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二轮复习:探究世界的本质
34 探究世界的本质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和科学材料为基础的,它科学地回答了世界的本质问题,在自然观上它明确指出:自然界是客观的。据此回答1~2题。
1.人类社会出现以前,自然界按照自然法则自发地调节、演化和发展。这一事实说明( )
①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不受意识的影响 ②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③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④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①观点错误,自然界可以被改造,可以受人类意识的影响;②③④均正确。
答案:A
2.之所以说“自然界是客观的”是因为( )
A.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不受人类的影响
B.人类产生前后,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C.人类能有意识地利用自然物和改造自然物
D.人类与自然界能和谐相处
解析:A项错误,不符合客观事实;B项观点正确,自然界是物质的;C、D两项本身观点正确,但不符合题目要求。
答案:B
3.2013年3月,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物理学家宣称,2012年大型强子对撞机发现的一种新粒子就是希格斯玻色子,这一神秘粒子将解释其他粒子如何获得质量。希格斯玻色子的发现进一步佐证了( )
A.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物质世界
B.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具有客观物质性
C.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绝对的、永恒的运动变化之中
D.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的物质性。这一神秘粒子将解释其他粒子如何获得质量,且这一神秘粒子能够被人们所认识,故A符合题目要求,B、C、D均与题意不符。
答案:A
4.恩格斯说:“历史过程中的决定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中的生产和再生产。”这句话说明( )
A.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B.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是生产和再生产
C.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D.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与自然界没有关系
解析:本题考查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材料强调,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故选C。A与题意不符,题目说的不是自然界;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故B、D表述错误。
答案:C
5.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 )
A.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B.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C.自然界中可以直接感知的事物
D.世界上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总称
解析:物质的特性是对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共同本质的概括和总结,故B项正确。
答案:B
6.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这一观点( )
①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 ②是唯心主义观点 ③认为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④否认了运动与静止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A
7.黑格尔认为,世界的发展只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对黑格尔这句名言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看到了事物是运动的,坚持了辩证法的观点 ②把运动主体说成是主观精神,犯了唯心主义错误 ③把运动主体说成是客观精神,犯了客观唯心主义错误 ④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最终会导致相对主义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哲学派别等知识。黑格尔的这句名言看到了事物是运动的,但否认了事物运动的主体是物质,而认为事物运动的主体是客观精神,故选①③组合。②④对这句话理解错误。
答案:A
8.2013年7月21日至23日,习近平在湖北调研全面深化改革问题时强调,深化改革要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主要是强调要处理好( )
A.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B.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C.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D.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
解析:本题考查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都是在强调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故选A。
答案:A
9.朝鲜新一代领导人上台后,国际社会密切关注朝鲜往哪走。其实朝鲜一直在变化,但它还没有达到质变的点。这体现了( )
①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②事物在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根本性质不会变化 ③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④量变是永恒的、绝对的,质变是暂时的、相对的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而不是运动是物质的运动,①不选;②③正确且符合题意;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是暂时的、相对的,④不选。
答案:B
10.“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这句诗蕴涵的哲理是( )
A.事物的运动是相对的、无条件的
B.在一定条件下,任何事物都处于运动状态
C.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
解析:这句诗体现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故C正确。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故A错误。运动是无条件的,故B错误。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故D错误。
答案:C
11.宋代诗人陈与义《襄邑道中》诗云:“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这首诗说明( )
A.物质运动是永恒的、有条件的
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C.事物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D.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解析: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排除A;诗句告诉我们,船舱中的诗人看到白云在空中处于静止状态,但仔细一想:船行百里,白云一直在头顶上,足见它并没有静止不动,而是和自己所乘的帆船一样,正在向前行驶。“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动中见静,似静实动,这体现了事物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故选C。
答案:C
12.北半球三大流星雨之一英仙座流星雨于2013年8月13日现身,而当天正值中国的七夕情人节,这种巧合19年才会出现一次。下列选项与此所体现的哲理相同的是( )
A.未有此气,已有此理
B.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
C.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D.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
解析:本题考查规律的普遍性。材料反映了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是有其客观规律的,故选B。A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C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D强调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均与题意不符。
答案:B
13.古代周朝人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已有初步认识。周文王曾告诫臣民:“山林非时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长;川泽非时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①自然界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②要坚持适度原则 ③要尊重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④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③④
解析:哲学启示侧重于考查如何做,③④符合题意。
答案:D
14.研究发现,一个人头部面部特征的年龄变化受到人体内在变化规律的影响,但也有一些指标是不会随年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比如男性头长和鼻指数。容貌的这种特点就会给大年龄跨度的人脸识别提供极为重要的参考,从而为一些疑难刑事案件的侦查提供方便。这说明( )
①辩证的否定观就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
②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服务 ③人们突破规律的制约,可以限制容貌变化的不利影响 ④物质世界在进行绝对运动的同时也存在相对的静止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发挥主观能动性及运动和静止的关系等知识,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①本身正确但不为材料所体现;客观规律始终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突破规律制约的说法是错误的;②④正确切题。故选D。
答案:D
15.漫画《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告诉我们( )
A.在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要尊重客观规律
B.人可以创造规律推动事物发展
C.人应该顺应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D.人在改变自然的同时也在改变规律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规律的客观性及其方法论意义。从漫画可以看出,原来美丽的湿地变成了今天的戈壁荒漠,告诫人们的是要按客观规律办事,故选A。规律是客观的,人不能创造、改变和消灭规律,故B、D表述有误;C表述不科学。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16.鉴赏古代诗词,感悟深刻哲理,传承中华文化: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宋代诗人陈与义的诗:“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白居易和陈与义的诗分别反映了什么哲学思想?
答案:①白居易的诗:说明世界上的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的运动变化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与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若回答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也可。)
②陈与义的诗:大意是,“静”是运动中的“静”,并不是“不动”;“动”中存在相对静止,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17.材料 在由国家有关部门举办的一次大型科普展览中,有一个别具匠心的设计:三扇门上各有一个问题:“污染环境的是谁?”“饱受环境恶化之苦的是谁?”“保护环境的是谁?”拉开门,里面各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参观者自己。面对我们赖以生存却因破坏而千疮百孔的大自然,有识之士提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
综合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说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每一次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
(2)有人认为:在巨大的自然灾害面前,人类无能为力。请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材料中的三个问题都讲到了“环境”、“自己”,中心是人类实践活动中自然(环境)与人类(自己)的相互关系问题。对于第(1)问要注意从自然界和人类的相互作用角度来分析;第(2)问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答案:(1)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自然界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与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必须全面理解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遵循自然规律去改造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去达到自己的目的,人类不能不顾自然规律,为所欲为。否则,人类难逃遭遇自然界报复的命运。
(2)此观点看到了规律的客观性,但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所以是不科学的。虽然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能够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