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学常识:建安风骨特点及代表人物
北京
上海
广州
武汉
西安
重庆
成都
长沙
长春
哈尔
杭州
合肥
苏州
太原
天津
徐州
厦门
郑州
宁波
青岛
南京
兰州
昆明
济南
深圳
沈阳
鞍山
大连
福州
佛山
贵阳
黄石
荆州
吉林
内蒙
洛阳
宜昌
湘潭
襄樊
新疆
无锡
唐山
镇江
河北
南通
株洲
南宁
南昌
新东方网高考频道整理高考语文基础知识系列文章,本系列为高考语文文学常识——各文学流派特点及代表诗人,这是可能在高考语文考题中出现的内容,同时,准确理解各个文学流派的内涵特点,也能有助于通过时间段、流派来进行古诗文分析,答好语文答题。
建安风骨
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慷慨悲凉的诗文风格。汉献帝最后的年号为“建安”(公元196年~220年),所以这一时期的诗文风格就被成为“建安风骨”。这一时代的作家,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为代表,逐步摆脱了儒家思想的束缚,注重作品本身的抒情性,加上当时处于战乱动荡的年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现得更为慷慨激昂,他们创作了一大批文学巨著,形成了文学作品内容充实、感情丰富的特点,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即人们常说的“建安风骨”。建安时期的文学作品,尤以诗歌最为突出,建安诗歌是从汉乐府和“古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曹氏父子”是建安文坛的领军人物,曹操的诗文,深沉慷慨、气势雄浑;曹丕诗文婉约;曹植的文学成就最高,他文才富艳,辞藻华丽,善用比喻,因而具有“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艺术风格。他的《洛神赋》是千古名篇,以精炼的语言及淳厚的感情,描绘出洛神绝世之美及纯洁无瑕的形象。“七子”中成就最高的是王粲,其代表作《七哀诗》是汉末战乱动荡的真实写照。
建安文学的辉煌成就,对后来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南北朝刘勰和钟嵘反复推崇建安时期的文风;唐陈子昂盛赞“汉魏风骨”,李白有“蓬莱文章建安骨”的诗句。
[最新]
华北空军招飞50人10月北京初选
[盘点]
盘点中国十大体育明星大学生
[辅导]
语文字音字词病句文言文知识点
[复习]
高考英语词汇语法每日一学
[志愿]
新东方高考数据库:院校+专业
[试题]
北京四中往年月考试题汇总
[经验]
高三生熬夜没必要影响效率
[家长]
家教的核心在做人做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