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href="http://m.gaokao.com/e/20120516/4fb3542b6bb17.shtml" target
近年来,“高考状元”被炒作得热火朝天,人们一边盲目追崇着他们的高成绩,一边也质疑着他们的实际能力。每到放榜时,状元们带着耀眼的光环,从各个角落走进公众的视野,状元情结发酵出巨大的社会舆论。他们是怎么学习的?他们有什么秘诀?他们是不是“考试机器”?高考状元在人们眼中也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高考专家尹宗禹老师从专业角度解读高考,和高考状元畅谈应试秘籍,点播复习方法,为大家还原一个真实的高考状元,引导大家借鉴那些行之有效的高考策略。
尹老师:各位考生,各位家长,大家好。今天,来到我们微课堂的是一位“过来人”,曾经的高考状元,她就是坐在我身边的侯颖。侯颖,你先自我介绍一下。
侯颖:考生和家长们,大家好。我是侯颖,现在是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大三的学生,今天非常高兴能够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我的高考经验。
尹老师:应该说,侯颖在三年前的这个时候,也和大家一样,正专心致志准备高考,最终她以优异的成绩脱颖而出,考进了北大这个一流大学最好的专业。我通常把高考叫做“难度的考试,速度的考试和心理品质的考试”,而心理品质是高考的基础。我们先请侯颖谈谈她在高考时,是如何调整心理的。
侯颖:我觉得尹老师总结的非常好,现在回过头看看,心态是我赢得高考的关键因素。我的心态调整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1.树立自信,塑造阳光的心态。其实,我在高一高二时,成绩在年级并不拔尖。但是我一直对自己非常有信心,很踏实,坚持不懈往前赶,我坚信自己一定可以成为那匹黑马。最后我真的做到了。我以我们市状元的身份考进了北大。所以我认为自信非常重要。
2.正视考试,培养乐观的心态。从小到大,我父亲就总教导我说,应该把考试看成是一种查漏补缺的方式,考试的目的是检验你前一段学习的成果,哪些已经掌握,哪些还待巩固。我即便考的成绩不理想,也能得到我爸的鼓励。爸爸总是说,暂时的失利反而能发现更多问题,这样就能在高考中更自如更全面的答题。我很幸运,有这样一直鼓励我的好爸爸。
3.学会感恩,建立积极的心态。我一直认为,比起父辈来说,我们这一代人是非常幸运的。他们在长身体的时候遭遇大饥荒,在学知识的时候又恰逢“文革”,而我们从小就能够坐在宽敞的教室里,接受老师们的谆谆教导。现在的考生,还可以通过上网,接触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就更应该抱着感恩的心态去学习,学好。
4.学会发泄,保持平和的心态。一个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如果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不开心的事情上,不断地去调整自己的情绪起伏,那么投入到学习上的时间和精力可能就要缩水了。我建议每一个同学都要找一个适合自己的发泄方式,可以听听音乐、跑跑步、写写随笔等,舒缓一下自己的压力,然后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去学习。
尹老师:宣泄压力,女孩子爱哭,你哭过么?
侯颖:肯定哭过了,不过我经常是自己到操场找个小角落,偷偷哭,平时比较好强,不愿意让别人看到自己软弱的时候。
尹老师:总之,要学会宣泄,把心中的一些积怨宣泄出来,这样就可以轻装上阵了。
尹老师:其实好多同学学习特别刻苦,几乎把休息、娱乐时间全放在学习上,但效果却差强人意。这不仅有心态的原因,还有学习方法不得当的问题。你能不能和大家交流一下你的学习经验?
侯颖:提到学习方法,我首先想和大家分享的是:一定要端正学习态度。记得有一个老师曾经说过,态度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端正态度,踏踏实实,不要总想着单凭投机取巧就可以学好,正如季羡林老先生的话:学习其实没有捷径,是聪明人下笨功夫。
尹老师:等一下,我们回顾一下这两句话:我第一次听有人这么讲,“态度也是一种能力”,很受启发。如果态度好了,就能带来许许多多学习上的提高。刚才还引用了季羡林一句话“学习没有捷径,是聪明人下笨功夫”,把聪明人和笨放在一起,真太有见地了。
侯颖:我还想和大家分享的是:一定要相信自己的老师。我们都知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每一科的老师,每天上班八到十个小时,都在专心研究一门学问。而我们考生要把每天的学习时间,至少分散到六门学科上。我们对某一门功课的理解和掌握,远没有老师深刻。所以我们一定给老师更多的信任,多和老师沟通交流。
尹老师:对,如果一定要说学习有捷径的话,我倒认为上课认真听讲就是最佳的捷径。就像你刚才说的,一个老师只研究一门,又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沉淀,老师对高考考点、考试说明、题目题型的认识和把握,都相对深刻。课堂上,他把这种理解,消化后传授给同学们。有的同学自以为聪明,把老师放到一边,另起炉灶,殊不知自己去做,远远不如老师做得好,做得更精。所以我觉得你讲要尊重老师,上课要认真听讲,这个环节特别重要。其实,我当老师一辈子,经常嘱咐老师:备课、上课、辅导、作业、考核这些教学环节里最重要的是上课;而学生呢,预习、听讲、复习、作业这四个环节里面当属听讲最重要。
侯颖:具体学法上,我想和大家分享四点:1.合理分配优势学科与劣势学科的精力。比如,有的同学在某一科目上可能非常优秀,150分能够拿到130以上;但有些科目又相对偏弱,150分可能只拿到90分。是不是干脆放弃不想学的劣势科目,通过优势科目再加几分,把弱势科目补回来?我认为这种做法得不偿失。因为90分到150分之间还有60分的空间供你去提升,从90分上升至100分、110分是比较容易的。如果从130分上升到140分,这就非常难了。高考考的是综合成绩,因此大家要平衡对待,全面分配每一科的精力。
尹老师:对,我通常讲,满分150,中低档题占八成约120分,剩下30分就是难题了。提升的空间小,难度又大。如果你才考七、八十分,离150分还差七、八十分,离中低档题也差好多分,提高的空间相对较大,又容易。这就是我经常讲的,强科加强,弱科变强。
侯颖:2.劳逸结合,学习时间固然重要,但效率更为重要。很多同学经常坐如钟,不停地做题,甚至做到脑子都直了,依然笔耕不辍,这样反倒不如学习一段时间,出去跑跑步,锻炼锻炼身体,让自己放松一下,回来之后再做题,学习效率就会提高了,学习效果自然更好。
尹老师:有一个相对学习时间和一个绝对学习时间。有些同学和家长盲目追求绝对学习时间,不断延长学习时间,其实效率并不一定高。所谓相对学习时间,就是通过适当的休息、娱乐,调整身心,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使单位时间里收获最大化。
侯颖:第三点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把学习时间分散,化整为零。高考最后冲刺阶段,我都把笔记分散记录在小的便利帖上,每门功课用一种颜色,上学、放学的路上,把它揣在兜里,随时拿出来看两眼。这样上、下学路上的零散时间也利用起来,学习效率会提高很多。
尹老师:其实考生每天的生活过程中都有许多零散时间,如从家到学校、从教室到食堂等,完全可以把这些零散时间拿来做一些事情,提高时间的利用率。这就是你所说的把大事情打散,归入到零散的时间里。只要天天这样坚持,就能有一定的收获。
侯颖:最后一点:我建议每一个同学都要有自己的错题本,将不同学科的错题分门别类,逐个攻坚,坚决不给自己留任何疑问。平时做题时,及时把遇到的问题整理到错题本上。当然,不要拘泥于整理一道题,还要将规律、易错点等整理出来,遇到类似题时就可以举一反三。
尹老师:我一直认为:错误也是宝贵的资源。只要在高考复习过程中,把过去的错误一点点改正过来,就可以轻松提高很多分。聪明的学生不但记录自己的错误,还把其他同学犯过的典型错误也拿过来,逐个进行深入分析。错题本,一定要做,亡羊补牢,也不为晚。
尹老师:有些考生会把周围的同学全作为竞争对象,唯恐他们比自己好。你是如何处理和同学之间的关系的?
侯颖:我很不赞成这种做法。现在我们经常听到一个词“双赢”,萧伯纳也曾经说过一句话: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我们只有一个苹果,但是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一下,我们就有两种思想。高考,并不是某一个同学在孤立作战,而是大家以一个整体向同一个目标进军,团结成一个集体,实力就会更强。我那个时候,包括现在,都喜欢和同学们之间,比如前后左右,建立起学习小组,利用课间时间互相提问,大家互相监督,共同进步,以集体的力量应对各种挑战。
尹老师:其实,成绩优秀的同学,如果帮同学解决了一个难题,表面上看似乎耽误了一点时间,但在讲解过程中,自身对同一知识点的理解,一定也有所提高,人格魅力也得到了提升,这样看来,他所收获的远比耽误的时间要重要的多,这就是老师经常强调的“合作学习”,即把周围的同学当做合作伙伴,你学我帮共同进步。“合作”已经成为同学们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品质,影响到大家未来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尹老师:和谐的人际关系是良好心态的基础,上面我们讲到了如何处理同学之间的问题,但很多家长也反映,越是到最后的冲刺时刻,很多同学都变成了一个负荷重重的炸药包,一触即燃,如何妥善处理家长及考生之间的关系,你有什么建议?
侯颖:家长和我们生在不同的年代,彼此之间有一点小磕小碰很正常。只要彼此尊重,彼此理解,互相沟通就不难。家长要理解孩子,毕竟考生压力大,精神的弦都绷得紧紧的;孩子也应该理解家长,家长这么多年为了我们含辛茹苦,不求回报,希望我们越来越好。
我给家长们提一点建议:希望家长们能做考生高考路上的同行者,支持者,而不总是发号施令的“指挥官”,把"必须要这样,必须要那样"挂在嘴边。我父母一般不会这样,他们会用建议的方式替我参谋每一次重要的抉择。
为什么说是支持者呢?刚才跟大家讲过我非常自信,但我的自信最初来源于妈妈对我的支持和鼓励。长此以来,我就会对自己很有信心。其实,这么多年,家长和我们一样不容易,在高考这个过程中,他们可能比我们更紧张,只是不表现出来而已。所以大家应该以心换心,彼此理解。
尹老师:父母期望孩子能考一个理想的大学、理想的专业,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在和考生相处的过程当中,必须是同行者,或者是朋友。如果总像一个领导者一样下达指令,孩子会产生逆反心理,这样你在说什么他就听不进去了。家长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指导,是必要的,但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包括填报志愿,千万不要"越俎代庖",而是让孩子自己去实现人生的理想。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