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91|回复: 0

高考志愿填报,这些情况要不得

[复制链接]

11万

主题

11万

帖子

3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8765
发表于 2017-7-1 11:48: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高考季,学生备战高考正酣,家长志愿填报准备工作也已开始。志愿填报的难度不亚于又一次高考,每年都有因为志愿填报而导致的遗憾。这种遗憾的发生大多跟这几种情况有关,下面给大家做个简单介绍,以示提醒。

2017050208495799845.png

2017050208495799845.png

    过度的名校情结。
    名校我们都想上,但是也要看情况不是?有的家长会说,只有那些高分生家长才会有名校情结,我的孩子成绩平平,哪还敢奢望名校?这里所说的名校,并不单指北大、清华等这些高层次的院校,而是一个相对概念,即相对于考生成绩而言的所谓“好院校”。
    其实,每个家长都有自己心目中的“名校”。他们总是对孩子现在的成绩不满意。总是想着如果能再多几分,就能上哪个学校了。总之,他们心中的名校总是比自己孩子的实际成绩能够够得上的学校高那么一个层次。这种想法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志愿填报时就容易出现问题。尤其是在顺序志愿下,如果不切实际的把名校放在第一志愿,很容易掉档。
    高考改革后,大多数省份都开始实行平行志愿,这就降低了因此而导致的掉档风险。但是,考生和家长在志愿填报时也要注意,“名校”可以冲一冲填报,但是保底院校的填报就要更加谨慎,一定要能保住底。
    高考圈提醒家长们,志愿填报一定要切合实际,理智选校。对于实行平行志愿结构的批次,一定要选择1-2所能够做到100%保底的院校放到最后,以确保不掉到下个批次。
    过多的家长意志。
    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在填报志愿时往往只从自己的主观意愿出发,不能充分考虑孩子的意愿。在填报志愿时,尤其是选专业时往往会有如下表现:
    一是传承自己的梦想。每个家长年轻时都曾有过梦想,但更多的家长却未能实现梦想,因而就将实现梦想的希望寄托于孩子。实际操作中,说是在给孩子报志愿,还不如说是在按照自己的梦想选择院校和专业。
    二是效仿他人的成功。家长们普遍存在攀比心理,常常会自觉不自觉地拿自己的孩子与朋友、亲友、同事的孩子进行比较。尤其是当他人的孩子有成功的案例时,也会让自己的孩子效仿其走过的道路——报一样的院校、一样的专业。
    三是仅凭自己的好恶。对于职业,对于院校和专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好恶,这本无可厚非。但很多家长希望孩子能和自己一致,我喜欢什么,你也应该喜欢;我不喜欢什么,你也必须不喜欢。否则就以“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予以告诫。
    四是囿于自己的认知。每个人对社会的认知都有局限,尤其是普通家长对众多的招生专业根本不了解,很多家长却又不能去做深入细致的研究,仅凭自己的社会经验或认知程度就简单的定义哪些专业好、哪些专业不好,并且要求孩子也要按照这个定义去选择专业。
    正确的做法是:志愿填报必须从孩子的性格、兴趣、职业规划的角度去思考、去谋划、去操作,必须充分考虑孩子的意愿,对其喜欢做什么、适合做什么、能够做什么进行科学评估,在评估的基础上确定院校及专业范围。
    过分的细节关注
    “细节决定成败”,填报志愿当然也要注重细节,不能马虎,尤其是不能犯常识性错误。
    但很多家长在填报志愿过程中往往会过分关注细节,要求近乎完美,反而忽略了对基本报考目标的把握。比如,又要院校好,又要专业好,又要院校所在城市好……不仅想兼得鱼和熊掌,连象牙、虎骨也都想要!
    有句广告词叫“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填报志愿千万不能按照这个思路考虑问题。建议按照“不求最好,只要算好”的原则去选择院校、专业。
    实际操作中,可根据孩子的成绩及意愿,设定个基本目标。只要能满足基本目标的实现,有些限制条件是可以灵活掌握,适当放宽的。千万不要为了追求最好、追求完美,而忽视了对基本目标的把握。而且追求最好、追求完美的考生往往会高报院校及专业,最终很容易成为高分低就的受害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5-12 22:52 , Processed in 0.052214 second(s), 9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