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考点:生物的变异复习题
G单元 生物的变异G1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28.G1 子叶黄色(Y,野生型)和绿色(y,突变型)是孟德尔研究的豌豆相对性状之一。野生型豌豆成熟后,子叶由绿色变为黄色。
(1)在黑暗条件下,野生型和突变型豌豆的叶片总叶绿素含量的变化见图3。其中,反映突变型豌豆叶片总叶绿素含量变化的曲线是________。
图3
(注:序列中的字母是氨基酸缩写,序列上方的数字表示该
氨基酸在序列中的位置,①、②、③表示发生突变的位点)
图4
(2)Y基因和y基因的翻译产物分别是SGRY和SGRy蛋白,其部分氨基酸序列见图4。据图4推测,Y基因突变为y基因的原因是发生了碱基对的_______和________。进一步研究发现,SGRY蛋白和SGRy蛋白都能进入叶绿体。可推测,位点________的突变导致了该蛋白的功能异常,从而使该蛋白调控叶绿素降解的能力减弱,最终使突变型豌豆子叶和叶片维持“常绿”。
(3)水稻Y基因发生突变,也出现了类似的“常绿”突变植株y2,其叶片衰老后仍为绿色。为验证水稻Y基因的功能,设计了以下实验,请完善。
(一)培育转基因植株:
Ⅰ.植株甲:用含有空载体的农杆菌感染____________的细胞,培育并获得纯合植株。
Ⅱ.植株乙:________________,培育并获得含有目的基因的纯合植株。
(二)预测转基因植株的表现型:
植株甲:________维持“常绿”;
植株乙:__________________。
(三)推测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1)A (2)替换 增添 ③
(3)y2 获取Y基因,构建Y基因的表达载体,用含有该表达载体的农杆菌感染y2的细胞 叶片衰老后 叶片衰老后由绿变黄 水稻Y基因通过调控叶绿素降解,使叶片衰老后由绿变黄
[解析] (1)根据题干所给信息“野生型豌豆成熟后,子叶由绿色变为黄色”,可推测出野生型豌豆成熟后,子叶发育成的叶片中叶绿素含量降低。分析图3,B从第6天开始总叶绿素含量明显下降,因此B代表野生型豌豆,则A为突变型豌豆。
(2)根据图4可以看出,突变型的SGRy蛋白和野生型的SGRY有3处变异,①处氨基酸由T变成S,②处氨基酸由N变成K,可以确定是基因相应的碱基发生了替换,③处多了2个氨基酸,所以可以确定是发生了碱基的增添;从图中可以看出SGRY蛋白的第12和38个氨基酸所在的区域的功能是引导该蛋白进入叶绿体,根据题意,SGRy和SGRY都能进入叶绿体,说明①②处的变异没有改变其功能;所以突变型的SGRy蛋白功能的改变就是由③处的变异引起。
(3)本实验通过具体情境考查对对照实验的设计能力。欲通过转基因实验验证水稻Y基因“能使子叶由绿色变为黄色”的功能,首先应用含有空载体的农杆菌感染y2的细胞,培育并获得纯合植株甲,作为对照组;再获取Y基因,构建Y基因的表达载体,用含有该表达载体的农杆菌感染y2的细胞,培育并获得含有目的基因的纯合植株乙,作为实验组。然后观察两植株叶片颜色变化。如果植株甲叶片衰老后维持“常绿”,植株乙叶片衰老后由绿变黄,则可验证水稻Y基因的功能,即水稻Y基因通过调控叶绿素降解,使叶片衰老后由绿变黄。
G2染色体变异
6.G2 科学家用人工合成的染色体片段,成功替代了酵母菌的第6号和第9号染色体的部分片段,得到的重组酵母菌能存活,未见明显异常。关于该重组酵母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还可能发生变异
B.表现型仍受环境的影响
C.增加了酵母菌的遗传多样性
D.改变了酵母菌的进化方向
6.D [解析] 题干中“科学家用人工合成的染色体片段,成功替代了酵母菌的第6号和第9号染色体的部分片段”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重组酵母菌仍能发生变异,A正确。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B正确。人工合成的染色体片段中DNA的碱基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与原来酵母菌的不同,增加了酵母菌的遗传多样性,C正确。进化的实质是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故酵母菌进化的方向由自然选择来决定。
G3人类遗传病及优生
30.G3 人类遗传病调查中发现两个家系都有甲遗传病(基因为H、h)和乙遗传病(基因为T、t)患者,系谱图10如下。以往研究表明在正常人群中Hh 基因型频率为10-4。请回答下列问题(所有概率用分数表示):
图10
(1)甲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____,乙病最可能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____。
(2)若Ⅰ-3 无乙病致病基因,请继续以下分析。
①Ⅰ-2 的基因型为________;Ⅱ-5 的基因型为________。
②如果Ⅱ-5 与Ⅱ-6 结婚,则所生男孩同时患两种遗传病的概率为________。
③如果Ⅱ-7 与Ⅱ-8 再生育一个女儿,则女儿患甲病的概率为________。
④如果Ⅱ-5 与h 基因携带者结婚并生育一个表现型正常的儿子,则儿子携带h 基因的概率为________。
30.(1)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伴X 隐性遗传
(2)①HhXTXt HHXTY 或HhXTY ②1/36
③1/60 000 ④3/5
[解析] 本题考查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判断及概率计算,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能力。(1)由患病者的父母都正常可以判断,甲乙两病都为隐性遗传病。甲病女患者(Ⅱ-2)的父亲(Ⅰ-1)正常,因此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多在男性发病,最可能为伴X隐性遗传病。(2)若Ⅰ-3无乙病致病基因,则可确定乙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①据甲乙两病的遗传方式可知,Ⅰ-1、Ⅰ-2的基因型分别为HhXTY、HhXTXt,Ⅱ-5为HHXTY(1/3)或HhXTY(2/3)。②同理可知,Ⅱ-6为HHXTXT(1/6)、HhXTXT(1/3)、HHXTXt(1/6)、HhXTXt(1/3),如果Ⅱ-5和Ⅱ-6结婚,所生男孩同时患两种病(hhXtXt)的前提是Ⅱ-5和Ⅱ-6的基因型分别为HhXTY(2/3)、HhXTXt(1/3),概率为2/3×1/3×1/4(hh)×1/2(Xt卵细胞)×1(Y精子)=1/36。③Ⅱ-7的基因型为HH(1/3)、Hh(2/3),她与Ⅱ-8所生的女儿患甲病(hh)的概率为2/3×10-4×1/4=1/60 000,此题中性别已经确定,因此不需要再计算性别的概率。④据前面分析,Ⅱ-5为HH(1/3)或Hh(2/3),与h基因携带者(Hh)所生孩子中HH、Hh、hh的概率依次为1/3×1/2+2/3×1/4=1/3、1/3×1/2+2/3×1/2=1/2、2/3×1/4=1/6,因此在正常个体中携带h基因的概率为Hh/(1-hh)=1/2/(1-1/6)=3/5。
31.G3、L6 甲型血友病是由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导致的遗传病(H对h为显性)。图4中两个家系都有血友病发病史,Ⅲ2和Ⅲ3婚后生下一个性染色体组成是XXY的非血友病儿子(Ⅳ2),家系中的其他成员性染色体组成均正常。
图4
(1)根据图4,________(填“能”或“不能”)确定Ⅳ2两条X染色体的来源;Ⅲ4与正常女子结婚,推断其女儿患血友病的概率是________。
(2)两个家系的甲型血友病均由凝血因子Ⅷ(简称F8,即抗血友病球蛋白)基因碱基对缺失所致。为探明Ⅳ2的病因,对家系的第Ⅲ、Ⅳ代成员F8基因的特异片段进行了PCR扩增,其产物电泳结果如图5所示,结合图4,推断Ⅲ3的基因型是________。请用图解和必要的文字说明Ⅳ2非血友病XXY的形成原因。
图5
(3)现Ⅲ3再次怀孕,产前诊断显示胎儿(Ⅳ3)细胞的染色体为46,XY;F8基因的PCR检测结果如图5所示。由此建议Ⅲ3________。
(4)补给F8可治疗甲型血友病。采用凝胶色谱法从血液中分离纯化F8时,在凝胶装填色谱柱后,需要用缓冲液处理较长时间,其目的是________;若F8比某些杂蛋白先收集到,说明F8的相对分子质量较这些杂蛋白________。
(5)利用转基因猪乳腺生物反应器可生产F8。要使乳腺细胞合成F8,构建表达载体时,必须将F8基因cDNA与猪乳腺蛋白基因的________等调控组件重组在一起。F8基因cDNA可通过克隆筛选获得,该cDNA比染色体上的F8基因短,原因是该cDNA没有________。
(6)为获得更多的转基因母猪,可以采用体细胞克隆技术,将纯合转基因母猪的体细胞核注入____________,构建重组胚胎进行繁殖。
31.(1)不能 0
(2)XHXh 图解如下
在Ⅲ3形成卵细胞过程中的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带有基因H的姐妹染色单体移向细胞同一极,形成XHXH卵细胞。XHXH卵细胞与正常精子结合形成XHXHY受精卵。
(3)终止妊娠
(4)洗涤平衡凝胶,并使凝胶装填紧密 大
(5)启动子 内含子
(6)去核的卵母细胞
[解析] 本题考查人类遗传病、减数分裂、蛋白质的提取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分析与综合能力。(1)Ⅳ2的性染色体组成是XXY,这两条X染色体,有可能是精子形成过程中同源染色体没有分开,形成了一个含有
XY染色体的配子,也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未分离,也可能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单体分开后未移向两极,形成了含有两条X染色体的配子,故无法判断两条X染色体的来源。Ⅲ4的基因型是XHY,肯定将XH传给女儿,女儿不可能患血友病。(2)Ⅲ2是血友病患者,含有Xh,图中位于下部的条带均应含有Xh基因,上面的条带应含XH基因,则Ⅲ3的基因型是XHXh,Ⅳ2是非血友病患者,且从条带的位置可以看出其基因型是XHXHY,故不可能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出现异常产生含有XHXh的配子,精子的形成过程正常,图解如答案所示。(3)Ⅲ3再次怀孕的孩子是男孩,从条带结果看含有基因Xh,为血友病患者,应当终止妊娠。(4)凝胶装填色谱柱后用缓冲液处理较长时间,目的是洗涤平衡凝胶,并使凝胶装填紧密。(5)表达载体上的调控组件包括启动子和终止子,基因必须含有启动子才能开始复制。真核细胞基因的编码区含有外显子和内含子,转录出成熟的mRNA时经过了剪切,mRNA上不含有内含子,cDNA是mRNA通过反转录得到的,也就不含内含子。(6)动物细胞核移植的受体细胞是去核的卵母细胞。
G4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
32.G4 G6 玉米的抗病和不抗病(基因为A、a)、高秆和矮秆(基因为B、b)是两对独立遗传的相对性状。现有不抗病矮秆玉米种子(甲),研究人员欲培育抗病高秆玉米,进行以下实验:
取适量的甲,用合适剂量的γ射线照射后种植,在后代中观察到白化苗4株、抗病矮秆1株(乙)和不抗病高秆1株(丙)。将乙与丙杂交,F1中出现抗病高秆、抗病矮秆、不抗病高秆和不抗病矮秆。选取F1中抗病高秆植株上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获得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后选出纯合二倍体的抗病高秆植株(丁)。
另一实验表明,以甲和丁为亲本进行杂交,子一代均为抗病高秆。
请回答:
(1)对上述1株白化苗的研究发现,控制其叶绿素合成的基因缺失了一段DNA,因此该基因不能正常__________,功能丧失,无法合成叶绿素,表明该白化苗的变异具有__________的特点,该变异类型属于__________。
(2)上述培育抗病高秆玉米的实验运用了__________、单倍体育种和杂交育种技术,其中杂交育种技术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__。花药离体培养中,可通过诱导愈伤组织分化出芽、根获得再生植株,也可通过诱导分化成__________获得再生植株。
(3)从基因组成看,乙与丙植株杂交的F1,中抗病高秆植株能产生__________种配子。
(4)请用遗传图解表示乙与丙植株杂交得到F1的过程。
32.(1)表达 有害性 基因突变
(2)诱变育种 基因重组 胚状体
(3)4
(4)
[解析] 本题考查遗传和变异,综合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推理和应用能力。由于是该基因缺失了一段DNA,导致最终相应表达产物不能合成,说明表达(转录和翻译)不能正常进行,发生在基因内部的变异属于基因突变。此变异对该生物来说不利于其生存,所以是有害突变(基因突变大多是有害的)。用射线照射说明用了诱变育种,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在获得愈伤组织后可以通过悬浮培养获得单细胞,在适宜的培养基中这种单细胞发育成胚状体,胚状体继续发育,可以形成植株。乙和丙得到的抗病高秆植株基因组成是AaBb,经过减数分裂得到的配子基因组成有:AB、Ab、aB、ab四种。遗传图解见答案。
28.G4 科学家将培育的异源多倍体的抗叶锈病基因转移到普通小麦中,育成了抗叶锈病的小麦,育种过程见图8。图中A、B、C、D 表示4 个不同的染色体组,每组有7 条染色体,C 染色体组中含携带抗病基因的染色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图8
(1)异源多倍体是由两种植物AABB 与CC 远缘杂交形成的后代,经____________________方法培育而成,还可用植物细胞工程中____________方法进行培育。
(2)杂交后代①染色体组的组成为____________,进行减数分裂时形成__________个四分体,体细胞中含有______条染色体。
(3)杂交后代②中C 组的染色体减数分裂时易丢失,这是因为减数分裂时这些染色体__________________。
(4)为使杂交后代③的抗病基因稳定遗传,常用射线照射花粉,使含抗病基因的染色体片段转接到小麦染色体上,这种变异称为__________________。
28.(1)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 植物体细胞杂交
(2)AABBCD 14 42
(3)无同源染色体配对
(4)染色体结构变异
[解析] 本题考查变异原理及其在育种实践中的应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1)两种植物AABB与CC杂交的后代为ABC,是不育的,需经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加倍后成为异源多倍体AABBCC。也可将两种植物AABB和CC经植物体细胞杂交培育而成。(2)异源多倍体产生的生殖细胞为ABC,普通小麦产生的生殖细胞为ABD,因此杂交后代①的染色体组成为AABBCD,进行减数分裂时可形成7个AA四分体和7个BB四分体。体细胞中共6个染色体组,42条染色体。(3)杂交后代②中来自C组的染色体条数是随机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无同源染色体配对,因此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易丢失。(4)染色体片段在不同染色体间的转接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G5生物的进化与生物多样性
24.G5 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有降低的趋势,对此所作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栖息地总量减少和栖息地多样性降低是重要原因
B.栖息地破碎化造成小种群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
C.这种变化是由于新物种产生量少于现有物种灭绝量
D.过度的人为干扰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
24.ACD [解析] 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知识。生物生存需占有一定的栖息空间和资源。由于人为因素的破坏,生物的栖息地减少、栖息地种类变少,使很多生物失去了生存的环境、资源,从而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降低,A正确。栖息地破碎化造成小种群,会减少各个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的机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小。再加上生物与生物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的变化往往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故B错。生物多样性是千万年进化的结果,新物种产生速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现有条件下,一些物种因生存环境遭到破坏而灭绝是物种多样性降低的原因之一,故C正确。过度的人为干扰会破坏生物生存的自然环境,导致生物的多样性降低,故D正确。
5.G5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的种间竞争是一种选择过程
B.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依据
C.外来物种入侵能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
D.突变的可遗传性阻碍生物进化
5.D [解析] 种间竞争使两个种群的生物在竞争中优胜劣汰,是一种自然选择的过程。化石是古代生物在特有的条件下形成的,是研究生物进化的珍贵资料。外来物种能影响当地生态系统的生物组成成分,可以改变生物进化的进程。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突变是可遗传变异的一种,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G6生物的变异综合
32.G4 G6 玉米的抗病和不抗病(基因为A、a)、高秆和矮秆(基因为B、b)是两对独立遗传的相对性状。现有不抗病矮秆玉米种子(甲),研究人员欲培育抗病高秆玉米,进行以下实验:
取适量的甲,用合适剂量的γ射线照射后种植,在后代中观察到白化苗4株、抗病矮秆1株(乙)和不抗病高秆1株(丙)。将乙与丙杂交,F1中出现抗病高秆、抗病矮秆、不抗病高秆和不抗病矮秆。选取F1中抗病高秆植株上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获得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后选出纯合二倍体的抗病高秆植株(丁)。
另一实验表明,以甲和丁为亲本进行杂交,子一代均为抗病高秆。
请回答:
(1)对上述1株白化苗的研究发现,控制其叶绿素合成的基因缺失了一段DNA,因此该基因不能正常__________,功能丧失,无法合成叶绿素,表明该白化苗的变异具有__________的特点,该变异类型属于__________。
(2)上述培育抗病高秆玉米的实验运用了__________、单倍体育种和杂交育种技术,其中杂交育种技术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__。花药离体培养中,可通过诱导愈伤组织分化出芽、根获得再生植株,也可通过诱导分化成__________获得再生植株。
(3)从基因组成看,乙与丙植株杂交的F1,中抗病高秆植株能产生__________种配子。
(4)请用遗传图解表示乙与丙植株杂交得到F1的过程。
32.(1)表达 有害性 基因突变
(2)诱变育种 基因重组 胚状体
(3)4
(4)
[解析] 本题考查遗传和变异,综合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推理和应用能力。由于是该基因缺失了一段DNA,导致最终相应表达产物不能合成,说明表达(转录和翻译)不能正常进行,发生在基因内部的变异属于基因突变。此变异对该生物来说不利于其生存,所以是有害突变(基因突变大多是有害的)。用射线照射说明用了诱变育种,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在获得愈伤组织后可以通过悬浮培养获得单细胞,在适宜的培养基中这种单细胞发育成胚状体,胚状体继续发育,可以形成植株。乙和丙得到的抗病高秆植株基因组成是AaBb,经过减数分裂得到的配子基因组成有:AB、Ab、aB、ab四种。遗传图解见答案。
2.G6 芥酸会降低菜籽油的品质。油菜有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H和h,G和g)控制菜籽的芥酸含量,下图是获得低芥酸油菜新品种(HHGG)的技术路线。已知油菜单个花药由花药壁(2n)及大量花粉(n)等组分组成,这些组分的细胞都具有全能性。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①、②两过程均需要植物激素来诱导细胞脱分化
B.与④过程相比,③过程可能会产生二倍体再生植株
C.图中三种途径中,利用花粉培养筛选低芥酸植株(HHGG)的效率最高
D.F1减数分裂时,H基因所在染色体会与G基因所在染色体发生联会
2.D [解析] 本题考查育种及减数分裂的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①②过程是脱分化,需要植物激素诱导才能发生,A正确;③过程有可能会诱导花药壁(2n)分化成二倍体植株,B正确;单倍体育种所产生的低芥酸植物都是纯种,比杂交育种效率高,C正确;减数分裂时,发生联会的染色体是同源染色体,即H基因所在的染色体与h基因所在的染色体,G基因所在的染色体与g基因所在的染色体也可以发生联会,D项错误。
1.对于低温诱导洋葱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不正确的描述是( )
A.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最多
B.在显微镜视野内可以观察到正常细胞和染色体加倍的细胞
C.在高倍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染色体加倍的连续过程
D.在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方面,低温与秋水仙素诱导的原理相似
1.C [解析] 洋葱细胞经解离后已死亡,不能观察到细胞从二倍体变为四倍体的过程,只能观察到处于不同时期的细胞的形态,C选项错误。
2. 下列有关遗传和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所有生物的变异都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
B.所有生物的变异都能够遗传给后代
C.有丝分裂过程中可出现染色体变异
D.基因重组导致三倍体西瓜出现无子性状
2.C [解析] 生物的变异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的变化(如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引起的变异,不可遗传的变异是由环境引起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不能够遗传给后代,A、B选项错误。有丝分裂过程中既可发生基因突变(间期)又可发生染色体变异(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受到破坏),C选项正确。三倍体无子西瓜的无子性状属于染色体变异,D选项错误。
3.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认识,错误的是( )
A.它是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经过不断修定、补充与完善而形成的科学理论
B.种群共用一个基因库,它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C.种群密度的变化对其基因频率的改变无影响作用
D.“突变”是指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3.C [解析] 种群密度太小,基因频率会飘忽不定,随机增减,甚至导致某些基因丢失,相反,种群密度大时基因频率稳定,C选项错误。
4.回答下列有关遗传和变异的问题。
(1)从人类遗传病的类型来分析,不携带遗传病致病基因的个体会患的遗传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类遗传病可通过对患者的________________进行检查而确诊。
(2)“眼耳肾综合症”是一种罕见的遗传病,其遗传有明显的选择性,即母亲患病,子女都可能患病,而父亲患病则只有女儿患病。据此可以判断出该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__,人群中男、女患病的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种鸟类体色(基因用A、a表示)、条纹的有无(基因用B、b表示)是两对独立遗传的相对性状,下表是三组相关杂交实验情况。请分析回答问题。
第1组
黄色无纹×黄色无纹
↓
黄色无纹 黄色有纹
3 ∶ 1
第2组
黄色无纹×绿色有纹
↓
绿色无纹 黄色无纹 绿色有纹 黄色有纹
1 ∶ 1 ∶ 1 ∶ 1
第3组
绿色有纹×绿色有纹
↓
绿色有纹 黄色有纹
2 ∶ 1
①根据________杂交实验结果,可判断这两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②第3组杂交实验后代比例为2∶1,请推测其原因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根据这种判断,若第2组后代中绿色无纹个体自由交配,F2的表现型及其比例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染色体组型(或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
(2)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 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
(3)①第1组和第3组 无纹、绿色 ②A基因纯合致死
绿色无纹∶黄色无纹∶绿色有纹∶黄色有纹=6∶3∶2∶1
[解析] (1)染色体异常遗传病指染色体的数目异常和形态结构畸变,可以发生于每一条染色体上,该类患者不携带遗传病致病基因,可通过对患者的染色体组型进行检查而确诊。(2)父亲患病只有女儿患病,所以该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母亲患病,子女都可能患病,此致病基因是显性基因。(3)①第1组黄色无纹鸟自由交配,子代表现性状无纹∶有纹=3∶1,可知无纹为显性性状;第3组的绿色有纹鸟自由交配,子代表现性状绿色∶黄色=2∶1,可知致死基因型为AA,控制绿色,且绿色为显性性状。②第2组中黄色无纹与绿色有纹作亲本交配,子代有四种表现型,且比例为1∶1∶1∶1,该双亲的交配属于测交类型,子代绿色无纹基因型为AaBb,根据孟德尔的自由组合规律,产生的后代,其基因型应为9/16 A_B_,3/16A_bb,3/16aaB_,1/16aabb,即双显∶单显∶单显∶双隐的比例为9∶3∶3∶1。但因AA显性纯合致死,故致死的基因型应为1AABB、2AABb、1AAbb。故F2的表现型及其比例应为绿色无纹∶黄色无纹∶绿色有纹∶黄色有纹=6∶3∶2∶1。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