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13|回复: 0

寂寞是“雷”出来的

[复制链接]

11万

主题

11万

帖子

3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8765
发表于 2016-7-23 09:41: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fuwu.html (32.42 KB, 下载次数: 43)

  在刚刚过去的闷热潮湿的夏季里,每每咬牙壮胆穿过“流星雨”时,即便高高举起“避雷针”,心里仍有些隐隐的痛:为何如此高收视的校园青春剧里,却找不到一丝属于我的青葱记忆?
  幸好,这样的困扰在“流星雨”噼里啪啦下完时得到解脱,编剧汪海林出面答疑解惑:这场“流星雨”就是下给90后、80后看的!原来咱在人家眼里根本就是隐形人,谁让你70后的还过来扮嫩凑热闹了!
  不过,看看这样的雷剧也并非完全没有收获,至少知道了贵族学校外加大学预科班的生活居然可以如此丰富多彩——谈情说爱成了主业,赛车耍酷打高尔夫样样在行,学习问题似乎早已跟学校不搭界了。
  这样的学校,我没读过,身边的诸位名牌高材生同事也都没上过,办公室里留美读书的80后实习生也没经历过。这样的电视剧,不知能激发多少观众的共鸣,又能对当下的青春少年起到多少“励志”作用。也难怪,我家那位教师夫人,几乎快得“流星雨”恐惧症了。
  更有意思的是,编剧大人并不讳言对《流星花园》的模仿,还声称这是偶像剧在内地最初的发展方式。奇了怪了,早在十几年前,那部创下收视奇迹的《十六岁的花季》不就已经领了校园青春偶像剧的风气之先了么?像这样真实反映校园生活,又捎带上改革开放后人们的心态及两代人的“代沟”的青春剧,尽管是16岁的“花季”,但仍能老少通吃,牵动了各个年龄层次观众的心。
  有如此珠玉在前,我们的编导怎么会在十几年后还找不到方向,不去深入校园,听听学生家长老师的意见,而是一味寻求“拿来主义”呢?
  再听听编剧说的——“偶像剧有利于广告植入,有大量的高端的消费品可以放进去”——一语道破天机。其实人家最关心的不是真实的校园生活,也不想探讨令人烦恼的青春期问题,最关键的是操练“拿来”的商业操作模式,赚来大把银子才是最关键的。要不然,电视台哪有钱拍戏,编剧们有再好的故事也只能烂在肚子里,空成寂寞高手。这也印证了《十六岁的花季》后这么多年,内地优秀校园偶像剧为何始终处于尴尬的寂寞时光。
  “流星雨”变成“雷阵雨”不怕,关键是在下过“流星雨”后,能否给观众带来一份新的期待——有了收视率、有了大把银子的国产偶像剧,能否走上“自立”之路?能否不靠“打雷”而是共鸣来赢回观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2-3 04:57 , Processed in 0.083107 second(s), 10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