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乃
北京
上海
广州
武汉
西安
重庆
成都
长沙
长春
哈市
杭州
合肥
苏州
太原
天津
徐州
厦门
郑州
宁波
青岛
南京
兰州
昆明
济南
深圳
沈阳
鞍山
大连
福州
佛山
贵阳
黄石
荆州
吉林
内蒙
洛阳
宜昌
湘潭
襄樊
新疆
无锡
唐山
镇江
河北
南通
株洲
南宁
南昌
四、乃
(一)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3.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二)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3.还可作连词用,可译为“若夫”“至于”“如果”等。
[招飞]
各省空军招飞初选复选动态
[艺考]
艺考统考信息及专业辅导
[自招]
全国高校自主招生简章
[体育]
高水平运动员及体育特招
[志愿]
新东方高考数据库:院校+专业
[试题]
全国名校期中试卷下载
[辅导]
中国近现代史所有考点
[辅导]
40篇短文串联3500高考单词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