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96|回复: 0

孩子上艺校就等于“羊入狼口”?!

[复制链接]

11万

主题

11万

帖子

3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8765
发表于 2016-7-23 09:39: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fuwu.html (32.42 KB, 下载次数: 32)

  据《北京晨报》报道 不久前,中央音乐学院一位年近70的知名博导,在财色两方面“潜规则”一位女学生后未能兑现其考博承诺。在这位受害女学生到处告状的情况下,博导无奈之下“声泪俱下”地向中央音乐学院纪检部门主动坦白。该事件经媒体披露后,有关艺术院校“潜规则”的话题再次成为街谈巷议的热点。
  首先,这件事让人们不得不思考:在中央音乐学院这样一所著名大学、在我国音乐界的最高学府里,在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著名学者身上,居然发生了这样为老不尊、“斯文扫地”的奇闻怪事,那么,又有哪一所高校不可能发生这样的事呢?果如是,中国的高校也许就真的已经误入歧途了。
  第二,在我们的著名高校里,居然有邹姓女考生这样的硕士毕业生,博士考试三门功课不及格,但为了能“混”到个博士学位,居然可以“英勇献身”,并且外加十万块钱,只为能“混”过中央音乐学院的博士生考试,以便将来可以“混”个中央音乐学院的博士学位。
  如果说高考是当今中国中国最后一个公平竞技场,那么,高校里的硕士、博士考试就是两个巨大的灰色地带:在这里,“近亲繁殖”现象非常普遍,录取“潜规则”也是五花八门。笼罩全国高校的弄虚作假风习,与其说是整个社会“假、大、空”现象在高校的反映,倒不如说是我们的大学带坏了整个社会。因为每年有这么多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走向社会,他们在高校中耳濡目染的不良习气,自然会像病毒一样,被带到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让人担心的是,还有多少像梁教授这样“受贿”的教授,又有多少像邹女生这样“行贿”的学生,他们会在何种程度上“毒化”我们的高校风气,进而“毒化”我们的社会风气。在作家邱华栋的新作《教授》里,某些高等院校里传道解惑的教授在学生眼里是“叫兽”。这个极具贬低含义的新词,还真是那些热衷潜规则并身体力行者最好的身份注解那些正辛苦奋斗在艺术院校门口的学子们,如果最终你虽然能从事艺术工作,但是发不了财,也成不了名,但在报考艺术院校时还要遭到肉体和钱财的“潜规则”,你还想从事艺术工作吗?
  我想,如果一个精神正常,并且真正热爱艺术的人看清这个结果,那么可能会拒绝潜规则,甚至不去报考艺术院校了。之所以现在明知是“火坑”,但是仍然舍命往里跳,重要的一点,就是众多艺术考生幻想自己万一没被“烧死”,就有可能过上大红大紫,日进斗金,美女俊男环绕,拥趸簇拥的超级娱乐明星的日子。而某些艺术院校的掌握招生权力者,也正是看到了这些追逐名利的考生的内心,才会乘机潜规则一把,捞得实惠。
  无论是何种原因,中央音乐学院梁教授毕竟带着巨大的勇气,冒着身败名裂的后果主动说出了他的“潜规则”事件,但事实上是我们广大的民众完全有理由去推理还有多少的类似的“潜规则”仍然在 “潜伏”,放眼娱乐圈,学术圈,政治圈,似乎因为所谓的“潜规则”被曝光者大有人在,被处分者亦不在少数,而可悲的是这种“潜规则”在民间似乎秘而不宣但又知肚明,君不见论坛上有人说怪老教授运气不好,有人说老教授傻不应去主动交待,似乎“潜规则”存在是合理的,被“潜规则”拉下马不过是运气不好,处理不当罢了,更有甚者说被“潜规则”也是一种幸运,毕竟有人连被“潜规则”的机会都没有。
  可见对于“潜规则”我们已经部分地丧失了羞耻感,“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人心的小变动可能就是道德水平的大挪移,这需要我们特别警惕和留意。
  对此我们应该明白“潜规则”的出现既是我们某些领域中无法可依的表现,也是我们某些领域中有法不依的表现,但“潜规则”被戏谑和潜意识接受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我们对待假恶丑时羞耻感的丢失。反思,为何教育界丑事丛生,为何频频出现“如此教授”?老博导是晚节不保还是行为习惯?其背后的必然性存在性,追本溯源就是我国学术界的体制问题,以及相关考试考核标准的设定标准存在漏洞。只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权衡和约束,才能更好的维护教育界的清清白白,才能保持学术的权威和公平公正,才不会出现混乱的考核现象,“潜规则”也会慢慢减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2-10 10:19 , Processed in 0.071438 second(s), 10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