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77|回复: 0

2012届高考政治必修3第3单元总复习课下测试题(有答案)

[复制链接]

11万

主题

11万

帖子

3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8765
发表于 2016-7-25 22:06: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修3 第3单元 第1讲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2010年4月,《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全部出齐,该书在编纂过程中,共调查民歌30万首;收录戏剧剧种394个,唱腔17 402段;收录曲艺曲种591个,唱腔11 108段;收录器乐曲曲目20 698首;普查舞蹈节目26 995个;普查民间故事30万篇;收录民间歌谣44 941首;收录民间谚语576 546条。可以说,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民族民间文化抢救与保护方面所取得的标志性成果。据此回答1~2题。
  1.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
  A.源远流长          B.博大精深
  C.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D.具有特有的包容性
  解析: 文学艺术的丰富多彩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答案: B
  2.文学艺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我国的文学艺术
  A.反映了中华文化发展的全貌
  B.曾长期引领世界文化发展的方向
  C.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
  D.在古代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解析: A、B夸大了文学艺术的作用,D属于科学技术的特点。
  答案: C
  3.2010年4月22日,“汉字:文化津梁 中国奇迹”大型展览拉开了国家图书馆世界读书日系列活动的序幕,独特的布展方式让参观者领略了中国汉字的魅力。汉字在中华文明中发挥的作用是
  ①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②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 ③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④在历史上,汉字流传到日本、朝鲜、越南等国,促进当地文化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 ④是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不符合题干要求。
  答案: A
  4.《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件汇编,它的“典”、“谟”、“训”、“诰”、“誓”、“命”六体,有的是讲演辞,有的是命令、宣言,有的是谈话记录。《尚书》记事的内容,上起原始社会末期的唐尧,下至春秋时的秦穆公。这说明
  ①史书典籍能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 ②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③我国历史上编撰的史书存留丰富
  ④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册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①④
  解析: ③④不为材料所体现。
  答案: C
  5.史载黄帝生于新郑轩辕之丘。“三月三,拜轩辕”古而有之。2010年4月16日,正是农历三月初三。9点50分,象征“九五之尊”的吉时,21响礼炮响起,庚申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正式开始,来自五湖四海的同胞集体吟唱《黄帝颂》。这体现了
  A.中华各民族都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性
  B.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C.中华民族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D.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兴盛必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解析: 注意“来自五湖四海的同胞集体吟唱《黄帝颂》”。
  答案: C
  胡锦涛主席在论述中华文明时说:“中华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始终没有中断,连续五千多年发展至今的文明。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也深深影响着当代中国。现代中国强调的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社会和谐、和平发展,既有着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又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据此回答6~7题。
  6.“中华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始终没有中断,连续五千多年发展至今的文明。”这说明了
  A.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B.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C.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特征 D.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遭受外来冲击的文明
  解析: “五千年没有中断”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答案: B
  7.“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也深深影响着当代中国。现代中国强调的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社会和谐、和平发展,既有着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又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这说明
  ①必须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并做到与时俱进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③中华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④中华文化在和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中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解析: ②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 D
  8.2010年4月9日新华网报道,为了抢救已濒临灭绝的木卡姆艺术,新疆自治区将在三年内出齐全套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玛纳斯》。《玛纳斯》是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也是中国三大史诗之一。挖掘整理《玛纳斯》,是因为
  ①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②《玛纳斯》是由新疆少数民族人民创造的 ③中华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④各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融,不易区别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③
  解析: ②④说法是错误的。
  答案: D
  9.如今,圣诞节在中国的地位明显提高了,这从众多宾馆提供“圣诞大餐”,一些旅行社开发“圣诞游线”,部分演出公司推出“圣诞狂欢”等可以看出。上述现象表明
  ①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②中华文化博采众家之长
  ③在吸收兼纳外来文化时要注意保护自己的民族文化 ④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 圣诞节是西方的宗教节日,在中国得到民众的认可,说明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这也是中华文化博采众家之长的表现,因此C的说法正确。①③的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答案: C
  10.炎帝神农氏与黄帝轩辕氏共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受到世界各地炎黄子孙的世代尊崇。2010年6月8日,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开幕式暨拜祖大典在湖北随州市隆重举行,各界嘉宾2万余人喜聚烈山,拜谒始祖,祈福中华。这体现了
  ①中华儿女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②中华民族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③中华文化是联系各地中华儿女的纽带 ④中华文化是当今世界最有号召力的文化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 题干强调的是世界华人到炎帝故里寻根拜祖,祈福中华,由此可以得出①②③符合题意,④的说法夸大了中华文化的作用,选择B。
  答案: B
  2010年4月,国家图书馆以“源远流长的中华典籍”竹简编连的形式,为读者展现始于商周甲骨文出现、终于1909年京师图书馆建立这3 000多年间中国古代经典书籍的编年史,使人们更好地认识中华典籍的悠久历史。据此回答11~12题。
  11.上述材料说明
  ①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 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③中华文化是世界最优秀的文化 ④中华文化具有特有的包容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③
  解析: ③表述不科学,④没有被材料表明。
  答案: C
  12.更好地认识中华典籍的悠久历史,对于我们的现实意义在于
  A.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B.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优秀成果
  C.增强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D.真正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解析: B、C、D都不是认识中华典籍悠久历史的意义。
  答案: A
  13.重情义、知感恩、尚坚韧,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是对这种文化的认同,激发出中华民族战胜各种困难的磅礴力量。这彰显了
  A.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
  B.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C.中华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D.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答案: D
  14.从1840年西方列强凭借坚船利炮强行打开中国国门之日起,在短短的六七十年间,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接踵而至。面对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中国开明人士推行洋务运动,试图学习西方,探索“求强求富”的近代工业化之路,古老的中华文明遭受了外来文化的冲击。历史和实践证明,创造中华文化的辉煌,必须
  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 ②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实现文化创新 ③抛弃传统,博采众长 ④批判文化“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 ③“抛弃传统”错误。
  答案: C
  15.无论是北京奥运会,还是上海世博会,中国元素都有重要的表现内容。奥运会上的祥云、中国印,还有缓缓展开的卷轴让人感受到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而世博会上北京的风筝、天津的泥人、湖南的湘绣、河北蔚县的剪纸等,则让人目不暇接。由此可见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②我国传统文化都符合社会发展 ③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④我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魂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 由题干中的“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可以得出①的结论,奥运会、世博会上的各种中国元素让人目不暇接体现了③。我国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②说法错误,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④说法也错误,因此选择B。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6.豫剧、曲剧和越调是目前仍广泛流传在河南各地的三大地方剧种,除此之外,另外30多个剧种生存状况不容乐观,有的已濒临灭绝。专家们将这30多个剧种归为四类:一是宛梆、怀梆、道情戏和豫南花鼓等4个河南独有的剧种和大弦戏、大平调、二夹弦、四平调、落子腔、坠剧等6个源于河南的剧种;二是嗨子戏、柳琴戏、清音戏、扬高戏、柳子戏、五调腔、山梆等7个剧种,分别与安徽、江苏、山东、山西、河北、湖北等省交织串连,均已呈现式微;三是已经做过抢救工作的濒危剧种,如八调腔、豫东花鼓、丁香戏、蛤蟆嗡、梨黄、灶戏等6个剧种,残存的几位艺人先后谢世,其残留的曲调有关部门已录音记谱,另外,两百多年前曾极度盛行的清戏、罗戏、卷戏3个剧种,有关部门已对其进行过抢救性发掘整理;四是河北梆子、山东梆子、上党梆子、汉剧、京剧、蒲剧、秦腔、评剧、越剧、迷胡、黄梅戏、昆曲等12个剧种,虽然不是在河南本土产生,但曾在河南流传甚广。
  (1)不是在河南本土产生的剧种,但曾在河南流传甚广;或是源于河南的剧种,却能与其他省交织串连。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对这一现象加以说明。(10分)
  (2)针对材料中剧种生存状况不容乐观,甚至有的已濒临灭绝的现状,请提出你的合理化建议。(10分)
  答案: (1)不同区域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但不同区域的文化能够相互交流、借鉴,渐趋融合。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10分)
  (2)必须尊重文化多样性,加强不同区域文化的交流、借鉴、吸收,做到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大力弘扬和继承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把继承与发展、创新相结合,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以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10分)
  17.材料一 2010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0年中国将更加重视和大力加强文化建设,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材料二 18世纪前,中国有着世界上传承最为悠久的先进文化;19世纪至今,中国却成了世界工业文明苦苦的追赶者。从开创者到学习者,其间痛苦,更与何人说?中华文化,何时才能迎来新的辉煌?
  材料三 《中国现代化报告2009——文化现代化研究》显示,中国的文化影响力指数在全世界131个国家中排名第7,居于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之后,在亚洲则从第2名上升为第1名。
  (1)材料二、三分别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10分)
  (2)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谈谈如何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10分)
  答案: (1)材料二反映了:在古代社会,中华文化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随着中国封建统治的日趋没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中华文化也经历了衰微的过程。材料三反映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0分)
  (2)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学习吸收其他民族优秀文化,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积极推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等。(10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8-10 05:30 , Processed in 0.050980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