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26|回复: 0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设计与解答

[复制链接]

11万

主题

11万

帖子

3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8765
发表于 2017-12-27 23:23: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不知不觉,2017年就要过去了,北京2018年高考也近了。“比对”题,顾名思义是通过比较对照、核对两者之间的异同,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的试题。为了增加区分度,拉开分数差距,今年的高考题“比对”题的比重加大了,难度增加了。在此,小编特意整理了这份高考语文答题技巧,主要对2017年高考卷中“比对”题的分布及解题方法做一些探究,今天来看看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比对”题的设计与解答。
    高考卷第二大模块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体裁仍然是小说,但实用类文本不再是人物传记,改为新闻材料,而且原来是选做题,在小说和人物传记中任选一篇阅读,为了公平起见,所以在题目设计上题型差不多,难度也不相上下。现在改为必做题,而且在文本材料的选择上区别度大多了,设题的角度和区分度也不同了。所以分而说之。
    (一)小说阅读“比对”题的设计与解答
    小说阅读“比对”题的设计只有一道题,原来是五选二,选出最恰当的两项,现在是四选一,选出不正确的一项,但万变不离其宗,考查角度都是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如何准确解答此题,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1、重点关注传统小说阅读的出题点
    小说有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以塑造人物为核心,不管是中国小说还是外国小说都一样,只不过是在表达技巧的术语表述上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在人物塑造方面的考查,会涉及到小说的主题和人物描写的方法,人物描写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细节描写等,情节一般表达为开头——发展——高潮——结局,有的还有序幕和尾声。环境描写中多考查自然环境(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有①渲染了气氛,烘托情感;②交代时间、地点或社会背景;③揭示人物身份、地位、性格;
    ④暗示人物的命运;⑤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⑥有线索、象征、暗示作用;⑦起对比烘托或比衬作用;⑧揭示或者深化小说主题。
    2、了解外国小说阅读中出现的术语或概念
    阅读外国小说,有些术语或概念也应该有所了解,否则看到了,眼前“一抹黑”。外国小说把小说分为八个基本元素,即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虚构,有的元素与传统小说相同,现挑几个较陌生的术语或概念加以强调:
    ①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全知视角即叙述者超越小说的所有人物和事件,是全知全能的,了解小说的全部细节和所有人物的心理及命运,甚至在叙述过程中加入评论,一般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有限视角即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故事的叙述者往往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采用的是第一人称或者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
    ②“形象大于思想” 小说的主要功能是叙事而不是说理,小说通过形象将“理”蕴涵其中,忌讳“主题鲜明”。小说通过客观描绘、隐喻、象征暗示出主题,因此主题就有多种可能,具有多样性。
    ③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扁平人物是类型人物或漫画人物,如《变色龙》里的奥楚蔑洛夫。圆形人物性格较为复杂,往往都是多义与多变的人物。比如美国小说《飘》里的斯佳丽。
    ④摇摆和突转小说常常通过语言描写、环境描写、其他情节、人物性格及主题的摇摆(插入)来改变节奏,使情节迂回曲折,人物形象丰满,主题深刻等,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和契诃夫的《变色龙》故事不是一下子讲完而是在摇摆中进行。突转指的是情节(经常是结尾)的出乎意料又要在情理之中,它可以加强故事性,让人有美的享受。欧·亨利的小说是这方面的典范。
    ⑤“延迟”手法指的是作者在情节运行时着意安排的技巧,其目的就是避免平铺直叙,使文章曲折有致,摇曳多姿。如《牲畜林》。
    3、把握小说阅读考查的误项设计和“比对”点
    虽然小说阅读考查的误项设计与论述类阅读有所不同,但还是异中有同,多有类似的。不管考查的形式过去是五选二,现在是四选一,考点还是相同的。误项类型大体上可归纳为:①弄错概念或术语;②范围大小失当(特别注意“全”“都”一类的词);③主题不对或故意拔高;④用词不准确或失当;⑤有意弄错写作手法等。
    解答此题,首先应根据小说的三要素把握小说的故事梗概,比如有哪些人物,主人公是谁;主要情节是什么,写了谁干什么事,体现了人物什么特点,表现了什么主旨;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使用了哪些手法,是正面描写还是侧面等。再看选项中是否涉及这些方面,如果有,就应该到原文中找到“比对”区间,看是否有这种手法,以及对这些描写手法的分析是否有问题;有无环境描写,环境描写又什么作用,对作用的表述有没有错误。这些都需要通过“比对”原文,认真对照分析,才能准确无误地做出判断。
    2017年高考全国Ⅰ卷小说阅读《天嚣》(原文略)第4题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答案为B,表述为“被困队员身陷绝境却调动起所有能量开门救助敲门人,送瓜人在被困队员生死关头奇迹般的出现,这都说明生命奇迹无法解释。”问题出在最后一句“这都说明生命奇迹无法解释”,曲解了原文的意思。“都”字过于绝对。
    2016年高考全国Ⅱ卷小说阅读《战争》是一篇外国小说。设题为“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选出最恰当的两项”,答案是DC,错误的三项考查重点及错误点分别是:A项考查小说开头的作用,同时也考查小说中第一人称的作用。小说中的“我”一般是线索人物,用“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串起故事情节,同时增加故事的真实性,一般不是作者。这考的是常识问题。B项是分析小说的语言技巧。E项是考查小说的主旨,本文应是揭示战争的残酷,并非是“表现民众的必胜信念”,有故意拔高主题之嫌。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比对”题的设计与解答
    今年的实用类文本阅读材料的选择完全出乎人们的意料,过去的几年都是人物传记,记叙优秀人物的生平事迹、功业成就、精神风貌等。而今年变成了非连贯新闻材料阅读,而且是图标类、新闻类、专著类三种问题夹杂,此类文本是一个创新,前所未有。这种题让考生一脸懵,战战兢兢。其实冷静下来看,它和今年的论述类阅读有些相似之处,只是材料的性质变了。第7、8两道题在设题和误项点的设计上是大同小异,不谋而合的。新闻材料也主要考查学生分辨、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只有第9题是简答题,考查学生筛选、分析、概括能力。
    2017年全国Ⅰ卷实用类文本阅读(原文略)第7题,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答案为B。问题出在主次颠倒,曲解文意。原文的表述为“节目制作以社会招标、联合制作、购买作为主要方式,并辅以自制精品”,主辅不分,转移话题,干扰考生。第8题为五选二的多选题,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选正确的两项,答案是BC,不正确的三项问题分别是:A、原文“央视纪录频道在内容编排上进行了详细的规划”,“以期达到规模化的播出效应”。“同时以主题化、系列化和播出季的方式,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和美誉度”。选项中把“方式”当成了目标,乱调乱凑,重组词句,似是而非,糊弄考生。D、由图表可知,55岁以上人群及“大学及以上”学历关注度下降,所以集中度的比值不可能“不断的攀升”。模糊范围,混淆关系。E、更是于文无据,无中生有。
    可见,解答此类题无须被表象吓倒,不管阅读的材料在实用类的前提下怎么变,只要你凝神静气,读完全文。然后做题时分三步走:1、根据题干,找到答题区间;2、依着选项,认真“比对”原文;3、验证错误点是否与“干扰项”匹配。做到不模模糊糊,不似是而非,那么,你就胜券在握,不会丢分,这两道题可有8分的比重啊!
    以上是今天北京文都中小学分享给同学们的高考语文答题技巧,希望对同学们有些帮助吧。最后,提前祝各位同学在北京2018年高考中金榜题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2-9 06:40 , Processed in 0.071528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