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6-7-22 15:00:46
|
显示全部楼层
[url=/collect/20160722/fuwu.html][/url]
|
第四段:
原文: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
翻译:于是张良跑到项羽的军营门口去见樊哙。
讲解:“于是”亦可解释为“在这种情况下”。
鉴赏:项羽虽然暂时没有杀沛公的心思,项庄虽然暂时没有击杀沛公的机会;但是,项伯毕竟年老,项庄毕竟技高,范增毕竟坚毅;只要这场剑舞不停止,只要项伯一个没有“蔽”住,沛公的生命就很危险!但是,大帐中所有的人都不会让这场剑舞停止!项羽为人不够坚毅,范增、项庄决不会半途而废!沛公其实是太危险了!在此情况下,张良跑到项羽的军营门口去见樊哙!从中军大帐到军营门口距离虽然不会太远,却也至少应有三里左右地,毕竟这是四十万大军的军营!我们可以想象:文质彬彬的张良是怎样“至军门”的,当他“见”到樊哙时又怎样的一个形象!亦可想象其忠心及其忠心何来也!
原文: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
翻译:樊哙问道:“今天的事情怎么样了?”
讲解:“何如”就是“如何”,就是疑问副词“怎么样”。
鉴赏:与范增召项伯不同,这里是被找的人先讲话。一先一后,更可见樊哙对沛公的关切。
原文: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翻译:张良说:“非常危急!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心意常常在沛公身上啊!
讲解:“者”为用于时间名词后的助词,不译。本句为“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出处。
鉴赏:可以想见张良在急跑了1500米之后的形象,更可以想见此时他边喘边讲的形象。
原文: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翻译:樊哙说:“这太危急了!我请求进入,和他们拼命!”
讲解:“人教版”原文中句末为句号,这里改为叹号,因为感叹更加符合樊哙的语气。“与之同命”的解释大致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和项庄等人拼命,一是认为和沛公同生共死。这里取第一种,因为,樊哙在谈到沛公时不会用“之”,更因为张良刚刚讲过项庄欲刺杀沛公。
鉴赏:与项庄受计不同,这里是樊哙自己提出的决心。
原文: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翻译:樊哙当即就带着剑拿着盾(要)进入军营大门。
讲解:“即”为副词“当即”;“入”之前一定要加上“要”,因为此时还未进入军营大门。
鉴赏:言方出,计已行!
原文: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翻译:守卫营门的卫士想阻止他不让他进入。
讲解:“止”为阻止,其后省略了宾语“之(樊哙)”。“内”有两种观点,一说为通假,通“纳”,接纳。一说为使动用法,其后亦省略了宾语“之(樊哙)”;这里采取第二种观点,主要是因为卫士没有决定接纳与否的权力,只有阻止任何人进入的义务。
鉴赏:樊哙的行动受到了第一层阻挡。
原文: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
翻译:樊哙侧过自己的盾牌去撞击卫士,卫士(当即)倒地。
讲解:“其”为代词“自己的”,“以”为承接连词。
鉴赏:樊哙之勇猛不仅因为武功,更加上了一种精神的力量!
原文: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翻译:樊哙于是就进入军营,打开帐幕,面向西(直接面对项羽)直直地站立,瞪大了双眼直视着项王,头发向上竖起,眼眶都快要裂开了。
讲解:“披帷”多被译为“揭开帷幕”,太缺乏动作的力度,这里释为“打开帐幕”;“视”意为“直视”;“上”名词作了状语,“向上”;“尽”这里是“将要”的意思。
鉴赏:勇猛加上了愤怒(即使是装出来的),那就是这个样子了!“勇者不惧”,面对项羽,面对范增、项庄等人,樊哙真正做到了无畏、无惧。在此情势下,项庄肯定不再舞剑了!
原文: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翻译:项王手握剑柄跪直了身子说:“你是干什么的?”
讲解:并讲“坐”、“跪”、“跽”等。“坐”的动作是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跟上;“跪”的动作是:单膝或双膝着地,臀部抬起,伸直腰股;“跽”是长跪,长时间双膝着地,上身挺直;又指半跪,单膝着地,上身挺直。
鉴赏:项羽在樊哙的行动面前受到了震撼,由坐而跽,全神贯注,随时准备格斗了。这里可以看到一个擅长格斗的项羽,而不是一个王者项羽。
原文: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翻译:张良说:“这是沛公的参乘樊哙。”
讲解:判断句式,主语“此”省略。
鉴赏:是张良在说话吗?张良是怎样紧跟着樊哙又赶回大帐的?他跑得回来吗?他跑得了那么快吗?他真的回来了!他还说话了!他在最需要他说话的时候说话了!他一句话中说了三个虚词,似乎还是那么文质彬彬!可是,他说的那句话没有了主语!--他也累哟!谁能急跑三公里还不累的呢?
原文: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
翻译:项王说:“真是壮士!--赐给他一杯酒。”于是就有人给他一大杯酒。
讲解:“之”代樊哙,是“赐”这一动词的宾语之一;“则”为承接连词“那么”,“与”的前面省略了主语“某人”,后面省略了一个宾语“樊哙”;“斗卮”为“大杯子”。
鉴赏:项王居然夸赞了闯帐当死的樊哙!还赐给他酒!是项王喝醉了酒,不知是非了吗?恐怕不是。恐怕应该是项王对为主而忘死的樊哙表示真心的赞美吧!恐怕是他对“义气”的尊重超过了对“法令”的尊重了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