现。④要谨防掉进“浅薄”和“平庸”的陷阱。
  “绿色生活",可以写记叙文、议论文,也可写说明文。
  以上是江苏省高考作文阅卷时提供的关于《绿色生活》的审题解读。
  审题,是应试作文的头等重要的事情。审题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文章的成败,“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这一步错了,全盘皆输。
  审题是作文的第一步,审题,就是指对考题的认读与理解。其过程包括品读试题——领悟命题主旨——确立表达中心三个过程。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弄清命题形式;二是弄清题目(话题及材料)本身的意思;三是弄清与作文题目有关的命题要求。
  切合题意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符合命题意图。对命题者所给的题目,要求考生能准确、全面地理解。准确,强调审题时要分清是非、优劣、高下、大小、可否等;全面,则强调审题时看清试题中各个部分的字面和深层的含义。二是文章和题目相符。
  考试作文的命题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全命题式、半命题(话题作文归入半命题)、不命题(即由写作者自己命题,如材料作文);尽管它们有交叉的关系,但在审题立意的方法上是一致的。
  一、抓准题眼,明确重点
  全命题式的作文命题,命题就是文章标题。一般有词语式、短语式和句子式,看似题目清楚、简单,审题的难度看似不大,实际上,即使是由简短的几个字构成的作文题.里面也会蕴蓄着丰富的含义,它同样需要我们细致揣摩、认真分析、准确理解,从而为文章写作确定正确的方向。
  面对这类作文题的审题,要学会抓准“题眼”。这个题眼是文题中对题意起决定或导向作用的关键词语。审题时要注意到它,抓准题目中的“题眼”深入挖掘题目的含义。写作时要紧紧扣住它。如《诗意的生活》与《诗意地生活》,关键就在“诗意”二字,而“的”“地”则表明修饰限制关系不同。“的”表定语限制关系,写作要求偏重于叙写富有诗意的生活场景和感悟,发现和赞美生活中美好的因素;而“地”表状语限制关系,写作要求偏重于叙写用诗意的眼光和生活态度面对(本身并无诗意的)生活.创造美好的生活。
相关阅读:
盘点那些汉语中最常用却最常错的字词
2012高考备战:高考语文作文精彩结尾50例精选
支招高考:高考作文经典素材速记之财富价值
2012高考备战:语文作文可以借鉴的四种模式

gkfive 发表于 2016-6-27 13:30:58


  你来说说,下面这题审题时要注意些什么?
  请以“坚守信念”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二、理清关系,明确限制
  关系型作文题是被公认的一种较好的作文命题形式。它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词语组成。概念与概念之间可能蕴涵着多向度、多层次的内在联系。这种关系型题目思维量大,富有思辨性,增强了作文的限制性。关系型作文题能较好检测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考查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近几年的高考的命题看,命题者十分青睐关系型作文题。如2003年的《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2004年浙江《人文素养与发展》、天津《材与非材》、辽宁《自豪和平凡》、重庆《自己的认识与别人的期待》,2005年全国题以《位置与价值》《忘记与铭记》等,2006年重庆题《走与停》,2007年四川《从一步到一生》,2007海南《论科学家的创新与创造》等。
  关系型作文题的审题要运用辨明关系法审视,从逻辑关系上审定题旨。因此辨清并抓住概念之间的关系,多角度、多层面的解剖题意,就成了立意构思、写好作文的必要前提了。
  关系型作文题的审题,首先要准确把握作文题面含义,其二要善于把握标题中各词语之间的内在关系,三是要深入挖掘作文的深层含义及内在逻辑关系。
  关系型作文题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主要有:
  1.对立统一关系即指构成作文题的要素之间存在着就是要素之间是矛盾对立的,或这存在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关系,两者是对立统一的,是至相转化的。对任何一方都不作简单的肯定和否定,这种题目不能只顾及其对立面,也要分析其不可分割的另一面。如:“自由与纪律”,没有“自由”,也无所谓“纪律”;没有“纪律”,也就没有“自由”。两者对立统一。或变通理解为:没有纪律,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人要有自由,但自由要受纪律的约束。再如“难与易”“美与丑”“优势与弱势”等,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抓住它们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的关系作出辩证的阐述或表现。
  2.相依关系。又可称做兼融关系、并存关系,两个概念彼此依存,互相作用,不可分离。例如2004年全国题“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对于“相信自己”和“听取意见”,不能因为强调前者就全面否定后者,也不能因为强调后者就全面否定前者,两者应该兼融并存,可以侧重写“相信自己”,也可侧重写“听取意见”,但都必须兼及另一方面。即使别人的意见是错误的,也有从反面借鉴的价值,调整和提高自我。总之,立论不能绝对,要辩证思维。再如“谦虚与表现”,可以解释为“既要谦虚待人,又要善于表现自己”;“成人与成才”可以理解为“既要成人,又要成才”或“先要成人,后要成才”或“要成人,更要成才”。
  3.条件关系。两个概念,一个是条件,一个是结果,构成条件关系。2004年浙江卷“人文素养与发展”,“人文素养”是条件,“发展”是结果,两者的关系实际上在话题前的引子中就有交代:“缺乏人文素养、失落人文精神,必然会制约个人乃至社会、国家、民族的可持续发展”。换句话说,只有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个人乃至社会、国家和民族才能得到长期的发展。再如“吸收与创造”,题意应该是:要创造就必须广博吸收,而吸收也应以创造为目的,这才是我们应取的态度。
  4.交叉关系。两个概念,部分互相重叠。即甲的部分就是乙,乙的部分就是甲;反之,甲的部分并非乙,乙的部分并非甲。如“高分与高材”,可以这样理解:高分可能是高材,高材也可能是高分;高分未必是高材,高材亦未必是高分——再深入一步钻探:我们的教育要重视培养高材。由此看来,交叉关系的话题比之其它关系的话题,应该说,有更复杂更深刻的思辨性。
  5.因果关系。两个概念,一个是原因,一个是结果。而这种关系可以是单向,也可以是双向。所谓双向,即互为因果。如“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明”是“兼听”的结果;“暗”是因为“偏听”导致的。
  6.层进关系。两个概念存在着先后、难易的关系,后者比前者更进一层。如“创业与守成”,“创业”和“守成”都是大业,但在今天“守业”是事业的巩固和发展,它要比“创业”意义更深远。
  7.是非取舍关系。即指关系型作文题要素之间为是非关系,一对一错,对它们只能有所取舍选择。也可称之为有此无彼式。如:“偏见与关爱”。只能理解为“要消除偏见,勇于关爱”,如作其他理解,则是不科学的。
  你来说说,下面这题能提炼哪些观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员工对老板说:“讲到勤奋,你不如我;说到成功,我根本不能和你比,为什么呢?”
  老板回答说:“我曾经也很勤奋,但那是我年轻时候的事了,那时我是为老板工作,我比你现在要勤奋刻苦的多。在任何社会里,大部分人都很勤奋,但成功者极少。我想,既然大家都很勤奋,难道缺我一个吗?所以我不再埋头勤奋,而是思考着勤奋,后来就成功了。现在我是为自己工作,我的成功之道就是想方设法给更多的人提供机会,让别人勤奋,而不是要我比别人更勤奋。”
  所以说,在现今社会,与其默默无闻地埋头苦干,不如多动些脑子。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三、看清要求,不可偏废
  在审题过程中,我们除了要审视题目本身以外,还必须对题后的“要求”反复阅读与思考。也就是说,对题后的“要求”的理解,同样是审题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1.不可疏漏。要通读“要求”,体会全段文字的主要考查角度。关注补充性的说明文字,特别是那些让考生“不要怎么样”这类以否定句形式出现的句子。这往往是命题者对我们的善意提醒,有时甚至是明确的规定。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写作的方向,将我们拉出偏离题意的误区。
  准确把握“要求”部分的中心词。实际学习中,为了使我们对要求部分的理解更准确、更具可操作性,我们可以采取语法分析的方式来理解该部分的主旨。其中最为有效的方法是:找出该部分的中心词,进而达到对文体及中心内容的确定。
  2.不可偏倚。要细致分析“要求”中的修饰成分,从而了解其在作文内容、范围、形式、角度等方面的规定。
  作文布置:
  以“这也是一种美丽”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教师参考
  坚守信念
  这是属于哲理类的写作命题。题目是一个四字短语,它包含了两个要素,即“坚守”和“信念”。但以“坚守”为主,写作的重心应当定位在如何“坚守”之上。而且必须明确要表现的是“坚守”,不是一般的“呵护”、“守护”,更不是“树立”、“拥有”等。既是“坚守”,肯定遭遇了一些对“信念”的冲击波,可能还是比较严重的挫折和打击等。没有这些因素的烘衬,“坚守”之“坚”未能凸现出来。特别要注意的还有,不能绕开“坚守”而大谈“信念”,不然就导致重心移位了。依据考生自身的写作能力,无论是选择记叙类文体,运用具体事例来表现“坚守”之精彩,还是选择议论类文体,通过分析、推理来论证“坚守”之重要,均可写出佳作。
  勤奋与成功
  (1)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材料从勤奋和成功的关系入手,打破我们常规的定向思维,把成功与勤奋辩证的结合在一起。从材料所暗示的信息来看,作文应从“勤奋不一定能成功,但不勤奋就一定不能成功”、“勤奋只是成功的条件之一,而不是唯一”、“勤奋未必能成功”、“勤奋+思考=成功”、“仅有勤奋是不够的”等方面立意、行文。材料的主要信息隐含于老板的话中,点明作文立意所在的话是材料末段的结论。学生只要能抓住这些,一般都能有理可讲,有话可说,有文可写。当然,任何撇开成功谈勤奋,或抛开二者大谈特谈动脑思考的立意都是不符合内容的,属于偏题作文。对于一些学生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反弹琵琶式的立意,诸如“竭力批判勤奋”、“勤奋在现代社会一无是处”、“勤奋是成功的大敌”之类的文章要坚决抵制。
  角度:勤奋不一定能成功,但不勤奋就一定不能成功;
  勤奋+思考=成功
相关阅读:
盘点那些汉语中最常用却最常错的字词
2012高考备战:高考语文作文精彩结尾50例精选
支招高考:高考作文经典素材速记之财富价值
2012高考备战:语文作文可以借鉴的四种模式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高考语文作文最新审题立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