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477|回复: 3

新课标2011年高考考试说明——文科综合

[复制链接]

11万

主题

11万

帖子

3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8765
发表于 2016-6-27 12:08: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Ⅰ.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考试形式:笔试、闭卷。
  2、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卷满分为300分。
  3、试卷结构与题型:
  试卷包括Ⅰ、Ⅱ两卷。
  第Ⅰ卷为政治、历史、地理三个科目的必考题。题型为单项选择题,共计140分。
  第Ⅱ卷由政治、历史、地理三个科目的必考题和历史、地理学科的选考题组成,共计160分。试题只涉及单学科的内容,不涉及跨学科综合。
  必考题为政治、历史、地理各学科的必修内容。政治学科还包括年度间重要时事政治;地理学科涉及初中地理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的相关内容。
  选考内容包括地理、历史两个学科的部分选修模块。
  地理学科选修模块:“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每个模块设一道非选择题,分值为10分。考生选择其中一题作答,多做者只批阅第一题。
  历史学科选修模块:“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每个模块设一道非选择题,分值为15分。考生选择其中一题作答,多做者只批阅第一题。
  4、分值比例:政治、历史、地理科目各100分。
  5、组卷:试题按题型、内容等进行排列,选择题在前,非选择题在后,同一题型中同一学科的试题相对集中,同一学科中的不同题目尽量按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
  Ⅲ.考试内容
  政治
  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课程标准实验版)》,结合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制定了《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文科·课程标准实验版)》的政治科部分。
  政治学科考试应在使考生体现出应有的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同时,注重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一)获取和解读信息
  所谓信息,即试卷中的文字资料、图表、各种数据、画面、符号等。获取信息即发现、收集信息,解读信息即是对信息的理解。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过程,包含发现信息、判断信息的重要性程度、提取有效信息等思维过程,因而更明显地表现出个体的思维能力。在知识内容迅速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整合的当代,这种捕捉新的讯息,感受新变化、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就更凸显出其重要性。
  获取和解读试题信息,首先表现为审题的精准,其次是能把握各种信息的性质,回应信息提供的情境。事实上,对信息的处理将直接影响解决问题的质量和速度。
  信息获取的路径教之学习更为宽广,其目的除丰富社会体验、文化内涵外,更重要的是要根据信息传递的内容,准确地分析事物的实质,判断事物的发展并形成解决问题的办法。
  获取和解读信息,就是考生对试题案例所提供信息的提炼和整理。高考命题从注重能力考查的角度出发,会不断地引入新材料、构建新情境,从而使试题在内容上蕴涵较多的信息,在形式上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因此要求考生在提炼信息、分析信息、解读信息、整合信息的过程中也应具有一定的概括、归纳和演绎能力,这是考生解答问题的起点。
  1、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首先,某些问题的答案就自然地隐含在试题的文字表述之中。
  其次,试题设计的思路也往往包含在题目的行文之中,通过审题,了解命题的意图,有助于准确把握试题的脉络。
  考生回答问题时必须明确试题要求回答的方向与内容。试题均有一定的要求与指向,考生不能抛开试题的要求而随意回答。
  2、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从图、表等形式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从试题的呈现方式看,主要有文字和图表两类。图表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柱形图、扇形图、统计表,还包括漫画等。图表的特点有其直观的一面,例如,表格中的数据只需横向或纵向比较就可以得到数据的发展趋势;图表的特点也有其复杂的一面,例如,表格略去了其他陈述性文字,仅保留抽象的数据,则数据与数据之间的关系就需要考生进一步去发掘。
  在当前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图表、数据往往用于表现形势、环境、资源、产业、事物发展的过程等信息,这些信息通过图表能够得到更为直观、更为系统的体现,能够帮助人们历史地、全面地观察事物的演变,所以现在被人们广泛使用。在解释这些图表的时候,主要是要学会判断图表所呈现的事物;其次,要进一步发掘信息价值,找寻图表所列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说到底就是要能够用图表、数据来把握事物的特征、规律或关系,应用所学知识对社会现象进行系统的分析和多角度、多层次的描述。
  3.能够准确、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获取的有关信息
  在对试题进行通读、理解之后,必须对试题的所有信息进行筛选和整理,对不同信息进行必要的分析与整合。
  试题围绕某个主题通过一定的背景材料构建新的情境。背景材料中一般会包括回答问题所需要的信息,但是背景材料在为主题服务的同时,并不是一次性地、集中地将问题的各个要点全部展现出来,试题的设计由于形式的多样化而使主题的要点分散于各个数据、图表或文字之间,需要从中提炼、整合,形成完整的观点或认识。
  (二)调动和运用知识
  所谓调动知识,是指对原有知识资源的支配。调动和运用知识,即通过对信息的接受和反应启动原有的知识储备,再经过分析、判断、推理、归纳等思维过程解决问题。
  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通常表现为能将接收到的信息迅速与相关的知识内容建立准确而有效地联系,并自如地调用或驾驭有关知识、规律、原理等完成任务,解决问题。因而这一能力目标既检测受试者的思维速度与品质以及其所具有的知识结构、体系的完备程度,又是对学习意义的深化。
  学以致用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原则和目的。要能把教材中学到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思想方法应用于实践之中,以此来解释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从多角度、多层面运用多种知识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但考生解答问题时所需调动和运用的知识并非是完全可以照搬已有知识储备的。试题所设置的新的情境、提出的新的问题要求考试从知识储备系统中查找,甄选出已存储的、相关的知识,将它重现和再认,并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将之运用在特殊的要求中。
  1、能够根据从题目中获取和解读的试题信息,有针对性地调动有关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作出必要的判断
  所谓有针对性地调动和运用知识的问题主要是指运用知识的准确性问题。主要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对于不同的问题用相应的知识来说明。倘若所调用的知识与试题的情境、要求等不相符合,或者不能切中问题的要害,答非所问,则对问题的回答就是无意义的。第二,所调用的知识与试题要求相对应时,也应满足知识体系上的科学性。这能反映考生在日常学习中积累知识和掌握知识是否扎实。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在非选择题的部分,政治科考试在涉及问题时由于表述的不同所要求考生回答的内容也是不同的。例如,设问中的要求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差别,“为什么”、“怎么样”的问法,更多地强调把重点放在如何运用知识上。这也就要求考生在认识和说明问题的时候,应注意这些差别,有针对性地调动知识,判断并回答问题。
  2、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
  以年度间国内外重大时事以及党和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作为情境材料呈现在试题中,是政治高考命题的一种重要形式。因此,政治科高考除了要求考生能够有针对性地调动和运用课本知识外,还要求考生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来回答问题。
  3、能够展现出检索和选用自己的“知识库”中有关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
  考生不仅要能够调动和运用课本以及重大时事等政治学科的相关知识来解答问题,而且要能够展现出检索和选用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积累的各学科各方面的知识,所形成的“知识库”中有关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如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推理能力等,考生检索知识的能力越强,就越能准确地调动和运用知识。
  (三)描述和阐释事物
  描述事物即表现事物的形态或状态,阐释事物即对事物的说明和解释。“描述和阐释事物”在考试时往往是题目的具体要求和任务。
  描述事物的能力主要表现在观察的细致、全面,表达的准确、简洁;而阐释事物的能力则在准确表达的同时,又表现为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理性思维的水平。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实际上就是指能通过思维过程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并使用简明、准确的政治学科术语予以叙述。
  1、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学科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
  中学政治教学,绝大部分知识是以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的形态呈现。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学科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是中学政治教学的最基本能力要求。
  2、能够利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比较和理解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等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1)所谓历史的观点和方法,就是在考察事物的特征时,加入时间的因素,即着眼于事物发展变化本身与引发这种变化的历史条件之间的联系,进一步认识这种变化的规律性及意义等。所谓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和方法观察和分析问题,不能孤立地、静止地观察和分析问题。
  (2)要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现象描述的是事物的外部表现和表面特征。本质指的是事物的内在联系。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要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要学会分析、比较和解释有关现象,更要学会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3、综合阐述或评论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对于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阐述和评论,不仅局限在某一模块的角度,还要注重政治学科中几个模块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这种知识的综合,使知识体系本身得到充实和扩展,培养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从而提升学习效果。
  (四)论证和探究问题
  论证在逻辑学中的含义是指引用论据来证明论题的真实性的论述过程。而当这一过程在考试形式中出现,则主要表现为回答问题或完成题目要求的任务时论述和证明的能力。
  论证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对学科知识总体把握的程度。第二,答案组织的逻辑性和层次性。
  探究,即对问题的研究和探讨。探究问题的过程实际上是立论的过程,即对某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在考试过程中,探究实质上表现为一种态度,是对未知知识研究的欲望,或对某些结论勇于提出新的假设。考试题目设置的情境往往是课本中未曾出现过的,要求回答的问题也可能是从未遇到过的,在这种情形下,解决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探究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反映考生综合的学习能力,而且能够从侧面反映出考生追求真理、遇到困难不放弃、勇于挑战的意志品质。
  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是2011年高考政治科考试测量的重要能力。考生在回答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对知识体系的驾驭能力,语言组织的逻辑性、层次性水平,以及对相关问题的探究态度是体现考生整体文化素质的重要方面。
  1、根据有关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发现或者提出体现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问题
  这一要求是根据新课程培养目标提出来的。考查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考查考生学习了多少知识,而在于考查考生自己获得知识、掌握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与素质,考查考生对各种知识的迁移整合和创新运用的能力,考查考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2、综合使用题目提供的信息、课堂学习或自主学习获得的知识、方法,提出比较必要的论据,论证和探究问题,得出合理的结论
  针对试题设置的具体情境,考生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从中得出多方面的要点,然后从这些要点中筛选出符合试题设问的内容,并将这些要点整理成合乎逻辑、层次分明的结论,是考生实际掌握、理解、运用知识的外在表现,也是考生整体素质的集中体现。
  3、能用顺畅的语言、清晰的层次、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所谓顺畅的语言,是指回答问题组织答案时要立论明确,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准确描述思想政治学科领域所涉及的相关事物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基本观点等;能够准确运用相关学科术语,对社会生活、自然现象等方面的有关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作出客观地叙述或说明。
  所谓清晰的层次,就是组织答案的用语必须准确合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能笼统含糊。
  所谓正确的逻辑,就是在组织答案时考虑上下文之间的逻辑性,并有清晰的层次。
  二、考试内容与范围
  第一部分  经济生活
  1、货币
  (1)货币的本质
  商品的基本属性
  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货币的基本职能
  金属货币与纸币
  (2)货币的种类与形式
  货币与财富
  结算与信用工具
  外汇和汇率
  2、价格
  (1)价格的决定与变动
  价值与价格
  价值决定价格
  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
  供给与需求
  影响(均衡)价格的因素
  (2)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
  价格变动对消费者的影响
  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
  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
  3、消费
  (1)消费及其类型
  影响消费的因素
  消费类型
  消费结构
  (2)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消费心理
  消费行为
  4、生产与经济制度
  (1)生产与消费
  生产决定消费
  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发展生产的意义
  (2)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
  国有经济及其主导作用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5、企业与劳动者
  (1)生产的微观主体一一企业
  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
  公司的类型
  公司的组织形式
  公司经营与公司发展
  企业兼并与企业破产
  (2)劳动者
  劳动与就业
  劳动光荣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维护劳动者权益
  6、投资与融资
  (1)商业银行
  利息、利率与本金
  储蓄存款
  中国商业银行体系
  商业银行的业务
  (2)投资
  投资收益与投资风险
  股票
  债券
  商业保险
  (3) 融资
  7、个人收入的分配
  (1)分配制度
  生产决定分配
  按劳分配及其作用
  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效率与公平
  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
  提高效率、促进公平
  8、国家收入的分配
  (1)财政收入与支出
  财政收入的构成
  税收与财政的关系
  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财政支出
  财政支出的构成
  财政收支平衡
  (2)财政的作用
  财政与基础设施工程
  财政与宏观调整
  财政与人民生活保障
  9、征税与纳税
  (1)税收及其种类
  税收
  税收的基本特征
  税收的种类
  税收的作用
  (2)依法纳税
  纳税人
  负税人
  依法纳税
  1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市场经济基本原理
  市场与计划
  市场调节及其弊端
  市场配置资源
  市场秩序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宏观调控
  l1、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小康社会
  经济建设的要求
  (2)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科学发展观
  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12、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1)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
  跨国公司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2)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对外开放
  国际经济组织
  国际经济合作
  “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359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160
发表于 2016-6-27 13: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部分  政治生活
  1、公民的政治生活
  (1)我国的国家性质
  宪法对我国国家性质的规定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与特点
  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人民民主专政是正义的事情
  我国政府关于人权问题的观点
  (2)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
  我国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义务
  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3)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
  我国的选举制度及选举方式
  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多种方式
  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
  我国的村民自治与城市居民自治及其意义
  我国公民的民主监督权和实行民主监督的合法渠道
  公民要负责地行使民主监督权利
  2、我国的政府
  (1) 我国政府的职能和责任
  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
  我国政府的作用
  我国政府的宗旨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2)政府权力的行使与监督
  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和要求
  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
  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
  我国行政监督体系
  (3)政府的权威
  政府的权威及其体现
  我国政府权威的来源和树立
  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的法律地位
  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人民代表的产生
  人民代表的职责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
  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
  (2)我国的政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
  不断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3)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我国的宗教政策
  4、当代国际社会
  (1)国际社会的成员
  主权国家
  国际组织
  联合国
  (2)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
  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3)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
  时代的主题
  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中国政府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
  (4)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宗旨和立场
  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我国的外交成就及其原因
  我国的和平发展道路
  第三部分  文化生活
  1、文化与生活
  (1)文化与社会
  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文化的形式
  文化的社会作用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文化与综合国力
  (2)文化对人的影响
  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
  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丰富精神世界,促进全面发展
  2、文化传承与创新
  (1)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
  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
  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
  (2)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3)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文化创新的意义
  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创新与借鉴、融合
  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3、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1)灿烂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
  4、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走进文化生活
  文化市场与传媒商业化的影响
  发展大众文化的要求
  如何看待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发展先进文化的指导思想和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体系和主要内容
  思想道德建设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公民道德基本规范
  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
  第四部分  生活与哲学
  l、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是什么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哲学与时代精神
  哲学的作用
  (2)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
  (3)唯物主义及其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
  (4)唯心主义及其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2、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1)哲学的物质概念
  自然界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哲学的运动概念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3)物质运动的规律
  规律的概念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4)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的起源
  意识的生理基础
  意识的内容与形式
  (5)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能动性的特点
  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6)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7)实践
  实践的概念
  实践的特点
  (8)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9)真理
  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具体性
  真理的条件性
  真理和谬误
  (10)认识过程
  认识的反复性
  认识的无限性
  3、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1)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2)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的多样性
  (3)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系统优化方法
  (4)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发展的概念
  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状态
  (5)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6)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7)辩证的否定观
  辩证否定
  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8)唯物辩证法与创新意识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创新的社会作用
  4、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的概念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6)人生价值
  价值和价值观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7)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阶级性
  价值冲突及评价标准
  (8)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价值的实现方式
  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第五部分  时事政治
  1、年度间国内外重大时事(上年度4月至考试当年3月)
  2、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
  历 史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依据教育部考试中心《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课程标准实验版)》,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
  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一)获取和解读信息
  1.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2.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3.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二)调动和运用知识
  1.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
  2.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
  3.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三)描述和阐释事物
  1.客观叙述历史事物
  2.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
  3.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阐释。
  (四)论证和探讨问题
  1.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
  2.运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
  3.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二、考试范围
  必考内容
  古  代
  古代中国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2.古代中国的经济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手工业的发展
  (3)商业的发展
  (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宋明理学
  (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科技成就
  (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3)文学成就
  (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359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160
发表于 2016-6-27 13:58:46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代希腊、罗马
  1.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雅典民主政治
  (2)罗马法
  2.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近  代
  近代世界
  1.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1)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2)启蒙运动
  2.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新航路的开辟
  (2)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3)工业革命
  3.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3)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4.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1)《共产党宣言》
  (2)巴黎公社
  5.近代科学技术
  (1)经典力学
  (2)进化论
  (3)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近代中国
  1.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2)辛亥革命
  (3)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
  (4)新民主主义革命
  (5)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2.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3.思想解放的潮流
  (1)维新思想
  (2)新文化运动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现  代
  现代世界
  1.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1)俄国十月革命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3) “斯大林模式”
  (4)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2.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
  (2)罗斯福新政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3)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5.现代科学技术
  (1)相对论和量子论
  (2)现代信息技术
  6.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1)文学的主要成就
  (2)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3)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4)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现代中国
  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3)“文化大革命”
  (4)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5) “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3.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3)大众传媒的发展
  5.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2)毛泽东思想
  (3)邓小平理论
  (4)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6.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1)科技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2)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3)教育事业的发展
  选考内容
  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
  1.商鞅变法
  2.北魏孝文帝改革
  3.王安石变法
  4.俄国农奴制改革
  5.明治维新
  6.戊戌变法
  选考二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1.近代欧洲的民主思想
  (1)洛克
  (2)卢梭
  2.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
  (1)《独立宣言》
  (2)《人权宣言》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法国建立共和制的曲折历程
  (1)法国大革命
  (2)19世纪法国政体的变迁
  4.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1)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2)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
  (3)抗日战争胜利前后人民群众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
  5.近代欧洲工人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
  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
  选考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第一次世界大战
  (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1)凡尔赛体系的构建
  (2)华盛顿体系的构建
  (3)“非战公约”
  3.第二次世界大战
  (1)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3)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4.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1)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
  (2)七八十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
  (3)联合国的产生及其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主要活动。
  5.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1)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
  (2)中东战争
  (3)两伊战争
  (4)海湾战争
  6.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选考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1)秦始皇
  (2)唐太宗
  (3)康熙帝
  2.东西方的先哲
  (1)孔子
  (2)柏拉图
  3.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1)克伦威尔
  (2)华盛顿
  (3)拿破仑
  4.“亚洲觉醒”的先驱
  (1)孙中山
  (2)甘地
  (3)凯末尔
  5.无产阶级革命家
  (1)马克思、恩格斯
  (2)列宁
  (3)毛泽东、邓小平
  6.杰出的科学家
  (1)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
  (2)牛顿、爱因斯坦
  地 理
  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课程标准实验版)》(以下简称《大纲》),结合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制定了《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文科·课程标准实验版)》(以下简称《说明》)的地理科部分。
  地理学科命题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113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650
发表于 2016-6-27 14:51: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考核目标与要求主要有: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等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又分为三个不同的水平层次。(见下表)

目标\要求




(一)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获取试题提供的地理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

提炼地理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整合


(二)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

将所学地理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

准确地运用地理知识和有关信息,认识和说明地理问题


(三)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

正确表达事物的地理现象,准确描述和解释地理事物的特征

把握地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的阐释

能从地理角度对时政热地问题、身边的现实问题作出正确的解释、评价,因此、因时制宜地提出科学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措施

(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论证地理问题

在论证中观点明确、表述清晰、逻辑严谨

  (一)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所谓地理信息,即地理试卷中的文字资料、图表、各种数据、画面、符合等。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过程,包含发现信息、判断信息的重要性程度、提取有效信息等思维过程。
  如何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可从三个方面理解:
  1、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物定性、定量的信息。
  题目的文字信息是提供地理信息最基本的方式,还包括图、表的引文或说明,以及题干中必要的限定或提示。
  在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对这些地理信息进行提炼,以明确哪些是重要的、关键的信息,哪些是次要的、无关紧要的信息。把提炼的重要地理信息逐条分析,以把握它们的内在联系,从而建立由这些重要地理信息所构成的线索,实现地理信息的整合。
  2、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
  3、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
  (二)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
  1、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
  2、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相关地理信息。
  3、能够选择和运用中学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
  4、能够运用地理基本技能。如地理坐标的判断和识别,不同类型地理数据之间的转换,不同类型地理图表的填绘,地理数据和地理图表之间的转换,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
  (三)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1、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
  本项要求是在通用语言的基础上,能够正确地使用地理学科的术语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
  (1)对地理概念的描述
  (2)对地理事物的特征的描述
  (3)对地理事物分布和发展变化的描述
  2、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1、能够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地理问题。
  2、能够提出必要的论据,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
  3、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结果。
  4、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
  二、考试范围与要求
  1、考试内容主要包括《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必修地理1、地理2、地理3,以及《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地球与地图、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的有关内容。
  2、对所列考试内容的考查程度不超过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
  必考内容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地理1)
  1、宇宙中的地球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地壳物质循环。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大气受热过程。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4、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第二部分 人文地理(地理2)
  1、人口与城市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2、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3、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三部分 区域可持续发展(地理3)
  1、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区域的含义。
  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2、区域可持续发展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3、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数字地球的含义。
  第四部分 地球与地图 世界地理 中国地理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是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基础,因此,义务教育部分的地理课程内容是高考必然要涉及的内容。地球与地图部分是高中地理必要的基础知识,区域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是高中地理知识必要的载体。
  选考内容
  选考一 旅游地理
  1、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
  (1)旅游资源的内涵;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2)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进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的重要意义。
  2、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1)中外著名旅游景区的景观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评价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
  3、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的设计
  (1)旅游景区的基本要素及其影响;对旅游景区的景点、交通和服务设施进行规划。
  (2)收集旅游信息,确定旅游点,选择合理的旅游路线。
  4、旅游与区域发展
  (1)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的作用。
  (2)旅游与景区建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选考二 自然灾害与防治
  1、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
  (1)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
  (2)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
  2、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1)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2)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3、自然灾害与环境
  (1)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2)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4、防灾与减灾
  (1)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或应急措施。
  (2)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选考三 环境保护
  1、环境与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2)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1)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以及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
  3、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1)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其形成的一般过程。
  (2)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4.、环境污染与防治
  (1)环境污染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2)环境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
  5、环境管理
  (1)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手段。
  (2)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个人在环境保护中的作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1-14 10:26 , Processed in 0.081316 second(s), 7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