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ksix 发表于 2016-6-28 01:06:40


  *接种、发酵和产品分离提纯。
  ②发酵工程的应用:
  生物与环境
  (1)生态因素
  *生态因素是影响生物形态、生理、分布的因素。
  *光、温度、水对植物和动物的影响,主要有哪些方面的表现?
  *举例说明种内互助与斗争的概念和意义。
  *举例说明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关系的概念和意义。
  *如何分析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并确定某种关键因素?
  (2)种群特征
  *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
  (动物—标志重捕法,植物—样方法)
  *直接反映种群数量变化的种群特征(出生率、死亡率、迁入和迁出率)。
  *根据年龄组成的(3种类型)特征。
  (3)种群数量变化
  *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有哪些表现?(增长、波动、稳定、下降)
  *种群“J”型增长的特点、发生的条件是什么?(理想条件,Nt=No·λt式中No、t、Nt、λ的含义,“J”型曲线图)
  *种群“S”型增长的特点、发生的原因是什么?(“S”型曲线图,K值的含义,λ改变的情况;“密度制约”“生存压力”)
  (4)群落
  *群落的生物构成、自然区域性、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
  (5)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概念
  2)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在生物圈的演变历程中,最早期的生物类型代谢特点是异养厌氧型。
  *生物圈自我维持稳态的原理是太阳能是动力;物质上自给自足具多层次自我调节能力。
  3)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非生物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
  *描述食物链的营养级:兔吃草,狐吃兔,生产者草是第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兔是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狐是第三营养级。
  4)生态系统的功能
  *能量流动的主渠道:食物链、食物网;总量:生产者固定太阳能总量。
  *能量流动的逐级递减、不能循环。
  *能量流动中,相邻营养级之间传递能量的效率单向、逐级递减、传递效率10%~20%。
  碳素循环、氮素循环、硫素循环的主要形式和途径各是什么?
  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以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越大营养结构越复杂。
  *抵抗力稳定性越大恢复力稳定性越小。
  6)生态系统的类型——生物圈的子系统
  *森林、草原、湿地、海洋生态系统,各有什么特点?
  *农田生态系统的主要特点是人的作用非常关键,动植物种类少,群落结构单一。
  ①群落人为化,向人需发展;
  ②抵抗力很差,要人为调节;
  ③“物质外流”突出,要人为补偿;
  ④不良发展造成困难(能源消耗加重、环境污染加重)。
  *“生态农业”的设想是什么?
  (依据生态学原理:多级利用能量、减少物质外流、利用生物制约关系协调构建群落)
  *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特点是具有高度依赖性,同时对其他生态系统产生强烈干扰。
  ①3个子系统,人起主导作用(自然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
  ②生产者少,分解者弱,消费者主要是人。
  ③营养结构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差,容易出现污染。
  ④物质和能量运转快、流量大,高度开放(高度依赖、强烈干扰其他系统)。
  人类保护环境的工作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①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生物多样性的含义(3个层次: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3个方面: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潜在使用价值)
  *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特点(4个方面:生态系统多样、物种丰富、特有和古老物种多、经济物种丰富)
  *人为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因素(4个方面:严重的环境污染、掠夺式的生物资源利用、自然生存环境的破坏、外来物种的入侵)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3个方面:就地保护、迁地保护、教育与法制)
  ②环境污染的防治
  第四章 应试答题技巧
  现行的高考模式中,不论是广东、江苏的单科生物,还是各地的理综生物中,考查的深度与广度都有所拓展,题目更加灵活,特别是理综生物,总分72分,而题目只有7题,提高答题的准确率显得尤为重要。解答好生物试题,只是记住或理解了教材中的知识点是远远不够的。这些试题中存在着障碍,障碍将会随着解题步骤的展开呈现出来。试题中有障碍,就应该有相应的排障方法,即解题方法。因此,要解答好生物试题,提高表达的准确率,就要熟悉一般的解题程序,学会一般的解题方法。
  一、避免思维定式
  有些试题的已知条件是命题者对教材中的有关知识、学生平时做过的试题、接触过的某些提法稍作变动后给出的,目的在于检验学生是否具有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对于这类试题,如果在审题时粗心大意、凭经验办事,势必犯思维定式的错误。
  例:在蕃茄中,紫茎和绿茎是一对相对性状,缺刻叶和马铃薯叶是一对相对性状,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现将紫茎马铃薯叶和绿茎缺刻叶植株杂交,F1都表现为紫茎缺刻叶,在F2的重组性状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的比例为( )
  A.1/8 B. 1/3
  C.1/5 D. 1/16
  有很多同学误选了B。出现这种错误的原因是审题时的思维定式,即原封不动地套用了高中生物教材中,亲代用黄色圆粒豌豆与绿色皱粒豌豆杂交这一典型的遗传实验的内容,而确定出的答案。如果在审题时能认真一些,不凭经验办事,就可以弄清题干中列出的“F2的重组性状”(相对于亲代的紫茎马铃薯叶、绿茎缺刻叶)应该是紫茎缺刻叶、绿茎马铃薯叶这两种重组表现型。答案为:C。
  二、避免概念混淆
  有些试题的题干或供选项中由于设置了容易混淆的概念作为障碍,如果没有试题中会存在易混淆概念的意识,或者审题不仔细,就会导致无法选出正确答案。要避免概念混淆,一是要建立试题中可能存在易混淆概念的意识,二是审题时要仔细,注意发现易混淆的概念。
  例:人的一个受精卵中的DNA分子数为( )
  A.23个 B.23~26个
  C.大于46个 D.46个
  有很多同学错选了D,出现这种错误的原因是将DNA等同于染色体。实际上,除了染色体上含有DNA以外,线粒体中也有。答案为:C。
  三、排除迷惑条件
  有的试题中列出的条件不采用还好,用了反而容易误入歧途,得出错误的答案。这类条件就叫做迷惑条件。“排除迷惑条件”是指在审题时,认真仔细地将题干中的迷惑条件找到,并予以舍弃的一种方法。

gkone 发表于 2016-6-28 01:47:36


  例:将燕麦胚芽鞘尖端套上一个不透光的锡纸小帽,然后在暗室中从左侧光照,胚芽鞘将( )
  A.向左侧弯曲 B.不弯曲
  C.向右侧弯曲 D.无规律弯曲
  这道试题题干中的“然后在暗室中从左侧光照”这一短语就是一迷惑条件。事实上,胚芽鞘只能直立生长。答案为:B。
  四、找出隐藏条件
  “找出隐藏条件”是指在解答有些试题时,既要注意发现题干中列出的明显无用的迷惑条件,予以排除;又要善于发掘出藏于题干之中未显露出来的必要条件的一种审题方法。
  例:人类的一个卵细胞中有23条染色体,人的一个红细胞中所含的染色体数目是多少条?
  该试题题干中“人类的一个卵细胞中有23条染色体”是迷惑条件,用这一条件来推算人的一个红细胞中所含有的染色体数,只能得出错误答案。“人的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是教材中的特殊知识点,是在审题时应该发掘出来的藏而不露的条件。答案为:0条。
  五、找到简捷条件
  “找到简捷条件”是指在阅读题干时,要注意搜寻到有利于使解题的过程变得简单而快捷的条件,从而得出正确答案的一种审题方法。
  例:一条信使RNA链中,(A+C)/(G+U)=0.8,则转录它的那个DNA分子中,(T+G)/(A+C)为( )
  A.0.125 B.0.8 C.1 D.无法确定
  题干中的“信使RNA链中,(A+C)/(G+U)=0.8”是使解题变得繁琐的条件,解答这道试题时,只需发掘出另外一个藏而未露的条件——“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模板DNA分子中的碱基T=A,G=C;即(T+G)/(A+C)应该等于1。答案为:C。
  六、简化已知条件
  有些以文字叙述的形式表述已知条件的试题,或因篇幅较长,或因条件繁杂,在审题时,由于紧张或急切,往往阅读到题干的后面就忘记了前面的内容。对此类试题,如果不解决审题方法的问题,是很难审明题意的。当遇到这类试题时,就要对已知条件作必要的简化。
  例:17世纪荷兰科学家Helmont在一个花盆中放入90公斤的干土壤,浇入雨水,并在其中栽上一盆重25公斤的柳树苗,用一个穿孔的铁板盖在花盆上,只允许气体和水进入。五年以后将树移出称量,增加了75公斤,将土壤干燥后发现仅少了60克。
  (1)这株树从土壤中得到了什么而使土壤干重减少?(2)为什么树增加的重量大大超过土壤减少的重量?
  这道试题冗长的已知条件是出自教材以外的资料。采用“简化已知条件”这种方法审题,可以明确已知条件表明,这株植物增加的重量远远大于它从土壤中吸收的物质的重量。
  七、图示已知条件
  有些试题的已知条件中,涉及的要素或环节较多,且这些要素或环节之间的关系繁杂,难以全面准确地把握,但是,如果将其转化成图解,就可以将已知条件中涉及的各种要素或环节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展示得一目了然。
  例:某牛中,基因型为AA个体的体色为红褐色;aa的个体为红色;Aa雄牛为红褐色,雌牛为红色。一头红褐色的母牛生了一头红色小牛,这头红色小牛的性别应该是 性别的。
  有很多同学在解答这道试题时,理不清头绪 ,无从着手。如果能首先将已知条件转化成图解,再根据图解就容易解答了。已知条件可以转化所示的两幅图解:
/collect/20160627/175958_4c5b60d1cbb0c.jpg
  八、找到关键词和词组
  有些试题的题干或供选项中的词(非生物专用词或生物专用词)、词组或短语,本身的内涵并不深刻,但是,如果审题不认真,忽视了它们,就难以得出正确答案。“找到关键词和词组”是指在阅读题干和供选项时,要注意寻找试题的题干或供选项中与顺利解答试题有关的词。
  例:人体在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细胞的能量直接来源于( )
  A.葡萄糖的分解 B.脂肪的分解
  C.肌糖元的分解 D.ATP的水解
  九、全面发现表达形式
  已知条件的表达形式有多种,最常见的是文字叙述;有些试题的已知条件是单独用图来表达的;有些是用图结合图注来表达的;还有一些试题的已知条件既有文字叙述的内容,又有图和图注。对于已知条件同时含有多种表达形式的试题,有的同学在审题时,或因没有这方面的意识,或因急躁,对多种表达形式丢三落四,不能全面弄清已知条件,使解题遇到障碍。
  例:胸腺嘧啶脱氧核糖核苷(简称胸苷)在细胞内可以转化为胸腺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后者是合成DNA的原料,用含有3H-胸苷的营养液,处理活的小肠黏膜层,半小时后洗去游离的3H-胸苷。连续48小时检测小肠绒毛的被标记部位,结果如下图(黑点表示放射性部位)。
/collect/20160627/U2997P352T1D187026F18DT20090215193903.jpg
  请回答:

gkone 发表于 2016-6-28 02:17:11


  (1)处理后开始的几小时,发现只有a处能检测到放射性,这说明什么?
  (2)处理后24小时左右,在b处可以检测到放射性,48小时左右,在c处检测到放射性,为什么?
  (3)如果继续跟踪检测,小肠黏膜层上的放射性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4)上述实验,假如选用含有3H-尿嘧啶核糖核苷的营养液,请推测几小时内小肠黏膜层上放射性出现的情况将会怎样?为什么?
  答案:(1)小肠黏膜层只有a处的细胞能进行DNA复制和细胞分裂。(2)a处的细胞连续分裂把带有放射性标记的细胞推向b处,直至c处。(3)小肠黏膜细胞上的放射性将会因为细胞的衰老、死亡、脱落而消失。(4)在小肠黏膜层的各处都可以检测到放射性,因为小肠黏膜层上的细胞不断进行mRNA的合成。
  十、把握新颖材料
  在平时的训练试卷和各种考试试卷中,往往有数量不等的材料源于教材以外的试题,这类试题一般叫做新材料试题。新材料试题有利于检验解题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理论联系实际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材料取自教材以外,给人以未曾谋面的新感觉,致使部分解题者,接触到这类试题便会感到棘手。
  例:红色酵母与毛霉生长过程中,所需的生长因子及合成并释放的物质如下表所示:
/collect/20160627/180109_4c5b60d1cda4d.jpg
  如果将这两种微生物一起培养,它们之间构成一种 关系。
  这道试题中列出的“红色酵母” “毛霉” “噻唑”均是在所学的教材中没有接触过的新名词,如果在审题时能对试题进行耐心细致地通读,同时对列出的条件作必要的梳理,就能把握住这样一些问题:“红色酵母”和“毛霉”是两种微生物;“噻唑”既是红色酵母的代谢产物,也是毛霉所需要的营养成分。这道试题是在要求我们,根据表中列出的红色酵母或毛霉所需的营养成分和代谢产物互为对方的代谢产物和营养成分,进而推断出这两种微生物间的生态关系。
  第五章 考前状态调整
  第一节 调整心态,突破“心理围城”
  一、考试一半是靠心态
  一年一度的高考,对广大考生是一次极其严峻的考验。它不仅是对考生的知识、智力、技能的考查,也是对考生情感、意志、体力的挑战。无论心理学的研究,还是高考的实践都表明,考生的应考心理如何,临场发挥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考的结果。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王极盛教授对20个影响高考成功因素的研究结果表明,考试中心态排第1位。
  1.不良应考心理的外部表现
  “应考心理”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多数时候主要反映在思维活动中,但有时会在人的言行、神态中表现出来。比如在考试前感到紧张不安、焦虑失眠,学习效率下降,甚至食欲不振,精神体力都有极度疲惫的感觉;在考试中有人心情激动,难以平静,不能很快进入角色;有人碰到一些问题就惊慌失措、悲观失望,甚至想退场;有人感到头昏目眩,心慌烦躁,身心不适等等。这一切其实都是不良应考心理的外部表现。有一些医学工作者称这种现象叫考试综合症。据最近几年的实际观察,有以上这些现象的考生不是少数,而占到相当的比例。现代科学研究证明:适度的压力,适当的紧张,可以提高人的工作和学习效率,无论是对人的身体健康,还是对人的心理锻炼都有益处。但是,如果压力过大,长期精神紧张,就会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情绪不安、焦虑紧张、悲观失望等不良心理现象会直接影响到考生的临场发挥。
  2.应考心理对临场发挥的影响
  应考心理与临场发挥之间的关系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应考心理的好坏,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到临场发挥的好坏。应考心理越好的考生,一般来说,临场发挥就越好。反之,则越差。经常有这种现象:有的考生平时成绩并不怎么好,甚至较差,但是高考中却发挥得相当出色,甚至超水平发挥;而有的考生平时成绩还不差,但考试结果却令人失望。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还是应考心理在作怪。可以这样说:应考心理与临场发挥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临场发挥”是对“应考心理”的最好检验。
  3.树立正确的考试观
  应该教育考生,使他们认识到:高考固然是一条成功之路,但并不是“唯一”的成功之路。金榜题名诚然可喜,但“榜上无名”也未必就是穷途末路。当今社会,正处在改革发展的时代,需要各方面人才。只要树立了远大的志向,正确的理想,并为之奋斗,就一定能有所作为。考生应树立正确的考试观,排除一切不利因素的干扰,正确对待高考。
  二、考试情绪的自我调适
  高考成绩的好坏不仅取决于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与临考时身心状况,尤其是临场心理状态有很大关系。影响考生心态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1.考试焦虑
  大多数考生临近考试时会有不同程度的紧张,当紧张过渡成为焦虑时,就成了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所以许多考生一到关键性考试前夕就有心神不定、长夜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表现。一旦进入考场,便觉得神志不清,思维停滞,有的连平常很熟练简单的知识也回忆不起,有的老半天写不出一个字,严重的还会当场昏倒。
  2.心理定势
  影响考试的心理定势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习惯定势,二是思维定势。如考试时碰到与平时练习相似或相近的题目,有的考生就会非常高兴,因而不再仔细审题就匆匆下笔,造成许多非知识性失分。
  3.瓶颈效应
  瓶颈效应是指在考试过程中,心里觉得似乎容易解决而一时又解决不了的心理现象。这时考生答题一会儿感到似乎已经茅塞顿开,一会儿又觉得毫无办法,欲行不能,欲罢不忍,时间不知不觉溜过去了。
  4.自暴自弃
  有的考生遇到连续几个题做不出来时,立即紧张起来。而情绪一紧张,思路就展不开,觉得整卷题目可能都是难题,于是抱着“反正做不出”的心理破罐破摔。
  5.过分自信
  这类考生与第四种考生刚好相反,他们在顺利完成几道题后,开始沾沾自喜,继续答题时粗心大意,不求精确,导致思维缺乏严密性,答好题后也不进行认真检查。

gkthree 发表于 2016-6-28 03:46:31


  以上这些心理因素反映出的非正常情绪状态会导致考试失分,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调适,常用的措施有:
  措施一:考生要学会正确地评估自己,避免过分自卑和盲目自信。成绩优秀、性格外向的考生应多想自己的不足,而成绩不良、性格内向的考生也应看到自己的长处,树立考试信心。考生应该明白,个体之间的差别是客观存在的,重要的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发挥长处,考出最好水平。
  措施二:坚信“我行,我能考好”。信心是高考成功的精神支柱,高考中有没有必胜的信心,取决于能否正确对待自己的考试目标,能否把自己的水平正常发挥出来。
  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考生一定不能迷信,有的考生考前看到了乌鸦,就觉得自己完了,看到喜鹊则认定对自己是个好兆头。还有许多考生考前爱扔硬币来判定自己的成功几率。这些都是要不得的,只会扰乱你的情绪,打击你的自信。
  措施三:掌握答题原则和正确方法,科学分配答卷时间。如“先易后难、先快后慢”的原则,暂时跳过难以解答的问题,对无把握的选择进行猜测等方法。
  措施四:加强细节训练,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考试时不仅要弄明白题目的条件、内容、范围及其重点,还应注意答题形式、计分方法及分值等细节。认真审题,有助于消除定势,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周密性。
  措施五:重视临考前的充分休息和睡眠。高考前要注意营养搭配,可以适当地看电视、听音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过最好别玩电脑,因为电脑游戏、网络容易令人沉迷。
  措施六:考前放松身心。放松身心有如下简单而有效的办法:深呼吸放松法——闭上眼睛,鼻式呼吸,缓缓吸气,徐徐呼出,这样可以使自己平心静气;想象放松法——可以想象天上下着毛毛雨,感觉雨水淋湿自己的头、胸、背、腿、脚,这样可以使自己清醒,感觉细雨冲刷了自己的紧张和疲劳。
  措施七:保持适当的紧张情绪。考场上情绪过分紧张或满不在乎都不能考出好成绩。只有保持适当的紧张才能信心十足,平心静气,精力集中,思维敏锐,答题准确。
  三、紧急情况处理
  考生当听到入场铃声时,难免心理紧张,特别是第一天第一门功课。所以提前准备很关键,物质准备是首要的,心理准备更为重要。考生一迈入考场,可能会出现突如其来的紧张。考前的知识储备和身心调适越充分,这种紧张发生的可能性越小。
  如果在考场上已经出现这种状况,这时再去懊悔是没有益处的,只能积极地采用一些调控措施消除这些情况带来的影响。
  1.突然慌乱
  有时,考生可能因为在作答时遇到了难题,或是遇到钢笔坏了之类的意外情况,或是冷不防从脑海里迸出“我要失败了”等消极的想法,便突然慌乱起来。这种情况发生后,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放松,一旦出现突然慌乱的最初征兆,最好暂停作答,闭合双眼,轻轻地对自己说“放松”,重复六次,并注意体验全身松弛的感觉;也可以全身高度绷紧十秒钟,然后突然放松。第二种方法是深呼吸,在突然慌乱时,呼吸会变得急促,这时应该有意调节呼吸,在吸气时绵长、缓慢、深沉,呼气时也这样。第三个办法是中断思路,一旦产生容易引起慌乱的想法,可以果断地对自己说“停”,同时握紧一下拳头,这样能中断原来的思路。当自觉情况好转后,应迅速转入正常考试状态。
  2.记忆堵塞
  记忆堵塞常伴随突然慌乱发生,并加剧慌乱程度。虽然感到对某个概念或公式非常熟悉,但就是想不起来,这是记忆堵塞的典型表现。发生记忆堵塞时,首先要保持镇静,注意放松,调整呼吸;然后,通过情境、结构联想,回忆与该问题有关的内容,发掘出有用的材料和线索。另外,还可以暂时放下当前的题目,先做别的题,过会儿再回头思考,说不定会从其他题目中得到启发而豁然开朗呢!
  3.身体疲劳
  高考时,连续数小时处于注意力高度集中、思想非常活跃、书写量较大的状态中,考生很容易产生身体疲劳现象。在高考前,考生要注意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度的锻炼和良好的营养,从而为高考储备足够的精力。在考试当中,要不时给自己一些调整状态的短暂间歇,伸展四肢和腰背,活动手腕和头颈,摇摇手指关节,这样,才不至于过分紧张或疲劳,维持良好的机能状态。有些考生在考试过程中感到手指非常紧张,严重时感到握笔和写字非常困难,这是手部疲劳的一种表现。出现这种情况时,先放下笔,活动活动手腕,手臂自然下垂轻轻地摇一摇;也可以双手交叉按压指关节,双手举至面部自上而下做干洗脸五至六次,手便会放松许多。
  4.作弊冲突
  高考,要求严格、组织严密,与每个考生的前途有着重大关系。由于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以及个人准备不充分、成功欲望过强、道德水准较低等原因,有的考生在高考中还可能陷于作弊冲突之中。作弊是与社会道德相背离、与科学精神相对立、与考试规则相冲突的,应该坚决抵制。然而,高考关系重大,一分之差可能引起天壤之别,所以有些考生在高考中偶而会萌发作弊念头。有了这种念头的考生应立即设法排除,以免影响考试。对于那些试图把意向变成行动的考生朋友,我们想奉劝他们,不要冒险做那些会令你窘迫,甚至断送你前程的傻事,因为监考老师和考场纪律都是严格无私的。
  第二节 考前一周整装待发
  一、决战前的部署至关重要
  1.要保持自己平时学习和生活的节奏,适当减小复习密度和难度,可以收到“退一步,进两步”的效果。保持大脑皮层的中度兴奋(既不过分放松也不过分紧张),要避免和他人进行无谓的辩论和争吵。这样,就能在考试前夕,创造一个良好的心境。
  2.一般来说,高考前几天复习,总的原则是回归基础,形成知识网络,把查漏补缺、解决前面复习中出现的问题放在第一位。没必要也不可能再把每一科详细地复习一遍。因此,最后七天的复习更应收缩到教材上来。通过看书上的目录、标题、重点等,一科一科地进行回忆,发现生疏的地方,及时重点补习一下,已经熟练掌握了的内容,可以一带而过。还可以看自己整理的提纲、图表、考卷,重温重要的公式、定理等。这七天的复习,就像运动员在比赛前的准备活动或适应性练习一样。通过这七天的收缩复习、强化记忆,可以进一步为高考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心理学界有一个普遍的共识,早起后半小时和晚睡前半小时,这两段时间是最佳的记忆时间。所以这一个小时中,要充分利用。
  3.进入全真模拟状态。全真模拟复习要与高考时间程序表一致,这样才能在高考的那天,顺利进入高考状态。每天做一套卷子,可以在几天后真正拿到高考试卷时不感到手生,能尽快找到感觉。
  4.高质量的睡眠永远是最有效的休息方式。考前有的考生可能会因兴奋而失眠。所以,睡前不应喝咖啡、茶之类的刺激性饮料,也不应看紧张、扣人心弦的故事片。到了正常睡觉时间或是稍早一点(大可不必早早上床等着入睡),躺到床上,全身放松,争取迅速入睡。若一时睡不着,千万不能着急,不要责备自己或胡思乱想,只管保持平和心情,采取重复放松技术。其实只要全身非常放松,大脑不兴奋,完全可以获得身心的休息。
  “猫头鹰”式的考生如何应付上午的考试?有些考生习惯于夜间用功学习,夜越深精力越好;还有些考生为争取时间,拼命熬夜,以至养成习惯。这两种情况,都会使考生在白天,特别是上午精力不佳,但考试又都是在白天举行。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必须事先进行人体生物钟调整,逐步改变生活习惯,以适应考试的时间安排。调整生物钟,从临考前两周就要开始矫正作息时间,坚持晚上9点30分睡觉,早晨6点起床。开始时可能怎么也睡不着,不过没关系,睡不着就看书,但第二天早6点一定要起床。因为头天晚间没睡好,起床后昏昏沉沉。这时一定不可赖在床上,可以到附近公园、街道上跑跑步,边跑边背些单词。几天过后,就会慢慢适应早睡早起的习惯了。考前一周应按考试时间安排作息,早6点起床、运动、吃饭,8点钟准时开始复习,中间休息20分钟。最好按考试科目时间复习。这样经过一段适应训练,临场考试就不会有异常感觉了。
  5.在高考前一两天,考生应该熟悉考场。在通常情况下,一个学校的考生可能要到另一个学校去考试,所以,熟悉考场尤为重要。所要熟悉的内容有:所在考场离居住地点有多远;用什么方式抵达比较迅速和安全;在路上要花多少时间;自己在哪个教室;坐哪个座位;座位是靠近门窗还是贴近墙角;教室是向阳还是背阳;厕所及其他服务设施在哪儿;附近有无可以休息和饮食的地方,这些问题在准备时都应该弄清楚。否则,临到考试时由于没有准备,一些意外情况可能会让你陷入混乱和迷茫,影响注意力和思维的灵活性。譬如出发过晚,气喘吁吁地赶到考场再匆匆忙忙找自己的座位,这样会影响情绪,耽误做题时间;如果开始考试时才发现窗户透进的阳光直射你的座位,这时抱怨着急只会起消极作用。还有在门口附近就坐的考生,易受到巡视员进出的影响。若对这些事情早有准备的话,它们所引起的心理冲击可以减小到最低程度。熟悉考场,早作准备,会给考生带来信心和安全感。

gkfour 发表于 2016-6-28 04:31:20


  二、必要的物质准备是高考成功的先决条件
  1.备齐考试用品。考试前一两天,要仔细检查一下高考时必备的文化用品(如手表、钢笔、三角板、圆规、铅笔、橡皮等),如果用品不齐或有故障,一定要及时解决。高考的前一天晚上,临睡前要将包括准考证在内的所有必备品装在一个袋子里(最好是厚而透明的小塑料袋),放在容易看到的地方。每次考试出发前,一定要检查一下。这些看起来是小事,但小事弄不好,有时也会误大事。如每年高考都会有人忘记带准考证,从而无法进入考场,延误了考试时间,凭添一番烦恼;有时,手表未及时更换电池,在考试中途手表停了,很长时间自己也未发现,造成考生不能合理地分配答题时间;还有的考生,只带了一支钢笔,答卷不久,钢笔又不下水了,也十分狼狈;……。总之,高考也应像打仗一样,要“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不打无准备之仗。
  2.注意养精蓄锐。考生经过高中三年的学习,特别是最后的复习,目的就是迎接高考,接受国家的考核和选拔,可谓“养兵千日,用在一时”。所以,考前要注意“养精蓄锐”,注意饮食起居,预防突发感冒、腹泻等疾病,多补充一些优质蛋白质食品,如鸡蛋、瘦肉、肝、牛奶和豆制品等,多吃蔬菜和水果。这些食品营养丰富,有助于增强体力和记忆力。为了防止意外情况发生,考试前几天不要参加较为激烈、体能消耗过大的文体活动,同时不要到离家太远的地方。适当的放松和休息应是考前一周的主旋律。
  3.女生在高考前应充分估计,高考那几天是否是月经期。如果是,应和家长、医生商量一个妥贴的处理方法。尤其是平时月经期身体不适,有痛经或其他不良反应的考生更应该考虑周到一些,以免到时手足无措,影响考试。
  附 新大纲样卷
  理科综合下生物(参考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在临床治疗上已证实,将受SARS病毒感染后治愈患者(甲)的血清,注射到另一SARS患者(乙)体内能够提高治疗效果。甲的血清中具有治疗作用的物质是
  A.疫苗 B.外毒素 C.抗原 D.抗体
  2.某生物的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该生物减数分裂的第二次分裂与有丝分裂相同之处是
  A.分裂开始前,都进行染色体的复制
  B.分裂开始时,每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数都是2n
  C.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都分裂成为两个
  D.分裂结束后,每个子细胞的染色体数都是n
  3.下列关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包括一系列氧化还原反应
  B.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必须在有水的条件下进行
  C.光合作用的全部反应是呼吸作用全部反应的逆转
  D.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是能量转化过程
  4.肺炎双球菌中的S型具有多糖类荚膜,R型则不具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培养R型活细菌时加S型细菌的多糖类物质,能产生一些具荚膜的细菌
  B.培养R型活细菌时加S型细菌DNA的完全水解产物,不能产生具荚膜的细菌
  C.培养R型活细菌时加S型细菌的DNA,能产生具荚膜的细菌
  D.培养R型活细菌时加S型细菌的蛋白质,不能产生具荚膜的细菌
  5.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
  B. 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
  C. 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
  D. b种群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
  6.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纳米材料是指一种称为“纳米”的新物质制成的材料
  B.绿色食品是指不含任何化学物质的食品
  C.生物固氮是指植物通过叶面直接吸收空气中的氮气
  D.光导纤维是以二氧化硅为主要原料制成的
  30.胰高血糖素对小白鼠和人具有相同的生理作用。为了验证“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生理作用”,请以小白鼠为实验对象设计实验步骤,预测和解释实验应出现的结果,并写出实验结论。
  (1)实验材料和用具:
  正常实验小白鼠2只,生理盐水,用生理盐水配制的适宜浓度的胰高血糖素溶液,班氏糖定性试剂,注射器,试管,烧杯等。

gkthree 发表于 2016-6-28 05:58:26


  (2)实验步骤:
  (实验提示:采用腹腔注射给药,给药剂量不作实验设计要求;给药1小时后,用注射器在小鼠膀胱处穿刺取尿液。)
  (3)实验结果的预测、解释和结论:
  31.回答下面的(1),(2)题。
  (1)下表是豌豆5种杂交组合的实验统计数据。
/collect/20160627/180329_4c5b60d1cf5a5.jpg
  据上表回答:
  ①上述两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为 。
  ②写出每一杂交组合中两个亲本植株的基因型,以A和a分别表示株高的显、隐性基因,B和b分别表示花色的显、隐性基因。
  甲组合为 × 。
  乙组合为 × 。
  丙组合为 × 。
  丁组合为 × 。
  戊组合为 × 。
  ③为了最容易地获得双隐性个体,应采用的杂交组合是 。
  (2)假设某一种酶是合成豌豆红花色素的关键酶,则在基因工程中,获得编码这种酶的基因的两条途径是 和人工合成基因。如果已经得到能翻译成该酶的信使RNA,则利用该信使RNA获得基因的步骤是 ,然后 。
  参考答案
  1.D 2.C 3.C 4.A 5.C 6.D
  30.(2)实验步骤:
  ①确定1只鼠为实验鼠,腹腔注射胰高血糖素溶液;另一只鼠为对照鼠,腹腔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
  ②将两支试管分别编号为1号和2号,各加入等量的班氏糖定性试剂。
  ③给药1小时后,对两只小白鼠采尿液,实验鼠尿液放入1号试管内,对照鼠尿液放入2号试管内。
  ④将两支试管摇匀后,放入盛有开水的烧杯内加热煮沸,待冷却后,观察两支试管溶液颜色的变化。
  (3)实验结果的预测、解释和结论:
  1号试管中应该出现砖红色沉淀,表明实验鼠尿液中有葡萄糖;2号试管中仍为蓝色溶液,表明对照鼠尿液中无葡萄糖。
  实验结论:实验鼠血糖升高,超过一定数值而出现糖尿,是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生理作用所引起的。
  31.(1)①高茎 红花
  ②甲组合:AaBb×aaBb
  乙组合:AaBb×Aabb
  丙组合:AABb×aaBb
  丁组合:AaBB×aabb
  戊组合:Aabb×aaBb
  ③戊组合
  (2)从供体细胞的DNA分子直接分离基因;
  以该信使RNA为模板,反转录成互补的单链DNA;在酶的作用下合成双链DNA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高考生物复习:2009年命题预测及名师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