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选素材要做到:博收 慎取 巧用
综观近三年作文命题,我们可以看出,高频热点集中在以下三方面:哲理思辨、人生成长、社会生活。因此,我们在备考时就应该着力从这三个方面去集材、选材、用材,做到博收、慎取、巧用。博收——海纳百川
何谓“博收”?即平时要大量阅读,广泛涉猎。陆游云:“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意思是写作之前必先潜心体验生活,用心积累素材。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做好足够的素材储备,才不至于临场时或望“题”兴叹书到用时方恨少,或搜肠刮肚生拉硬拽些文不对题的素材。这样写出的作文必定内容空洞、语言苍白、表达单一,也自然与高分无缘。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博收”呢?首先,可以从生活中挖掘素材。生活中并不缺少好的素材,而是缺少发现好素材的眼睛。只要你细心观察、真心体会、用心挖掘,生活就会成为不竭的源头活水。其次,可以从书籍中挖掘素材。同学们手边的语文课本、文学读本以及考纲要求读的文学名著,均是经典中的经典。如果从中选取事例作为作文的素材,定会有事半功倍之妙处。再则,在广为涉猎的基础之上,还要明于甄别,勤于摘录,善于整理,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独特素材宝库,比如可以根据语言素材、情节素材、故事素材、人物素材、思想素材,或按照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历史人物、生活经历、作者形象,通过列图表、画素材树、建立素材坐标系等方式来归纳整理。
慎取——撷英取华
何谓“慎取”?即根据作文要求,选择最典型、最新颖、最有冲击力的素材。选用素材并非“捡到筐里都是菜”,也不是“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而是要谨慎选取,去粗取精。通俗地说,就是要好钢用在刀刃上。那么什么样的素材才算得上“好钢”呢?当然是高考作文中的高频材料、经典材料了。高频材料的主题始于高考作文命题热点,而经典材料本身,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厚重的文化底蕴,因此能促进考场作文深刻思想性和文化内蕴的形成。因此,将高频材料与经典素材据为己有,必定可以打造光彩照人的精美篇章。
“慎取”要用“本”——立足课本,活用课本素材。课本素材虽是“近水楼台”,同学们极为熟悉,却也极易忽视。殊不知,只要找到了课本经典素材与命题材料的契合点,灵活应用,举一反三,就可以出奇制胜。如2011全国卷优秀作文《诚为锦,信为花》:
“是谁,为了践行一个承诺,在萧萧风中,在易水岸边,举起那一杯离别酒,对邀青天,慷慨洗剑。剑光清冷,一如他坚定的眼神。剑归长鞘,高歌‘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慷慨而英雄地前行,去赴那一场死亡的悲宴。”
“慎取”要溯“源”——面向生活,巧用热点素材。“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作文的材料如果仅仅局限于课内素材,必定缺乏时代感、针对性,无形中会削弱文章的主题。新闻是社会的百科全书,是学生了解社会的窗口。大到世界风云、社会热点,小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都可以成为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鲜活素材。如2011湖南高考优秀作文《低姿态的高贵》:
“温总理在下飞机后对一对等待多时的母子轻声说了句“对不起”,感动了世人;林志玲在一次商业演出中与影迷拍照,因身高太高,她弯腰与人齐平,七十多位影迷排队,她弯了七十多次,将自己从遥远的星辰中摘下来,送到人间,无数的星光点缀成高贵的海洋,贯日长虹,骀荡春风。你可知,轻狂不是罪过,意气不是犯错。倘若你能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不去做那漂浮不定的浮云,你的生命将诗意盎然,截取一段便可成诗成画。”
作文不但要能运用经典与热点素材,而且要用得巧用得妙,即为“巧用”。
巧用——点石成金
何谓“巧用”?即要学会素材的使用技巧,无论是热点高频素材还是经典实用素材,只要运用恰当,必能妙笔生花。为什么我们的考场作文扣题不准、角度不新、材料不丰、叙述不精,其实很大程度上源于我们作文选材上的硬伤——材料的幼稚化、低俗化、陈腐化、单一化、杂乱化、套作化。那么如何规避用材的误区,写出思想健康、新颖典型、贴近生活、让阅卷老师拍案叫绝的好文章呢?简言之,打好手中的牌——学会让素材“七十二变”。
1.变视角,以小见大,滴水映辉
现实生活丰富多彩,新鲜事物和先进人物层出不穷,因此,当代中学生不应该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应试书”的书呆子,而应该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有心人。写作时,既可以运用“广角镜头”,从大的背景上猎取社会新闻,亦可聚焦身边凡人小事。同学们大多喜欢用一些大事件来表现自己的成熟,但由于思想深度不够,行文难免肤浅,所以用材时切入的角度宜小不宜大,所谓“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滴水亦能反映太阳的光辉,如重庆高考满分作文《论国人情有独钟的麻将》,作者撷取人们司空见惯的国人打麻将这一普通生活细节,以敏锐的思想、批判的视角,表现出其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对国民精神状态的忧虑,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可以说是以小见大的典范之作。
2.变思路,推陈出新,点石成金
有的同学总是感叹素材匮乏,平时准备的素材在考场上似乎对不上号。其实文如看山不喜平,“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则好的素材总是立体的,是具有多元性的,是可以多角度解读的。虽说“干花不如鲜花美”,但如果仓促之间想不起好的素材,不妨对一些熟人旧事或一些人们常用的经典素材进行加工改造,变换角度,多维推论,一样可以翻出新意,老树开新花。如“项羽”这个熟得不能再熟的人物材料,历年高考作文中几乎都有涉及,我们一样可以找到突破点,如2010上海高考满分作文《“留”与“不留”》、2011湖南优秀作文《只求身着一抹色彩》都用到了这个人物素材,一样与高分结缘。
3.变组合,纵横铺陈,彰显力度
“变组合”即所谓的剪辑重组材料法,是指在紧紧围绕主题的前提下,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材料中择取符合需要的要素重新组合,从而构成文段。择取时要注意材料间的相关联之处,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时间、空间、认识规律)加以排列组合,以使文章丰厚而多彩,意蕴绵长。组合可以“同向强化组合”,就是取相似素材,使论述说明的对象更具广度和力度;也可以“异向强化组合”,即取相反或相对的素材组合,形成前后对比,突出其中一种,给人强有力的震撼。如2011福建优秀作文《梦想为帆,工作为桨》就是很好的例子,文章选取中外典型事例,紧紧围绕“梦想为帆,工作为桨”立意,抽取雷阿诺、巴尔扎克、卡梅隆等事例蕴含的共同因素,有序组合,一线串珠,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阐释中心,形成了奔腾流泻的说理气势,展示了独具一格的逻辑思辨能力。
4.变形式,不落窠臼,凸显新意
就是指对原素材的体裁形式、语言形式、人称和叙述方式等的变革。如2010广东高考优秀作文《孟母三迁新传》采用了故事新编的形式,2010北京高考优秀作文《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采用了书信的形式,2011江苏高考优秀作文《拒绝平庸》则采用了寓言的形式……这些都是别出心裁的好文章。
总之,虽然高考作文命题千变万化,但只要掌握了正确的集材、选材和用材方法,充实素材宝库,砥砺素材之剑,我们必能以不变应万变,决胜高考。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