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自学网 发表于 2016-7-22 19:34:52

[教师资料]《人是什么》质疑思辨

  人是什么·质疑思辨
          1.“一个人很难知道在他自己的生活中什么是有意义的,当然也就不应当以此去打扰别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爱因斯坦所说的“意义”,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意义”,是一个很深邃的概念。这种意义是“一个人很难知道”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只有科学才能揭示人生的意义,科学发展到今天,尽管已经大大推进了人类的认识,但是远远谈不上穷尽了对事物的认识;另一方面,一个人掌握人类认识的成果又是极其有限的。因此,“一个人很难知道在他自己的生活中什么是有意义的”。
          这里所说的“打扰”,也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打扰”。生活中什么是有意义的,既然谁都很难知道,你非要别人回答这个问题,就为难别人,就是“打扰别人”了。
          2.“苦和甜”不是主观的感觉和感受吗?为什么说“来自外界”?
          “来自”说的是来源。苦和甜的来源是在外界。有苦的东西和甜的东西,才能引起人们苦和甜的感觉和体验。
          3.“我们吃别人种的粮食”一段话中,爱因斯坦究竟认为“人是什么”呢?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爱因斯坦认为,人的本质是由社会规定的,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完全为社会所支配。
          4.雨果的回答是什么意思?
          用我们的话来说,人都是要死的,生命或长或短,都是暂时的。雨果是在悲叹生命的短暂。
          5.“歌德在论及西西弗斯的时候,几乎是另一种调子”,这“另一种调子”是什么样的?
          加缪论及西西弗斯,情调是悲观的,无可奈何的;歌德论及西西弗斯,却是为自己能像西西弗斯那样劳碌一生而感到满意、自豪。
          6.“在生活中达到了(绝对)满意——这本身就是一个征候,它表明这是一种无所事事的安谧,一切动机都已停止,感觉以及与此相关的活动也迟钝了。但是,这样一种状态就像心脏在动物机体中停止了工作一样,是与人的精神生活格格不入的。”这段话是什么意思?
          “心脏在动物机体中停止了工作”,便是死亡。“在生活中达到了(绝对)满意”这样一种状态就等于死亡。“达到了(绝对)满意”,就是自满,停顿下来不再前进,什么事也不想做了,“一切动机都已停止”了。正面的意思就是,一件事做好了,就要再干一件事,“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
          7.“圆明园的秋天里的春天”是什么意思?
          圆明园是废墟,所以把它的春天,说成“秋天里的春天”,这个“秋天”并非自然的季节,而指废墟的景观。
          8.怎样理解“人类和个人从本质上说都是历史的”?
          这就是说,人类和个人的本质都是由其历史决定的。拿个人来说,他为什么是这样的,要看他的历史,一个30岁的人,是30年的历史决定他现在成为这样一个人。今天的中国,是中国历史发展的结果。某一国家的今天,也是某一国家历史发展的结果。今天的人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结果。
          9.为什么说“追忆往事就其本质来说,也是一种幻想,一种‘白日梦’”?为什么说“白日梦即幻想,也是愿望的实现”?
          这里所说的“本质”,应该从“现实性”“物质性”上来理解,往事已逝,其现实性、物质性已经消失,回忆中的世界,虽然过去存在过,但是现在并不存在,是虚幻的,所以说也是一种幻想,一种“白日梦”。举个例子来说,鲁迅回忆童年在百草园玩耍的情景,写作之时,不也是一场“白日梦”吗?这样的回忆不也是寄托着一种愿望,不也是这种愿望的实现吗?
          10.为什么说对未来怀有希望“是一个人生命力旺盛的标志之一”?
          青年时代生命力旺盛,对未来充满希望,一个人到了垂死的时候,就没有未来,没有希望。可见对未来怀有希望是一个人生命力旺盛的标志之一。同是老人,有的不怀什么希望,有的还是充满希望,表明他们的生命力有很大差别。
          11.毕加索的话与前文引用的康德的话很相近,为什么不放在前面?
          引用毕加索的话是要证明“不断追求、充满希望的人,正是孔子所说的‘生无所息’的生活强者”。这一处论述,与前文遥相呼应,揭示歌德、康德、爱因斯坦等等劳碌一生的人的心理动机。他们之所以把不断工作看作人生的意义,他们之所以以苦为乐,乃是因为他们内心充满希望,他们在不断的追求中有真正的幸福和满足。作者之所以从追忆、把握、憧憬的角度论述“人是什么”,就是要进一步从心理上,从思想动机上揭示人的本质。
          12.为什么说“‘现时’的经验是人所专有的东西”,在物理学中不可能出现?
          在物理学中,时间不断推移,“现时”的任何一个瞬间马上就成为“过去”了,可以说无所谓“现时”。人们把眼前一段时间称为“现在”,只是人们的一种观念,所以说这种“经验是人所专有的东西”。
          13.作者把现时看成1,对未来的憧憬看成是0,是为了说明什么?
          要说明只有把握现时,努力工作,才能实现理想。理想越是远大,工作越是努力,数值越是巨大。这是要说明憧憬未来与把握现时要紧紧结合起来,既要有远大志向,又要努力工作。
          14.为什么说“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握现时”?
          因为追忆往事可以给人以智慧,可以使人意识到自身在当前的处境,可以照亮人生的道路,增强憧憬未来的信心和勇气。憧憬未来、不断追求、充满希望的人,才有不竭的动力,牢牢地把握现时。一旦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握现时。
          15.为什么说“把握不了现时的人是一个不成其为人的人,是一个丧失了自我的人”?
          把握不了现时,蹉跎岁月,那么一切都等于0,即使怀有希望,也只是肥皂泡。
          16.作者为什么用“往事”“现时”“未来”这样的思路来阐述“人是什么”?
          往事——现时——未来,是生命的进行曲。人是有思维的,追忆往事、憧憬未来,是生命思考的两个方面,正是这两个方面的思考,决定着怎样把握现时。所以用“往事——现时——未来”这样的思路来阐述“人是什么”,可以从生命的过程上去阐明问题,可以从想和做的结合上阐明问题,可以把前人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阐述得更加深入,可以结合时代的要求阐明我们应该怎样憧憬未来,把握现时,为振兴中华而奋斗。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教师资料]《人是什么》质疑思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