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6-7-22 20:16:59
|
显示全部楼层
[突破策略]
解答文言虚词题可以运用如下技巧:
1.借助例句,通过比较来辨析词义
近几年来,文言虚词题考查的主要形式是把文言选段中包含某文言虚词的句子,与课文中含有同样文言虚词的句子进行比较,辨析异同。这其实是典型的考查知识迁移能力的题目。考生解题时,应准确回忆所学课文中的文言虚词词义,并联想这个文言虚词在其他课文中的词义,然后把文段中的文言虚词与之进行比较,分析异同,从而作出准确判断。
例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鲁定公问于颜回日
勾践说于国人日
B.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
吾妻之羡我者,私我也
C.善则善矣
此则寡人之罪也
D.舜不穷其民力
樊哙侧其盾一撞
“勾践说于国人曰”“此则寡人之罪也”这两句选自《勾践灭吴》,“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樊哙侧其盾一撞”选自《鸿门宴》,都是高中所学重点文言文。
A项的“于”都是介词“向”的意思;B项中的“之”都是用在主谓之间的助词,可不译;D项中的“其”都是代词,译为“他的”。C项前句中的“则”是表示让步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固然,虽然”;后句中的“则”是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正确答案为C。
2.弄清结构,依据用法来辨析词义
不少文言虚词用法灵活。根据语法功能来分析文言虚词的词性和用法,主要是借助对语句的结构分析来弄清文言虚词在句中的用法,看两句中该文言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从而辨析词义。
例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欲以为雍州长史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B.户口逃亡且尽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C.乃谮元忠与戬私议云
勾践既许之。乃致其众而誓之
D.使小人在侧,臣之罪也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解答这道题,可以依据用法来辨析词义。A项后句中的“以为”在句中作谓语,译为动词“认为”;前句中的“以为”如果也译成“认为”,语意就不通顺,因为后面的“雍州长史”是地名和官职名,是名词作宾语,这里的“以为”应该是“以之为”的省略。B项前句中的“且”为副词,相当于“将”“将要”;后句中的“且”是连词,表让步关系,相当于“尚且”。D项前句中的“也”用在句末表示肯定语气:后句中的“也”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C项中的两个“乃”相同,都是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可译为“就”“这才”。正确答案为C。
3.联系语境,根据位置来辨析词义
难以断定某个虚词的用法时,考生不妨根据上下文的语意、语气来体会语感,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加以推断,分清其用法和意义。
例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顷之,拜受为少傅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B.广遂上疏乞骸骨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而死
C.上以其年笃老,皆许之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D今日饮食费且尽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做好这道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B项中的两个“遂”的词义。“遂”既不在考试大纲列举的文言虚词之内,也不在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文言虚词之列,考生平时备考时很有可能忽视。遇到这种情况,考生只有联系“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而死”这个句子在《屈原列传》中的意义来进行推断。此句写的是屈原向渔夫吐露心声之后的悲壮之举,如果理解为“于是、就”,就不能显出这一举动的悲壮。只有理解为“竞、终于”,才与原文意思相符。而前一句中的“遂”可译为“于是、就”,因此“不相同”的项应该是B项。正确答案为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