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11|回复: 0

【高中语文知识点】古诗鉴赏应试诀窍

[复制链接]

6609

主题

6609

帖子

410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100
发表于 2016-7-22 19:31: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掌握应试诀窍 古诗鉴赏不难
  就文学作品而言,鉴赏是一种高境界的阅读;古诗鉴赏更是需要比较丰富的生活阅历和文化积淀。比如屈原说自己“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首先,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你根本就不知道它说的是什么;再者,即使大致了解了它的字面含义,也未必清楚作者干嘛要大张旗鼓地“吹嘘”自己的生辰八字。再比如,曾经作为高考古诗鉴赏题目出现的杜甫的《江村》,有一联“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做钓钩。”如果只是看到本诗的口语化的语言特点,真的不能算是 “古诗鉴赏”。它确实很口语,几乎不用“翻译”:“自己那也许根本目不识丁老伴儿在一张纸上仔细、专注的画着什么——哈,原来是为我绘制棋盘;年幼的儿子好像是在用什么东西敲打一根针——哦,他是想为我(也许是为他自己)做个鱼钩!”可真正的鉴赏是要弄清楚老杜在这里写这玩意儿干什么。是表现一种闲适的生活?还不到位——是一种窘迫的“闲适”,而“窘迫中的闲适”则暗示了这是一种“习以为常的窘迫”!……我以为这是欣赏,可问题在于,高考考场上会有这样的 “闲适”,让我们很奢侈的“糟蹋”时间与思绪吗?明白了这一点,“应试古诗鉴赏”就解决了一半的问题:真正的古诗鉴赏很可怕,考试时的古诗鉴赏不是真正的鉴赏,所以,考试时的古诗鉴赏不可怕!很多事情,包括语文考试,阻碍我们取得成功的不是问题本身的困难,而是我们因信心缺失而产生的惧怕,惧怕的原因又是我们对问题的本质及其表象缺乏必要的、规律性的认识。好了!我们来解决另一半问题!
  既然不考真正的鉴赏,高考古诗考什么?考试说明很明确地给出了答案:词句的理解,中心的概括,观点的分析,内容、态度的评价,形象、意境、语言、技巧的鉴赏。这可以看作是问题的本质,那其表象又是怎样的呢?我们罗列几个例子。
  例一:
  07天津卷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黄氏延绿轩 [明]高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注]湿。
  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注]芜,丛生的草。
  (1)“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2)“一时放春入”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答案】(1)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的茂盛;富有韵律感,增强表达效果。(2)表现了春光浓重,扑面而来,以及作者的欣喜之情。
  考查点,词、句的浅层次理解。(1)题只要了解叠词运用的一般常识,就能写出“;”后的“标答”;了解了季节,明确了叠词的修饰对象,就能写出 “;”前的答案。(2)表面很唬人,什么表现啊,情景啊,其实只要明确一个修辞“比拟”,知道“放”可以理解成“使什么解脱约束,而这个什么又有不被约束的欲望”,然后,把这意思放到句子当中去翻译就基本完成任务了。
  例二:
  09年福建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江行 [宋]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①声。
  〔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诗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
  【答案】诗人离家日久,思乡情切,厌倦了长期的漂泊生活,所以听到棹歌声便心生厌倦。
  考查点,语句的浅层次理解。从整首诗来看,景色凄冷空旷,已经暗示情感倾向,“离家”的交代更是使我们明白船对家来说是渐行渐远,因而作者那种离家日久、思家情切的情感就通过“厌听棹歌声”明确地表现出来了——棹歌一起,船又前行,离家更远,乡情更烈。这样的理解稍加组织,也就成了“答案”。
  很多人挺害怕那种“一词冠全篇”的题目,其实只要你仔细揣摩命题人的意图,来个“顺情说话”,就能达到其要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10-26 13:54 , Processed in 0.043003 second(s), 14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