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65|回复: 0

2018高考总复习文言文知识全梳理(一)

[复制链接]

11万

主题

11万

帖子

3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8765
发表于 2017-8-12 08:38: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左传》
    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原名为《左氏春秋》,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的作者,司马迁和班固都证明是左丘明,这是目前最为可信的史料。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左传》是一部集大成式的史学巨著。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长于记述战争,故有人称之为“相砍书”(相斫书),又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其声律兼有诗歌之美,言辞婉转,情理深入,描写入微,是中国最为优秀的史书之一。
    《左传》中记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阶层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良医、商贾、娼优,也有宰竖、役人、盗贼、侠客等。各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彩多姿。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画长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的社会历史面貌。
    《战国策》
    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是第一部)又称《国策》。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公元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约12万字。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即策士〕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这部书有文辞之胜,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司马迁及《史记》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前87?),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史记》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完成的《史记》,对后世影响巨大。司马迁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史圣。与司马光并称“史界两司马”,与司马相如合称“文章西汉两司马”。 司马迁的著作,除《史记》外,《汉书·艺文志》还著录赋八篇,均已散失,唯《艺文类聚》卷30引征《悲士不遇赋》的片段和有名的《报任安书》(即《报任少卿书》)。《报任安书》表白了他为了完成自己的著述而决心忍辱含垢的痛苦心情,是研究司马迁生平思想的重要资料,也是一篇饱含感情的杰出散文。《悲士不遇赋》也是晚年的作品,抒发了作者受腐刑后和不甘于“没世无闻”的愤激情绪。
    《史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130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记事上起轩辕黄帝,中经唐、虞、夏、商、周、秦,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实录、信史”,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
    字词汇总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了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阙秦以利晋“阙”同“缺”,损害
    5、失其所与,不知“知”同“智”,明智
    6、秦伯说,与郑人盟/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说”通“悦”,高兴
    7、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欺侮
    8、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返回
    9、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恐惧
    10、燕王拜送于庭“庭”通“廷”,朝堂
    11、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12、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环绕
    13、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
    14、成五采“采”通“彩”,色彩
    15、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使……进入
    16、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17、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背叛
    18、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些
    19、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
    20、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否则
    一词多义
    1、 发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 打开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出发
    发尽上指冠 头发
    2、故
    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缘故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所以
    鲰生说我……故听之 所以
    君安与项伯有故 故交,老交情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特意
    3、为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被
    乃为装遣荆轲 准备
    乃令秦武阳为副 作为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因为
    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发出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替、给
    为之奈何 对付,处理
    君王为人不忍 做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句末语气词,常用在疑问句中
    4、顾
    顾计不知所出耳 只是,不过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荆轲顾笑武阳 回头
    大行不顾细谨 顾忌,考虑
    5、就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登上
    轲自知事不就 成功
    5、军
    沛公军霸上 名词作动词,驻扎
    从此道至吾军 名词,军营
    6、谢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道歉,谢罪。
    乃令张良留谢 辞别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感谢
    7、意
    然不自意 料想、意料、估计
    其意常在沛公也 心意、意图
    8、坐
    项王、项伯东向坐 坐下
    因击沛公于坐 坐,通“座”,座位。
    9、举
    杀人如不能举 副词,尽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动词,举起
    10、胜
    沛公不胜杯杓 动词,禁得住
    刑人如恐不胜 副词,尽。
    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夜缒而出夜:在晚上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向东
    进兵北略地 北:向北
    函封之 函:用盒子
    秦兵旦暮渡易水 旦暮:在早上、在晚上
    箕踞以骂曰 箕:像簸箕一样
    头发上指 上:向上
    持剑盾步走 步:靠脚步
    常以身翼蔽沛公 翼:像鸟的翅膀一样
    (2)名词动用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沛公军霸上 军:驻军
    与郑人盟 盟:订立盟约
    皆白衣冠以送之
    白衣冠:穿白衣,戴白帽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朝服:穿朝服
    籍吏民,封府库 籍:登记
    沛公欲王关中 王:称王
    范增数目项王 目:用眼睛看
    道芷阳间行 道:取道
    2、 形容词活用
    (1)形容词动用
    因人之力而敝之敝:损害
    邻之厚,君之薄也 厚,薄:变厚,变薄
    刑人如恐不胜 胜:用尽酷刑
    素善留侯张良 善:与……交好
    (2)形容词名用
    越国以
    鄙远远:远方的国家
    供其乏困 乏困:缺乏的东西
    其人居远未来 远:远方、远处
    此其志不在小
    小:小的方面
    沛公今事有急急:危急时刻
    3、动词活用
    (1)动词作名词
    此亡秦之续耳 续:延续
    (2)动词作状语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 驰:骑马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 驰:骑马
    4、数词动用
    且贰于楚也贰:两属
    5、使动用法
    烛之武退秦师 退:使……退却
    阙秦以利晋 阙:使……受损失;利:使……获利
    拔剑撞而破之 破:使……破碎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使……为王
    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使……活命,救活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从:使……跟随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止:使……止,阻止;内:使……进入
    6、意动用法
    越国以鄙远 鄙:以……为鄙,把……当作边邑
    既东封郑 封:以……边界
    太子迟之 迟:以……迟
    群臣怪之 怪:以……怪
    古今异义词
    1、且贰于楚也
    贰 古义:从属二主 今义:二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
    行李 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等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也
    夫人 古义: 那个人 今义:对已婚妇女的尊称
    5、今老矣,无能为也
    无能 古义:不能 今义:没有能力
    6、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河北、河南 古义:黄河以北,黄河以南 今义:省名
    7、约为婚姻
    婚姻 古义:儿女亲家 今义:结婚的事情,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8、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非常 古义:意外变故 今义:十分,极
    9、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鱼肉 古义:鱼和肉 今义:鱼身上的肉
    10、所以遣将守关者,
    所以 古义:……的原因 今义:表示结果
    11、而听细说
    细说 古义:小人的谗言 今义:详细说来
    1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穷困 古义:走投无路 今义:贫穷
    13、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涕 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14、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 古义:礼品 今义:货币
    15、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偏袒 古义:袒露一只臂膀 今义:偏护矛盾双方中的一方
    16、诸郎中执兵
    郎中 古义:宫廷的侍卫 今义:称中医医生
    17、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提 古义:击 今义:垂手拿着
    18、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今人 古义:现在别人 今义:与“古人”相对,现在人
    19、左右既前,斩荆轲
    左右 古义:周围侍从 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偏义复词
    出入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重点虚词
    1、之
    公从之 (代佚之狐的建议)
    许之 (人称代词,郑文公)
    将焉取之 (增加的土地,代词)
    子犯请击之 (秦国,代词)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邻之厚,君之薄也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夫晋,何厌之有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2、以
    敢以烦执事 (介词,拿)
    越国以鄙远 (连词,表承接)
    因人之力而敝之 (连词,表转折)
    以乱易整,不武 (介词,拿、用)
    3、夫
    夫晋,何厌之有 (fú 句首语气词,表示将发议论)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fú 代词,那)
    4、焉
    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
    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
    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5、其
    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
    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
    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6、而
    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并且,表递进)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而,表因果)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却,表转折)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就,或不译,表承接)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相当于“地”或不译,表修饰)
    重点语句
    1、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
    2、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状语后置句
    3、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句
    4、吾每念此,常痛于骨髓 状语后置句
    5、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定语后置句
    6、群臣侍殿上者 定语后置句
    7、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被动句
    8、欲呼张良与俱去 省略句,“与(之)俱去”
    9、大王来何操 宾语前置句,“何操”即“操何”
    10、沛公安在 宾语前置句,“在安”
    1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被动句
    12、吾属今为之虏矣 被动句
    课文精要
    理清结构
    《烛之武退秦师》
    第一段:秦、晋围郑
    寥寥25字,写出了形势(“晋侯、秦伯围郑”,两大国围一小国——兵临城下,形势严峻),写出围郑原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两事与晋利害相关,和秦利害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写出驻军位置(“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
    第二段:临危受命
    本段以简约之笔,交代人事关系。
    第三段:说退秦师
    “夜缒而出”说明秦晋完全包围了郑国,连城门也打不开了。进一步说明兵临城下的严峻形势。本段的重点在“说”,说辞虽仅百余字,却委婉曲折,开阖跌荡,步步进逼,层层深入。
    第四段:迫晋退兵
    面对风云突变的局势,晋侯没有感情用事,而表现了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荆轲刺秦王》
    全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自“秦将王翦破赵”至“遂发”)写行刺准备;
    第二部分(自“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至“终已不顾”)写易水诀别;
    第三部分(自“既至秦”至“秦王目眩良久”)写秦廷行刺。
    第三部分又分五个层次
    第一层(自“既至秦”至“见燕使者咸阳宫”)计见秦王
    第二层(“荆轲奉樊於期头函”段)顾笑武阳
    第三层(自“轲既取图奉之”至“被八创”)秦廷搏击
    第四层(倒数第二段)倚柱笑骂
    第五层(最后一段)遇难去世
    《鸿门宴》
    本文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和尾声
    宴前(幕后活动):无伤告密 亚父定计 夜访张良 刘邦定策 项伯说情
    宴中(明争暗斗):沛公谢罪 范增示意 项庄舞剑 樊哙闯帐 义责项羽
    宴后(脱身除患):沛公逃席 张良留谢 项王受璧 范增愤骂 诛杀无伤
    把握重点
    《烛之武退秦师》
    1、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荆轲刺秦王》
    1、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荆轲的形象。对荆轲其人,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思想:为国分忧,雪耻报仇,报效太子。他对樊於期说,刺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除“燕国见陵之耻”。行刺失败,他仍宣称欲生劫秦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性格:深沉,刚毅,慷慨。准备信物,深谋远虑。迟发见疑,他怒叱太子。取道易水,慷慨悲歌。
    才能: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事前胸有成竹,周密策划,义激樊於期,临危从容不迫,遮掩搪塞,机智过人。
    精神: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明知“一去不复还”,仍然一往无前,“终已不顾”。行刺不就,身受重伤,仍拼死一搏,英雄气概,值得称道。
    2、正确认识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动。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就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作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就整个历史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鸿门宴》
    本文是《项羽本纪》中极为精彩的一篇,全文以“鸿门宴”为中心,以杀不杀刘邦为线索,按时间顺序展开故事情节,以项羽欲击刘邦始,到刘邦被放终;以曹无伤告密始,到曹无伤被诛杀终;从范增劝说项羽始,到范增怒骂项羽终。矛盾错综复杂,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栩栩如生,所出场的人物无不形象鲜明、生动、传神,尤其以项羽的形象最为典型。
    在理解的基础上分析理解情节的曲折发展,在矛盾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运用对照手法烘托人物形象的技巧,品味精炼生动,绘声绘色的语言。同时结合相关历史资料,对项羽的形象作正确全面而又客观的评价。
    知识迁移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偃虹堤记
    有自岳阳至者,以滕侯之书、洞庭之图来告曰:“愿有所记。”予发书按图,自岳阳门西距金鸡之右,其外隐然隆高以长者,曰偃虹堤。问其作而名者,曰:“吾滕侯之所为也。”问其所以作之利害,曰:“洞庭,天下之至险;而岳阳,荆、潭、黔、蜀四会之冲也。昔舟之往来湖中者,至无所寓,则皆泊南津,其有事于州者远且劳,而又常有风波之恐、覆溺之虞。今舟之至者,皆泊堤下,有事于州者近而且无患。”问其大小之制、用人之力,曰:“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加二尺,用民力万有五千五百工,而不逾时以成。”问其始作之谋,曰:“州以事上转运使,转运使择其吏之能者行视可否,凡三反复,而又上于朝廷,决之三司,然后曰可,而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曰:“此君子之作也,可以书矣。”
    盖虑于民也深,则其谋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夫以百步之堤,御天下至险不测之虞,惠其民而及于荆、潭、黔、蜀,凡往来湖中,无远迩之人皆蒙其利焉。且岳阳四会之冲,舟之来而止者,日凡有几!使堤土石幸久不朽,则滕侯之惠利于人物,可以数计哉?夫事不患于不成,而患于易坏。盖作者未始不欲其久存,而继者常至于殆废。自古贤智之士,为其民捍患兴利,其遗迹往往而在。使其继者皆如始作之心,则民到于今受其赐,天下岂有遗利乎?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
    滕侯志大材高,名闻当世。方朝廷用兵急人之时,常显用之。而功未及就,退守一州,无所用心,略施其余,以利及物。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乃为之书。
    庆历六年某月某日记。
    (取材于《欧阳文忠公集》)
    注释:【1】滕侯:即滕子京,北宋人,屡遭贬黜,其时被贬,任岳州知州。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愿有所记 愿:希望
    B.覆溺之虞 虞:料想
    C.使堤土石幸久不朽 使:假如
    D.常显用之 常:曾经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予发书按图
    我打开书信并查看洞庭之图
    B.问其所以作之利害
    问滕侯的建堤动机和修建的利弊
    C.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
    (各级官员)都不能轻视滕侯的具体策划
    D.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
    这就是滕侯思虑并想记录下来传告后世的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认为,滕侯对偃虹堤的周密策划和精心施工,是出于他对百姓深切的关怀和热爱。
    B.古代不少利国利民的工程,由于年深日久缺乏维护,往往成了废弃的遗迹,令人遗憾。
    C.滕子京请欧阳修作《偃虹堤记》,是为了记载岳州面貌的改变和百姓安居乐业的情景。
    D.《偃虹堤记》是一篇应邀之作,欧阳修在文中借赞美滕侯表达了心中理想的为官之道。
    5、《偃虹堤记》写到“(滕侯)功未及就,退守一州,无所用心,略施其余,以利及物。”请在方格里填写《岳阳楼记》中内容与之相关的文句。
    6、欧阳修的《偃虹堤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堪称姊妹篇,内容相得益彰。谈谈你从两篇《记》所抒发的为官情怀中获得的感悟。(200字左右)
    二、(2016北京市东城区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申包胥者,楚人也。吴败楚兵于柏举,遂入郢,昭王出亡在随。申包胥不受命而赴于秦乞师,曰:“吴为无道行封【1】豕长蛇蚕食天下从上国【2】始于楚寡君失社稷越在草莽使下臣告急曰:‘吴,夷狄也,夷狄之求无厌,灭楚,则西与君接境,若邻于君,疆埸之患也。逮吴之未定,君其图之。若得君之灵,存抚楚国,世以事君。’”
    秦伯使辞焉,曰:“寡君闻命矣,子其就馆,将图而告子。”对曰:“寡君越在草莽,未获所休,下臣何敢即安?”倚于庭墙立哭,日夜不绝声,水浆不入口,七日七夜。秦哀公为赋《无衣》之诗,言兵今出,包胥九顿首而坐。秦哀公曰:“楚有臣若此而亡,吾无臣若此,吾亡无日矣。”于是乃出师救楚。
    申包胥以秦师至楚,秦大夫子满、子虎帅车五百乘。子满曰:“吾未知吴道。”使楚人先与吴人战而会之,大败吴师。
    吴师既退,昭王复国,而赏始于包胥。包胥曰:“辅君安国,非为身也;救急除害,非为名也;功成而受赏,是卖勇也。君既定,又何求焉?”遂逃赏,终身不见。
    君子曰:“申子之不受命赴秦,忠矣;七日七夜不绝声,厚矣;不受赏,不伐矣。然赏所以劝善也,辞赏,亦非常法也。”
    (取材于西汉刘向《新序》)
    注释:【1】封,大。【2】上国,春秋时对中原各诸侯国的称呼,与吴楚诸国相对而言。
    1、下列句中加红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①秦伯使辞焉
    A.言辞 B.辞赋 C.推辞 D.告辞
    ②七日七夜不绝声,厚矣
    A.宽厚 B.深厚 C.丰厚 D.醇厚
    2、下列各组句中加红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逮吴之未定逮奉圣朝
    B.秦哀公为赋《无衣》之诗 秦王不怪,为一击缶
    C.申包胥以秦师至楚 皆以美于徐公
    D.而赏始于包胥 临溪而渔
    3、请用“/”为文中标红的语句断句。
    吴为无道行封豕长蛇蚕食天下从上国始于楚寡君失社稷越在草莽使下臣告急曰
    4、请将最后一段加粗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5、文中说“秦哀公为赋《无衣》之诗”。请阅读此诗,完成①-②题。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①这首先时候诗出自我国古代第一部诗集总集《》。
    ②这首诗表达了的思想感情,秦王赋此诗,目的是。
    6、春秋时期,郑国大夫烛之武也在危急之时说服秦王,挽救了国家。请结合《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内容分条概括烛之武与申包胥游说方式的异同。
    7、文中说“申子之不受命赴秦,忠矣”,结合下面两段文字谈谈你对本句中“忠”的含义的理解。
    ①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左传》)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平”?(《论语》)
    三、(2017北京市朝阳区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说难①
    韩非子
    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所说出于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厚利,则见下节而遇卑贱,必弃远矣。所说出于厚利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见无心而远事情,必不收矣。所说阴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说之以厚利,则阴用其言显弃其身矣。此不可不察也。
    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未必其身泄之也,而语及所匿之事,如此者身危。
    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因问于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此二人说者皆当矣,厚者为戮,薄者见疑,则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此不可不察。
    昔者弥子瑕有宠于卫君。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刖。弥子瑕母病,人间往夜告弥子,弥子矫驾君车以出。君闻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忘其刖罪。”异日,与君游于果园,食桃而甘,不尽,以其半啖君。君曰:“爱我哉!忘其口味,以啖寡人。”及弥子色衰爱弛,得罪于君,君曰:“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啖我以余桃。”故弥子之行未变于初也,而以前之所以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变也。故有爱于主,则智当而加亲;有憎于主,则智不当见罪而加疏。故谏说谈论之士,不可不察爱憎之主而后说焉。
    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注】①选自韩非子《说难》,有删节。说难(shuì nán):游说进言的困难。
    1、下列句子中,加红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见下节而遇卑贱 下节:节操低下
    B.所说阴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 显:显赫
    C.人间往夜告弥子 间:抄小路
    D.柔可狎而骑也 狎:戏弄
    2、下列各组句中加红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而说之以厚利 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B.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 武公怒而戮之
    C.因问于群臣 我欲因之梦吴越
    D.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
    大凡游说进言的困难:在于了解进说对象的心理,以便让自己的说法适合他
    B.则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
    那么不是了解情况有困难,而是处理所了解的情况很困难
    C.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啖我以余桃
    这人原本就曾假托君命私自驾驭我的车子,又曾经把吃剩的桃子给我吃
    D.故有爱于主,则智当而加亲
    所以对君主有爱时,就显得智慧并且更加亲近君主
    4、将文中标红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②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5、第五段中“此二人说者皆当矣”,“二人”指的是和。
    6、上文三个寓言故事对游说进言的人有何启示?请选择其中一个简要概括,并加以评价。
    参考答案
    1
    1、【答案】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
    【解析】“一宜书”“二宜书”“三宜书”已经标明了层次,然后通过一些具体的动词和虚词来划分,难度不大。
    2、【答案】B
    【解析】覆溺之虞,“虞”的意思是担心、担忧,与上句“风波之恐”的“恐”意思接近。
    3、【答案】C
    【解析】“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译为“(他们)都不能改变我们太守的主意”。“易”。此处为“改变”意。
    4、【答案】C
    【解析】文章最后一段作者主要解释了作文的目的和原因:1.让后人效法滕侯的做事行为;2.告诉后代不要废弃;3.太守受人民拥戴,共有此意。重点不在于描写安居乐业的情景。
    5、【答案】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 政通人和 百废具(俱)兴
    【解析】试题中“功未及就,退守一州,无所用心,略施其余,以利及物”是指滕子京在仕途不顺的境遇下仍心为百姓,勤于政事,惠及百姓做出一定政绩的具体陈述,与《岳阳楼记》的此句意义相似,考生可能易错答“先天下之忧而忧”等名句,但这些名句都是作者抒发个人情怀的句子,与题干中给出的句子不符。
    6、【答案】感悟角度:
    (1)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时刻把百姓放在心上,“虑于民也深,则谋其始也精”。
    (3)即使自己身处逆境,也要为百姓谋利,有所作为。
    【解析】此题首先要指出两篇《记》抒发的为官情怀。《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句体现了为官忧国忧民的情怀。《偃虹堤记》“虑于民也深”等句体现出以民为本,仕途受阻也依然保持自我高尚的德行情怀。然后要从两篇《记》抒发的情怀出发来谈感悟,要能联系实际,要有分析。与过去阅读延伸题的答题思路完全一致。
    【参考译文】
    有一个从岳阳来的客人,拿着滕子京太守的信和洞庭湖的地图来告诉我说:“希望您写篇记述的文字。”我打开信查看地图,(看到)从岳阳门往西到金鸡的右边,其外面有一个又高又长的建筑,叫做偃虹堤。
    问建造此堤和为此堤命名的人,客人说:“这都是我们滕太守做的。”又问他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回答说:“洞庭湖是天下最险要的湖泊,岳阳又是荆州、潭州、贵州和蜀州四个地方的要冲。过去往来于洞庭湖的船只,到了也没停泊的地方,只能在南岸的渡口停泊,那些需要到州中办事的又要绕远路又很疲惫,而且常常害怕风波兴起,担心船被打翻,人被淹死。现在船到了全部停泊在堤下,有事到州里的,路又近又不用担心。”我问这个堤规模有多大,需要用多少人,回答说:“堤全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度越往下就加上二尺,到最上边能达到底部厚度的三分之二,需要用一万五千五百个工,而且不超过时间完成。”我问他开始是如何谋划的,回答说:“州里把这个事上报给转运使,转运使选择有能力的官吏视察是否可行,反复了多次,最后又上报朝廷,由三司来决定,三司决定说可行,他们都没能改变我们太守的决定。”又说:“这是有德行的人的举动,可以为此写篇文字。”
    大概为百姓考虑得深远的人,在开始谋划一些事情时就是精到的,所以能够用力少而取得的功效多。凭借百步远的湖堤,抵挡天下最凶险和最不可预测的担心,使当地百姓得到好处并且遍及荆州、潭州、贵州、蜀州,凡是往来于洞庭湖的人,不论是远是近都得到这个堤的好处。而且岳阳又是四个地方的要冲,往来的船只在此停泊的,一天要有多少呢!事情不怕干不成,怕就怕容易坏。建造人开始并非不想让它长久完好,可是继承者倒常常把它废弃。自古以来有才德的人,为了百姓兴利除弊,它们的遗迹到处都有。假使其继承者都像刚开始建造的人那样用心,那么百姓到现在仍然受惠,天下还会有把有利的事物丢掉的吗?这也是滕太守担心的原因,所以让我写篇纪念文字给后人。
    滕太守志向大、能力强,在当世很有名。在朝廷急需用兵用人的时候,他曾经被朝廷重用过。但还没有功成名就,就退下来当一州的太守,并没有用他的全部才能,只是稍稍发挥,凭修这个堤来惠及百姓。他深思熟虑,不用花太多的力气而收到成倍的功效,这种做事的行为可以作为后世人仿效的法则,这是我第一个该写此记的理由。不只是想着为当时的人赞誉,而是考虑到让千秋万代获利,并且告诉后代不要把(它)废弃,这是我第二个该写此记的理由。岳阳的百姓与洞庭湖中往来的人们,都想为滕太守记下这个功劳,这是我第三个该写此记的理由。因为有这三个该写的理由而不能不写,于是就写下了此篇文字。
    庆历六年某月某日记。
    2
    1、①【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实词含义,考点在于联系上下文。“秦伯使辞焉”,秦伯派遣使者推辞。
    ②【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实词含义,难点在于补出主语。“七日七夜不绝声,厚矣”,七天七夜哭声不断,(感情)深厚。
    2、【答案】B
    【解析】A选项:介词,趁着;副词,等到。B选项:均为介词,为(之)。C选项:介词,凭借;动词,认为。D选项:连词,表顺承;连词,表修饰。
    3、【答案】吴为无道/行封豕长蛇/蚕食天下/从上国//始于楚/寡君失社稷/越在草莽/使下臣告急曰
    【解析】“//”为可断可不断处。
    4、【答案】然而赏赐是用来劝勉善行的,拒绝赏赐也不是恒常的法则。
    【解析】翻译重点:“所以”,用来……的;“劝”,劝勉、勉励;“非常”,古今异义,不是恒常的。
    5、①【答案】《诗经》
    【解析】本题考查基本的文学常识。
    ②【答案】与战友同仇敌忾;表明秦楚为盟友、共同击吴的立场,及出兵救楚的决心。
    【解析】“与子同袍”“与子同仇”“与子偕行”表明战友之谊与同仇敌忾的决心。
    6、【答案】
    相同点:均独自面见秦伯,陈述利害;均从秦的利益出发,讲述道理。不同点:烛之武主要是晓之以理,讲不出兵对秦的好处,出兵对秦的坏处;申包胥先晓之以理,再动之以情,立墙庭哭,绝食七日,最终打动秦伯出兵救楚。
    【解析】本题考查课内外的对比阅读能力。答题注意思路清楚,根据分值答题。
    7、【答案】
    材料①中,郑伯请烛之武说秦伯时,烛之武虽最终以国事为重,答应请求。但是在过程仍因曾不被重用,而有所不满,产生推脱之辞。相比之下,申包胥主动赴秦乞师,则是完全不顾个人得失、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忠心之举。
    材料②中,曾子的“忠”指为人做事要尽心竭力地为对方考虑。申包胥在国家存亡之际,尽心竭力为国家考虑,不待楚王命令到达,而独自赴秦乞师,是一种“尽己”的表现。
    综上所述,本句“忠”的含义是:不顾个人得失、以国家利益为重,尽心竭力为国家做事。
    【解析】结合材料内容,分别写出两则材料中“忠”的含义,并写出申包胥与两则材料相关的“忠”的体现,最后总结文章中本句“忠”的含义。答此题时,注意结合文本,言之成理,思路清晰。
    【参考译文】
    申包胥是楚国人。吴国在柏举大败楚军,就攻入郢都,楚昭王逃亡到随国,申包胥不等接受楚王命令就奔赴秦国请求出兵(援助),说,“吴国做出不合道义的事,行为就像大猪长蛇一样(贪婪残暴),像蚕(吃桑叶一样)吞食天下,对中原国家用兵,首先从楚国开始(攻打)。敝国国君失去了国家,流亡在草野之中,派遣臣下来报告急难说:‘吴国是夷狄之国,夷狄的欲求是没有满足的,灭亡了楚国,那它的西边就和您的国家接壤,如果(吴国)与您接境为邻,那就是大王边境上的心腹大患。趁吴国形势未稳,大王一定要想办法图谋。如果能仰仗大王的威风,保存并安抚楚国,楚国将世世代代侍奉大王。’”
    秦伯派人推辞,说:“我们大王知道您的要求了,您还是到宾馆(休息),我们将商议此事并告诉您(结果)。申包胥答道:“敝国国君流亡在草野之中,没有获得一个休息的地方,我怎么敢去安歇?”靠着宫廷的墙壁站立着哭泣,哭声日夜不断,水浆也不喝一口,(这样哭了)七天七夜。秦哀公为他吟诵了《无衣》这首诗,说军队现在就出发。申包胥磕了九个头才坐下,秦哀公说:“楚国有这样的臣子还亡了国,我没有像这样的臣子,我灭亡的日子没有几天了。”于是就发兵援救楚国。
    申包胥带领秦军到达楚国。秦国大夫子满、子虎率领五百辆兵车,子满说:“我们不了解吴国的战术。”让楚国部队先跟吴国部队作战,然后与楚军会合,大败吴军。
    吴国退兵后,楚昭王收复了国家,奖励就从申包胥开始。申包胥说:“辅佐君王安定国家,不是为了自己;拯救急难铲除祸害,不是为了名声;功成了就接受奖赏,这是出卖自己的勇力。国君已经得到安定,又还追求什么呢?”就逃避赏赐,一辈子也不露面。
    君子说:“申先生不等接受楚王命令就奔赴秦国,这是忠心;七天七夜哭声不断,这是(对国家)感情深厚;不接受赏赐,这是不夸耀(功劳)。但赏赐是用来勉励善行的,拒绝赏赐,也不是经常可以用的法则。
    3
    1、B(显:表面)
    2、D(见:助词,表被动;A以:介词,用;连词,因;B而: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顺接;C因:连词,表承接;介词,依据、凭借)
    3、D(正确的理解是:所以被君主宠爱时,才智就显得恰当而更受亲近)
    4、①这家富人认为儿子很聪明,却对邻居老人起了疑心。
    ②游说进言的人能不触动君主的逆鳞,就差不多(成功)了。
    5、关其思和邻人之父
    6、【相关启示、观点】:
    郑武公伐胡:进言者要考虑自己的地位和处境,不要触及听者所刻意隐匿之事。
    智子疑邻:进言者要考虑自己的身份,要注意自己和听者关系的远近。
    弥子瑕失宠:进言者要注意听者的主观爱憎,以及这种爱憎的前后变化。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大凡进说的困难:在于了解进说对象的心理,以便使自己的说法适合他。进说对象想要追求美名的,却用厚利去说服他,就会显得节操低下而得到卑贱待遇,必然受到抛弃和疏远。进说对象想要追求厚利的,却用美名去说服他,就会显得没有心计而又脱离实际,必定不会被接受。进说对象暗地追求厚利而表面追求美名的,用美名向他进说,他就会表面上接受而实际上疏远进说者;用厚利向他进说,他就会暗地采纳进说者的主张而表面上抛弃了他。这是不能不明察的。
    事情因保密而成功,谈话因泄密而失败。未必进说者本人泄露了机密,而是谈话中触及到君主心中隐匿的事,如此就会身遭危险。
    从前郑武公想讨伐胡国,故意先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胡国君主来使他快乐。然后问群臣:“我想用兵,哪个国家可以讨伐?”大夫关其思回答说:“胡国可以讨伐。”武公发怒而杀了他,说:“胡国是兄弟国家,你说讨伐它,是何道理?”胡国君主听说了,认为郑国和自己友好,于是不再防备郑国。郑国偷袭了胡国,攻占了它。
    宋国有个富人,下雨把墙淋塌了,他儿子说:“不修的话,必将有盗贼来偷。”邻居的老人也这么说。到了晚上,果然有大量财物被窃。这家富人认为儿子很聪明,却对邻居老人起了疑心。
    关其思和这位老人说的话都恰当,而重的被杀,轻的被怀疑;那么,不是了解情况有困难,而是处理所了解的情况很困难。这是不可不明察的。
    从前弥子瑕曾受到卫国国君的宠信。卫国法令规定,私自驾驭国君车子的,论罪要处以刖刑。弥子瑕母亲病了,有人抄近路连夜通知弥子瑕,弥子瑕假托君命驾驭君车而出。卫君听说后,却认为他德行好,说:“真孝顺啊!为了母亲的缘故,忘了自己会犯刖罪。”另一天,他和卫君在果园游览,吃桃子觉得甜,没有吃完,就把剩下的半个给卫君吃。卫君说:“多么爱我啊!不顾自己口味来给我吃。”等到弥子瑕色衰爱弛时,得罪了卫君,卫君说:“这人原本就曾假托君命私自驾驭我的车子,又曾经把吃剩的桃子给我吃。”所以,虽然弥子瑕的行为和当初并没两样,但先前称贤、后来获罪的原因,是卫君的爱憎有了变化。所以被君主宠爱时,才智就显得恰当而更受亲近;被君主憎恶时,才智就显得不恰当,遭到谴责而更被疏远。所以谏说谈论的人不可不察看君主的爱憎,然后进说。
    龙作为一种动物,驯服时可以戏弄着骑它;但它喉下有一尺来长的逆鳞,假使有人动它的话,就一定会被杀掉。君主也有逆鳞,游说进言的人能不触动君主的逆鳞,就差不多(成功)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4-11-19 10:33 , Processed in 0.074657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