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必知高考志愿填报成败关键词: 平行志愿
2015年北京市首次实行平行志愿。以前录取方法是“志愿优先”,计算机把学生按填报院校进行归类,然后再看其分数,哪怕分数再高,学校第一志愿满了,填的第二志愿就没用了,只能降到下一个批次。而现在是“分数优先”。计算机先是按分数将所有学生进行排序,然后再看其志愿。如考生排名在全省是第10000名,A、B、C三个平行志愿好比3个筐子,省招办先把这个学生扔到A筐,如果A筐学生已满(前10000名考生中填报那所学校的人数已达到该校招生计划数),就会再把这个学生扔到B筐。如果B筐也满了,就再扔到C筐里。如果还是不行,这个学生就只有参加“征求平行志愿院校”填报了。有人说平行志愿让高分考生落榜机会减少,可也有人说平行志愿风险并不小。可以说,设置院校平行志愿后降低了考生填报志愿的风险,但并不能完全化解现行录取体制下填报高考志愿的所有风险。风险不是平行志愿带来的,在现行录取体制下,院校调档数大于其招生计划数(高校调档比例在1∶1.2范围内),必然有一定数量的考生在公平竞争、全面考核、综合评价、择优录取后自然落榜。因此考生填报志愿仍然要准确定位,统筹兼顾,慎重选择。
名词实例:地位平行的五个志愿
普通类考生在提前批次及本科各批次的平行院校志愿可以填报A、B、C三所院校,专科批次平行志愿可以填报A、B、C、D、E,5所院校。提前批次、本科批次的3所院校志愿和专科批次的5所院校志愿都是平行关系,在投档时,按照“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原则投档:即从最高分考生开始依次进行,对考生所填报的院校志愿,按A、B、C或A、B、C、D、E顺序依次检索,只要有一所院校符合条件,即向该院校投档,由院校决定录取与否。
平行院校志愿的投档过程是怎样的?在某批次投档时,按考生五门科目总分从高到低顺序逐个检索进行投档,本批次的招生院校处于等待投档状态。以考生张泰、李刚、王倩的投档为例:当检索到考生张泰时,则依次检索张泰所报A、B、C院校志愿,其所报A志愿“院校Y”和B志愿“院校N”已被高分考生投满,故其所报“院校Y”和“院校N”志愿无法被投出;其所报C志愿“院校1”尚未被投满,则张泰被顺利投进“院校1”,至此考生张泰的检索投档过程结束。再检索下一个考生李刚,并依次检索李刚所报A、B、C院校志愿,其所报A志愿“院校Z”未被投满,则李刚被顺利投进“院校Z”,不再检索其B、C院校志愿,至此考生李刚的检索投档过程结束。再检索下一个考生王倩,其所报A志愿“院校3”、B志愿“院校N”和 C志愿“院校Y”均已被高分考生投满,则王倩的档案将无法被投出,但此时王倩的检索投档过程已结束。
实行三个平行志愿,同学们在填报的时候一定要拉开梯度的填报,给自己增加被录取的机会。如果一味地只追求同档次的学校,同样等于你的三个学校志愿有两个被你自己所浪费。
名词解释:平行院校志愿是指同一志愿序号的多个并列志愿。如第一批本科的第二批志愿为6个平行院校志愿,这6个院校并列,均为第二志愿。平行志愿按分数优先原则投档。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