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863|回复: 2

高三生物教学教案:生物的呼吸作用

[复制链接]

11万

主题

11万

帖子

3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8765
发表于 2016-7-25 10:39: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生物的呼吸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使学生了解呼吸作用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有氧呼吸的过程
          3、使学生理解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
          4、使学生理解呼吸作用的意义
          5、使学生理解呼吸作用的本质
          6、使学生理解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这两种生物界最重要的两种生理过程的区别与联系
          二、能力方面
          1、通过分析有氧呼吸的过程,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
          2、通过让学生对比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异同,培养学生列表比较能力和归纳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利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原理,提出使作物增产的措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科学、技术、社会的理解,培养学生关心身边的科学的意识,同时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教材包括、有氧呼吸、无氧呼吸以及呼吸作用的意义等四部分内容。
          1、呼吸作用的概念
          教材中提及的呼吸的概念基本上和初中生物课本中提到的类似,只是更加强调发生的部位在细胞中,氧化的底物不只是葡萄糖,还有糖类、脂类和蛋白质,这部分内容对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呼吸作用原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有氧呼吸
          教材首先指出有氧呼吸是高等动、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主要形式,通常所说的呼吸作用就是指有氧呼吸。
          接着教材给出了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在此基础上结合插图阐述了有氧呼吸全过程的三个阶段、并且指出了各阶段进行的场所:
          第一阶段是葡萄糖脱氢,产生还原性氢、丙酮酸和少量的ATP,这个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进行。
          第二阶段是丙酮酸继续脱氢,同时需要水分子参与反应,产生还原性氢、二氧化碳和少量的ATP,这个阶段在线粒体中进行。
          第三阶段是前两阶段脱下的氢与氧气结合生成水,这一阶段产生了大量的ATP,这个阶段也在线粒体中进行。
          3、无氧呼吸
          教材首先说明生物一般是在无氧条件下能进行无氧呼吸,并分别阐述了高等植物细胞的无氧呼吸及其场所、高等动物细胞的无氧呼吸及其场所。
          然后教材对一些高等植物的某些部分在进行无氧呼吸时也可以产生乳酸又做了补充说明;同时教材还用小号字对有氧呼吸的进化做了简要的介绍。
          教师在这里应补充无氧呼吸与发酵这一组学生易混淆的概念。
          4、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异同
          教材是以图表结合讲述的形式,对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区别进行了比较。
          5、呼吸作用的意义
          教材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呼吸作用的意义,其一,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其二,为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能量;在这里教师有必要对呼吸的意义作适当的补充,如:呼吸作用过程中的中间代谢产物是进行各物质转化的原料;再如有氧呼吸的出现对生物进化速度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等。
          教法建议
          1、引言
          因为呼吸作用在初中生物课上也是重点学习的重要生物学原理之一,所以学生对呼吸作用的最基本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还是有基础的,因此引言可从学生已有的对呼吸的理解作为切入点,教师可设计问题串检测学生对呼吸的理解程度,并把引言和教材中的呼吸作用概念合并在一起进行教学。
          2、有氧呼吸
          (1)让学生比较初中和高中生物学课本所给的有氧呼吸的总反应方程式,在比较中体会有氧呼吸的产物与反应物都需要水这一事实。
          (2)有氧呼吸的过程
          ①有氧呼吸过程程中的物质变化和ATP的产生
          在引导学生讨论以葡萄糖为底物的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时,可采用如下教法:教师一边写化学反应程式,一边让学生配平反应式,同时参看课本图解的方法来进行教学。
          A、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一个分子的葡萄糖分解成两个分子的丙酮酸,同时脱下4个[H];在葡萄糖分解的过程中释放出少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用于合成ATP,产生少量的ATP。
          B、第二阶段: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的基质中,两分子丙酮酸和6个水分子中的氢全部脱下,共脱下20个[H],丙酮酸被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在此过程释放少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用于合成ATP,产生少量的ATP。
          C、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前两阶段脱下的共24个[H]与从外界吸收或叶绿体光合作用产生的6个O2结合成水;在此过程中释放大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用于合成ATP,产生大量的ATP。
          教师可指导学生把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进行表解分析。
          (3)有氧呼吸过程中能量变化
          教师应向学生说明,在有氧呼吸过程中,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1mol的葡萄糖在彻底氧化分解以后,共释放出2870kJ的能量,其中有1161kJ的能量储存在ATP中,其余的能量都有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
          (4)在学生完全清楚了有氧呼吸的三个步骤后,教师应提一些综合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深化对有氧呼吸过程的理解。
          为使学生树立学以致用的观念,同时也是对上节课所学内容的复习,教师还可以提一些利用有氧呼吸原理用于生产实践的相关问题,供学生讨论,同时加深对有氧呼吸的理解。比如教师可设计这样的问题:
          “如果有人向你请教怎么能长期储存农作物种粒、蔬菜或水果,你能利用学过的呼吸作用原理,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建议或措施吗?”
          3、无氧呼吸
          (1)无氧呼吸的概念
          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生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可能会供氧不足?”,这样很自然地有了下一设问:“在缺氧条件下,生物体如何呼吸呢?”从而引入对无氧呼吸的学习。
          教师应向学生解释我们平常所说的呼吸作用实际上指的有氧呼吸,它是在有氧的条件下进行的。无氧呼吸一般是指细胞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成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于高等生物称为无氧呼吸,如果是微生物(如乳酸菌、酵母菌),则习惯上称为发酵。
          (2)无氧呼吸的过程
          教师可采用一边写化学方程式,一边让学生配平反应式的方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高等植物细胞的无氧呼吸过程及其场所、高等动物细胞的无氧呼吸过程及其场所。最后总结无氧呼吸的全过程。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与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完全相同。
          第二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丙酮酸在不同酶的催化下,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转化为乳酸。
          为使学生加深对无氧呼吸的理解,教师可设计一些问题供学生讨论。
          4、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从葡萄糖到丙酮酸这一阶段完全相同,只是从丙酮酸开始它们分别沿不同的途径形成不同的产物。
          教师可引导学生用表解的形式比较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异同。
          教师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讨论话题,以强化对二者联系的理解。如可提问题:
          ①你每天都进行很多运动吧?你是否想过,当你进行不同形式的运动时,你的身体其实采用不同的方式为你供能呢?
          ②病毒进行有氧呼吸还是无氧呼吸?
          5、有氧呼吸与光合作用的异同
          教师可引导学生用表解的形式比较有氧呼吸与光合作用的异同。
          此时教师可为学生提供一些可供讨论的与人类生产实践相联系的话题来分析,以训练其分析问题的能力。如教师可问:
          “你能利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原理,提出在农业生产中提高作物产量的具体措施吗?”
          6、呼吸作用的意义
          教师可从下面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分析呼吸作用的意义
          (1)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2)为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能量;
          (3)呼吸作用过程中的中间代谢产物是进行各物质转化的原料,例如,呼吸作用的中间产物丙酮酸,在酶的作用下可迅速转化为甘油、氨基酸、酶、色素、植物激素等各类物质。可以说,呼吸作用是生物体内各种有机物相互转化的枢纽,它把生物体的糖代谢、脂类代谢、蛋白质代谢等连成了一个整体。
          (4)有氧呼吸的出现对生物进化速度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
          教学设计方案(一)
          【课题】 第七节 生物的呼吸作用
          【教学重点】 有氧呼吸的过程;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呼吸作用的本质;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难点】有氧呼吸过程;无氧呼吸的过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手段】挂图、板图、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引言
          因为呼吸作用在初中生物学课上也是重点学习的重要生物学原理之一,所以学生对呼吸作用的最基本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还是有基础的,因此引言可从学生已有的对呼吸的理解作为切入点,教师可用下面的问题串检测学生对呼吸的理解程度:
          你能写出呼吸作用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吗?
          呼吸作用的最本质的物质变化是什么?
          呼吸作用最本质的能量变化是什么?
          呼吸作用发生在生物体的哪个部位?
          呼吸作用的原料是什么?等等
          因此,可以把引言和教材中的呼吸作用概念合并在一起进行教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320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078
发表于 2016-7-25 10:50:52 | 显示全部楼层

          2、有氧呼吸
          (1)让学生比较初中和高中生物学课本所给的的有氧呼吸的总反应方程式,在比较中体会有氧呼吸的产物与反应物都需要水这一事实。
          (2)有氧呼吸的过程
          ①有氧呼吸过程程中的物质变化和ATP的产生
          在引导学生讨论以葡萄糖为底物的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时,可采用如下教法:教师一边写化学反应程式,一边让学生配平化学反应式,同时参看课本的图解的的方法来进行教学。
          A、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一个分子的葡萄糖分解成两个分子的丙酮酸,同时脱下4个[H];在葡萄糖分解的过程中释放出少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用于合成ATP,产生少量的ATP。
          B、第二阶段: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的基质中,两分子丙酮酸和6个水分子中的氢全部脱下,共脱下20个[H],丙酮被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在此过程释放少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用于合成ATP,产生少量的ATP。
          C、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前两阶段脱下的共24个[H]与从外界吸收或叶绿体光合作用产生的6个O2结合成水;在此过程中释放大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用于合成ATP,产生大量的ATP。
          教师可指导学生把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进行表解分析,如
          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
          场所细胞质基质线粒体线粒体
          反应物葡萄糖丙酮酸和水还原性氢和氧气
          生成物丙酮酸和还原性氢二氧化碳和还原性氢水
          产生ATP数量少量(2)少量(2)大量(4)
          需要ATP数量需要(2)不需要不需要
          氧的关系无关无关有关
          (3)有氧呼吸过程中能量变化
          教师应向学生说明,在有氧呼吸过程中,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1mol的葡萄糖在彻底氧化分解以后,共释放出2870kJ的能量,其中有1161kJ的能量储存在ATP中,其余的能量都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
          (4)在学生完全清楚了有氧呼吸的三个步骤后,教师应提一些综合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深化对有氧呼吸过程的理解:
          ①如:教师应使学生明白有机物在体外氧化(即燃烧)与有机物在体内氧化的化学本质是完全一样的,但其化学反应的历程却是不一样的,为此可提出这样的问题:“有人说葡萄糖在细胞内的氧化就是葡萄糖在体内的“燃烧”过程,你认为这一说法有道理吗?”
          本题涉及到了生物体的另一项极其重要的生理过程,即呼吸作用。首先分析一下葡萄糖在细胞内的这种生理作用为什么可以叫“燃烧”,我们从对下表的分析入手,深入了解一下呼吸作用。
          ②再如:引导学生分析明白有氧呼吸为什么是一个氧化分解过程,教师可提出这样问题:“你能分析一下为什么呼吸作用与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是同一个含义吗?”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实际上是物质得失电子的问题,对于一个有机化学反应,可以有一个较为简单的方法判断是氧化反应还是还原反应,若一个有机化合物去氢或加氧,这个物质就是被氧化了,如果一个有机化合物加氢或去氧,这个物质就是被还原了。教学设计方案
          第二课时
          1、引言
          为使学生树立学以致用的观念,同时又是对上节课所学内容的复习,教 师还可以提一些利用有氧呼吸原理用于人们生产实践相关的问题,供学生讨论,同时加深对有氧呼吸的理解。比如教师可设计这样的问题:
          “如果有人向学生请教怎么能长期储存农作物种粒、蔬菜或水果,学生能利用学过的呼吸作用原理,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建议或措施吗?”
          本题实际是要学生来分析如何控制储存室的环境因素,即贮藏条件。
          农作物种粒、蔬菜或水果都是有生命的,不断地进行着呼吸作用。如果呼吸速率快,会引起有机物的大量消耗,造成储存量减少而且影响品质;呼吸作用放出的水,又会造成储存环境湿度过大;呼吸放出的热量,会使储存环境温度升高;高温、高湿的环境会使储存室中的有害细菌、霉菌大量滋生繁殖,导致作物种子、蔬菜或水果腐烂变质;同时高温、高湿的环境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加快呼吸作用的速率,造成恶性循环。
          因此为了能达到长期储存的目的,人们总是希望储存物的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都减弱一些。大家都知道,呼吸作用是受控状态下对葡萄糖的氧化分解过程,而酶是调控这一过程的关键因素之一,同时酶又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凡能影响呼吸作用过程中酶的各种因素,就必然会影响呼吸作用的速率。
          哪些因素会降低呼吸作用呢?
          其一是储存湿度,即作物种子含水量这个因素。我们知道,当生物体中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例升高时,其代谢速率就会相应增强,因此对作物种子而言,入库前的晾晒是必须的,而且种子含水量要低于一定标准时才准入库。有关部门规定的安全水分标准:在长江下游地区,小麦种子含水量是12.5%以下,稻谷是14.5%以下;广东省,稻谷是13.5%以下,因为南方高温多湿,要求更高一些。实验发现,稻谷等种子含水量超过14.5%时呼吸速率即会骤然上升。
          其二是储存温度因素。酶活性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是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强的,因此降低储存室的温度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其三是氧气浓度。氧气是有氧呼吸的原料,二氧化碳是呼吸作用的产物,根据化学平衡原理,降低反应物浓度或增加产物浓度都会降低呼吸作用的速率。如番茄储存过程中可抽去空气,补充氮气,把氧浓度调节到3-6%左右,这样,番茄可贮藏1个月甚至3个月以上。
          这里有一个问题必须提一提,有的同学认为:把氧气浓度减得越低,呼吸作用速率就越低,这种看法对吗?不完全对,当环境中无氧气时,有些植物细胞可进行无氧呼吸,而氧气的存在可以起到抑制无氧呼吸的作用,因此氧气应调节到一个合适浓度,在这个浓度下,氧气浓度无论对无氧呼吸还是有氧呼吸都可起抑制作用。
          当然,为了长期储存作物种粒、蔬菜或水果,还应注意防治害虫、消毒灭菌、保鲜保质等诸多问题。
          综上,大致归纳出储存环境的三点最基本要求是低温、低湿、低氧。
          2、无氧呼吸
          (1)无氧呼吸的概念
          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生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可能会供氧不足?”,这样很自然地有了下一设问:“在缺氧条件下,生物体如何呼吸呢?”。从而引入对无氧呼吸的学习。
          教师应向学生解释我们平常所说的呼吸作用实际上指的有氧呼吸,它是在有氧的条件下进行的。无氧呼吸一般是指细胞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成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于高等生物称为无氧呼吸,如果是微生物(如乳酸菌、酵母菌),则习惯上称为发酵。细胞内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
          (2)无氧呼吸的过程
          教师可采用一边写化学方程式,一边让学生配平反应式的方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高等植物细胞的无氧呼吸过程及其场所、高等动物细胞的无氧呼吸过程及其场所。
          最后总结无氧呼吸的全过程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与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完全相同。
          第二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丙酮酸在不同酶的催化下,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转化为乳酸。
          对基础较好的班,可适当补充无氧呼吸进化到有氧呼吸的历程:在远古时期,地球的大气中没有氧气,那时微生物的呼吸都是无氧呼吸。随着大气中出现了氧气,细胞内出现了有氧呼吸的酶类,在无氧呼吸的基础上发展出有氧呼吸。由于有氧呼吸比无氧呼吸产生更多的ATP,为生物体提供更多的可做功的自由能,有氧呼吸逐渐成为绝大多数生物的主要呼吸形式。有些生物的无氧呼吸的能力一直保留到现在,使这些生物体或部分器官组织在缺氧条件下仍可提供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这充分体现了在分子水平同样有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现象。
          为使学生加深对无氧呼吸的理解,教师可设计一些问题供学生讨论:
          ①无氧呼吸的产物有酒精或乳酸,其产物的差异由什么决定的?
          ②为什么无氧呼吸释放出的能量比有氧呼吸要少得多?
          在无氧呼吸中,葡萄糖并不是完全的氧化反应,产生酒精和乳酸的过程中还有还原反应,因此产生的是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分解时所释放出的能量比有氧呼吸释放出就少得多。例如,1mol葡萄糖在分解成乳酸后,共释放出196.65kJ的能量,其中有61.08kJ的能量含有存在ATP中,其余的能量都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486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408
发表于 2016-7-25 12: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③能进行有氧呼吸的生物,如酵母菌,在缺氧情况下进行无氧呼吸,为什么在有氧气存在的条件下,无氧呼吸会受到抑制?
          但由于缺氧,葡萄糖不能彻底分解,产生的酒精或乳酸等分解不彻底的产物中还储存着许多能量,所以释放出的能量较少,如果长期缺氧就难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同时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或乳酸对生物体也有一定的毒害作用,因此能进行有氧呼吸的生物不能忍受长时间的无氧呼吸。
          ④为什么酵母菌由无氧呼吸转为有氧呼吸后,其葡萄糖的消耗量会大大降低(即所谓的巴斯德效应)?
          ⑤你能在生活实际中列举出实例来说明在酒精或乳酸中还储存着能量吗?
          3、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从葡萄糖到丙酮酸这一阶段完全相同,只是从丙酮酸开始它们分别沿不同的途径形成不同的产物。
          教师可引导学生用表解的形式比较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异同
          项目有氧呼吸无氧呼吸
          呼吸场所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第二、三阶段在线粒体全过程均在细胞质基质
          是否需氧第一、二阶段不需要氧气,第三阶段需要氧气全过程均不需要氧气
          氧化分解是否彻底彻底不彻底
          氧化产物二氧化碳和水有小分子有机物存在于最终氧化产物中,如酒精或乳酸
          能量释放释放出大量能量释放出少量能量
          产生ATP数目1mol葡萄糖可产生36或38molATP1mol葡萄糖可产生2molATP
          是否需酶需要酶需要酶
          化学本质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教师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讨论话题,以强化对二者联系的理解。如可提问题:
          ①你每天都进行很多运动吧?你是否想过,当你进行不同形式的运动时,你的身体其实采用不同的方式为你供能呢?
          这个问题涉及了人体不同运动所利用的能源物质和产能方式的问题。
          糖类、脂肪、蛋白质都可以提供能量,但糖类是体育活动的主要能源。
          我们先以运动员的训练为例:
          运动员训练所消耗的绝大数能量来源于葡萄糖和糖元。在任何运动的最初半个小时内,能量的主要来源都是肌肉中的糖元。肌肉通常能储存大约275克糖元,足以供给90分钟以内运动所需要的“燃料”;90-120分钟的持续运动之后,糖元的储存量减小,而肌肉则开始利用血糖中的能量。储存的糖元一旦被用光,运动员就精疲力竭。
          储存在皮下和肌肉中的脂肪虽然储存的能量多,但不如糖类的能量那样易被利用,在运动员运动30分钟后才会有较多的脂肪被转化为能量。脂肪的利用量越多,消耗的糖元就越少。因为糖元的储存量是有限的,而脂肪的储存量相对丰富,所以对于持久的运动来说,脂肪是更好的能源,但它不能像糖类那样可迅速地转变为能量,而且需要更多的氧气去氧化它。
          人们长期以来误认为运动员最重要的养分是蛋白质,如古代的运动员强调高蛋白饮食,但实际上人体只有在饥饿或极度营养不良时才使用蛋白质作为直接的能源,所以蛋白质对运动员的能量需要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再说说你吧。
          你的身体可根据运动的强度、运动持续的时间和频繁程度而利用不同量的糖类和脂肪。
          而且你的运动有可能是厌氧的,也有可能是需氧的。厌氧运动一般是高强度、短时间的,这时肌肉不能及时获得其所需要的全部氧气,这类运动包括200-400米短跑、50米游泳、举重、足球、篮球、排球等,这些运动需要在短时间内迅速爆发性地提供大量能量。在厌氧运动中人体主要是利用糖元,虽然每次爆发运动的持续时间不长,但多次累积的结果也会导致糖元的耗尽。
          需氧运动的强度方面一般是低等到中等程度的,但持续时间长,例如马拉松赛跑、长距离游泳或骑自行车、慢跑等。在这些运动中,肌肉细胞能够获得它们所需要的绝大部分氧气,能源物质大约70%来自于糖元,其余来自于脂肪。
          通过上面的分析学生可能已经知道,生物体产生ATP的方式大致有三:有氧呼吸(大量)、无氧呼吸(少量)及磷酸肌酸中能量的转移(少)。在不同的生理状态下,主要通过何种途径形成ATP,就需要理解有氧呼吸、无氧呼吸、磷酸肌酸的反应产物及供能的特点。
          当你进行长跑时(比如说5000跑或10000米跑,要提问学生是否跑过),此时为需氧运动,此过程中供能的主要方式是有氧呼吸;
          当你进行200米跑时为厌氧运动,此过程中主要的供能方式是无氧呼吸,而人体糖类物质无氧呼吸产物是乳酸,因此血液中乳酸含量显著增加;
          当你进行100米跑时情况较为特殊,此过程特点是在非常短的时间内从静止状态达到高速状态,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但此时有氧呼吸,甚至于无氧呼吸都没有及时被调动起来,以适应这种高能量需求,怎么办呢?原来此时ATP的合成完全依靠体内高能化合物磷酸肌酸的能量转移。当磷酸肌酸分解为肌酸和磷酸时,能释放出大量的能量迅速形成ATP,供机体剧烈运动时对能量的需求。要注意由磷酸肌酸转移到ATP的能量是非常有限的,不能维持较长的时间。
          学生会有这样的常识,就是当自己剧烈运动(如400米跑)后,机体已不处于运动状态,还会持续剧烈呼吸一段时间?刚才提到过,人体在厌氧运动时,无氧呼吸占优势,人体在需氧运动时,有氧呼吸占优势,其实只要人处于剧烈运动中,不论是厌氧运动还是需氧运动,都会有无氧呼吸存在,而细胞的无氧呼吸都会有糖类物质转化为乳酸,这是人体细胞尤其是肌肉细胞处于缺氧状态时产生ATP的一种应急手段。由于乳酸可在肝脏再转化为丙酮酸,进而在有氧条件下被彻底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而把乳酸间接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中需要大量氧气。因此,剧烈运动后的一段时间的深呼吸实际上是使人体摄入更多的氧气,以抵偿在运动时氧气的亏欠,所以有一个有趣的名字来说明此种现象,叫“还氧债”。
          ②病毒进行有氧呼吸还是无氧呼吸?
          正确的答案是:病毒既不进行有氧呼吸,也不进行无氧呼吸。那么病毒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能量,即ATP从何而来呢?原来,病毒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生命体,它所需的ATP、合成蛋白质所需的氨基酸,复制、转录所需的核苷酸等物质全部是从宿主细胞(即病毒所寄生的活细胞)中获得。所以说,病毒只能生活在活细胞中,一旦离开了活细胞,病毒不表现出任何生命现象。
          4、有氧呼吸与光合作用的异同
          教师可引导学生用表解的形式比较有氧呼吸与光合作用的异同
          比较项目光合作用有氧呼吸
          区
          别反应部位光反应在叶绿体的基粒片层结构(类囊体)的薄膜上,暗反应在叶绿体的基质中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第二、三阶段在线粒体中
          所需条件光反应需要光,暗反应不需要光,需酶只需酶
          物质变化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有机物彻底氧化为无机物
          代谢类型同化作用异化作用
          进行的时间绿色植物光下进行一切生物及其生活的部分随时随刻都在进行
          与光的关系在光下才能进行与光无关,每时每刻都在进行
          能量变化光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有机物物中的能量被释放出来,其中约有40%左右转移到ATP中,其它以热能散失
          联系光合作用为所有生物的有氧呼吸作用提供有机营养和氧气,有氧呼吸为光合作用提供二氧化碳和水。
          此时教师可为学生提供一些可供讨论的与人类生产实践相联系的话题来分析,以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如教师可问:
          “你能利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原理,提出在农业生产中提高作物产量的具体措施吗?”
          人们发现知识、掌握科学规律的最终目的是用之以实践,解决人类种种日益加剧的生存危机,为人类造福,使人类与自然能长期和谐地发展。同样,当学习了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这些生物体最基本却又极其重要的生理过程后,你的脑子里有没有想到过,如何利用所学知识用之于实际生活中,这种学以致用的想法非常重要。
          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方法很多,其中的原理却很简单,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加强光合积累、降低呼吸消耗,即:想方法加快光合作用的速率,同时又能适当地降低呼吸作用的速率。我们下面所要讨论的各种方法都是围绕这个根本思路展开的。
          (1)先来分析一下照射在叶面上的太阳能散失和利用的大致情况:
          (2)我们一起总结一下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具体方法及其生物学原理。
          具体措施原理
          适当增加光强加强光合积累
          改变光质加强光合积累
          延长光合时间一年两熟、三熟加强光合积累
          延长生育期
          补充人工光照
          增加光合面积合理密植加强光合积累
          改变植物体株形
          适当增加CO2浓度控制栽培密度、使后期通风良好加强光合积累
          增施有机肥料
          深施碳酸氢铵肥料
          适当减少O2浓度降低呼吸消耗
          适当增加昼夜温差加强光合积累的同时,降低呼吸消耗
          5、呼吸作用的意义
          教师可从下面几个方面方面引导学生分析呼吸作用的意义
          (1)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2)为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能量;
          (3)呼吸作用过程中的中间代谢产物是进行各物质转化的原料,例如,呼吸作用的中间产物丙酮酸,在酶的作用下可迅速转化为甘油、氨基酸、酶、色素、植物激素等各类物质。可以说,呼吸作用是生物体内各种有机物相互转化的枢纽,它把生物体的糖代谢、脂类代谢、蛋白质代谢等连成了一个整体。
          (4)有氧呼吸的出现对生物进化速度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
          探究活动
          酵母菌的培养与分离
          【实验目的】学习培养和分离酵母菌的技术和方法
          【实验原理】
          大多数酵母菌为腐生,其生活最适pH为4.5一6,常见于含糖分较高的环境中,例如果园土、菜地土及果皮等植物表面。酵母菌生长迅速,易于分离培养,在液体培养基中,酵母菌比霉菌生长得快。
          利用酵母菌喜欢酸性环境的特点,常用酸性液体培养基获得酵母菌的培养液(这样做的好处是酸性培养条件则可抑制细菌的生长),然后在固体培养基上用划线法分离之。
          【实验材料和用具】
          1、甘蔗、成熟葡萄或苹果等果皮、0.1%美蓝染液、1ml的无菌吸管、无菌培养皿等。
          2、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
          原料:马铃薯(200克)、葡萄糖(20克)、琼脂(15-20克)、蒸馏水(1000ml)。
          配制方法:
          (1)先将马铃薯去皮,切片,称200克并加蒸馏水1000ml,煮沸半小时,用纱布过滤,补足蒸馏水量至1000ml ,制成20%的马铃薯汁。
          (2)在20%的马铃薯汁中加入琼脂,煮沸溶化,补足水分并在115摄氏度条件下高压灭菌20分种。
          (3)加入葡萄糖,制成培养酵母菌的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
          3、乳酸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配方同上,但不加琼脂而加乳酸,按每1000ml培养液中含5ml乳酸的量加入,并分装试管。
          【实验步骤】
          l、接种:取一小块果皮,不需冲洗,直接接入乳酸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管中,置28一30℃,培养24小时,可见培养液变混浊。
          2、培养,用无菌吸管取上述培养后培养液0.lml,注入另一管乳酸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中,置28一30℃再培养24小时或稍长(过长则霉菌长出)。
          3、观察:用无菌操作法取少许菌液置于载玻片中央的0.l%美蓝染色液中,混匀后加盖玻片制成水浸片,先用低倍镜后换高倍镜观察酵母菌的形态和出芽生殖情况。
          活酵母菌可使美蓝还原,从而使菌体不着色,用此方法可判断酵母菌的死活。
          4、分离: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溶化后制成平板。用划线法分离酵母菌培养液,从而得到单个菌落。挑取单个菌落反复再次划线分离纯化,最终可获得纯培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4-12-27 08:47 , Processed in 0.091912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