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98|回复: 0

【干货】物理中,总是被坑的那些题及解题技巧!

[复制链接]

11万

主题

11万

帖子

3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8765
发表于 2017-7-1 10:45: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052002340725131.png

2017052002340725131.png

    在物理的学习中,我们总是会遇到一些困惑。但是我们有停下来思考过的吗?这里,物理君小小的介绍几个~
    第一“坑 ”:基本概念理解模糊”
    物理上的基本概念一般都有确切的含义,有一定的内涵和外延,如果在某些方面理解模糊,就会掉入题目的陷阱中。
    【例1】小球以速率v0从地面竖直向上抛出,回到抛出点时的速率为v,且v
    A. 上升时机械能增大,下落时机械能减小
    B. 上升时机械能减小,下落时机械能增大
    C. 下落过程中动能和重力势能相等的位置在P点上方
    D. 上升过程中动能和重力势能相等的位置在P点上方
    解析:有考生把机械能理解为重力势能,则认为A选项正确;也有考生把机械能理解为动能,则认为B选项正确。对C、D选项,则不知如何分析。
    由于受到阻力作用,整个过程中小球的机械能一直减小,所以选项A、B都不正确。至于C、D选项,可这样定性分析:设小球抛出点为A,最高点为B,在上升过程中,小球在P点的机械能大于在B点的机械能,而小球在P点的重力势能为B点的一半,所以小球在P点的动能一定大于重力势能,因此动能等于重力势能的位置一定在P点上方;而在下落过程中,小球在P点的机械能小于在B点的机械能,小球在P点的重力势能为B点的一半,所以小球在P点的动能一定小于重力势能,因此动能等于重力势能的位置一定在P点下方。
    答案:D
    第二“坑”:基本规律掌握不牢
    每个物理规律都有其适用范围,每个物理公式中的物理量都有其特定的意义。如果解题时在某个地方用了一个不恰当的规律,就会出现错误。
    【例2】物理课上,老师做了一个奇妙的“跳环实验”。如图所示,他把一个带铁芯的线圈L、开关S和电源用导线连接起来后,将一金属套环置于线圈L上,且使铁芯穿过套环,闭合开关S的瞬间,套环立刻跳起。某同学另找来器材再探究此实验,他连接好电路,经重复试验,线圈上的套环均未动。对比老师演示的实验,下列四个选项中导致套环未动的原因可能是( )

2017052002341579931.png

2017052002341579931.png

    A. 线圈接在了直流电源上
    B. 电源电压过高
    C. 所选线圈的匝数过多
    D. 所用套环的材料与老师的不同
    解析:很多考生由于对产生电磁感应现象的条件理解得不透彻,也没有注意“闭合开关的瞬间”这句话,认为只有使用交流电才会发生电磁感应导致“跳环现象”,错选A选项。
    在开关闭合的瞬间,线圈中的电流变大,磁场变强,穿过金属套环的磁通量变大,在金属套环内产生感应电流,感应电流又产生感应磁场。感应磁场必然阻碍原磁场的增大,所以金属套环会受到线圈的斥力而跳起。在实验时电源一般采用直流电源,电压不能太大(在不烧坏导线和电源的条件下,电压越大现象越明显),所选线圈的匝数越多,现象也越明显。如果该学生所用套环的材料为非金属,则不会观察到套环跳起。
    答案:D
    第三“坑”:临界条件判断错误
    当在题目中出现“恰好”、“正好”等字眼时,往往会存在临界条件。在物理变化过程中,随着变化的进行,常常会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这时由量变到质变的转折点就是一个临界点。比如加速度为零是物体速度最大(最小)的临界点、弹力为零是相接触的两个物体分离的临界点等。命题者也常常在这些临界条件上设置陷阱。
    【例3】如图所示,电源的内阻不能忽略。已知定值电阻R1=10Ω、R2=8Ω。当开关S接到1时,理想电流表的示数为0.20 A;则当开关S接到2时,理想电流表的示数可能为( )

2017052002342360231.png

2017052002342360231.png

    A.0.27 A
    B.0.24 A
    C.0.21 A
    D.0.18 A
    解析:有考生以为能算出当开关S接到2时,理想电流表示数的具体数值,而本题中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都是未知的,结果无所适从。
    其实,这道题目中电流表的示数应该在一个范围内。只要判断出该示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即可。由于R2小于R1,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I=E/(R+r)可知,当开关S接到2时,电路中的电流会增大,因此I2>0.20A;由题意可知 I1(R1+r)=I2(R2+r),
    则I2=(I1(R1+r))/(R2+r)=I1(10+r)/(8+r)=I1(1+2/(8+r)),因电源内阻不能忽略,故I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10-20 02:24 , Processed in 0.062339 second(s), 10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