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6-7-25 20:05:04
|
显示全部楼层
3、全面认识古代农民战争
(1)原因:①严重的土地兼并,使阶级矛盾迅速激化。②苛捐杂税繁重,致使农民难以维持生存,农民只有奋起反抗。③统治残暴,主要表现在兵役徭役繁重,法律严酷,人民不仅不能安定生产,连生活随时都处在危险之中,只有铤而走险,奋起斗争。④政治腐败,官吏贪污成风,人民遭到超经济的压榨、掠夺,不反抗就没有生路。⑤严重的自然灾害往往使农民起义来势迅猛。其中,暴政、土地兼并、自然灾害是导致大规模农民战争的三大因素。
认识: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是封建社会阶级矛盾尖锐化的产物,是封建社会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封建社会中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直接原因大多是自然灾害。其具体表现是:封建暴政、土地兼并、天灾人祸。
(2)特点: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战争具有较高的反封建斗争水平。如斗争目标明确,建立农民政权,推翻或瓦解了腐朽的旧王朝,促使新王朝的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
(3)结局及根源:
三种结局:①被封建地主阶级镇压;②成为统治阶级中不同集团权力调整或改朝换代的工具;③农民起义领袖蜕变为地主阶级的代言人,建立新的封建王朝,如刘邦、朱元璋就是典型。
根源:农民阶级作为自然经济下的小生产者,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不可能创造出新的经济来取代封建经济,所以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反封建的任务。
(4)影响:除个别特殊情况外,农民战争对历史发展一般起着推动作用 通常表现在:①推翻腐朽、反动的王朝,为历史发展扫除障碍;②沉重打击封建反动势力,促使后来的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剥削与压迫,从而促进生产力发展;③摧毁和扫荡统治集团特别腐朽反动的势力(如唐末农民战争就进一步摧垮了腐朽的士族势力,严重削弱了唐王朝的势力,使之名存实亡);④在一定程度上改造和调整不合理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如明末农民战争使得一些明藩王土地转到农民手中,清初统治者康熙实行“更名田”的政策,就是被迫承认农民战争对生产关系局部调整的结果)。
农民战争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时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每当一个皇朝政治腐败,经济发生危机,社会矛盾尖锐的时候,就会发生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而在农民起义推翻旧王朝后建立的新王朝,其统治者往往恐惧于农民战争的巨大威力,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即局部调整生产关系,从而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农民战争对历史推动作用之所在。但农民战争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是有限的,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他们可以打击统治阶级,实现改朝换代,但最终不能推翻这个制度。而且农民起义往往成为改朝换代的工具。
4、对古代重大变法与改革的综合认识
改革贯穿于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始终。尽管不同时期、不同朝代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情况不同,具体改革的内容、目的、手段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点是显而易见的,即改革都不是固守已不适应新的政治、经济形势的旧法制、旧体制或旧政策。
(1)改革的原因: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为了达到某一政治目的,实现富国强兵;③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④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后,为吸收汉族的先进制度和文化,加速本民族的封建化进程;⑤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
按照原因和性质的不同古代改革可分为四类:①奴隶社会内部富国强兵的改革,如管仲改革;②促进旧社会形态向新社会形态转化的改革(地主阶级的封建化政治改革),如商鞅变法;③封建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如王安石变法。④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和制度的改革(具有封建化性质),如北魏孝文帝改革。
(2)改革的主要内容:①调整生产关系,改革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②采取措施恢复发展经济;③整顿政治,惩处贪官污吏;④改革军制,严肃军纪;⑤开源节流,增加财政收入;⑥吸收先进民族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等。
(3)封建改革的根本目的: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建立封建的统治基础;克服封建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4)改革的结果和作用:有的改革成功了,如管仲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等,这些改革增强了本国的经济、军事力量,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发展进程,为实现其政治目的奠定了基础。试图挽救封建统治危机的改革尽管一度取得成效,但最终结果还是失败了,如王安石变法等。
(5)影响改革成败的因素(四看):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和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②是否有强大的政治力量作后盾,得到统治者或民众的支持,是否有支持改革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③是否采取了符合当时客观实际的措施。④改革者的政治素质和意志是否坚强。
一般说来,王朝初期的改革容易成功,而王朝中后期的改革大多数失败。这是因为:①新的封建王朝大多是在农民起义推翻旧王朝建立的。农民起义风暴打碎了旧王朝的 国家机器,陈章旧制受到猛烈冲击,旧秩序土崩瓦解,为新王朝改革破除了阻力。而王朝中后期,年深日久,政权建设、典章制度、权益分配已根深蒂固,统治阶级内部的派系势力盘根错节,保守顽固势力强大。②王朝初期,统治者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为长治久安,大力调整政治政策。这种政策符合社会不同阶级、不同政治集团的共同要求。而王朝中后期要在不改变封建根本制度的情况下进行某些政策和具体制度的调整及利益再分配,必然会遭到旧制度和旧势力的顽强抵抗,许多改革家因顽固派的扼杀而抱恨终身。③王朝初期的改革有强大的皇权作保障,而中后期改革的主将则缺乏这种权威。
(6)对改革的认识:
①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产物(改革实际上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运动的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时间活动),改革社会弊政是促进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
②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顺应人民愿望的进步改革,推动着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
③改革必然触及某些人或集团的特权和私利而遭其反对,因此改革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不可能一帆风顺。
④改革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意志。⑤改革成败关键是看其积极效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转移。
⑥在认识改革时一定要注意其主观目的和客观效果的不同。封建统治者实行的改革,可能会使百姓得到一些实惠。但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
(编辑:何莹莹)
426_130517131858XBMZy4Kp3nRNDwjs.png
426_1305171303563cuzf9xdFx8qThjW.pn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