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网 发表于 2016-7-28 16:02:19

人言诡鬼--舍弃欺诈,还我诚信

  初学“阴谋诡计”时,总疑心老师将“诡”字写错了:“阴谋诡计”应写作“阴谋鬼计”。渐长,学了《搜神记》里的《宋定伯捉鬼》,方知汉语的造字之精妙!鬼有何计?在人面前,鬼无计!【从成语“阴谋诡计”入手,引出《宋定伯捉鬼》,提出“鬼有何计?在人面前,鬼无计”的观点,显得新颖独】
  且说,那年那月,一鬼悠然自得地飘身宛市,人未犯鬼,鬼不知人。此时,一名为宋定伯的男子悄然登场。【设置情景,设置人物。为下文人鬼对话设下伏笔】
  路黑遇鬼,宋定伯问:“汝谓鬼?”鬼言:“鬼也。”鬼反问:“卿又复谁?”宋定伯才知对方是鬼,便欺之曰:“我亦鬼。”此时,鬼可算一片坦诚,将自己的身份真实报之,可谓君子之腹。而其身为人的宋定伯本不是鬼,却要装神弄鬼,实有小人之心,诚信在人的身上被抛弃。【宋定伯自己是人不是鬼,却要装神弄鬼,指出“诚信在人的身上被抛弃”,初次点题】
  鬼也并不是对宋定伯一点防范都没有,当感到背上的宋定伯有重量时,它也怀疑过宋定伯不是同类,而是人。但宋定伯那小子,年龄尚幼,骗人的本事却了得。当鬼问其过河时为什么河水澹澹作声,他又欺之曰:“我是新鬼,鬼气不浓,故而有之。”也许这是一个善人死后的鬼,又轻信于言,戒心小。此时它的身边已是杀机四起,可它还是信了宋定伯的诈言,以至最后把鬼类的绝对机密也泄露给了宋定伯这厮,“唯不喜人对自己吐口水”,为它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鬼的“防范”反而使鬼更加相信宋是鬼。“我是新鬼,鬼气不浓”,故而过河有水声,将有一颗诚信之心的鬼骗得心服口服,还告诉了其鬼界的最大的秘密:“不喜人对自己吐口水”。人鬼诚信的有无与现实生活刚好相反。新颖】
  当鬼跟随宋定伯来到宛市后,宋定伯便对其大吐口水,使鬼变成了一头哀哀而鸣的羊。宋定伯这厮卖羊得了一千五百钱,心中自是得意,一点道德自责感都没有。【宋定伯对鬼吐了口水后,还将鬼变的羊卖了一千五进钱,“心中很是得意,一点道德自责感受都没有”,可见人在本文是无诚信的】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当宋定伯为英雄,还以其为榜样。可鬼呢?也许那鬼本是一个命运凄苦之人,因为受不了人世的艰辛和人心的险恶,才以死作为对生命的解脱。可有一点它没想到,那就是他死后也仍未摆脱人类对他的迫害。人类可真是高智商的万能之灵啊!【以假设作议论,点明题旨,为鬼翻案。实为讽刺人类的某些不讲诚信的行为】

gksix 发表于 2016-7-28 16:57:35

分页标题#e#
  古人的欺诈植于后人的心中,我不知道人类的欺诈何时才能终结,寻找诚信的道路到底还有多长?【作者的担心绝非空穴来风,而是有根据的,一是古早已有之,二是现实生活中还在继续上演这类悲剧】
  还我诚信!【一个感叹号,意志坚定,态度明确,铿锵有力:还我诚信】
  【点评】:本文由成语“阴谋诡计”入题,引出《宋定伯捉鬼》的故事,却并未先谈及“诚信”,这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宋定伯捉鬼》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它的主旨是人能胜鬼,任何鬼怪在人的面前都会失败。本文的成功之处在能使用逆向思维,反其意而用之,为鬼翻案,把原文所歌颂的宋定伯描写成一个没有诚信、从事欺诈的伪君子,而把鬼则写成为一个诚信可嘉、不幸受骗的弱者,令人叹惋。这就是作者的创新,特别是在最后三段议论中,又将原著中的现象与现实生活在的现象作对比,针砭现实,发人深思,是警示钟,表达作者对“诚信”的呼唤,最后一段只有“还我诚信”四字,坚决有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人言诡鬼--舍弃欺诈,还我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