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994|回复: 2

201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提纲

[复制链接]

11万

主题

11万

帖子

3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8765
发表于 2016-7-25 18:05: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修部分
          古代部分
          一、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内容:西周时,武王将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巩固周王朝的统治。诸侯有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周王是全国最高统治者,自称天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必须服从于周王的命令。
          作用: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但是到西周后期,由于诸侯势力壮大,王权衰落,分封受到破坏,导致出现春秋战国分裂混战的局面。
          (2)宗法制: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大宗)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
(小宗)进行分封。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宗法制和分封制是互为表里。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
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秦——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后日益强大,秦王嬴政从公元前230年—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从秦到清以来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特点是皇权至高无上,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中央权力集中于皇帝。
          中央地方
          秦(1)皇帝制度(皇帝、虎符)
          (2)中央机构(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废分封,设郡县,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
          汉汉初,郡国二制并行,诸侯势力坐大,对中央造成威胁。景帝到武帝时削弱王国势力。
          唐三省六部制: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下设六部),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君权的独尊。此后历朝沿用。
          元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辖外,地方设行中书省,平章政事为最高长官,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边远地区设宣尉司进行管理。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明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成祖时内阁制确立。宣宗时阁臣有票拟权。
          清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高于内阁、六部,皇权受到和很大限制。康熙年间中枢机构为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三足鼎立。雍正时,设军机处,军机大臣笔录和传达皇帝旨意,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3、中央集权制度有什么影响?
          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②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③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秦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4、从汉到元(清)政治制度的特点:(1)呈现出两大基本矛盾和斗争:一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二是皇权与相权的斗争。在中央政权中,相
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2)专制皇权不断加强,到明清时期发展到顶峰。
(3)其本质是加强皇权,维护专制统治。
          5、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的发展的影响?
          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证。
          消极作用:皇权极度膨胀,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明清之际,英国等西方国家先后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英国的光荣革命、美国的独立战
争等),建立起资产阶级的统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明清君主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极大妨碍了社会的进步,从此,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372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178
发表于 2016-7-25 19:32:20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古代中国的经济
          1、农业
          (1)、耕作方式的变化: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
          (2)、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春秋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在井田之外出现大量私田。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以鲁
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新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了。战国时期,以商
鞅变法为代表的各诸侯国通过变法活动,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A、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民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B、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D、精耕细作。
          2、手工业
          (1)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主要生产武器等军用品和供官府、贵族消费的生活用品。
          生产不计成本、产品比较精美。
          (2)主要成就:
          冶金技术冶铜商周:繁荣(如司母戊鼎)
          春秋至秦汉:广泛采用鎏金、镶嵌技术
          冶铁西周晚期:已能制造铁器,战国:铁农具推广
          东汉: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
          炼钢春秋晚期:有钢剑,魏晋南北朝:灌钢法
          制瓷业发展过程商代:出现原始瓷器;
          东汉:技术成熟,青瓷、白瓷;
          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输往国外;
          宋代:瓷窑遍布各地(五大名窑);
          元代:制瓷中心景德镇,出现青花瓷;
          明清:瓷都—景德镇,青花瓷、彩瓷、珐琅彩
          丝织业距今五六千年前:出现蚕茧和丝织品
          战国时期:棉、绢、罗、纱等品种多,产量大,质量高
          汉代:丝绸之路
          明清:进入鼎盛时期(1)丝织中心—苏州、杭州
          (2)民营丝织业兴盛(3)丝织品工艺精巧,妆花缎、金宝地
          (3)、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第一、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与劳动分工越来越细。
          第二、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第三、手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与工场手工业出现。
          第四、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第五、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生产布局成相应变化。
          第六、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还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
          3、商业
          (1)市的形成与发展:
          西汉:城市设有专供贸易的“市”,市与住宅区(坊)严格分开,官府设有专门的官员进行管理,开市、闭市有严格的时间限制。
          唐代:规模扩大,但市坊仍然分开,仍有时间限制(唐后期在一些繁华的大城市逐渐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出现了专门的商业机构,如经营货币存放和借贷的柜坊、市中外商云集。
          宋代:商业空前繁荣,市坊界限打破,时间也不再有限制,早晚都可经营。
          (2)主要的商业城市和着名商帮
          汉代: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五都)
          唐代:北方:长安、洛阳,南方:扬州、益州(成都)、外贸港口:广州
          宋代:北宋:开封,南宋:临安(杭州)
          元:大都、杭州、泉州
          明清:北京、南京、苏州、杭州
          着名商帮:徽商、晋商(票号)
          (3)中国古代商业有哪些特点?
          A、商业产生之后不断发展,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
          B、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
          C、类似于银行的柜坊、类似于汇票的飞钱和纸币很早就出现;
          D、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
          4、重农抑商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
          (1)含义及原因:见必修二P23—24
          (2)影响:重农抑商:阻碍工商业发展,强化了自然经济,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海禁政策:积极:一定程度抵制了外来侵略
          消极: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隔绝了中西文化交流,阻碍科技进步,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320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078
发表于 2016-7-25 20:24: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上形成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它们被称为“诸子百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老子和庄
子,主张“无为而治”,他们认为理想的社会是小国寡民的社会。墨家学派代表人物: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韩非子,他主
张以法治国,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国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2)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潜心办学和着述,整理六经,成为新学派的创建人,是后世的“至圣先师”。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孔子提出的“仁”,这其中包含了民本思想。
       
       
                  孟子将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荀子也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并提出“君舟民水”的着名观点。
       
       
                  从孔子创立儒家思想,到经过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其体系更加完整。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的儒学主张:
       
       
                  A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B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
       
       
                  C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
       
       
                  D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2)汉朝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汉朝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采取了三点具体措施:
       
       
                  其一,全面肯定新儒学思想;其二,起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
       
       
                  其三,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儒家思想经董仲舒改造,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需要,汉武帝以后成为了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7-27 22:43 , Processed in 0.049130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