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45|回复: 0

高考历史答题模式早掌握:如何分析历史事件

[复制链接]

11万

主题

11万

帖子

3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8765
发表于 2016-7-25 17:28: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list_1033_1.html (71.41 KB, 下载次数: 56)

                                        list_1029_1.html (67.05 KB, 下载次数: 64)

                                        list_1028_1.html (70.32 KB, 下载次数: 56)

                                        list_1030_1.html (66.4 KB, 下载次数: 61)

                                        list_1031_1.html (66 KB, 下载次数: 52)

                                        list_1032_1.html (66.27 KB, 下载次数: 60)

                                        list_1035_1.html (69.03 KB, 下载次数: 53)

                                        list_1036_1.html (65.94 KB, 下载次数: 56)

                                        list_1037_1.html (66.58 KB, 下载次数: 54)

                                        list_1173_1.html (64.49 KB, 下载次数: 50)

                                        list_1022_1.html (75.31 KB, 下载次数: 65)

                                        list_1023_1.html (73.62 KB, 下载次数: 55)

                                        list_1021_1.html (68.81 KB, 下载次数: 53)

                                        list_1025_1.html (80.41 KB, 下载次数: 46)

                                        list_1542_1.html (127.96 KB, 下载次数: 54)

       
                  如何分析历史事件
       
       
                  分析历史事件应掌握4要素:原因、经过、结果、影响。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的演变过程。
       
       
                  例如“鸦片战争”这一历史事件。高一《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第一目“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和第二目“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讲的是鸦片战争的原因;第一节第三目“鸦片战争的经过”讲的是鸦片战争的经过;第二节第一目“中英《南京条约》”和第二目“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讲的是鸦片战争的结果;第二节第三目“鸦片战争的影响”和第七节第一目“新思想萌发的原因”及第二目“新思想的萌发”讲的是鸦片战争的影响。
       
       
                  如何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呢?
       
       
                  事事不无原因。
       
       
                  1、中国古代史上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应分析7要素:历史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民族关系因素、对外关系因素、思想文化因素、个人主观因素。
       
       
                  如秦朝的统一:
       
       
                  历史因素——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国家数目减少即局部统一。
       
       
                  政治因素——长期战乱,人民困苦,渴望统一。
       
       
                  经济因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秦国商鞅变法后逐步强盛起来,国富兵强。
       
       
                  民族因素——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民族联系民族融合加强。
       
       
                  对外关系因素——远交近攻的战略策略。
       
       
                  思想文化因素——韩非子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
       
       
                  个人主观因素——秦王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
       
       
                  如何分析历史事件的过程呢?
       
       
                  关于历史事件过程的分析,一般可以有三种方法
       
       
                  1、以时间系事法,以时间为轴心按照历史事件发生发展高潮结束的逻辑顺序进行归纳。
       
       
                  如鸦片战争经过4点:1840年6月,英舰封锁珠江口,战争爆发——接着,沿海北上到达天津白河口——1841年初,英军扩大战争,一年内占香港和东南沿海一些城市——1842年8月,英军到达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求和,战争结束。
       
       
                  2、以空间系事法,以地点为纽带进行归纳。
       
       
                  如八国联军侵华战争4点:廊坊、杨村——大沽——天津——北京
       
       
                  3、以人物系事法,按照历史人物的活动来归纳。
       
       
                  如太平天国的防御战,就可以按陈玉成、李秀成以及他们两人共同的行动来掌握。
       
       
                  如新航路开辟的经过,就可以按照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四个人的活动来归纳。
       
       
                  如何分析历史事件的结果呢?
       
       
                  历史事件的结果一般不外乎四种:
       
       
                  ①成功。如:新航路开辟成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等。
       
       
                  ②失败。鸦片战争中国失败、洋务运动破产、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失败、印度民族大起义失败等。
       
       
                  ③既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失败的地方。如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等。
       
       
                  ④胜而不胜,不败而败。中法战争,中国是胜而不胜,不败而败,法国是不胜而胜,败而不败。
       
       
                  关于历史事件的结果,一般应该从3个方面考虑:一个“是什么”、两个“为什么”,即结果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说是这样的结果、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
       
       
                  如何分析历史事件的影响呢?
       
       
                  1、分项分析: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外交等方面分析影响。
       
       
                  如鸦片战争:经济影响——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在经济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
       
       
                  政治影响——社会性质的变化、社会矛盾的变化、革命任务和性质的变化。
       
       
                  思想影响——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外交影响——由闭关锁国到门户洞开,独立自主的中国开始沦落为一个主权残缺的半殖民地国家,资本主义列强和中国之间的关系不复是主权国家间的平等关系,而是侵略与被侵略、奴役与被奴役的关系。“
       
       
                  清政府站在中国人民头上发号施令,外国资产阶级却站在它的头上发号施令,这就是那许多条约特权的实质。”
       
       
                  2、全面分析:一分为二,既要看到积极影响,也要看到消极影响或局限性,还要分清主次。
       
       
                  如鸦片战争的积极影响:经济上——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对后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就有积极影响;思想上——新思想的萌发。
       
       
                  如甲午中日战争的积极影响:政治上——促成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所以出现了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经济上——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加剧,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思想上——出现了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和农民阶级朴素的反帝(“扶清灭洋”)思想。
       
       
                  3、国际化分析:中国对外国的影响,外国对中国的影响,中外结合思考。
       
       
                  如鸦片战争对英国和世界的影响:对英国,英国战胜,凭借不平等条约向中国倾销商品,从中国掠夺原料,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对世界,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的重要一环。如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政治上,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欧美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经济上,近代工业产生[或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企业,或中国资本主义产生];思想上,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
       
       
                  4、转化分析:就是要学会迁移和推广,会转化思维。有两种情况:
       
       
                  一是特殊性影响转化为普遍性影响,如由鸦片战争的影响思考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侵华对中国有什么影响,由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影响思考中国古代统一的影响。
       
       
                  二是普遍性影响转化为特殊性影响,如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课本上讲了对亚非拉的影响(给亚非拉人民带来了灾难:政治上——欧洲殖民者开始对亚非拉进行政治的控制和渗透;经济上——经济的剥削和掠夺;思想文化上——文化和生活方式也逐渐发生变化。)。对中国的影响呢?政治上——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从海路相继来到中国边疆进行侵略活动,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灾难,同时使明清统治者走向闭关锁国。第二,明朝中后期,美洲高产农作物通过菲律宾传入中国,为清朝人口快速增长奠定了物质基础。 第三,天主教从海路传入中国,明清之际出现“西学东渐”局面。
       
       
                  5、学科交叉分析:学科之间的交叉影响,即历史事件对政治的影响,对地理的影响。如中国古代的垦荒,政治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政局,地理上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如英国工业革命,政治上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地理上开始了城市化的进程,带来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
       
       

                                        9011147.html (55.76 KB, 下载次数: 46)

                                        5_1.html (25.66 KB, 下载次数: 59)

                                        9015789.html (99.47 KB, 下载次数: 64)

                                        9009972.html (99.3 KB, 下载次数: 53)

                                        9014485.html (102.32 KB, 下载次数: 55)

                                        中国富
豪学历也不高 个人素养最重要

                               

            更多高考资讯及备考资料在》 》
新东方网高考频道

           
更多新东方学校高考课程在
》 》
报班通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9-12 05:20 , Processed in 0.054237 second(s), 10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