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考作文命题思辨性引争议 是否已进入“拐点”
每年的上海高考语文作文题,不仅是市民百姓的谈资,也足以影响全国语文写作教学和命题走向。尽管今年的上海高考阅卷工作早已顺利结束,但围绕高考作文命题的争论一直在持续。从命题者、阅卷者到一线语文教师、资深教研员,以及长期从事语文教育研究的大学专家学者……业内人士面对蕴藏在高考作文命题背后的一系列“大问题”,观点争锋激烈。
对考场出现的“三假作文”到底怎么看?高考作文命题是否已进入“拐点”?(相关内容请参看文汇报7月3日6版《文汇教育》专刊)把中法高考作文题放在一起比较有没有意义?……本期,又有学者撰文,对语文作文的评价标准提出了真知灼见。本刊也继续欢迎关心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学者专家加入讨论。
高考作文涉及的写作材料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事实性材料,一类是思辨性材料。在近年来各省市的材料作文中,出题者提供思辨性材料较为普遍,而上海卷更显特出,今年的作文题“和谐的自我”也不例外。
对此做法,有人质疑说:恰恰是因为出题者提供的材料已包含了思辨性,使得学生的思辨空间被挤占,学生充其量只能在已有的思辨框架中完成一道问答题。针对这种思辨性材料的所谓“明显缺陷”,有一些专家提出,上海高考作文命题已进入“拐点”,接下来,出题者应该通过提供事实性材料而不是思辨性材料,让学生自己概括、分析,以检测其独立的思辨能力。对此观点,笔者实在不敢苟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