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63|回复: 0

文综考试主要理论观点应用

[复制链接]

11万

主题

11万

帖子

3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8765
发表于 2016-6-27 12:08: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现代化理论
  根据学术研究的进展和高考命题人员的调整,现代化理论已成为新一轮历史高考命题的主导理论。通常情况下,现代化和近代化意思相同,是指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化的过程,其动力是工业化,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现代化是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的主体线索。
  这一过程,包含物质生产方式的改变(指工业化)、民主政治体制的确立(指民主化)、社会生活和风俗的演进(城市化)、人们思想意识的演化(指合理化和世俗化)等内容。纵观中外历史,现代化有两种类型:原发型,即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传导型,即内在因素不成熟,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冲击而走上现代化的国家,如日本等。从社会制度来说,有多种模式,主要有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模式。现代化理论并不排斥生产力和革命论的观点,仍承认生产力是带动一切领域变化的动力。就中国近现代史来说,是现代化不断推进和演化的过程。民族独立和革命,其起点和归宿都是现代化。建国以来的历史,就是不断探索和推进现代化的历史。
  现代化理论是一种全新的史学观点,按中国多数学者的观点,把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划分为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两个阶段:第一次现代化是指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第二次现代化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化和知识经济崛起而开始起动的新型现代化。按现代化理论,其与中学历史教材的阶段划分基本是一致的。如以中国近代史前半期为例,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中国现代化的发端;洋务运动,是现代化的器物变革,工业化的起步;维新变法,是进入制度层面变革,是全面推动现代化的尝试;辛亥革命,是现代化更高层次阶段;新文化运动,是思想文化领域对现代化的全面呼应:世界近现代史按现代化进程可划分以下几个阶段;14、15世纪至18世纪中期,是现代化的酝酿、启动时期;18世纪工业革命到19世纪60年代,是现代化的发展时期;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末,是现代化在全世界扩展时期;20世纪上半期,是现代化的调整和震荡时期,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是现代化稳定发展时期;20世纪70年代至今,现代化进入新的高潮阶段。
  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灵魂,是史学研究的理论根据和基本方法。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是历史思维能力,其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应用水平的把握。正如当代史学家何兹全所说:其"仍然是最先进的历史科学的理论。"高考《考试大纲》中"史论结合"的基本要求即体现了这一宗旨,要求学生在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时,既不能缺乏理论应用,也不能将史实与理论游离,或将理论"标签化",而应当在正确理论指导下,对有关史实进行科学分析。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矛盾。这一基本矛盾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发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的决定作用表现为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生产力是第一位的,是人类得以发展的决定因素和终极力量,还是衡量社会是否进步,认识和评价历史现象的根本标准。生产关系的反作用表现为生产关系同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时,就会推动生产力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有革命和改革两条途径。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生产力发展导致生产关系变革即说明了这一原理。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表现为它决定了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化发展。上层建筑的反作用表现为它若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时则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若不适应经济基础要求时则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体现了二者的关系。
  (3)阶级和阶级斗争
  在阶级社会里,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是社会的基本矛盾。阶级斗争分为三种形式:一、经济斗争,如芝加哥工人1886年的罢工斗争;二、政治斗争,如1871年巴黎公社的斗争;三、思想斗争,如法国启蒙运动。社会转型时期的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形态的质变。其途径分为革命和改革两类:改革引起的社会质变,如明治维新等;革命引起的社会质变,如法国大革命等。
  (4)人民群众及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是以人民群众的作用为基础的。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变革社会制度的决定力量。历史人物是历史活动的发起者,是重大历史事件的策划者和指挥者,是历史进程的影响者。在历史人物评价时要注意唯物观点的运用。其基本原理是:既要肯定人民群众的作用.但也承认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的加速或延缓作用。在肯定领袖人物的作用的同时,又要反对个人迷信。
  (5)继承和发展
  继承和发展是研究、对待历史文化遗产的态度和方法的范畴,对待历史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和方法应该是批判地继承,在继承中发展。第一,如何批判地继承历史文化遗产: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决定了继承的必要性。继承不等于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全盘肯定,而应是批判地继承,因为历史文化遗产往往存在时代和阶级的局限。第二,如何在继承中发展历史文化遗产:继承是前提,发展是归宿,继承是为了发展。
  (6)原因和结果
  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必然既是先行后续的关系,又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在一定条件下,两者可以互相转化。历史的因果联系主要有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同因异果、同果异因、互为因果、系列因果等六种类型。第一,一因多果:一因多果即是由一种原因引起多种结果。如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从中国角度看,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加紧对华资本输出,由此引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客观上促使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为挽救民族危亡,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从日本角度看,促进日本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从远东国际关系看,俄法德三国干涉还辽、日俄矛盾尖锐。第二,一果多因:一果多因即一种结果由多种同时起作用的原因所引起。如明清时期我国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专制主义空前加强;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八股取土与文字狱;闭关政策阻碍了中外文化交流等。第三,同因异果:同因异果即同样的原因在不同的条件下产生了不同的结果。如北美与拉美同样在启蒙思想的影响下掀起了要求摆脱欧洲殖民统治的民族独立运动,最终北美独立后成为统一的美利坚合众国,拉美未形成统一的国家。第四,同果异因:同果异因即同样的结果是由不同原因引起的。如阻碍英、美、日、德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原因分别是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统治、外国的殖民统治、幕府封建统治、国家的分裂。原因虽不同,但最终都导致了革命或改革,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第五,互为因果;互为因果即同时存在于历史整体中多种因素的互相作用,更多地存在于历史的横向联系中。如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推动了工农运动的高涨;工农运动的高涨,又促进了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第六,系列因果:系列因果即历史因果的系列化和连续化。它在历史纵向发展中大量存在,是一种内在关系和必然联系。如唐朝中期封建经济的发展引起土地高度集中,使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导致政府财政困难。
  (7)内容与形式
  内容是事物内部各种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是事物内部各种要素的结构或外部表现方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有什么样的内容,就会有什么样与之相适应的形式;内容的发展决定着形式迟早要发生变化。形式对内容又有巨大的反作用,当形式适合内容时,可以促进内容的发展;当形式不适合内容时,就阻碍内容的发展。第一,内容和形式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无内容的形式或无形式的内容都是不存在的,任何事物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如手工作坊这一经济形式对应的内容是手工作坊主剥削帮工、学徒,体现了封建剥削关系,而与手工工场这一经济形式对应的内容是手工工场主剥削雇佣工人,体现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第二,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区,同一历史内容往往可以有多种形式加以表现,这正说明了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如同样在农村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农业资本家,在英、德、美、日却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英国是新贵族,德国是容克地主,美国是种植园主,日本是新兴地主。第三,历史上有许多形式相同、内容不同的历史现象。如中国近代史上两次国共合作形式是相同的,而内容是不同的。1924—1927年的合作是党内合作,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建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共同对付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1937—1945年的合作是党外合作,建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对付日本帝国主义。
  (8)现象和本质
  现象是指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形式,是事物的外在体现。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内在规律,是组成事物的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事物的根本性质,对于该事物来说,就是它本身的特殊本质;对于其他事物来说,就是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现象是个别的、片面和表面的东西,是事物本质的具体表现;本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要靠理解思维才能把握。本质是现象的根据,本质决定现象,并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自己的存在;现象又总是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事物的本质。历史现象是复杂多样的,大致有真相和假象两种。认识历史事物时,不能被假象所迷惑。如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从现象上看是维护各国在华利益和保护中国关税权。但本质上是美国利用其优势,实现独占中国的侵略目的。
  (9)个性和共性
  个性是指事物的特殊本质及其所表现出来的特殊现象,也就是把一事物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特殊性。共性是指同类事物的共同性和普遍性,即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共同现象。个性与共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无个性的共性与无共性的个性都是不存在的。第一,提高自己从个性中归纳共性的能力:归纳共性即从同类事物中归纳出相同的属性,一般采用类比法,即比较相同点。如英、法、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属于三个不同的个性概念,从中可归纳出关于资产阶级革命的共性;根本原因是旧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资产阶级为革命的领导阶级;主力是人民群众;政治目标是确立资产阶级专政;经济上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第二,提高自己从共性中分析个性的能力:分析个性即在同类事物共性的指导下深入挖掘各自的特殊性,一般采用对比法,即比较不同点。
  (10)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任何历史阶段和历史事物,都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诸多矛盾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事物复杂矛盾体系中的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主要矛盾决定次要矛盾,次要矛盾从属于主要矛盾。两种矛盾处于不断变化中。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解决了,次要矛盾也就迎刃而解。第一,通过分析社会矛盾的存在以把握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全面理清了一个历史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就能把握这一历史时期的使命,就能把握这一历史时期的发展方向。要根据主要矛盾的变化来说明历史事物。如20世纪30年代,中共根据当时主要矛盾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政策。在30年代初,主要矛盾是中共代表的广大人民群众同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而30年代后期,中日民族矛盾则上升为主要??国内阶级矛盾降为次要矛盾。因而中共调整了对国民党的政策,由“反蒋抗日”发展到为“逼蒋抗日”“联蒋抗日”。第二,通过分析社会矛盾的解决以揭示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历史是在部分解决社会矛盾和根本解决社会矛盾两种状态交织过程中,曲折地向前发展的。部分解决社会矛盾是指革命或改革之后,原有的矛盾得到暂时缓和。根本解决社会矛盾是指革命或改革之后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革,旧的社会矛盾不复存在,代之以新的社会矛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4-11-18 20:32 , Processed in 0.082117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