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网 发表于 2016-7-28 13:40:37

那些人,那些事

  沧海桑田,浮云苍狗。
          尽管人生无常而短促,但总有些任谁也无法改变的东西,让个体的微不足道的生命在历史的长河中幻化出钻石般永恒的光芒。                                 ——题记
    沧海桑田,浮云苍狗。
    然而翻开蒙垢的历史,我们发现,有些人,有些事,并不因时光的流逝而黯淡,相反,他们像一块璞玉,稍加打磨,便熠熠生辉,幻发出奇异的光彩。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三闾大夫屈原满怀一腔忧愤向我走来。
    年轻时的屈原深受到楚怀王的信任,官至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是楚国内政外交的核心人物。据推算,他当时仅二十多岁,可谓少年得志。然而树大招风,小人的谗言让昏庸的怀王怒而疏屈平。当秦将白起攻破楚都,楚国的国势再也无力回天。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复兴无望,也曾考虑出走他国,但最终难以将息一腔爱国之志和故土情怀,于悲愤交加之中,自沉于汨罗江。
    自投汨罗的屈原,并不因其生命的消殒而淡出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今天,端午节已成为中华民族最具人文价值的节日;赛龙舟、吃粽子,祭河神已成为中国特有的民风民俗!而这一切,只为追念伟大的诗人屈原和他矢志不改的爱国情怀!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山时的忧愤形象始终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
    李白的才气让人景仰,而他怀才不遇的悲剧一生更让人痛惜。天宝初年,李白被玄宗召为翰林供奉,因受小人和权贵的谗言,不久即被赐金放还。后又因吴筠等推荐,李白被再次请进长安,然而玄宗只是用他和他的旷世才华来点缀太平,并不重用李白,后又因小人难容其蔑视帝王、权贵的傲然作风,终被二次逐出长安,在困苦中漂泊,了却一生。
    年轻的时候,李白的抱负用少年心事当拿云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至于他的自信,有《南陵别儿童入京》诗中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两句为证。然而,当现实的机会之门附加条件地准备为他打开——他只须俯首帖耳一点,低声下气一些就可以备受器重时,李白选择了放弃——为迎合权贵而改变做人尊严,为荣华富贵而改变凛然傲骨,这个官不做也罢!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戊戌变法留在我印象中的,似乎只有悲剧氛围极浓的愁云惨雾,但因为谭嗣同的悲壮的死,让中国的晚清历史有了一抹生命的亮色——他的死的价值大于许多蝇营狗苟者的苟且偷生!
    变法失败后,有不知名的变节者,有如梁启超一样的逃亡者,然而,谭嗣同留了下来,他在不改生命信念白纸上写下了这样凄美的誓言: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人故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为了不改以图将来之志,刀山也好,火海也罢,他已下定死的决心,以期唤醒后来有志图强的人。
    坚持真理,不改信念,义无反顾直蹈生命绝望之谷的谭嗣同的名字被每一个有血性的炎黄子孙铭刻在心!
   
    那些人,那些事,一想起他们就觉得心情沉重——但我总会时时想起他们!
    春去秋来,季节在改变;日复一日,容颜在改变,而那些人,那些事却因其精神上的固守而永远亮丽,永远鲜活,并在我心灵深处叠映得凄楚动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那些人,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