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网 发表于 2016-7-21 16:02:15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考试
  试卷
  卷面满分:100分答卷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是在
  A、东汉   B、三国时期C、唐代   D、两宋时期
  2、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
  A、私田增多    B、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C、各国的变法运动    D、贵族之间争田现象非常突出
  3、汉代出现的"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现象反映了
  A、土地私有制的确定   B、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C、剥削与被剥削关系的出现   D、实物地租的出现
  4、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
  A、中唐以后B、南宋时期C、南北朝时D、明清时期
  5、中国古代人口迁移呈现由北向南的趋势,规模逐渐增大。北方劳动人民南迁后对南方生产发展最直接的影响是①充实江南地区的劳动力②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③导致南方人的观念更新④促进南北民族的融合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③
  6、春秋时期人们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此时的钢是
  A、块炼钢B、炒钢    C、铸铁脱碳钢   D、灌钢
  7、瓷器是中华民族祖先的伟大发明,在中国古代,瓷器曾大量出口,取代丝绸成为中国的象征是在
  A、西汉    B、唐朝      C、北宋      D、明朝
  8、棉布成为中国人的主要衣料是在
  A.汉代   B.唐朝    C.元朝    D.明朝
  9、下列关于官私手工业的叙述错误的是
  A、官营生产范围广泛,规模庞大,分工细致,代表着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
  B、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C、官营手工业不计成本,不入市场,生产效率低,弊端丛生
  D、私营手工业兴起于春秋战国,后从中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
  10、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下列商业现象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私商逐渐取代官商②职业商人产生③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出现④集镇和夜市的兴盛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①③②④       D、①②④③
  11、唐代以前,中国古代城市中关于坊市设置叙述正确的是
  ①坊市分开②县治以下禁止设市③出现夜市晓市草市等④商业贸易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2、宋代人口有1亿,耕地有5.6亿亩;鸦片战争前,人口达到4亿,耕地只有11~12亿亩。相对于宋代,清代养活这么多人口主要依靠   ①耕地增多②双季稻得到大面积扩种③推广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④扩大海外贸易
  A、①②③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3、新航路开辟的客观条件是
  ①商人和新兴的资产阶级需要黄金来扩充资本②西欧生产力的发展③天文地理知识的进步④科学技术的进步
  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③④
  14、麦哲伦船队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的路线是
  A、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欧洲
  B、大西洋→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
  C、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地中海→欧洲
  D、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欧洲
  15、结束了世界各地区相互孤立的状态,各民族逐步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的起点是
  A、丝绸之路的开通      B、四大发明的传播
  C、新航路的开辟      D、工业革命的扩展
  16、新航路开辟后,先后成为贸易强国和殖民强国的下列国家,排列正确的是
  A、葡萄牙→荷兰→英国 B、意大利→西班牙→英国→荷兰
  C、葡萄牙→英国→荷兰 D、意大利→葡萄牙→荷兰→英国
  17、西方国家殖民扩张给欧洲带来的最大影响是
  A、为欧洲资本原始积累做出贡献 B、使欧洲获得了大量黄金
  C、为欧洲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 D、使欧洲获得了大量香料
  18、第二次工业革命比第一次工业革命更快地推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其根本原因是
  A.发生的范围、领域广泛   B.科技与生产的结合加强
  C.新技术、新设备的普及      D.各国统治者重视程度加强
  19、时人记载"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去年棉花客大都折本"这则材料反映出:
  A、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开始产生
  B、 家庭手工业在外国商品冲击下破产
  C、 松、太的棉纺织水平下降
  D、 中国手工棉纺织价格下降
  20、1846年,西方列强对华输入商品的总额开始下降,主要原因是
  A.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太少 B.中国广大人民购买力低下
  C.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抵制 D.列强获得的侵略权益太少
  21、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现代化的起步,得出这一历史结论主要是由于洋务派
  A、兴办机器生产的近代工业
  B、筹建近代海军和海防
  C、创办近代教育,派留学生出国学习
  D、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2、属于早期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是:①上海发昌机器厂 ②广东继昌隆缫丝厂 ③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④开平煤矿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②③   D、②③④
  23、电视连续剧《大染坊》叙述了陈寿亭从一个叫花子到拥有雄厚资产的印染厂主的创业历程。该片的主题歌写道:"总以为彩虹就在眼前,我却在风雨中越走越远,这一场荣华富贵好心酸。"造成剧中主人公"荣华富贵好心酸"的主要原因是
  A 主人公出身低微
  B 个人情感历经曲折和磨难
  C他从一创业起就处于中外反动势力的的夹缝中生存
  D 国内商场上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影响
  24、学习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后,某班研究性学习小组在研讨会上发言如下,其中观点不准确的是
  A 列强的侵略是民族企业发展的最大阻碍
  B 民族企业在诞生之日就受三座大山的压迫
  C 民族资产阶级在中国现代化进程和革命史上都有重要贡献
  D 民族企业在近代中国的命运表明,只有实现民族独立.国家统一和政治民主后,它才能健康发展
  25、20世纪初期,中国民族工商业得到了一次发展机会,这个"机会"是指
  A.资本主义国家忙于世界大战B.工业革命的深入进行
  C.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推动D."实业救国"成为社会思潮
  26、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经历了产生、初步发展、繁荣春天三次高潮,民族工业在这三个阶段中发展的相同点是
  A.一直受到中国政府的严厉限制
  B.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
  C.受 "三座大山"的压迫和限制
  D.致力于工业结构合理调整
  27、 "火柴大王"刘鸿生回忆说"我在重庆办的中国毛纺织工业部,火柴原料厂及兰州办的毛纺厂,都有官僚资本的投资。我原来在上海是大老板,到重庆却成了大老板的伙计。"此材料说明他遭遇的排挤和打击主要来自
  A、官僚资本   B、外国资本   C、封建官府   D、地主阶级
  28、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大肆掠夺的直接目的是
  A、适应侵略战争的需要       B、破坏中国沦陷区的经济
  C、逼迫南京国民政府投降   D、阻碍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29、下列不属于中西合璧的产物的是
  A、里弄    B、四合院   C、中山装    D、旗袍
  30.近代新式交通和通讯的发展
  ①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②加快了信息的传递速度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④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1分,第32题13分,第33题16分 共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1分)
  《天仙配》是中国的一个美丽神话故事,它寄托着下层劳动人民对自由纯真爱情的向往。其中脍炙人口的歌词唱道:
  七仙女:树上的鸟儿成双对,董永:绿水青山带笑颜。
  七仙女: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董永:夫妻双双把家还。
  七仙女:你耕田来我织布,    董永:我挑水来你浇园。
  七仙女:寒窑虽破能避风雨,董永:夫妻恩爱苦也甜。
  请回答:
  (1)董永和七仙女的生活方式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什么经济形
  态?(2分)
  (2)请简要评价这种经济形态?(4分)
  (3)这种经济形态是怎么样被打破的?(2分)
  (4)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3分)
  32、(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清朝前期)苏城机户类多雇工人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原属相需,各无异议。
  -《永禁机匠叫歇碑》
  材料二:清雍正帝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惟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材料三:永乐二年,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藏海舡,,交通外国,因以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有关部门)防其出入。
  -摘自明朝《永乐实录》卷二十七
  材料四 :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布"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十四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瞭望,违者死无赦。
  -摘自《台湾外纪》卷十二
  请回答:
  (1) 材料一反映出苏州纺织业的什么社会现象?这些现象表明的本质是什么?(4分)
  (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古代什么政策?(2分)这种政策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2分)
  (3)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实行海禁政策的主要原因。(3分)
  (4)根据材料,分析材料一与材料二、三、四之间的关系。(2分)
  33、恩格斯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一再证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6分)
  请结合两次工业革命的有关史实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最重要的发明是什么?谁为此做出了重大贡献?(4分)
  (2)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最突出的成就是什么?(2分)
  (3)两次工业革命在交通领域分别有什么突出贡献?请各举一例。(2分)
  (4)两次工业革命中出现了哪些新型的经济组织形式?
  (4分)
  (5)两次工业革命分别使人类进入什么时代?对世界市场的形成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