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高考作文预测主题:阅读自然
阅读自然大千世界,缤纷自然,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无不充满智慧,深蕴哲理,富有灵性。
日出日落,江流瀑飞,花谢霜满……自然展现给我们无穷无尽的美。泰山巍峨,燃起久仰的豪迈;赤壁多娇,卷起失落的心潮;鹊桥星云,承载了人生多少离合悲欢;渭城朝雨,诠释着人间无数相依和不舍。山高水长,山清水秀,怎不让人情满于山,心溢四海。
阅读自然,人与景融为一体,自然会教给我们很多。岩石下的小草教我们坚强,峭壁上的野百合教我们执著,山顶上的松树教我们拼搏风雨,严寒中的腊梅教我们笑迎冰雪。成熟的麦子低垂着头,那是在教我们谦逊;一群蚂蚁能抬走大骨头,那是在教我们团结;温柔的水滴穿透岩石,那是在教我们坚韧;蜜蜂在花丛中忙碌,那是在教我们勤劳。
高山无语,但阅尽世事沧桑;大海怒吼,却源自细流无声。鲜花绽放,枯叶凋零,金蝉脱壳,蜘蛛结网……只要你真心投入地去阅读、品位,自然便会用那不加雕琢的美景教会你许多。
古人有云:“师法自然。”的确,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然而我们在享受自然的同时,对自然却严格得近乎苛刻,仿佛她是我们手中一枚棋子,身边一个女仆,呼来唤去,无所不从。但我们却忘了:大自然是个伟大的生命,是生命就有力量的爆发。于是现在,我们不得不开始收拾自己一手造成的残局,品尝自己亲手栽种的苦果。瞧!酸雨,臭氧层破坏,全球性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有毒化学品的污染,水资源的枯竭,海洋生态危机,森林面积急剧减少,矿土资源危机,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及大规模生态破坏等。在自然灾害的肆虐中挣扎抱怨的人们不正在承受着大自然的惩罚吗?
大自然是我们的家园,多少年来,它给我们提供了赖以生存的丰厚的资源。珍爱它,它将会对我们报以温馨的馈赠;践踏它,它将会对我们施以严酷的惩罚。
放下一切杂念,怀着一份淳朴,带上一份纯真,用一颗感悟的心,阅读自然,与山川草木对话,与花鸟虫鱼对话,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会发现,自然中的一切竟如此美好,如此美丽,如此神奇。
阅读自然,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心情;阅读自然,收获一份利于自己的感悟:
阅读自然,我们应变得淡然;
阅读自然,我们应变得睿智;
阅读自然,我们应懂得感恩;
阅读自然,我们应学会坚韧。 分页标题#e#
阅读自然:经典格言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论语·雍也》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德,道法自然。
——《老子》
丘山积卑以不高,江河合水而为大。
——《庄子·则阳》
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
——《荀子·君道》
土敝则草木不长,水烦则鱼鳖不大。
——《礼记·乐记》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吕氏春秋·尽数》
吞舟之鱼,陆处则不胜蝼蚁。
——《吕氏春秋·慎热》
山锐则不高,水狭则不深。
——汉《新序·节士》
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
——汉《淮南子·说山训》
循流而下易以至,顺风而驰易以远。
——汉《淮南子·主术训》
欲致鱼者先通水,欲致鸟者先树木。
——汉《淮南子·说山训》
坎井之蛙,不知江海之大。
——汉《盐铁论·复古》
衣缺不补则日以甚,防漏不塞则日以滋。
——汉《盐铁论·申韩》
反水不收,后悔何及。
——《后汉书·光武帝纪》
扬汤止沸,莫若去薪。
——《后汉书·董卓传》
金以刚折,水以柔成。
——晋·葛洪《抱朴子·广譬》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
山中人不信有鱼大如木,海上人不信有木大如鱼。
——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
山无静树,川无停流。
——《世说新语·文学》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山雨欲来风满楼。
——唐·许浑《咸阳城东楼》
春江水暖鸭先知。
——宋·苏轼《惠崇春江晓景》
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宋·苏洵《辩奸论》
水激则悍,夭激则远。
——宋·李·《太平御览》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有风方起浪,无潮水自平。
——《西游记》第七十五回
木无本必枯,水无源必竭。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山高万仞无欲则刚。
——林则徐
大自然的每一个领域都是美妙绝伦的。
——亚里士多德
只有顺从自然,才能驾驭自然。
——培根
非但不能强制自然,还要顺从自然。
——埃斯库罗斯
大自然和智慧在任何事物上都不存在分岐。
——玉外纳
到广阔的天地中去,聆听大自然的教诲。
——布赖恩特
大自然不会欺骗我们,欺骗我们的往往是我们自己。
——卢梭
一朵花装扮不出美丽的春天。
——谚语 分页标题#e#
阅读自然:经典评议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王安石
大地给予所有的人是物质的精华,而最后,它从人们那里得到的回赠却是这些物质的垃圾。
——惠特曼
地球所提供的足以满足每个人的需要,但不足以填满每个人的欲望。
——甘地
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
——雨果
我们不要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恩格斯
我们违背大自然的结果是,我们破坏了自然景观的美,自然动态的美和天籁的美。.
——诺曼·卡曾斯
只有服从大自然,才能战胜大自然。
——达尔文
人们常常将自己周围的环境当作一种免费的商品,任意地糟蹋而不知加以珍惜。
——甘哈曼
自然不掺杂半丝人情。谁抵抗它,谁就被一脚踢开;谁顺从它,谁就承受其恩典。
——长冈半太郎 分页标题#e#
阅读自然:经典事例
1845年春天,梭罗来到离家乡康科德城不远的瓦尔登湖畔,度过了两年多的隐居生活,自耕自食,沉思写作,崇尚心灵的自由与闲适,忠实记录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真情实感。在他笔下,自然、人及超验主义理想交汇融合,浑然一体。梭罗于1854年发表了记叙这段经历的散文集《瓦尔登湖》。几个世纪以来,书中宁静、恬淡、充满智慧的文字,赢得了全世界越来越多的读者共鸣,成为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传世经典。
吉林省有一位伐木工人叫赵希海,他从1962年起从事林业生产建设。20多年里,他伐过多少棵树,留下多少根桩,连他自己都没有计算过。1989年,当了半辈子伐木工的赵希海退休了。此时,他宣布了一个“重大的计划”:“要在70岁前,为国家义务植树10万株。”
赵希海把“偿还”当做对大山的承诺,当成有生之年的最大责任。他背起铁锹干粮,踏上了义务植树的征程。大山见证了赵希海18年间开拓出的绿色事业。18年,他义务植树17万多株,成活11万多株。这11万“救赎”树,谱写了一个老伐木工人感人至深的偿还“环保心债”的故事。
2010年,一夜之间“森女族”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森女”又称“森林女孩”、“氧气女孩”,她们自然、简约、舒畅的绿色生活方式使她们成为身体力行的低碳生活推广者。“森女族”的最初定位是指二十多岁的女孩,她们摒弃奢侈浪费的名牌生活,身穿棉布长裙,拒穿皮草,注重环保,推崇“裸妆”,这种犹如森林般清新宜人的大自然生活很快被更多的家庭主妇所青睐,不同年龄的女人,在生活细节上极致发挥着“森女”的精华,因为爱护家园、呵护地球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美国作家丽莎·茵·普兰特早在十多年前就写过一本倡导绿色生活的书——《简单生活》,此书告诉每位读者,享受简单自然的生活更悠闲,更健康,因为我们需要的物质其实真的很少。温暖的阳光、清新的雨露、舒畅的空气、健康的体魄,是生命中最基本的财富。 分页标题#e#
阅读自然:经典语言
我的快乐来自与天地相始终的大美。它就藏在岩间,附在树上,它与那原始的野性密不可分,它诞生于每一处芜杂与缺陷,它与鹰隼一同栖落在橡树的枯桩上,乌鸦将它从翅上抖落,把它织入用粗枝败草措建的巢中,它在狐狸的嗥吠中,在老牛的哞声里,它隐身于每一条幽幽山径。我不是它的观众,而是它的一部分。它的美不在于外表的装饰,而是深深植根于大地之中……
——约翰·巴勒斯《自然之门》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朱自清《春》
走进这片树林,每一株树都是我的知己,向我打着青翠的手势。有许多鸟唤我的名字,有许多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以树的眼睛看周围的树,我发现每一株树都在看我。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掌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最后长出树籽,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
——李汉荣《山中访友》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象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郁达夫《故都的秋》
惟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苏轼《前赤壁赋》
阅读自然,是一种直接的心情体验。只有自然的“风霜重重恶”,才能成就菊花的“性与凡草殊”、“风霜奈其何”的豪气;只有自然的“隆冬到来时”,才能成就“红梅不屈服,树树立风雪”的风格。即便是“怒发冲冠”,那也是在“潇潇雨歇”后由恨而生;纵然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襟,那也要先触景尔后方能生情。
阅读自然,就是在收获心情。不正是因为“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的瑰丽月夜,才有了那“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的惜别之情吗?不正是因为“朝辞白帝彩云间”的绚烂美景,才有了那“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憧憬吗?不正是因为那“似花还似非花”,才有了那“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的伤春惜花之愁吗?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