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史考点脉络
南京
兰州
昆明
济南
深圳
沈阳
鞍山
大连
福州
佛山
贵阳
黄石
荆州
吉林
内蒙
洛阳
宜昌
湘潭
襄樊
新疆
无锡
唐山
镇江
河北
南通
株洲
南宁
南昌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阶段特征概述
一、奴隶社会
1.夏朝:奴隶社会的形成时期。奴隶制建立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和一系列奴隶国家机器的出现为标志。
2.商朝: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奴隶制政治制度、国家机器进一步完善,残酷的刑法、“人牲”和“殉葬”。
3.西周:奴隶社会的繁荣时期。奴隶社会的各种制度渐趋完善。井田制和分封制均在西周时期达到完善。
4.春秋时期:奴隶社会的瓦解阶段。
政治:分封制的瓦解。春秋时期争霸战争和霸主政治是其最集中的体现。
经济:井田制的瓦解。土地所有制开始发生变迁。
二、封建社会
⑴战国时期:中国封建制度的确立阶段。
政治:新兴地主阶级政治经济实力增强,各诸侯国先后开展了变法运动,新的封建制度终于在各国确立。
经济:封建经济初步繁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均获得一定发展,并互相推动。
文化:战国时期的思想、科技和文学艺术均取得突出成就。最能反映时代特点的是“百家争鸣”。这是特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社会巨变;封建地主阶级的集权政治代替了奴隶主的贵族政治;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飞跃发展;战国时代各国对人才的渴求和贵族垄断教育被打破;诸侯纷争为知识分子提供的自由流动和自由表达观点的社会环境;阶级关系的变动和阶级斗争的复杂化等等因素促成了百家争鸣的形成。
⑵秦汉时期:封建社会初步发展的时期。
政治: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整体的确立和巩固(史实略)。
经济: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
民族:民族关系初步繁荣时期。长期的统一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根基。
在北方,汉族政权同匈奴族关系复杂。
在西部,同西域各族开始发生密切的贸易关系和文化交流。张骞和班超先后出使西域,沟通了西域少数民族和汉族的往来,密切了联系。
在南方,秦汉是我国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初步开发和管辖的阶段。
对外关系:奋发进取精神推动了秦汉走向世界的步伐。秦汉向朝鲜、日本、西亚和欧洲的交往。“丝绸之路”, 使得汉代中国与世界融为一体。
文化:奠定了我国古代科技文化在世界长期领先的基础。
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治:长期分裂割据是基本格局,也孕育统一趋势;既有残酷的战争掠夺,也有对峙下的竞争发展。
经济:最重要是江南经济的开发,使中国古代社会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民族:在冲突中走向融合。经历了民族大分裂到民族大融合的历程,为统一创造条件。
民族融合指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它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对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都有重要的作用。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从文化风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民族融合主要通过以下几种形式完成:一、民族迁徙,指东汉以来周边少数民族的大量内迁。这既是民族融合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民族融合的前提。二、友好交往,指北方各族逐渐改变以前的游牧生活,学习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成为农业居民;而汉族也学到了少数民族的畜牧业经济。三、联合斗争中各族人民加强联系和友谊。四、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加速民族融合。五、民族间的战争客观上也有助于民族融合。
文化:包容异质,张扬个性,科技发展。佛教迅速传播,虽有个别统治者毁佛灭佛,但从整个社会心态而言,却呈现出极大的包容性。尽管政局混乱,但科技文化仍取得了辉煌成就,并超越秦汉,为我国封建文化在隋唐时期达到繁荣奠定了基础。
⑷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繁荣阶段。
政治:开创并延续了长期的大一统局面;中央集权制的完善;治世、盛世的出现。
经济:唐前期封建经济繁盛。唐后期有两税法,但未限制土地兼并,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农民战争爆发。
民族: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阶段,民族关系空前繁盛。表现在少数民族对边疆的开发、中原与边疆密切往来、开明的民族政策和中央对边疆地区管辖的加强、疆域的辽阔等。
对外:出现盛况。唐朝强盛国力的吸引力、陆海交通的发达、对外开放的政策等促成了对外交往的盛况,在交往中,唐文化泽被东西,也兼收并蓄。
文化:全面辉煌、领先世界、兼收并蓄、影响深远。
⑸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时期: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民族融和进一步加强。
政治:经历了封建国家的再度分裂——局部统一——民族政权的并立——全国重新统一的过程。同时,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主要体现在北宋“强干弱枝”、重文轻武的中央集权措施和元朝的行省制度。
经济:考纲未列入。但要注意江南经济的开发、商业和外贸的基本史实。
民族:民族政权长期并存,战争连绵。民族战争客观上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表现议和活动上。元统一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并出现汉族外迁、形成新民族等新特点。
对外关系:古代对外关系的重心发生明显变化。由于汉族政权相对弱小,控制区域有限,与外国的内陆贸易受阻,“丝绸之路”不复畅通。南宋时期,由于政府大力扶植,加之造船技术的进步,经济繁荣等便利条件,海路成为对外交流、贸易的重心。元朝时期,陆路交通和海上贸易均很发达,再次出现了对外交往繁荣发达的情况。
文化:高度繁荣,继续领先于世界,在天文历法、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的突出成就都值得一提。
⑹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封建制度逐渐衰落。
政治: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即君主专制的强化,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政治表现。另外,在明末农民战争中的“均田免粮”的口号也反映出封建统治已经日益不稳固。
经济:封建经济发展水平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复习中要有足够的重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反映出封建制度在经济上的没落。
民族: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中央与边疆关系的空前加强、各民族不可分割关系的形成、对辽阔疆域的有效管辖、祖国辽阔疆域的最终奠定)。
对外关系:出现交往空前盛况——郑和下西洋,也呈现新特征——侵略与反侵略,封建国家对外政策也逐渐走向闭关自守。这也反映出封建制度的衰落。
文化: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没落,使明清文化出现了不同于以住的新特点。在思想领域,产生反封建民主思想;在科技领域,虽在传统科技方面仍领先,但没有向近代科技过渡;在文学艺术领域,则开始出现鞭挞封建礼教、反映封建制度没落的小说、戏剧作品。
第三部分 中国古代史 专题复习结构
专题一 社会进步与制度创新(略讲)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含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制度两个概念。前者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即皇帝个人专断独裁。后者是指全国各种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
2.原因:
①经济根源: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封建的个体小农经济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
②政治根源:适应地主阶级建立和巩固政权,完成和巩固统一,加强对人民控制的需要。
③理论来源:法家“集权”理论。
3.过程:
形成:战国。①韩非子“集权”思想;②秦国商鞅变法,建立县制。
确立:秦朝。①政治上:确立皇权至高无上;中央设三公九卿,地方实行郡县制;颁布秦律。②经济上:确立土地私有;统一货币、度量衡;车同轨,修驰道。③思想上:推行“焚书坑儒”,实行思想专制。④文化上:书同文、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巩固:西汉有①郡国并行制②汉武帝政治上推行封建大一统的措施察举制、刺史制度、“推恩令”、“附益之法”、在军事上北击匈奴、南攻越族、在思想上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完善: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
加强:北宋集中军权、行政权、财权、司法权等措施,尤其是对地方管理措施要重视。
发展:元朝重点掌握宣政院、行省制度。
强化:明朝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皇权空前加强;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大权统归中央;废大都督府,行五军都督府;颁布《大明律》,维护封建特权统治;设置厂卫机构,以保卫皇权;实行八股取士,以加强思想控制;清朝的军机处、大兴文字狱等内容。
结束: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4.特点: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专制独裁;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以“君权神授”来神化皇权以巩固统治;以文化专制来巩固政治专制;中央和地方、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伴随着集权制度发展的始终。
5.基本矛盾和发展趋势
一是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其发展总趋势是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二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矛盾。
发展总趋势:地方权力不断收归中央,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6.评价
(1)积极作用: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②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维护祖国统一、国家独立与领土完整。③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公共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④有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民族融合,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2)不利影响:①在封建社会上升发展时期,其积极作用为主流。但在下降时期,其消极作用越来越明显,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②君主专制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成为社会进步的严重障碍。
二、中央机构和官制的变化:略。
三、地方行政制度——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度、土司制度、改土归流
四、选官制度
两汉:察举制、皇帝征召等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至明清:科举制(隋:建立;唐:完善;北宋:发展;明清:没落)
五、监察制度
秦朝:御史大夫
两汉:刺史制度
北宋:通判
元朝:御史台
明朝:按察使司和厂卫特务机构
六、少数民族的政治制度
辽:蕃汉分治(南北面官制度)
金:猛安谋克制度
后金:八旗制度
专题二 封建国家的分裂与统一
三次大分裂:春秋战国、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十国辽宋夏金。
四次大统一:秦汉、西晋、隋唐、元明清。
总趋势是国家统一的不断加强和巩固。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和必然结果,分裂是支流和短暂的。
国家统一的因素:①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②民族融合和民族凝聚力的逐步加强。③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统治者注意适时调整统治政策;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文明的吸引力等。④人民渴望统一。
国家统一的影响:①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②加强了民族融合,促进了各地区间经济文化的交流。③有利于科技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等等。
国家分裂的原因:①根本原因是封建经济的分散性。②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③中央集权的削弱和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④少数民族政权的崛起和民族矛盾的激化。⑤民族融合的不稳定。⑥生产力水平低下,商品经济发展不充分,没有形成稳定的统一市场等。分裂时期充满着战争,既有民族间的战争,也有统治阶级内部的内战。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促成统一的因素:①人民反对战争,渴望统一。②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统一奠定基础。③民族融合的加强。④杰出历史人物的雄才大略。⑤意识形态对统一所起的积极作用。
国家分裂的影响:①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阻碍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③不利于科技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④每次分裂后建立起来的统一王朝,其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必然大加强。
专题三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一、民族融合的含义、主要方式和意义:见上文表述。
二、民族关系的特点、主要表现形式及历代中央政府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政策)
特点:有战有和,以和为主。
表现:一是战争:①民族掠夺战争。②民族征服战争。③平定民族叛乱的战争。④反抗民族压迫的民族起义。⑤反对外来侵略的民族自卫战争。
二是和平:①和亲。②贸易。③会盟。④通贡。
处理方式(政策):①战争。②设管理机构。③册封。④和亲。⑤会盟(“议和”)。⑥互市。⑦防御(如迁民屯边,修筑长城等)
三、历代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的管辖(史实可略?)
东北:①唐:设黑水、忽汗州都督府。②元:设辽阳行省。③明:设奴儿干都司。④清:设盛京、吉林、黑龙江三个将军辖区。
西北(新疆):①西汉:前60年,设西域都护。②东汉:班超经营西域,重设西域都护。③唐:设安西、北庭都护府。④元:设岭北行省。⑤清:设乌里雅苏台将军(管理蒙古各部)、伊犁将军(辖整个新疆地区)。
西藏:①元:中央设宣政院管辖西藏。②明:设卫所,建立僧官制度。③清:确立对达赖、班禅册封制度;设驻藏大臣;金瓶掣签制度;设理藩院。
西南(云贵川):①西汉:汉武帝在西南夷设郡县。②三国:蜀国任用少数民族首领做官。③唐:唐玄宗封皮罗阁为云南王。④元:设云南、四川行省;建立土司制度。⑤明:实行土司制度;贵州“改土归流”后成为省级行政单位。⑥清:雍正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
台湾:(1)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依据有:①三国吴:230年,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②隋:隋炀帝三次派人去流求。③元:设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流球。④清: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3年,清军入台;1684年,清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设台湾省。
(2)1895-1945年台湾被日本割占,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台湾回归祖国。
(3)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一部分的法律依据
①1943年12月,中、美、英三国发表的《开罗宣言》明确规定:日本侵占的中国领土必须归还。②1945年7月《波茨坦公告》重申《开罗宣言》的规定必须实施。③1972年,中美发表了《上海公报》,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4)解决台湾问题总的方针、原则、方式
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原则:“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方式:“和平方式实现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四、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
1.中华民族的起源:原始社会末期,黄炎部落相互融合,形成了华夏族的主干。
2.民族融合的开始: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与其他各族通过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逐步融合,为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秦朝的统一,标志着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初步形成。
4.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发展:两汉时期,实现了对西域、西南及华南两广地区的统治,既大大扩展了疆域,又有效地开发了边疆。
5.民族大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民族迁徙,各民族联合斗争以及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的高潮。
6.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大发展时期:隋唐时期,高度繁荣的经济文化对周边少数民族有很强的吸引力,加上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以更大范围、多种形式加强了与少数民族的联系和管理,特别在西北和东北奠定了祖国疆域的基础。
7.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民族融合高潮的再一次出现: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周边少数民族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加强了与汉族的交往,逐步完成了封建化,为元朝更大规模的民族融合和多民族国家的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元统一后,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民族大融合的高潮。
8.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明清时期,中央政府采取有力措施,解决了周边少数民族问题,特别是在清朝,粉碎了少数民族贵族与西方侵华势力分裂国家的阴谋;同时采取了有力措施加强了地方行政管理和中央集权,使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式巩固下来。
专题四、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一、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目的、条件、内容、途径、特点和影响
目的:①发展经贸,互通有无。②传播文化,宣扬国威。③兼收并蓄,取长补短。④巩固统治,维护统一。
条件: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文化领先,交通畅通,政策开明等。
内容:政治上,互派使节,互通友好;经济上,发展贸易,互通有无;文化上,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军事上,有战争与和平,有侵略与反侵略。(复习中要特别强调对基本史实的熟悉掌握)
途径:①官方和民间贸易(如丝绸之路)。②互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如日本遣唐史)。③宗教传播(如佛教传入、玄奘西游、鉴真东渡)。④战争(如蒙古政权的对外战争)。
特点:①外贸先陆路后海路。②外贸政策由开放到闭关。③以官方贸易为主。④以友好往来为主,不以赢利为目的。⑤外贸伴随着文化交流。⑥外贸促进了民族融合。
影响:增进了中外双方的了解、联系和友谊,促进了中外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促进了人类历史的进步。
二、汉、唐、明清对外交往的史实要重点复习(史实略)
专题五、儒家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思想,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儒家思想影响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东亚、东南亚国家,新加坡甚至用儒家思想来治国。因此继承和宏扬中国传统文化意义深远。
一、儒家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其形成、发展演变过程与作用
(一)背景(略)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时期,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维护奴隶主宗法等级制度的“周礼”遭到极大破坏。社会的动荡中。社会各阶层都对社会变革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提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办法,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法、道、墨等家,他们各自为自己所代表的阶级设计了一套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治国方案,这不仅繁荣了文化,也为秦汉以后的封建社会治国思想的选择奠定了基础。
(二)形成、发展过程
1.春秋: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维护“礼”,主张贵*有“序”,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主张以德治民,要统治者爱惜民力,取信于民,正身律已。在政治上,主张逐步改良,“损益”旧法。儒家思想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封建文化中的正统思想。
2.战国: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3.西汉: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4.宋朝: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南宋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5.明朝: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极端。
三)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1.明朝:李贽被称为“异端”进步思想家,他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揭露道学的虚伪,反对歧视妇女和压抑商人。他是我国反封建的思想先驱,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色彩。
2.清初:
黄宗羲: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他的思想震动了当时的学术界,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也有一定的影响。
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主张把学术研究与解决社会问题结合起来,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著《天下郡国利病书》,他提倡“实学”的目的在于批判理学,反对君主专制政治,顾炎武的学风对清代学者影响很大。
王夫之:是一位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认为“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提出“气者,理之依也”和“天下惟器”的唯物主义观点,朱熹的理学和王阳明的心学,给予批判,他还提出“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否定理学家主静的形而上学思想。他用发展观点来看待历史,认为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他提出在政治上要“趋时更新”。王夫之的思想闪烁着革新的光芒。
资产阶级维新派: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与儒家传统道德相结合,为维新变法奠定了理论基础。康有为借助孔子宣传变法思想,在当时比较容易被社会接受,这也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本质所决定的。
资产阶级民主派:掀起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这是为了宣扬资产阶级文化,实现民主政治的需要。五四时期继续受到严厉的批判,儒学在思想意识上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宣告结束。
二、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取得主导地位的原因
首先,儒学从根本上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需要。它在政治上主张“大一统”,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哲学上宣扬“天人合一”的天命观,主张君权神授;伦理上宣扬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崇尚忠孝节义,严格封建等级秩序。这些都是历代统治者共同需要的思想武器。其次,是儒家的入世学说,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随时代需要的变化而不断改进。如汉代的儒学,吸收了道家和法家的思想,并与阴阳五行说相结合。使儒学长期成为统治阶级的政治哲学。宋代的理学,是吸收了佛、道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另外,儒家也在同佛、道的斗争中得以丰富和发展。宋明理学既是“三教合流”的产物,同时它又保持自身的根本特质和立场。
三、儒学的现代价值
儒家的大一统思想,民本思想、进取精神、忧患意识、历史使命感、道德意识与和谐意识等,我们都可以赋予新的时代内含。对维护中华民族统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谋求社会的共同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例如《周易大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论语》中所提倡的舍生取义、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品质,以及“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使命感,《孟子》中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立人格以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患意识,《春秋公羊传》中强调的天下统一的思想等,都是很容易转化为新的时代的内容。尤其是强调统一的思想传统,更具有现实意义。又如孟子的“民贵君轻”,到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民本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古代“民本”的真正内涵,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的利益。今天我们可剔除其封建内核,从人民当家作主的角度来转化古代的民本思想,将其发展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社会主义观念。儒家提出“修己安人”、“正心修身”等命题,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仍具现实意义。今天我们仍需要提倡自身修养和为社会主义而献身的精神。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必须否定和抛弃。如“三从四德”的女性观,“别尊卑,明贵*”的封建等级观等。
专题六 异彩纷呈的古代文化
一、科技文化发展
原因、主要成就、世界地位与作用。尤其是四大发明的传播及其在东西方不同历史命运原因的分析、明清科技科技特点及其原因。
二、中国古代史上对世界文化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四个文化典型
①商文化:青铜与历法。(考纲未列入)
②秦汉文化;丝绸、冶铸、水利技术。
③隋唐文化:博大精深,全面辉煌,中华文化圈总体格局完成。
④宋元文化: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三、宗教
(1)秦汉:佛教传入,道教产生
(2)魏晋:道教发展,佛教盛行
(3)隋唐:三教并行,尊重外教
具体史实略
四、古代教育的发展
1.奴隶社会的教育
中国古代重视教化立国,但主要是出于统治阶级政治的需要。奴隶社会中文化教育被官府垄断,只有贵族子弟能够受教育。春秋时期的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突破官府对教育的垄断,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
2.封建社会时期
汉朝:封建社会的教育目的是为封建统治者培养人才,以扩大统治基础。从西汉武帝起,推行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用儒家思想教育青年子弟。
唐朝:学校体制完备。略。
宋朝:宋代学校制度更加完备。王安石变法时,对科举和学校制度进行过改革,如在太学品学兼优者可以不经考试直接出任官职。
明清:八股取士。教育体现出君主专制的强烈色彩。到了近代1905年科举制度终于被废除。
对古代教育的认识:
(1)孔子的“私学”,使学在官府发展到私人讲学,反映了奴隶制教育形式崩溃及新教育形式的萌芽。
(2)从汉武帝至隋唐、宋元明清,官办的中央到地方的教育体制经历了建立、完善、衰败的发展过程。汉武帝儒家教育加强了中央集权,唐代教育和科举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明清教育则具有强烈的君主专制色彩。
(3)封建教育与科技发展的关系。教育的发展,知识的传播必然为科技进步创造条件。但在中国封建社会,由于中国封建教育是以培养封建官吏,适应封建统治需要为目的,“学而优则仕”。所以,实际上对科技进步作用是极为有限的,甚至于封建社会晚期教育与学风对科技进步起了反作用。封建社会繁荣时期至宋元专业教育的贡献是较突出的,则应予以肯定。
五、史学 略。
六、文学艺术成就(注重分析文学作品的时代特征。)
(一)文学
1、春秋:《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体裁
2、战国:屈原创造出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体;长诗《离骚》
3、两汉:汉赋,著名作者有西汉的贾谊,司马相如;东汉的班固,张衡乐府诗,由民歌加工而成,形式朴素,名篇有《孔雀东南飞》,《十五从军征》
4、三国:建安文学
5、东晋:陶潜的田园诗,代表作有《归园田居》、《归去来辞》
6、南北朝:北方民歌成就最高的是鲜卑族的《敕勒歌》和叙事诗《木兰辞》
7、唐朝:唐诗,李白 “诗仙”,杜甫 “诗圣”、“诗史”,白居易等。唐朝的散文:韩愈、柳宗元
8、两宋:宋词:苏轼、李清照、辛弃疾。诗人陆游:生活在财宋,代表作《示儿》
9、元朝:元曲由元杂剧和散曲组成。关汉卿是元朝最优秀的剧作家
10、明清小说: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曹雪芹的《红楼梦》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古代文学发展的社会原因
以唐朝为例,其主要文学成就及特色:(1)诗歌的发达远远超出了任何一个朝代。除了社会经济繁荣的基本原因外,还有科举制使庶族地主登上政治舞台,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风格来反映现实生活,使唐诗能够突破六朝门阀的只重形式、不重内容的浮靡文风,丰富、充实了诗歌的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隋统一全国使南朝的绮(qi)丽文风与北朝的质朴风格相融合,这都为唐诗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唐朝科举以诗赋取士,封建帝王对诗歌的提倡,刺激了文人对诗歌创作的重视。当时国内各民族的融合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也为诗歌增添了新的营养。这些都是促使唐诗创作繁荣的因素。(2)唐散文的发展。秦汉以后,一味追求声律、词藻的骈文逐渐占据统治地位,随着唐朝封建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日益占据优势,士族地主势力迅速衰微,这种贵族文体也就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于是出现了提倡古文的运动。实际上是一个企图使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比较适应时代要求的革新运动。(3)唐朝中后期城市经济繁荣,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传奇小说。
(二)艺术 注意时代特征
原始社会:半坡氏族已会制造画有人面形、鱼形花纹的彩陶。
商朝:四羊方尊是青铜器中的精品
战国:四川成都出土的嵌铹赏功宴、乐铜壶、湖北随县出土的编钟
秦朝:秦始皇兵马俑
西汉: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精美帛画
东汉末: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
三国:曹魏的钟繇,开始把字体由隶书转化为楷书
东晋: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
南北朝:云冈石窟、龙门石窟
唐朝:绘画:阎立本、吴道子;
书法:颜真卿、柳公权;
石窟:敦煌莫高窟
宋朝:绘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书法: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称“宋四家”
元朝:赵子昂是著名书画家
明朝:山水、花鸟画占画坛统治地位。
清朝:石涛、朱耷的山水画很有特色。
专题七 中国古代区域史 复习提纲
东北地区古代史
1、西周时,辽东半岛的少数民族称为"肃慎"。
2、秦朝时,在辽东半岛设辽东郡。
3、唐朝:①靺鞨分布于松花江、黑龙江流域,以渔牧为生。②粟末靺鞨受中原封建文化影响较大(考虑地理位置)。7世纪末,大祚荣建政权,713年玄宗封他为渤海郡王,统辖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后以渤海为号,渤海正式划入唐版图。③8世纪前期,唐在黑水靺鞨地区设都督府,正式划入唐朝版图。
4、金:①北宋中后期,黑水靺鞨发展而来的女真族的一部,完颜部强盛,统一各部。②1114年,完颜阿骨打反辽,1115年建金朝,都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创猛安谋克制,1125年灭辽,1127年灭北宋,1141年南宋与金议和。此后迁都。
5、元朝:在东北设辽阳行省。
6、明朝:设奴儿干都司,管辖今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流域等地和库页岛。
7、清朝:①明后期,努尔哈赤以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为据点,统一女真部,创八旗制度,1616年称汗,誓师攻明,迁沈阳,加强对明的攻势。②皇太极联合蒙古各部继续攻明,改族名为满洲,改国号为清。③顺治入关:1644迁都北京。 ④在东北设三个将军辖区:盛京(辽宁)、吉林、黑龙江。⑤1685年、1686年,康熙时两次反击沙俄侵略军,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西南(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四省)古代史:
1、战国时期秦国蜀守李冰修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2、春秋战国时期,四川的井盐得到开发。
3、四川成都出土的嵌错赏功宴乐铜壶,刻画着宴乐、采桑、狩猎、攻战等多种场面,表现出了春秋战国时期精湛的艺术技巧。
4、秦始皇为统一岭南,在今广西兴安县内兴修灵渠,沟通长江与珠江水系,便利了中原文化与岭南的经济文化交流。
5、秦始皇西南设桂林、象郡、南海进行管辖。
6、两汉时:①西南地区分布着十个不同语言、风俗的少数民族,如夜郎,统称为"西南夷"。②汉武帝时,先后在西南夷地区设郡,曾赐"滇王之印"。③西汉末年,夷人反抗。东汉初,西南夷重新并入汉朝版图。④东汉成都的说唱俑,造型生动活泼。⑤成都是当时的五都一。
7、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63年为曹魏所灭。蜀国诸葛亮注意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积极发展当地经济,加速了西南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8、西晋末年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四川等地是重要的迁徙地区之一。
9、魏晋南北朝时期,成都平原是重要的产粮区。蜀汉所产蜀锦,遐迩闻名,行销吴魏。临邛的天然气井"深六十余丈",益州的一些城镇、商贸活动较为兴盛。
10、隋唐时,成都是西部著名的商业城市,有"扬一益二"之称,说明了成都工商业地位的重要性。
11、7世纪前期,生活在云南洱海一带的六诏,是彝族和白族的祖先。其中南诏强大,于8世纪前期,皮罗阁在唐玄宗支持下,统一了六诏,被封为云南王。
12、北宋时,四川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13、13世纪,忽必烈攻占大理,元在西南设四川行省和云南行省。
14、明朝:在今西藏东部、青海西南部、四川西部设朵甘都司管辖。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沿袭元朝统治的办法,实行土司制度。永乐年间,设贵州布政使司,从此贵州成为省一级行政单位。这称为"改土归流",但实行地区有限,西南大部分仍然实行土司制度。
15、清朝:康熙平定三藩之乱,为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创造了条件。1726年,雍正帝在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地大规模改土归流。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改变了当地落后闭塞和割据纷争的状态,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16、清朝在西南设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四个行省,加强管辖。
长三角地区古代史:
1、西周时,在今江苏苏州封国为吴。
2、春秋时期,吴越先后在南方称霸,分别定都于今江苏苏州和浙江绍兴。吴王夫差时开凿了连结江淮的运河--邗沟,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运河段。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是春秋后期的霸主。
3、秦末,项羽在今江苏苏州率众起义。
4、两汉时会稽地区出产的葛布,是当时著名的越布,汉光武帝将越布列为贡品,越布因此名贵一时。
5、两汉时,浙江温州一带的越人称为东越。
6、222年孙权在建业(今江苏南京)称王,后称帝。317年司马睿以建康(同前)为都城,建立东晋政权。此后的420-589年的170年里,中国南方政权先生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史称"南朝"。
7、三国时,孙吴政权征服、招降和笼络越族,使其生活方式与汉族差别不大。吴国培育出八辈之蚕,缫丝质量很高。
8、六朝时期,特别是东晋南朝,三吴地区农业经济最发达。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9、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的建业、扬州是有名的造纸中心。
10、隋炀帝时开通江南河,连接邗沟,从而沟通了江淮的三大水系:长江、钱塘江和淮河。
11、隋唐时,江南地区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圩田普遍,放火烧山,围湖造田,向山要田对自然生态平衡有所影响。江淮地区大面积种植水稻。江南成为粮食重要产地。安史之乱后,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江南兴建和修复的水利工程,大大超过了六朝的总和。
12、隋唐时期,越州盛产青瓷,尤以秘色瓷最为名贵。扬州是长江流域东端最重要的商业城市,尤其是唐后期,扬州是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经济地位超过长安、洛阳,称之为"天下之盛,扬为首"。造船业、铜镜业等部门较为发达。有繁华的夜市。扬州也是与韩国、日本进行双边贸易的重要港口。明州(今浙江宁波)是造船业中心。
13、1127年,赵构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称帝,后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南宋人口曾达到百万。
14、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由北移到南方,江浙成为全国经济重心。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国家根本,仰给东南"之说。
15、南宋时棉纺业的兴起,标志着棉布逐渐取代麻布,成为主要衣被原料。元朝黄道婆从海南将黎族人民的先进棉纺织技术带回松江,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的中心。江南一批小镇地因此而迅速发展。
16、元朝时,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刘家港(今江苏太仓)是最主要的粮食北运港口,大规模的海运起点。
17、1368年,朱元璋称帝,国号明,以应天为南京。
18、郑和下西洋出发地主要在刘家港(今江苏太仓)。
19、明朝戚继光在浙江台州九战九捷,取得抗倭斗争的重大胜利。
20、明代浙江嘉兴使用新式"纱绸机","制造尤工,擅绝海内。"分工细密,江南"织造尚松江,桨染尚芜湖"。明中期以后,江南一些地区的纺织业发展成为手工工场,如苏州地区。这说明稀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清康熙年间,南京出现拥有五六百张织机的丝织工场。南京也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清朝设江苏和浙江两个行省管辖长三角地区。上海属江苏行省。
西藏地区古代史:
1、战国到东汉、西羌的几个农业部落陆续进入西藏地区,与当地游牧和狩猎部落融合,成为吐蕃人的祖先,也是今藏族人的祖先。
2、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今拉萨),仿唐官制,设置各级官制,建立军事组织,制法律,创吐蕃文字。
3、唐贞观年间,文成公主入藏,带去大批精美手工艺品和生产技术、医药书籍,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发展。唐蕃自此结为姻亲之好,两百年间,新赞普即位,必请唐天子"册命"。8世纪初,金城公主嫁与尺带珠丹。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相约"患难相恤,暴掠不作",史称"长庆会盟"。
4、吐蕃名医元丹贡布编著的《四部医典》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
5、元朝时,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称为宣政院辖地。元政府封西藏地区佛教首领八思巴为"国师",忽必烈请八思巴创制了蒙古文字,称为"八思巴蒙字",密切了蒙藏的联系。
6、明朝设乌思藏都司管辖今西藏地区,设立卫所,任用藏人担任各级官吏;建立僧官制度。整个明代,西藏各教派势力都一心拥护中央政府。
7、清:①清入关前,黄教领袖五世达赖统一了全藏。②清入关后,顺治帝正式赐予五世达赖"达赖喇嘛"封号。③康熙帝赐予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中央政府册封。④雍正时,(1727年)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标志着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管辖的加强。⑤乾隆年间,建立了金瓶掣签制度,加强了清中央政府对达赖、班禅转世的监督和任授权力。
西北地区
1、前60年,西汉政府设西域都护,这是新疆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
2、东汉:重设西域都护,汉明帝时,曾任命班超为西域都护,管辖西域。
3、唐朝:设立了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4、元朝:察合台汗国在今新疆西部和中亚地区,窝阔台汗国在今新疆、中亚及今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一带。
5、清朝:平定了噶尔丹势力和大小和卓叛乱,设乌里雅苏台和伊犁将军,其中伊犁将军统管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台湾地区
1、230年,孙权派卫温等率军浮海至夷洲。
2、隋炀帝三次派人去流求。
3、元世祖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台湾。
4、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手中收复台湾。
5、1683年,清朝施琅进军台湾,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6、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天津条约》把台湾、淡水两地作为通商口岸
7、1874年,日本在美国支持下,侵犯台湾,勒索清政府白银50万两
8、中法战争中,刘铭传在台湾军民支持下英勇抗击法军。
9、1885年,清政府鉴于台湾在国防上的重要地位,设台湾行省,加强管辖。刘铭传为第一任巡抚。
10、甲午中日战争后,1895年《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日本统治台湾长达半个世纪之久(1895-1945年)。此间,台湾人民进行了英勇的反割台斗争。著名的爱国志士有:丘逢甲、徐骧。刘永福的黑旗军也作了英勇抗击。
11、1943年,中、美、英三国首脑在开罗会晤,签署《开罗宣言》,明确规定日本侵占的中国领土必须归还。抗日战争结束后,根据《开罗宣言》的精神,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
12、解放战争时期,台湾人民举行了英勇的"二·二八起义"。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败退台湾。
13、新中国成立后,美帝国主义敌视新中国,在朝鲜战争爆发后,派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台湾。
14、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中国大陆提出了"一国两制"的统一方针,试图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统一。海峡两岸关系有所发展,但仍有曲折
专题八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
一、农业:统治者的政策调整(生产关系调整)、土地制度、赋税制度改革、农田水利的发展、农具的改进等。略。
二、手工业发展概况:略。
三、商品经济的发展
国内贸易
1.商朝: “商人”。商朝的都城已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
2.战国:商业发达,中原市场形成,封建城市的形成。
3.两汉:城市设有专供贸易的“市”。汉同匈奴诸少数民族之间的贸易。
4.隋唐:交通、货币、市的发展(政府设置官员管理物价、税收等;市中有邸店和柜坊。店铺不能任意扩大铺面、摊位。市的买卖时间也有限定。唐朝后期,一些繁华的大城市里有了夜市。在广大的农村有定期举行的草市。)经商的人增多:有不少家财万贯、邸店遍布海内的大商人,更多的是中等商人和小商贩,政府允许外商在境内自由贸易,胡商遍布各大都会。
5.略。五代十国(南方):杭州、扬州商业繁荣;南方各国贸易往来频繁,不少国家允许中原商人入境经商;楚国财政来源以贸易收入为主。
6.北宋:大城市的商业活动已突破坊和市的界限,营业时间也不受限制,市内有娱乐贸易场所瓦子;东京是最大的商业都会;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7.南宋:略。
8.辽、西夏、金:略。
9.元朝:大都是闻名世界的大城市,来自亚洲、东欧、非洲海岸的商队、使节络绎不绝。
10.明清:国内市场扩大,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投放市场,品种达到两百余种;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商贸城市,全国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
货币的发展
1.战国:各诸侯国都有自己的铸币,但货币不统一妨碍各诸侯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2.秦:规定圆形方孔钱作为通行全国的货币,后世历代都仿照秦钱样式。
3.两汉:以黄金和铜钱为主币。汉代的铜钱至武帝铸五铢钱才稳定下来。
5.隋:仍铸五铢钱。
6.唐:唐高祖下令“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新铸的“开元通宝”,成为唐朝通用的货币。唐以后历代的货币,都以它为范式。
7.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纸币的推广,有利于商品交换,反映了商业的高度发展。
交通
(1)夏:交通工具有车、船、橇等。
(2)西周:交通比商朝进步,从都城镐京到全国有几条宽广的大道,路面平坦。
(3)秦汉: 秦“车同轨”法令,遍及全国的驰道;灵渠;西汉 “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后还开辟了与南海诸国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水上交通线,最远到印度半岛南端。
(4)隋唐时期: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在北方修筑两条大道;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使交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唐代以长安、洛阳为中心的驿道,四通八达,商人的足迹遍及全国;交通要道上还有接待客商的私家店肆,备有"驿驴",供客商骑用;以运河、长江为主的水运也很方便,商船往来不绝;陆路从长安出发,向东可达朝鲜,向西经过敦煌、葱岭,可到印度、伊朗、阿拉伯各国;海路从登州、扬州出发,可达朝鲜、日本,从广州出发,可达马来半岛、印度、波斯湾。
(5)宋:指南针应用,航海技术大大提高。
(6)元:陆路,横跨欧亚的丝绸之路重新繁荣;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从长江口的刘家港出发,经黄海、渤海可抵达直沽;内河航运,开凿了会通河和通惠河,把原有的运河连接起来。
(7)明清:明代郑和七下西洋,江苏刘家港出发,到达中南半岛、孟加拉、印度、伊朗、阿拉伯等地,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地区。把我国古代航海活动推向顶峰。不久以后明清两朝相继实行了海禁,航海事业从此一蹶不振。
城市的发展
1.夏、商、周:商都是繁荣的贸易城市。都城是全国政治、交通中心,都城有城门供居民出入,城内有整齐宽广的街道。
2.战国:许多城市发展为繁华的商业中心,如:齐国的临淄,赵国的邯郸,楚国的郢。这些城市既是政治中心,又是经济和文化中心。交换的商品大多数都是贵族地主用的奢侈品,与人民的日常生活不是很密切。反映了封建社会初期的经济特征。
3.两汉:长安 和“五都”(洛阳、成都、邯郸、临淄和宛)
4.隋唐:(1)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商业大都会——长安、洛阳。长安城内市坊分开,东市和西市为商业区,坊为住宅区;洛阳,武则天时,引漕渠开新潭,使船进入市内。(2)长江流域的商业都市——扬州、成都。扬州地处运河和长江的汇合处,江南的物产大多在这里集散,大食、波斯等国的商人在此云集,唐朝后期,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和洛阳,有“天下之盛,扬为首”的说法,繁华的夜市也是扬州城的一个特点。成都物产富饶,当时的谚语称“扬一益二”,说明成都工商业地位的重要。
5.五代十国:杭州,扬州是商业繁荣的城市。
6.北宋:东京是全国最大的商业都会。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末年东京汴河沿岸街道的繁华景象。
7.南宋:商业城市以临安最为繁荣,人口达百万
8.辽夏金;辽的南京(幽州),西夏的凉州,金的中都(燕京)
9.元朝: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荣的商业都市,人口众多,商业繁荣。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泉州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外国旅行家称之为世界第一大港。
10.明:1421年迁都北京。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商贸城市,全国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