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15|回复: 0

高三物理教学教案:第一课时 力 重力

[复制链接]

11万

主题

11万

帖子

3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8765
发表于 2016-7-24 18:08: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物理教案-第一课时 力 重力
          高中物理第一册教案(新教材)
          第一章 力
          第一课时 力 重力
          ㈠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⒈正确理解力的概念,能分清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⒉知道力的三要素,力的单位和符号,能作力的凰示和力的示意图.
          ⒊知道按力的性质和力的效果对力分类,能正确区别各种实际力的类别.
          ⒋正确理解重力的定义,能确定物体重力的大小,指明重力的方向.
          ⒌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能确定质量分布均匀的规则物体重心的位置,会分析一般物体重心位置与质量分布的关系.
          〖思路方法目标〗
          ⒈分类方法.(力的分类,矢量和标量)
          ⒉等效方法.(重心概念)
          ⒊分析综合方法.(力的概念的深化)
          ㈡教学重点难点点拨
          ⒈力的物质性是各种形式力所具有的共同属性.“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它反映了任何一个力必定和两个物体发生联系,而且这两个物体间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物质性要求我们在认识一个力时,首先要搞清该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没有施力物体(或受力物体)的力是不存在的.
          ⒉力的作用总是要产生一定的效果,它只能从受力物体上体现出来,而且这个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相联系,力的图示能准确地反映某一个力三要素情况.
          ⒊地球周围的物体,总是要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重力,它与该物体所处的环境和运动状态无关
          ⒋物体各部分都受到重力作用.从效果看,这个作用相当于作用于一点.这个点就是整个物体的重力作用点.亦为物体的重心.上述处理方法是“等效思想方法”的应用.用悬挂法找重心,要注意其局限性,它只适用于薄板状物体.
          ㈢教具
          弹簧、弹簧秤、木块、海绵、水盆、不规则的薄板、细线、曲尺…
          ㈣教学过程
          ⒈讨论引入
          师:请阅读p 新教材,共同讨论下述问题:⑴什么是力?⑵在自然界中有哪些力?并举例说明.
          (为了加深对力的认识,分清力的种类,性质.掌握力的表示方法和应用,本章我们将系统学习力的知识)
          ⒉新课内容
          ⑴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① 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 【演示】手和弹簧、水和木块.
          ② 受力是相互的,受力和施力物体同时存在.【演示】线悬挂重物
          师:力是个重要概念,如何表示一个力?
          ⑵力的图示
          ①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力的大小可用弹簧秤测量,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N”;力的方向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方向;力的作用线是沿力的方向的直线)。
          【演示】木块浮于水面
          (要完整反映一个力,必须把力的三要素全部表述清楚,这可用图示法)
          ② 力的图示—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方法
          具体到:先定力的单位标度
          再画出力的指向的方向
          最后标出的箭头、箭尾,均可表示出力的作用点.
          ⑶力的种类(按力的性质和力产生的效果分类)
          ① 性质力—重力、弹力、摩擦力、电磁力…
          ② 效果力—动力、阻力、压力、支持力…(按力的效果命名)
          师:严格分清性质力和效果力是物体受力分析的基础,也是正确解决力学问题的重要环节.下面首先研究重力。
          ⑷重力
          ① 重力就是重量 是由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② 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阅读p 明确两点: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重力G=mg g=9.8N 师:下面研究重力作用点问题
          ⑸重心
          ① 质量均匀分布,形状规则物体重心位置是几何中心。
          ② 一般物体重心位置和物体质量分布有关。【演示】悬挂法可确定薄板和曲尺重心位
          置(重心可在物体上也可在物体外)
          ㈤巩固练习
          组织讨论下列习题(略)
          ㈥作业
          ⒈复习课本内容p­­­1— p5
          ⒉思考课本练习一第⑴题。
          ⒊⑵、⑶、⑷题做在练习本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9-13 12:49 , Processed in 0.055285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