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91|回复: 3

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2004—2005学年度高三语文试卷

[复制链接]

11万

主题

11万

帖子

3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8765
发表于 2016-7-4 22:16: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选择题(39分,每题3分)
1.下列字词读音全对的一组是(    )
A.逦(yǐ)      濯(nào)      者(rǎng)      命途多(chuǎn)
B.猿(náo)     钟(xìn)      颜 (qiǎng)    裙飞扬(jué)
C.峥(róng)    道(zhàn)     自(jǐng)      妃媵嫱(pín)
D.倜(tǎng)    草(chuàng)   脚(bìng)      未雨绸(móu)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疏浚     利令智昏     渲染    仗义执言   
B.裨益     融汇贯通     取缔    变幻莫测
C.忤逆     矫揉造作     惦量    轻歌曼舞
D.安详     毛骨耸然     璀璨    拭目以待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李局长认真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多次修改自己的方案,真是从善如流。
B.17年的卧薪尝胆,2003年中国女排终以11战全胜的成绩夺回世界杯赛冠军的称号。
C.1998年初,国联足联秘书长布拉特宣布参加国际足联主席的竞选,欧洲足联主席约翰松也积极参与竞选,一时间国际足联主席一职炙手可热。
D.也许是大家都知道巴金老人对玫瑰情有独钟,一束束象征热情与朝气的红玫瑰将冬日里巴金的病房装点得春意盎然。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
A.虽董之以严刑              董:监督   
当神器之重                当:主持、掌管
B.此惟救死而恐不赡          赡:赡养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道:风尚
C.简能而任之                简:选拔
   而公子亲数存之            存:慰问、看望
D.天下莫不与也              与:归附、跟随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见:被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
A.彼恶知之                    恶:怎么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爱:吝啬
B.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乃:却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因:经由、通过
C.今夫天下之人牧              人牧:国君
   重为乡党所笑                重:更加
D.引赵使者蔺相如              引:延请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短:揭短处
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
B.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C.臣修身洁行数十年
D.意气勤勤恳恳
7.下列加点词语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使人听此凋朱颜        ②独乐乐,与人乐乐      ③欲辟土地,朝秦楚   
④舍相如广成传舍        ⑤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杀晋鄙     ⑥皆谦而礼交之   
⑦宁许以负秦曲   ⑧且庸人尚羞之     ⑨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     ⑩北救赵而西却秦
A.①⑦⑨/②③④⑤/⑥⑩/⑧     B.①③⑦⑨/②④/⑤⑥⑩/⑧
C.①⑦⑨/②③④/⑤⑥⑩/⑧     D.①③⑦⑨/②④⑤/⑥⑩/⑧
8.下列句子中不全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A.禾生陇亩无东西        直好世俗之乐乎
B.盖亦反其本矣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C.召有司案图            屈平既绌  
D.离骚者,犹离忧也      及罪至罔加
9.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相同的一句是(    )
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B.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C.拜送书于庭                     D.百姓之不见保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0-13题
桑怿,开封雍丘人。举进士,再不中,去游汝颍间,得龙城废田数顷,退而力耕。岁凶,汝旁诸县多盗。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因召里中少年,戒曰:"盗不可为也!吾在此,不汝容也!"少年皆诺。里老父子死未敛,盗夜脱其衣。里老父怯,无他子,不敢告县,裸其尸,不能葬。怿闻而悲之,然疑少年王生者。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明日遇之,问曰:"尔诺我不为盗矣,今又盗里父子尸者,非尔邪?"少年色动,即推仆地缚之。授郏城尉。天圣中,移渑池尉。岁余,改授永安县巡检。枢密吏谓曰:"与我银,为君致阁职"。怿曰:"用赂得官,非我欲,况贫无银!有,固不可也。"吏怒。怿不甚知书,然其所为皆合道理,多此类。始居雍丘,遭大水,有粟二廪,将以舟载之,见民走避溺者,遂弃其粟,以舟载之。见民荒岁,聚其里人饲之,粟尽乃止。怿善剑及铁简,力过数人,而有谋略。遇人常畏,若不自足。其为人不甚长大,亦自修为威仪,言语如不出其口。卒然遇人,不知其健且勇也。庐陵欧阳修曰:"勇力,人所有,而能知用其勇者少矣。若怿,可谓义勇之士。其学问不深而能者,盖天性也。余固喜传人事,尤爱司马迁善传,而其所书皆伟烈奇节士,喜读之,欲学其作,而怪今人如迁所书者何少也!乃疑迁特雄文善壮其说,而古人未必然也。及得桑怿事,乃知古之人有然焉,迁书不诬也,知今人固有而但不尽知也。  (《欧阳文忠公集·桑怿传》)
10.对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岁凶,汝旁诸县多盗。                        凶:不吉利
B.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                白:禀告
C.戒曰:"……不汝容也!"少年皆诺。            诺:答应
D.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              箧:小箱子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得龙城废田数顷,退而力耕。       尽心力而为之,必有后灾
B.因召里中少年,戒曰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C.与我银,为君致阁职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D.遂弃其粟,以舟载之。              以此知之,故欲往
1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桑怿仗义助人的一组是 (     )         
①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      ②探其箧,不使之知觉。
③少年色动,即推仆地缚之。          ④用赂得官,非我欲,况贫无银!
⑤见民走避溺者,遂弃其粟,以舟载之。⑥聚其里人饲之,粟尽乃止。
A.①③⑤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⑥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桑怿有武力有谋略,为保护乡里安全,他主动要求监察奸民。里父之子被盗尸,他十分同情,在探明情况之后,次日即奋力抓获案犯。
B.桑怿两次举进士均未中,学问不深行事却合乎情理。枢密吏以"致阁职"向他索贿,他义正辞严地表示,即便有钱也绝不靠贿赂得官。
C.桑怿是一名义勇之士,好仗义助人,但外表的柔弱却与内心的刚强形成鲜明对比,他耻于见人,不够自信,又拙于言辞,令人难以置信。
D.欧阳修高度评价了桑怿,认为他是少数几个懂得应当将勇力用于何处的人,值得广为传颂,并把他视同为司马迁笔下的伟烈奇节士。
第Ⅱ卷
三、(18分)
14.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乃疑迁特雄文善壮其说,而古人未必然也。及得桑怿事,乃知古之人有然焉,迁书不诬也,知今人固有而但不尽知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372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178
发表于 2016-7-4 22:28:23 | 显示全部楼层
15.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江城子    五代·欧阳炯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注]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上山上。
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1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1]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2]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注释:[1]:今安徽省宣城县。谢眺楼:又称谢公楼,也称北楼。校书:官名,校书郎的简称。云:李云。[2]蓬莱:指东汉时藏书的东观。建安骨,指汉献帝建安年间,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的作品风格刚健清新,被后世称为"建安风骨"。
(1)这首诗通过在谢眺楼与李云饯别的描写,抒发了诗人                     的苦闷,也流露出了                    的思想。诗歌开头采用的是                     的抒情方式,将自己心中的"弃我""乱我"的郁结畅快地表现出来,这恰恰体现了李白诗歌的豪迈奔放浪漫主义特色。(3分)
(2)"长风万里送秋雁"这样一幅大自然的壮丽景象为什么会激起作者"对此可以酣高楼"的兴致?联系整首诗歌以及李白的生平际遇,谈谈你的理解。(3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18分)
                                   草堂·诗魂
     细雨蒙蒙,落叶飘飘。
     当我来时,又是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季节。老天像有意在营造一份思古幽情,像有意让人来品味一种人生意蕴--文章憎命达!
     茅屋而草堂,草堂而杜甫草堂,这绝代诗圣生命的一大栖息处,这和着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个伟大灵魂沉吟的处所--杜甫草堂,早已成了成都的杜甫草堂公园。草堂公园由大廨、诗史堂、工部祠和柴门等景观组成,给成都人一个清幽的休息场所,也给远方慕名而来的游客以精神的慰藉。设施是对过往的纪念,也是对现在的经营。只是草堂,作为一个诗人艺术生命的凝结处,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作为一段历史的观象台,太有特点了,情绪也太浓重了。"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读清人顾复初的"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盘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那副对联,更让人嘘唏不已。草堂的文化意义与杜甫在世时命运的反差也太大了。然而,又让人坚信只要确实灿烂过,也就注定会占有辉煌。
     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细雨迷蒙,黄叶铺地!草堂,草堂,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从开元到天宝,《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这些是不必说的。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了然杜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
     中华传统,士人总有一份天下之志、用世之心,更何况出身于奉儒守官世家的杜甫!杜甫曾抒写人生抱负:"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希望一出山就占据要津,而且充满理想色彩--要让君王赶上传说中的尧舜,要使全国民风淳朴敦厚。志莫大焉!然而,命运总是跟人开玩笑,历史也总在捉弄志士仁人。由开元而天宝,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唐王朝也已今非昔比,贤能之人想说什么做什么都已不可能了。这是国家的不幸,时代的不幸,也注定了杜甫一生宏图大志的落空。肃宗即位后,杜甫表面上拥有一官半职,比如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工部员外郎,而实际上却难有作为,薪俸也不足以养家。离开中原后,其行迹大略是同谷-锦城一夔州一潭州,同时他的生命也如一片黄叶飘到了尽头。
     可是,他的诗作却从此更加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映现出一代河山的风云、生灵的状貌。它们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杜甫的命运就这样确定了,杜甫的历史角色及其创作成就也就这样确定了。这时我们再吟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就会发现,个人的遭际,在诗圣眼中已不算什么了,此时他所想的只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苦寒到此已极矣,而忧患、仁慈至此亦已极矣!杜甫之胸怀,杜甫之心地足以光照日月!"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或者说经邦济世,要的不就是这种德与才么?但是,风雨飘摇中的唐王朝抛弃了杜甫,而历史却于风雨飘摇中造就了另一个杜甫。这究竟是杜甫的不幸,还是杜甫的幸运呢?历史总是把一份生命的朴素,让人咀嚼得百味丛生。
流连一番,天色已晚,该走了。细雨依然。
17.从文中看,"草堂的文化意义"指的是什么?(不超过30个字)(4分)
答:                                                                                                                                                      
18.从文章第四段看,"草堂在诉说什么呢?"请根据文意概括回答。(4分)
答:                                                                              
19.(6分)
(1)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
答:                                                                              
(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答:                                                                                                                                                     
20.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4分)
A.文章通过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鲜明地揭示了杜甫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不顾个人生活的苦寒,关注国事,心忧苍生的伟大胸怀。
B.作者借用顾复初的对联抒发参观杜甫草堂的感慨,择取杜甫著名诗句阐述诗人的理想与情怀,引用贴切,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C.围绕"文章憎命达"这一中心,文章深入探讨了伟大诗人杜甫《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以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诗的历史意义。
D.文章以写景和交代游踪开始,接着点明主旨,然后分别从草堂引发的观感、杜甫人生艺术道路两个方面展开叙述,最后以写景和交代游踪作结,结构完整,中心突出。
E.文章用"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形容杜甫诗歌波澜壮阔、想像奇特的浪漫色彩,用"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形容杜甫诗歌超越时空的现实意义。
五、(15分)
21.下面一段文字中,介绍了"古代史分期"的主要学说及其代表人物,请用一句话加以概括。(不超过50个字)(3分)
      中国何时进入封建社会,争论了几十年。中国历史博物馆落成时,"中国通史陈列"按照从战国时期进入封建社会的观点布展。在这个问题上,范文澜、翦伯赞表现出豁达的态度,对扩大这一学说的知名度起了很大的作用。翦伯赞在撰写《中国史纲要》教材时,曾有过犹豫和为难,甚至准备采用郭沫若的学说,以使教材表述与"中国通史陈列"体系相一致。后来,上级部门鼓励翦伯赞按照他们素所主张的观点来写,于是中国从西周时期进入封建社会的学说写进了教材。但尚钺的学说一直不受重视,曾遭重点批判。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一位权威学者仍将"魏晋封建论"与其他两论并列,实属难能可贵。
                                                                                        
22.按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5分)
(1)根据语意仿写。要求比喻恰当,句式相近。
    我向往一种生活状态,叫做--安详,安详就像夕阳下散步的老人,任云卷云舒;我也憧憬另一种生活状态,叫做--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请为图书馆的对联补拟下联。
  上联:学问藏今古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3.默写(7分,每题1分,错漏1字本题不得分)
(1)牵衣顿足拦道哭,                        
(2)盘飧市远无兼味,                        
(3)连峰去天不盈尺,                        
(4)岁暮阴阳催短景,                          
(5)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6)屈平之作《离骚》,                          
(7)                      ,而后人哀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六、作文(60分)
     以"家园"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作文,题目自拟,文体自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372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178
发表于 2016-7-4 23:07:48 | 显示全部楼层
高三年语文答案卷
题号 第Ⅰ卷 第Ⅱ卷 总分
第Ⅱ卷
请在各题目答题区域内作答(只填答案),超出黑色边框的答案无效。
三、(18分)14.                                                                                        
15.                                                                                        
16.(1)抒发了诗人                             的苦闷,也流露出了                                                         的思想。诗歌开头采用的是                   的抒情方式。
(2)                                                                                        
四、(18分)  
17.                 
18.                 
19.(1)                                                                                        
(2)                                                                                        
20.(     )(      )
五、(15分)
21.                                                                                        
22.(1)……,叫做--                                                                                           
(2)                                                                                        
23.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382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208
发表于 2016-7-4 23:36:59 | 显示全部楼层
参考答案
1-5  CACBD           6-9  CDAB            10-13   ADBC(每题3分)
14.译文:于是怀疑司马迁只是文笔雄健,在叙事中善于渲染,而古人不一定就是这样。等到了解到桑怿的事迹,才知道古时的人也有这样的情况,司马迁的书并没有说假话,知道今人中本来就有,只是未能全都知晓。(6分)
15."水无情"明写落日余辉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返。"空有"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
     解析:回答本题应该好题干"这首词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本词怀古咏史,首先弄清史实,明确本词写的是六朝故事。其次体会意图,领悟感情,"水无情"实写落日长江的景色,但无情的不是江水,而是历史长河,而六朝帝王之所以被历史淘汰,正是因为他们荒淫无道,作者的激愤之情通过无情一词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怀古是为了讽今,六朝的月又照到今人身上,"空有"一词道出了作者恐今人重蹈覆辙的担忧。
16. (1)怀才不遇、抑郁难平    消极避世   直抒胸臆(每格1分)
(2)本来诗人有着远大的抱负和崇高的理想,可是现实的污浊和黑暗一再地压抑他,于是,大自然的壮丽景观就成了他寄托思想感情的对象。而今,面对长风万里,秋雁南飞,自己的精神便有了一种难得的爽快。由于诗人又是酒中仙,有如此美景的触发,岂能不畅饮一番?因此,"酣高楼"就成了必然的宣泄方式,可以借此解脱一下自己心中的郁闷,希望达到"借酒浇愁"的目的。(3分)
四、(18分)
17.杜甫艺术生命的凝结处,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一段历史的观象台。 (4分)
18.⑴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  ⑵杜甫的苦寒人生 ⑶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矛盾冲突) (4分)
19.⑴①昔日茅屋与今日杜甫草堂公园的对比 ②杜甫生前困顿落寞与身后巨大声誉的对比 ③杜甫的苦寒人生与辉煌创作成就的对比 ④杜甫的宏图大志与现实遭遇的对比 ⑤杜甫人生低谷与创作高峰的对比 ⑥杜甫不计个人遭际与心忧天下的对比(3分)
⑵通过多方面的对比,层层深入,使"文章憎命达"的内涵更加丰富,内容表现更加集中。 (3分)
20.B D(4分)
五、
21.关于"古代史分期",范文澜、翦伯赞持"西周封建论",郭沫若持"战国封建论",尚钺持"魏晋封建论"。(3分)
22.第(1)题除题目明确要求的比喻恰当、句式相近外,还应注意句意暗含的要求"我也憧憬另一种生活状态",即与安详、云卷云舒相对的,相反的生活,如热烈的、奔放的等等。(3分)
第(2)问是对对联,要求掌握句仗的基本知识,词意,词性、平仄都要对仗工整。(2分)
23、默写(7分,每题1分,错漏1字本题不得分)
(1)牵衣顿足拦道哭, 哭声直上干云霄
(2)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3)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4)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5)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6)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7)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2-2 13:47 , Processed in 0.101575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