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深度阅读]伤感的美丽
记得初看那一篇《关于精神》,还在嗔怪它有些无病呻吟。到后来学了《故都的秋》,《泪珠与珍珠》,才发现中国文人对于伤感总是情有独钟,无论是杜甫的“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还是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亦或是李清照的“凄凄惨惨戚戚”,都折射出了中国文人内心特有的苍凉。无论是国仇家恨,还是离愁别绪,在中国文学中总能找到一种特有的伤感。这份伤感之于少年,总有一份特殊的魅力。从未真正体会过愁苦的少年,却往往会沉浸在这一份伤感的美丽中。这也许就是所谓的“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辞强说愁”了吧!但少年喜爱的只是伤感本身的美感,就像生病时的西施,哭泣过的林黛玉,难怪要说“伤感传统以它有毒的甜蜜滋养了我的情感”。无论是诗词、音乐、还是影视作品,仿佛只有伤感才最能让人刻骨铭心。总喜欢一遍一遍听着《淌血的心》,一遍一遍跟着它伤心落泪,直到哭得声撕力竭、撕心裂肺,仿佛才满足了、痛快了。这一份无端且又无状的伤感,深深地吸引着我;那些不知为谁流下的眼泪,仿佛特别澄澈。
记得刚学《泪珠与珍珠》时,老师曾说过,最高境界的眼泪是为他人而流的,是为感激或是为芸芸众生而流下的眼泪。相比之下,生活中的眼泪,也就显得太具体,也太自私了。但有一人的泪水独使我印象深刻。东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听说邻家一位兵家女孩,极有才华又极美丽,不幸还没有出嫁就死了。阮籍根本不认识这家的任何人,听到消息却莽撞地赶去吊唁,在灵堂前大哭了一场才离开。阮籍不会假装,毫无表演意识,他那天的泪雨滂沱全是真诚的。这眼泪,不为亲情而洒,不为冤案而流,只是献给一具美好而速逝的生命。荒唐在于此,高贵也在于此。没有任何其他理由,只为美丽,只为青春,只为异性,只为生命,哭得抽象而淋漓尽致。这一份伤感,是任何具体的眼泪都无法比拟的。
“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也许,少年之所以喜爱伤感,就是因为饱经忧患的心不带任何伪装,真诚而又可爱。泪眼朦胧的脸,总是会引起人们内心最深层的感情激荡。有时,甚至不需要任何语言,眼泪就已经达到了心底间最真诚的交流。难怪人们会说,在伤心的时侯,能够有个朋友与你一起伤心,一起流泪,是最幸福的事。
生命,不也是一个经历痛苦的过程么?生命中的痛苦经历,构筑成人生中另一笔宝贵的财富。“生命因饱经痛苦的煎熬而显出珍贵的一面”。此时的泪珠,也才会变得如珍珠一般晶莹。但是若生命中只有痛苦,人生就显得太过惨淡了。人之所以能在经历过痛苦之后,依然能够努力勇敢地活着,就是因为生命中还有许多美好的东西值得我们珍惜。亲情、爱情、友情,有了这些美好的情感的支持,活着,才不会显出是一件痛苦的事。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美好的东西,伤感,才会显出它的美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