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网 发表于 2016-7-22 10:08:42

加强阅读积累 夯实语文根基








  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的总目标是: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1~6年纪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7~9年纪学生背诵80篇(段)。这一措施指出了语文走的是一条“重阅读,重积累”之路。,阅读是方法,积累是目的,知识的积累主要通过阅读获得。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怎样加强积累呢?
  一、加强阅读宣传,营造积累氛围。
  在明确阅读目的的前提下,有的放矢,阅读才有动力、效果。可通过各种方式大力宣传阅读重要。如介绍老一辈的著名作家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等曾在年轻时代得益于阅读的事迹;一个大学校长在毕业典礼上对学生说:若工作时你们能做到每天阅读半小时的书,你们将会脱颖而出,否则将一事无成,阅读是对人终生受益的经验;也可用名言锦句:“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来强调阅读的重要。
  明确了阅读重要后,就要努力营造阅读的氛围。开设“读书角”,由专人保管图书的借阅。引导学生认识读书的三种境界:“望断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蓦然回首,伊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创造适于阅读的环境,达到阅读的心境。
  二、选择阅读内容,跳出积累误区。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肆之屋,久而不闻其臭”。阅读内容的选择对于塑造人格也有着同样的效应。要让学生读高品味的书,做高品位的人。书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书使人受益,如橄榄,越咀越有味;中品书使人无害,如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下品书使人无益,如白粉,只要染上,危害越来越严重。不仅要学会分辨书的品味,还要知道对于我有用的书,才选择。面对信息社会中铺天盖地的资料,我们不能成为信息的奴隶,只有学会筛选信息,才会成为信息的主人。否则,会象大海捞针,一场空。
  对学生的阅读内容还要有意识的调控,虽然内容都有意义,但由于性别的差异,阅读有明显的取向性:女生喜欢情感类,男生喜欢科技类、武侠类。就需要老师做适当的引导,让男、女生的阅读具有互补性,拓展阅读面,以免缺乏“营养”,得“贫血病”。
  三、指导阅读方法,加快积累进度
  方法的重要无与伦比,方法得当,阅读的效果才明显,可从以下方面指导:
  (一)朗读方法引导
  训练模式是:初读感知语言——再读品味语言——三读领悟语言——四读运用语言,让整个课堂充满朗朗的悦耳读书声,在读中还语文以生命、活力。
  模式的理论根据:“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说的是朗读与理解的关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明量的积累会产生质的飞跃,为什么读书这么重要?因为语文的根本任务是学习语言,学习语言的根本在于习得语感,语感的获得就是读、读、读。叶老说:“至于文字语言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御文字。”诵读即有声之读,诵读是感知教材内容的一种手段,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加强诵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增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领悟。它最突出的特点是直觉性,一般不需要理性思维作中介,就能敏锐识别语言的内涵与情味,正误与优劣。可以看到作者的神思匠心及文章的要义,对于文章的妙处,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会体味到的,对于各种语文知识,技能的获得,也靠反复读,在不断的语言感受中领悟,而非教师的讲授灌输中接受的,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朱自清说:“吟诵,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能理智地了解,而且能亲切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法就化为自己的东西。”实践证明,诵读可以让学生领悟到文章的丰富的内涵,体味到其韵外之致,得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感。读出语言的味道,在读中受到感染、熏陶,体现语言艺术的真正魅力,在抑扬读顿挫、轻重疾徐的朗读中可以听出作者字词句篇的划分,语修逻文的处理。
  诵读的具体方法;配乐朗读、集体朗读、个别朗读、两人对读、男女对读、分小组读、表演朗读、多人交替读、常速读、快读、慢读、轻声读、高声读、竞赛读、接力读、模仿读、限时读、自选读等,学生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摇头晃脑、自我陶醉、身受感染,读之以情、读之以趣、读之以理、读之以思、读之以法,在读中领悟语言学习的乐趣,还了学习语文的真正魅力,代替老师的枯燥的条分缕析,还语文的本来面目。
  诵读符号:逗号、顿号停顿(1拍)分号、句号、省略号停顿(2拍)段与段之间停顿(3拍)连续(⌒)重读(▲)轻音(△)升调(↑)降调(↓)快速(——)慢速(---)等等,有了这些符号,学生便于确定基调、处理轻重、调节停顿、控制语速,更准确地传达出自己对于言语的外部形态和内蕴品格的感受和理解。
  (二)、粗读浏览与精读细研、快读与慢读,齐头并进
  浩瀚的知识海洋展现于我们眼前,若想每一本书也不放过,步步为营,就会葬身于汪洋大海;若对每一本书只想跑马观花,也可能一无所获。所以必须把精读与略读相结合,才能撷取丰硕的果实。
  略读是针对快速浏览信息而言,可以是书目、文章标题,也可以是文章内容,主要是对有用的信息筛选。速度可达到500字/分钟。
  精读则是针对当确定了重要的信息后,对精词、妙句、好段的揣摩、鉴赏,速度应是200字/分钟。
  (三)、作阅读笔记,积聚知识宝库
  阅读讲究眼到、手到、口到、心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动笔墨不读书。”足见写在阅读中的地位,教会学生做阅读笔记是重要的,主要有下面几种方式:
  1、卡片式
  便于归类整理、管理、使用,主要记录经典的语段,收藏价值大的史实、事件。
  2、摘评式
  在摘抄过程中注评,发表自己对人、事的看法、观点,阐释理由。可通过此方法提高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是一种最好的方法。
  3、剪贴式
  主要是针对整篇文章而言,摘抄费时,文章又确有保存价值,采用此法。收藏资料可按下面的类别整理:祖国新貌、国际风云、海外风情、历史空间、科技长河、当今体坛、动物世界、书林画苑、音乐无限、军事天地、风流人物、异域珍闻、生活常识、名人轶事等。
  (四)网络阅读
  上网是开阔学生视野的最佳途径。在网上不仅可以大量阅读,还可以发帖、跟帖、回帖,及时阅读反馈,交流思想,升华感悟,大大提高阅读效率,激发阅读兴趣,拓展阅读题材。
  日积月累,就形成了一个自己的知识库存,写作时不会再为“无米之吹”而愁,可信手拈来,旁征博引,妙语连珠,文章自会流光溢彩,美不胜收。
  四、分配阅读时间,保障积累到位
  若没有时间的保证,阅读很可能善始不能善终,不仅校内每周要安排固定的阅读时间,节假日也需坚持,“冰冻三尺,并非一日之寒”,阅读要有成效也该如此。当然,积累并非阅读的终及目的,阅读——积累——应用——阅读,这是一条循环链,阅读、积累是吸收、消化,活动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应用于实际,在应用中会发现缺陷,于是又在阅读中吸收营养。知识和能力逐渐增强和提高。可通过下面的活动起促进作用:
  (一)、佳作交流展评,阅读材料的选择再现
  合作学习是新世纪的学习形式,交流合作可取长补短,通过阅读材料的交流评比,分出优劣,丰富知识,拓宽视野。学生的阅读果实获得师生的承认,会激发进一步阅读的兴趣。也锻炼了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可谓是一箭双雕。
  (二)、读书心得座谈,阅读材料的概括分析
  若只看不思,看得再多都无收益,“学而不思则罔”。让学生就阅读所思发表看法,一起磋商,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初中阶段是最具叛逆的时期,也最具效仿力;爱表现自己,也有独立的见解。让思维的火花碰撞,灵感跳跃,学生的睿智绽放,每位学生是具有“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潇洒,能对韩寒现象各抒己见。
  (三)、辩论创作,阅读材料的加工创新
  阅读积累要转化为应用能力,进行综合测评,演讲、辩论、7是最好的途径。阅读、积累是吸收、消化,演讲、辩论、创作是表达、创造。若长期坚持开展各种课堂活动,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辨能力等综合素质会全面提高。
  阅读教学使学生尝到学习语文的甘甜,渗透心田,滋润成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加强阅读积累 夯实语文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