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评文被2017年新考纲翻牌子了,你会写吗?
一般议论文的套路能对付时评文吗?
一定有人想弱弱地问小编一个问题:
到底啥叫时评文?
现在知道还不晚。
时评是作者就当前的社会现象进行的评说发言,它是一种特殊的议论文,面对的是真实的社会事件,召唤的是真实的判断。
来,跟着王老师的步伐,
看看怎样让文字和灵感在光滑的大脑里摩擦,摩擦……
经典范文
拒绝“致敬”
陈鲁民
最近,我带的几个研究生上交了课程论文,用“防抄袭”软件一检测,发现均有不同程度的抄袭行为。我很气愤,质问他们为何要这样干,一个学生半开玩笑地狡辩说,这不叫抄袭叫“致敬”,不光是我们,很多名人也这么干。
我在网上一搜索,还真是如此,键入“致敬与抄袭”几个字,立刻显示有150万个网页。远的先不说,就说最近,台湾剧作家琼瑶举报其作品《梅花烙》被《宫锁连城》抄袭,并因此生气住院。被指抄袭剧作家于正则回应称,琼瑶是鼻祖和前辈,自己一直对她尊敬有加,事件“绝对只是一次巧合与误伤,我们没有要借您任何作品来进行炒作,更不用说是冒犯”,还表示“一直把您(琼瑶)的审美和捧起来的演员当作学习的楷模对待”。可是,琼瑶坚决拒绝“致敬”,身体稍有恢复,就立刻向法院起诉了抄袭她作品的编剧于正。
还有重庆师范大学政治学院教授张世友,从教21年,10篇论文被指抄袭,其间职称从讲师晋升到教授,并成功调入了另一所大学。这位老兄的“致敬”是赤裸裸的,不仅抄观点、抄框架、抄导语、甚至连小标题都抄,有的文章至少九成的语句,是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增加、删除或换用个别字词加工改造而成。被网友戏称为“从讲师一路‘致敬’到教授”。
《舌尖上的中国2》刚播出第1集,就有眼尖的观众发现,剧中少年采蜜的镜头与BBC纪录片《人类星球》的镜头高度雷同。网友们特意将《舌尖2》中涉嫌抄袭的画面截屏,并与原画面相对比,高度相似镜头有十多处,尤其是少年爬树为弟弟采蜜那一段。对此,《舌尖》总导演陈晓卿回应称,“很多经典纪录片、知名导演都是我们喜欢的,也在业内成为经典,应该说是致敬吧。”
把抄袭说成“致敬”,可谓典型的“化腐朽为神奇”,抄袭多么难听,致敬何其喜庆,把抄袭说成致敬,虽然性质和内容没任何变化,但听起来就顺耳多了。就像孔乙己把“偷书”说成“窃书”,尽管仍然没挡得住人家打折了他的腿,可自己脸上却还是有光彩的。
“致敬”这种事的一再发生,其实原因也很简单。一是“致敬”者有大便宜可占。人家千辛万苦、殚精竭虑弄出来的东西,你也不打招呼,就轻轻松松地据为己有,“一字不著,尽得风流”,那多省劲,多高效,多节省脑细胞,何乐而不为?二是占了便宜也少有追究,不占白不占。虽然我们也有保护知识产权的法规,但往往处罚不力,常常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后不了了之,实际上起了纵容保护“致敬”者的恶劣效果。最典型的就是作家郭敬明,他虽事涉抄袭,但最后却基本上毫发无损,还破格加入中国作协,且越来越红,实在令人遗憾。反之,如果执法部门都能铁面无私,对“致敬”者严惩不贷;如果被抄袭者都像琼瑶这样,任你说得天花乱坠,坚决拒绝“致敬”,不惜对簿公堂,辩个青红皂白,谁以后还想再“致敬”,就得掂量掂量,不怕身败名裂你就试试。
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搞文学原创辛苦,这谁都知道,非呕心沥血、宵衣旰食,不足以成其事;非苦心孤诣、卧薪尝胆,就难出优秀成果。所以才要千方百计保护知识产权,保护作家的原创积极性,坚决拒绝各种形式的抄袭,否则,谁还去拼死拼活地搞原创,大家都互相“致敬”算了。
向拒绝“致敬”的琼瑶致敬,愿我们都加入拒绝“致敬”的队伍!
亮点剖析
这是当代作家陈鲁民就现代社会中“遍地抄袭”现象有感而发的一篇时评。首段轻松入题,谈到自己碰到的一件把“抄袭”狡辩成“致敬”事件。旋即在2、3、4段又列举了系列相似事件,让人感受到此类事件的多发性,严重性。在此基础上一针见血,褫其华衮,示人本相,指出把抄袭说成“致敬”的丑恶心理,随即深入浅出指出此类现象屡屡发生的两大原因,“一是“致敬”者有大便宜可占。二是占了便宜也少有追究”,鞭辟入里,切中肯綮。文末作者大声呼吁,“保护知识产权,保护作家的原创积极性,拒绝各种形式的抄袭!” 全文观点准确,旗帜鲜明。语言新鲜活泼,风行水上。结构精细严密,无懈可击。文章各个环节联系紧凑,顺理成章,自然和谐。是一篇难得的时文。
技巧点拨
时评写作并非高深莫测,一般有两种立意:
1.赞扬式,即对时事中的人物、事件、等表示肯定,然后阐释肯定的理由
2.批评式,即对时事中的人物、事件、等进行否定,然后找出反对的依据。
典文即是此类。
时评的内容可从事件发生的背景、单一现象后面的本质、形成的原因、现阶段的影响、今后发展的结果、自己内心的感受等方面考虑。
时评的结构,可分“引宕析辨结”五步:
第一步,引。概述与中心论点相关的材料内容,力保所用内容与中心论点紧密相关,语言精炼。提出中心论点或提出议论的范围。
第二步,宕。针对由头,进行相似联想或相反联想。这是对第一部分的扩展。典文即由第一段抄袭事件扩展延伸了三个类似事件,使现象的严重性普遍性昭然若揭。
第三步,析。这是文章的灵魂。作者可以针对前面列举的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揭示其实质,分析其原因,阐述其危害,寻找对策,对材料进行多方面的分析。典文即重点分析了事件产生的两大原因。
第四步,辨。辩证分析,避免观点绝对偏颇。(此部分有时没有)
第五步,结。重申观点,收束全文。
学生挑战
除了仪式感,还要火辣辣的内容
刘畅
2014年12月13日,首次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国行公祭,法立典章。此等“形式”,笔者为之点赞。
在此之前,亦曾出现过此等“形式”:2014年9月30日是国家设立的首个烈士纪念日,正值新中国成立65周年之际。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等来到天安门广场,与首都各界代表一起,出席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仪式。
再比如,几年前,国家将清明端午中秋列入法定假日,以假日的“形式”定义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
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不难发现,一些“形式”正悄悄走进你我。很多人谈形式而色变,认为事物有其内容即可,不必关注形式。其实不然,我们重内容,但也要形式。以上诸多纪念日公祭日的确立,一些仪式活动,都属“形式”的范畴。而这些形式,无一例外,都对内容有能动的反作用,形式也主动地影响了内容。
形式是内容的载体。一方面,形式是一种表达。古希腊《酒神祭》即为人的生产和农作物的丰收而举行的祭祀仪式。这是一种生活的需要,人类情感借助于形式得以表达。而我国的国家公祭,通过其特定的仪式和空间建构,将人们带入历史的时空,触摸历史的遗存,表达整个民族对历史的尊重、追忆和缅怀。中国古代的婚俗,极其重视婚礼的过程形式。“婚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婚礼也。”“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如此繁复的程式,其实意在表达人们对婚礼的重视:结婚,是庄严神圣的人生大事,惟其如此,才能让夫妻对婚姻多一重敬畏,多一分担当。
另一方面形式是一种提醒,一种强调。建筑届大师路易斯沙利文曾经喊过,形式追随功能。我们亦可说,形式有利于功能。当社会的真善美,真理与智慧的成分稀缺,以致几将沦亡之时,一些“形式”便会应运而生。“形式”便会来敲门,提醒。清明等节日的回复,其实就是以法定假日的形式定义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四面楚歌之时,强调我们国家的民族特性,文化之根。如今遍及全国的高中生18岁成人礼,跨“成人门”、戴“成人帽”、三鞠躬感恩父母、集体诵读《少年中国说》等等形式,亦是在提醒,强调,你从此承担起宪法赋予的全部责任,并由此翻开人生成长的崭新篇章。
形式,并不等同于形式主义。形式主义是形式的泛滥,是对内容的漠视与扼杀。我们提倡的是与内容相得益彰的形式,是恰逢其时的形式。
重内容,也要重形式。微内容,形式成了空中楼阁;微形式,内容岌岌可危。
我为“形式”鼓与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