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95|回复: 0

掌握这120条复习利器,高考近现代史不再是难题!

[复制链接]

11万

主题

11万

帖子

3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8765
发表于 2017-9-4 20:24: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近现代史
    1、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以及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误以为仅仅是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近代史上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应该是两对,国内阶级矛盾和中外民族矛盾,其中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矛盾。
    2、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海关主权开始丧失,误以为是海关管理权开始丧失。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有关“协定关税”的条款,损害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这表明中国的海关主权开始丧失。而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强迫清政府任命其国民担任中国的海关高级职员,才得以攫取中国的海关管理权。
    3、鸦片战争前后中国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没有继承关系,误以为19世纪60~70年代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是鸦片战争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继承和发展。鸦片战争后,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战前闭关锁国状态下的中国工场手工业生存状态骤然恶化,纷纷破产。后来投资于新式工业的早期民族资本家,大多为官僚、地主、商人,而鲜有原先的手工业者。
    4、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误以为是在鸦片战争之后。鸦片战争后,尽管以英国为首的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但由于中国自然经济本能而顽强的抵制,西方商品在中国的销量有限。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在中外正当贸易中,西方国家才取得出超地位,中国才沦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
    5、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正义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误以为它具有历史进步性。太平天国运动的领导力量是农民知识分子,不代表当时的先进生产力。它缺乏科学的指导思想和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目的是建立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具有空想性的理想社会,违背了当时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不具有历史进步性。
    6、洋务运动客观上顺应了工业革命后的世界进步潮流,误以为它违背了这一潮流。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和生产技术,客观上顺应了工业革命后世界现代化发展的趋势,不能因其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就无视这一客观事实。
    7、洋务派民用工业具有资本主义性质,误以为洋务派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一样都具有资本主义性质。洋务派军事工业纯属封建的清政府国有,其产品不面向市场销售,直接调拨给清军使用,不以盈利为目的,因而不带有资本主义性质。而洋务派民用工业有商人参股,以盈利为目的,产品面向市场销售,显然具备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
    8、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误以为只是由于敌强我弱。甲午战争时期,中日双方的军事力量差距并不十分悬殊,尤其在海军实力方面可以说是旗鼓相当。战争之所以以清政府的战败告终,其原因完全在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9、甲午战争后三国干涉还辽的结果,实际上是由沙皇俄国控制了辽东半岛,误以为是中国收回了辽东主权。甲午战争后,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中,沙俄借口还辽有功,将包括辽东在内的东北广大地区划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又利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进一步扩大自己在东北的势力。20世纪初的日俄战争,日本击败俄国,日本从沙俄手中夺取了东北南部,才改变了沙俄独霸中国东北的局面。
    10、戊戌变法期间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误以为鸦片战争后新思想的萌发或洋务派和顽固派的论战也有思想解放作用。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的新思想和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都没有突破封建正统思想的樊篱,尽管有历史进步作用,但未起到思想解放的作用。而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是中国近代史上资本主义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的第一次正面交锋,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11、光绪帝仍是个封建帝王,误以为他是个维新派的皇帝。光绪帝支持维新派变法,既有不想做亡国之君的一面,还有与慈禧争权的一面,并不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再者,百日维新的措施,基本上也没有突破洋务运动所达到的层面。因此他所代表的至多是开明地主的利益,而非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利益。
    12、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是保国会,误以为是兴中会或中国同盟会。兴中会建立虽早,但规模太小,仅是个秘密小团体,而同盟会的建立又在保国会之后。保国会制定了自己的章程,有自己的公认的领袖和较完备的组织系统,以走资本主义道路为最终奋斗目标,初步具备了近代资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特征。
    13、义和团运动具有反帝爱国的正义性,误以为其具有历史进步性。义和团运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维护国家和民族的独立,具有鲜明的爱国性和正义性;但其盲目排外,排斥包括先进生产力在内的西方文明,带有浓厚的愚昧落后色彩。
    14、中国近代前期被迫与列强签订的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是1901年的《辛丑条约》,误以为是1895年的中日《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尽管没有割地条款,但巨额赔款以及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严格控制清政府的规定,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显然,其危害比中日《马关条约》更为严重。
    15、20世纪初民主革命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其根本原因是民族资本主义的长足发展,误以为是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资本主义的长足发展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与发展的内在动力,而清政府的反动与腐朽则是促使民主革命发展的客观因素。
    16、辛亥革命的最大功绩,是摧毁了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误以为是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制。辛亥革命后,共和制从形式上看虽说建立了起来,但真正的资产阶级民主对中国人民来说却遥不可及。而君主专制在遭此致命一击后,倒是再也无法稳定地存在下去了。其最大功绩是什么,应该不难看出。
    17、清帝被迫退位,主要是由于辛亥革命的打击瓦解了清王朝的统治,误以为主要是由于袁世凯的逼宫。没有辛亥革命瓦解清王朝的统治这个前提,借个胆子给袁世凯,他也不敢去“逼宫”。出卖维新派的“故事”,主角不就是“老袁”吗?
    18、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果实的根本原因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充分,误以为是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妥协退让。资产阶级革命派之所以妥协、退让,虽有政治经验的不足、未认清袁世凯本来面目的一面,但究其根源,还在于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先天不足、后天畸形。正是由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充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足,才使得它具有革命和妥协的双重特性。
    19、1912-1919年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欧洲列强忙于准备和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误以为主要是由于辛亥革命的推动。大战后列强卷土重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迅速走向萎缩,从反面说明这一问题。
    20、前期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反封建斗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继续,误以为它与辛亥革命无关。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同时,并未对封建正统思想进行系统、深入的批判。这使得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得以继续利用封建正统思想来禁锢人们的头脑,为其专制独裁和复辟活动张目。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不能容忍,才掀起了这场斗争。可见,新文化运动实际上是补了辛亥革命思想解放不彻底的课,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反封建斗争的继续。
    21、新文化运动之“新”,在其对封建正统思想的冲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误以为是由于运动有了新的指导思想。尤其在新文化运动的前期,其指导思想与辛亥革命、甚至是戊戌变法都无本质差异,均以民权、平等和进化论学说为理论武器。要说区别,只能说是斗争的矛头所向。新文化运动将斗争矛头直指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的儒家道德,因而,对维护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儒家学说以沉重一击,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解放。
    22、之所以说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主要在于参加运动的各阶层,特别是工人阶级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彻底的斗争精神和姿态,误以为其彻底性的依据是斗争的结果。一场短短数月的群众性运动,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因此其彻底性绝不可能是这一意义上的。
    23、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主要依据是工人阶级在斗争中以独立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成为决定斗争最终结果的主力军,误以为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在运动后成为新思潮的主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确实应该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而且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也确实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但它与中国革命实际的真正结合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运动中中国无产阶级的壮大和觉悟,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为中国革命的发展提供了先进而坚实可*的新的领导力量,这才是五四运动之所以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原因所在。
    24、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近代历史和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误以为中共主要是苏俄和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帮助的产物。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无产阶级队伍的成长的必然产物,是夺取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必然要求。苏俄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仅仅是推动其破土而出的外在因素,最多是起了个“助产士”的作用。
    25、中国共产党建党任务的完成是在1922年的中共二大上,误以为在一大上建党任务已全部完成。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但一大并没有解决建党工作的所有问题,比如党在现阶段的历史使命和在中国革命中的定位等重大问题,都还没有得到解决。而中共二大的召开,解决了这些问题。
    26、国共第一次合作之所以能够实现,由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误以为只是由于孙中山、中共或共产国际的正确决策。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卷土重来,操纵中国各派军阀进行大规模混战,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矛盾汇流,集中表现为中国人民和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矛盾。“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中国各阶层人民的共同要求。孙中山、中共和共产国际顺应了这一历史要求,为解决这一矛盾找到了当时历史条件下的最佳途径——进行国共两党的合作,来共同担负这一历史重任。
    27、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式由当时国共两党之间的力量对比决定,误以为只是由于中共出于对领导国民党的孙中山先生的尊重。中共之所以接受两党“党内合作”的方式,固然有出于对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尊重的因素,但也是由于中共认清了自身斗争阅历、革命经验和革命力量不足的实际。而且,这也是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当时唯一能够接受的合作方式。
    28、1924-1927年的中国国民党,性质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革命联盟的政党,也就是革命统一战线性质的政党,误以为它仍然是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党。尽管这一时期中国国民党的领导权主要仍掌握在民族资产阶级手中,但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普通劳动者的加入,已大大改变了国共合作前国民党党员的阶级构成,使之成为各革命阶级联合的、革命统一战线性质的政党。
    29、国民大革命之“大”,主要是由于人民被空前广泛地动员了起来,积极参与了革命,给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以前所未有地打击。误以为只是由于革命规模的空前巨大。与近代前期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相比,大革命历时不算最长,波及的地域范围也不算最广。但工农群众的革命热情空前高涨,在革命发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作用,因而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势力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沉重打击。
    30、国民大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中共的幼稚和不成熟,误以为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和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力量大大超过了革命力量。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和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是大革命失败的客观原因;中共的幼稚和不成熟,是革命失败的主观原因,它才是根本原因。
    31、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是南昌起义,误以为是秋收起义。南昌起义虽然仍然保留了中共与国民党左派合作、反对国民党右派的旗号和形式,但实质上已由中共独立领导,所以它才成为人民解放军的建军纪念日。
    32、文家市决策是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的关键,误以为其关键是中共“八七会议”。尽管“八七会议”已制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但这一时期党领导的武装斗争仍以夺取中心城市为目标。而毛泽东在浏阳文家市作出的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的决策,才真正使党领导的武装力量走向了农村、并扎根农村,它才是这一时期中国革命由城市转向农村的关键。
    33、中共领导下第一支坚强有力的人民军队是井冈山会师后建立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误以为是南昌起义部队。南昌起义部队尽管是由中共独立领导的,但南下广东途中遭遇敌人优势兵力的围追堵截,很快即被打散。而井冈山会师后建立起来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在土地革命战争中越战越勇、不断壮大,它才是中共领导下的第一支坚强有力的英雄的人民军队。
    34、土地革命中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起来的是农民的土地私有制,误以为此时已建立起公有制。毛泽东主持制定的土地革命总路线明确规定,土地革命的目标是“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与土地革命仍属于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是一致的。即使在建国以后的土地改革中,建立起来的也仍然是农民的小土地私有制,否则后来就不需要再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了。
    35、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的斗争,是枪杆子和笔杆子的完美结合的过程,误以为仅*枪杆子就杀开了一条通向胜利的道路。“八七会议”上毛泽东就作出了“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精辟论断。但毛泽东领导开辟井冈山道路的斗争,是在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的理性思考中,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经历了由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论的不断反复,才杀开了一条血路。火热的革命实践和冷静的理论思考,是开辟井冈山道路的两个重要途径。
    36、第四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仍然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胜利,误以为其胜利与毛泽东根本无关。第四次反围剿开始时,毛泽东尽管已经被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剥夺了中央苏区党和红军的领导权,但领导红军进行反围剿斗争的周恩来、朱德仍采用了毛泽东的游击战术展开斗争,才得以打退了敌人优势兵力的进攻,取得反围剿的胜利。
    37、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误以为毛泽东此后就成为党的最高领导人。尽管遵义会议后毛泽东事实上已成为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但此时党的负责人是张闻天,直到1945年春的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才当选为中共中央主席。
    38、参加长征的红军部队中,只有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走过了二万五千里,误以为所有参加长征的红军部队的行程均为二万五千里。习惯上把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统称为二万五千里长征,但实际上参加长征的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团,只有红一方面军行程达二万五千里,其他红军部队的行程都不足这一里程。
    39、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矛盾的标志是华北事变,误以为是九一八事变或卢沟桥事变。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中,国内阶级矛盾的地位开始下降,而中日民族矛盾的地位开始上升。到华北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的大肆侵略使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而卢沟桥事变的爆发则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也是中国全面抗战开始的标志。
    40、瓦窑堡会议上确定的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误以为是国共第二次合作的方针。瓦窑堡会议是在华北事变爆发,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矛盾的情况下召开的。但此时蒋介石尚未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所以瓦窑堡会议后中共对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政策,经历了由“反蒋抗日”、“抗日反蒋”到“逼蒋抗日”,再由“逼蒋抗日”到“联蒋抗日”的较长时间的调整过程,当时就提出进行国共第二次合作,条件还远未成熟。
    41、国共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是《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的公布,误以为是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扭转时局的关键,此后,国共两党结束了大规模的内战,进入为合作抗日进行准备的阶段。而《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则标志着这一准备工作的结束,国共正式开始了近代史上的第二次合作。
    42、抗战战略相持阶段到来后,国民政府军队消极抗战的含义是不主动收复失地、寻机歼敌,误以为是国民政府军队的将领和士兵不再英勇抗战。战略相持阶段开始后,从尊重历史的态度出发,国民政府爱国官兵浴血抗战的人与事并不少见,如被誉为“全国军人楷模”的张自忠将军在“枣宜会战”中壮烈殉国,三次长沙会战和中国远征军的入缅作战,都可以说是气吞山河、彪炳史册。但这一时期国民政府的抗战战略,是消极应战而不是积极求战,是满足于守住现有控制区域而不去主动反攻收复失地,这些都是其消极抗日心态的真实反映。
    43、国共第二次合作得以维持八年之久,根本原因在于日本帝国主义始终没有放弃灭亡中国的野心,中日民族矛盾始终是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误以为只是由于中共方针政策的正确。长达八年的时间内,日本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中日民族矛盾始终处于最主要的地位,日本帝国主义与蒋介石集团的矛盾始终不得消解,这才是国共第二次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八年中始终得以维持的根本原因。
    44、抗战结束后,内战的爆发具有必然性,误以为内战完全可以避免。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代表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抗战结束后始终顽固坚持“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这势必使中国重新回复到抗战前的黑暗局面之中;中国共产党代表的是全中国人民的利益,要为中国人民尽可能争取一个光明的前途,争取民主是中共的基本要求。而此时的国共双方尽管不能说是势均力敌,但实力相差也不十分悬殊。而对中共来讲,民主是和平的先决条件。可见内战的爆发并非偶然。
    45、解放战争胜利的标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误以为是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或西藏的和平解放。建立起全国性的人民政权,表明三座大山在中国的统治基本结束,是民主革命即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标志。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则是反动的国民政府在祖国大陆统治垮台的标志。而西藏的和平解放,则是人民政权基本控制大陆全部领土的标志。
    46、新中国建立后的首要任务是巩固人民政权,误以为是恢复经济或向社会主义过渡。建国之初,人民政权立足未稳,巩固政权、站稳脚跟,是首当其冲的任务。站稳脚跟后,才有可能去实现更为的远大目标。而恢复经济的工作从属于巩固政权这一目的。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工作尽管说为后来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重要条件,但目的却不是为了在此时向社会主义过渡,仍然是为巩固人民政权来奠定经济基础。
    47、三大改造的实质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革命,误以为凡是革命都要采用暴力并付出流血的代价。三大改造顺利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这种转变尽管是和平实现的,但带来的巨变却和以暴力、流血方式进行的革命一样深刻。可见,并不是所有的革命都要采用暴力并付出流血的代价。
    48、三大改造的最大失误不在于后期速度过快、工作过粗,而在于过分强调公有制的高比例。当时的中国,客观上存在着不同层次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因此,必须有不同层次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而强调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纯而又纯,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与生产力水平一致的原则。
    49、一五计划的工业建设成就的最大意义是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误以为是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的状态。事实上,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工业整体落后的现状,但却为中国工业改变落后状态,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50、三年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是左倾错误的泛滥和蔓延,误以为是自然灾害或苏联的背信弃义。正如毛泽东在1962年初召开的“七千人大会”上所作总结的那样,三年经济困难出现的原因,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而这“七分人祸”,主要就是指“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和“反右倾”运动等“左”倾错误的泛滥和蔓延。
    51、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是人为制造阶级斗争,误以为仍是将阶级斗争扩大化。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是十分必要的,其错误在于党的领导人过高地估计了阶级斗争严重的程度,导致了阶级斗争的扩大化。而文化大革命则与1959年的“反右倾”运动相似,凭空制造了根本就不存在的阶级斗争,从而造成了更为严重的灾难性后果。
    52、“文革”理论和实践破产的标志是“九一三事件”,误以为是粉碎“四人帮”。“九一三事件”的发生,使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所依据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在现实面前碰了壁;这也表明了完全摆脱他认为已经变质变修的中共各级党组织的领导、放手由群众自发进行所谓“革命”的那一套政治实践是行不通的。而粉碎“四人帮”则是“文革”动乱最终结束的标志。
    53、“文革”中党的指导思想方面的左倾错误被彻底纠正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误以为是粉碎“四人帮”。粉碎“四人帮”使“文革”长达十年的全局性的政治动乱基本结束。但当时党的主要领导人继续坚持左倾错误,进而提出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1978年底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才彻底纠正了“左倾”错误。
    54、拨乱反正工作的完成的标志是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误以为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并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实现了党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但“文革”动乱长达十年之久,历史上的冤假错案的纠正、平反工作任务十分艰巨,组织工作上的拨乱反正和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任务绝非短期就能完成。所以,直到1981年的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发表,拨乱反正的工作才基本完成。
    55、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误以为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其根本目的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则是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党逐渐明确的改革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是解放生产力的根本措施。前者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即已明确,而后者则在1992年党的十四大上才提出。
    56、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误以为是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57、香港顺利回归的根本原因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误以为仅仅是由于“一国两制”方针的正确。香港问题的成功解决,“一国两制”构想的正确性和可行性功不可没。但究其根本原因,还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几乎是与此同时,英国在处理与阿根廷之间马尔维纳斯群岛领土争端时所采用的方式,从反面说明了这一问题。
    58、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误以为其与港澳问题一样属于外交领域的国际事务。台湾问题的产生,是由于国共两党之间的内战。1949年国民党因在内战中惨败而退守台湾,造成了海峡两岸相互隔绝的状态。这与近代史上英国强占香港,和葡萄牙利用清朝国力衰落乘机对澳门进行殖民统治是大不相同的。台湾问题的复杂性,是由于国际敌对势力或明或暗地干涉中国内政,但这并不能改变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的性质。
    59、20世纪70年代外交僵局打破的关键是中美关系的改善,误以为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益。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益的恢复发生在基辛格秘密访华之后,而中国建国以来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外交僵局被打破的标志——与中国建交热潮的出现,也是在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上海公报》发表之后。
    60、美国采取主动步骤改善中美关系是出于其全球战略调整的需要,误以为是由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尽管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特别是在尖端武器的研制方面取得的突破,使美国不得不重新审视中国,认识到必须采用新的方式与中国打交道,但决定其与中国改善关系的真正原因,却是由于这一时期的美国在与苏联的争霸中有些力不从心,迫切需要尽快从越南战争的泥潭中摆脱出来,以保住它与苏联争夺的欧洲战略重点。而这一切的突破点就是改善中美关系——因为,美国对越南的侵略,遇到了受中国人民大力援助的越南人民的顽强抵抗。
    世界近代现代史
    1、世界近代史开始于1500年前后,以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等一系列事件的发生为标志——误以为是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的高中世界近现代史教材,沿用前苏联的观点,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为世界近代史开端的标志。而近年来,国内史学界基本接受了国外世界史学界的主流观点,修正了这一说法,将 1500年前后的这一系列事件作为世界近代史开始的标志。
    2、整体世界形成的开端是1500年前后的新航路的开端和早期殖民活动——误以为是18-19世纪中期的工业革命。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是资本主义经济开放性和扩张性的必然产物,它打破了世界各大洲之间相对隔绝的状态,同时也是以世界市场为媒介的整体世界形成的开端。而18-19世纪中期的工业革命,则推动了整体世界的初步形成。
    3、文艺复兴运动,是欧洲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在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名义下发起的、弘扬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的运动——误以为是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简单复活,或者根据其表象,只认为是单纯的文艺现象,看不到其思想解放的作用。而准确地说,文艺复兴运动是欧洲的一场声势浩大的资产阶级的文化运动,也是深刻的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4、近代自然科学形成的标志是牛顿力学体系的形成——误以为是天文学领域的革命。近代自然科学是以天文学领域的革命为开端的。但哥白尼的《天体运行》中所阐述的太阳中心说也不完全正确。但它引起欧洲思想界和科学界的极大震撼,引发了欧洲科学界以科学态度和全新思想方式探索和解释自然现象的热潮,所以史学界将它作为欧洲自然科学的开端。而牛顿力学体系则是人类认识史上对自然规律的第一次系统的理论概括,它才是近代自然科学形成的标志。
    5、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是新议会的召开,结束的标志是光荣革命的胜利——误以为内战的爆发和《权利法案》的颁布是其开始和结束的标志。新议会的召开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代表要求限制王权,而国王则拼命维护其专制权力,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之间的斗争已经公开化,所以革命事实上已经开始;光荣革命结束,资产阶级、新贵族和封建贵族达成妥协,新政权稳定地建立了起来,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条件业已具备,革命派的任务完成,革命基本结束。而《权利法案》则是为英国新政权的运作确立了基本的原则,它是英国君主立宪政体开始形成的标志。
    6、法国大革命开始的标志是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误以为是三级会议的召开。这是受到了英国革命开始标志的误导。法国革命和英国革命相比,革命阵营构成的最大不同点是资产阶级各阶层与人民结成联盟,人民将革命不断推向深入。所以,通常将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作为革命开始的标志。
    7、热月政变是法国大革命高潮阶段结束的标志——误以为是大革命失败的标志。热月党人代表的是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其执政后只是清除了雅各宾派的一些过于激进的措施,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并没有丧失。
    8、拿破仑帝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军事帝国——误以为是封建军事帝国。拿破仑当政时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为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来创造条件,颁布的《法典》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规范。其君主政体适应了法国社会建立稳定秩序的需要。
    9、第一部“人权宣言”是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误以为是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美国《独立宣言》颁布在先,最早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宣示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原则。法国的《人权宣言》之所以名声更大,一来是由于法国是欧洲启蒙运动的中心,二来是由于它原本的名称就是《人权宣言》,三是由于它比美国《独立宣言》更系统、全面;四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更在于法国大革命的巨大影响将它带到了世界各地。
    10、美国独立战争结束的标志是1783年《英美和约》的签订——误以为是《独立宣言》的发表或约克镇战役的胜利。前者是美国建国的标志,后者是独立战争战事基本结束的标志。而在约克镇战役结束后,英军残余和北美大陆军之间仍有一些零星的战斗,此后的斗争实际上主要转移到谈判桌上。直至1783年《英美和约》签订,独立战争才最终取得胜利。教材的大事年表,也明确标出美国独立战争起讫年代是1775-1883年。
    11、第一部资产阶级的成文宪法是美国《1787年宪法》——误以为是英国1689年《权利法案》或法国《1791年宪法》。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力代替以国王为标志的贵族特权,以法治代替人治,是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封建社会的重要表现。但由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启蒙运动刚刚兴起,资产阶级启蒙思想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因此尽管《权利法案》具有宪法的性质和作用,但它的完整性、系统性等外在形式和反封建内涵与资产阶级成文宪法之间还有较大距离。而美国1787年宪法,吸收了欧洲启蒙运动高潮时期思想家们反封建的理论成果,其形式和内容都趋于成熟,比法国1791年宪法又早四年左右产生,显然它才是最早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12、拉美独立运动是早产的、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误以为是旧式民族解放运动。独立前拉美资本主义经济已有一定发展,但由于其宗主国西班牙、葡萄牙的经济在欧洲相对落后,对拉美殖民地进行的主要是封建殖民统治,因而拉美殖民地经济中的资本主义成分相应地也非常微弱,资产阶级革命的内在条件并不成熟。如果不是美、法革命的推动,独立运动是不可能在18世纪晚期爆发的。因此,尽管独立后拉美各国形式上建立了共和国,但革命却没有也不可能彻底完成推翻封建统治、为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创造条件的任务。
    13、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的标志是珍妮纺纱机的发明——误以为是飞梭的发明。工业革命是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的,飞梭只是棉纺织工业中的一个简单的工具,而不是机器。
    14、工业革命中交通运输领域的突破首先在美国实现——误以为是英国。这一领域的第一个发明是1804年美国人富尔敦发明的汽船,而不是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逊发明的火车机车。教材中美国的这一发明是夹在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中叙述的,而在美国工业革命的进程中则根本没有涉及,容易使人忽略。
    15、早期工人运动中的卢德运动是游离于世界进步潮流之外的——误以为属于世界三大进步潮流之一 ——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的潮流。卢德运动以破坏机器设备来发泄工人对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的不满,是手工工场时期的落后生产力对机器大生产的本能抵制的反映,它不是工业革命后工人运动的主流。
    16、最早的国际工人组织是共产主义者同盟——误以为是第一国际。共产主义者同盟建立于1847年。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推动下,流亡英国的德、法等国工人阶级联合起来建立了这个组织,马克思、恩格斯为其成立大会起草的宣言——《共产党宣言》,是世界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战斗纲领,其发表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
    17、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法国乃至欧洲的资本主义制度,尚未成熟到足以铲除其自身的程度——误以为是革命与反革命力量的对比悬殊。法国和欧美资本主义的发展的历史充分证明,1871年前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仍然还能够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法国社会进行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的时机尚未成熟。
    18、美国内战的中革命对象种植园主阶级是资产阶级的一个阶层——误以为是奴隶主阶级。独立战争前,北美英属殖民地的种植园经济与西属拉美殖民地的大种植园经济就有很大的区别,它与英国国内的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参与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的再分配。独立战争前,它与北美中部以及东北部其他资产阶级阶层有着共同的利益,所以在独立战争中他们结成同盟,共同领导了革命。马克思称种植园主阶级是 “把自己的生产建立在黑人奴隶劳动基础上的资产阶级”。但是,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和发展,种植园经济这种工场手工业时代尚能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落后的生产关系,却成为制约美国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因此,它才会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的对象而被铲除。
    19、日本明治维新的领导力量是中下级武士——误以为是资产阶级。明治维新前,日本社会资本主义经济虽有一定的发展,但资产阶级的力量还不够强大,尚未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还不足以承担领导社会变革的历史使命。而中下级武士阶层,由于上级领主克扣其俸禄,社会经济地位下降,为维持生存,不得不和从事工商业生产的资产阶级接近,或者也从事工商业。因而,他们与日本的资产阶级有着共同的利益,在反封建问题上结成了同盟。中下级武士的社会政治地位、号召力和政治经验,弥补了日本资产阶级的缺陷,充当了明治维新的领导力量。
    20、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侵略才具有建设性和破坏性的双重作用——误以为资本主义列强殖民扩张的作用在开始时就具有双重性。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各国的社会生产力大大超出了亚非拉地区的落后民族,而工业革命前,这种差距并不明显,因此工业革命前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侵略,只具有野蛮的掠夺性,并不具有破坏落后地区原有的经济体系和政治制度、传播先进的生产方式、思想观念和政治制度的双重作用。而工业革命后,正因为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与落后民族之间产生了巨大的落差,资本主义列强才增强自己了改造世界的能力,他们的殖民侵略才有了双重作用。
    21、19世纪中期世界历史发展的主流是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误以为是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的兴起和发展,使工场手工业时代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和社会上层建筑变得过时,而尚未确立资产阶级统治的其他国家,封建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更严重的阻碍了工业革命的发展,为工业革命开辟迅速发展的道路,就成为当时社会政治的主要课题。因而,适应这一需要而兴起的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运动,就成为当时历史发展的主流。而伴随着工业革命的产生和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表面化和激化,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兴起并发展,但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制度还远未完善、更没有过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还有巨大的空间,因此,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无产阶级革命还没有排上议事日程,尚不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22、印度民族大起义之后,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大大加强——误以为是削弱。印度民族大起义后,英国被迫调整殖民统治策略,改变此前由东印度公司代行统治权的做法,由英国政府直接对印度人民进行殖民统治;并放弃了吞并印度封建王公土地的政策,对其进行笼络。可见,在民族大起义之后,英国对印度的控制非但没有削弱,反而进一步加强了。
    23、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870年之后——误以为是1866年。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制成发电机,但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才问世。电力的广泛应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标志,因此,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应开始于1870年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之时。
    24、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最富强的帝国是英国——误以为是美国。1894年,美国的工业总产值超过了英国,跃居世界首位。但是,由于英国拥有庞大的殖民地,掌握了庞大的廉价原料、商品销售市场和资本输出场所,资本家仍能获得丰厚的利润,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仍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英镑仍是世界货币,伦敦仍是世界最大的金融中心,英国则是世界最大的债权国。而此时的美国尽管工业实力雄厚,却是世界最大的债务国。
    25、19世纪晚期,美国步入殖民国家的行列——误以为是19世纪早期。殖民国家的概念是进行殖民侵略,并拥有殖民地的国家。美国尽管在19世纪初就开始了殖民活动,但由于在1898年的美西战争后才拥有殖民地,所以19世纪晚期它才步入殖民国家的行列。同期步入殖民国家行列的国家还有日本、德国等。
    26、戊戌变法是亚洲觉醒中的重大历史事件——误以为只有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才是。亚洲的觉醒,“不仅包括下层人民的反帝反封建起义,也包括以知识分子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根据人教版现行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教材的这一表述,虽然教材中未将戊戌变法列入亚洲觉醒的事件之中,但显然它绝对是。
    27、第二国际各国党是工人阶级的政党和组织——误以为它们都和后来的中国共产党一样属于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第二国际各国党,大多以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指导,并不主张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而热衷于试图通过议会选举成为多数党,在现行社会制度下进行改良。而后来列宁为首的第三国际领导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则相反。
    28、19世纪晚期欧洲列强间的主要矛盾是法德矛盾——误以为是英德矛盾。19世纪晚期,由于在普法战争中结怨,法国一心一意、苦心孤诣地立志复仇,而德国则千方百计地遏制法国,防止法国东山再起。1882年的德奥意同盟和1892年的法俄军事协定,就是德法这对主要矛盾的产物和体现。而随着19世纪末德国工业的迅速发展和英国发展的相对缓慢,两国在殖民地和世界市场方面的矛盾才变得日益尖锐,两国的矛盾才超越了德法矛盾,成为欧洲列强间的主要矛盾,英国因此而放弃“光荣孤立”政策,转而与法俄结盟、组成三国协约就是证明。
    29、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场是欧洲——误以为是欧洲西线。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事发生于亚洲、欧洲和和非洲等地,战事的很大比重集中在欧洲,可见欧洲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而在参战国中实力较强的英法、德奥之间对阵的欧洲西线对战争结局具有决定作用,西线是欧洲战场中的主要战线。
    30、生物进化论的提出者是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误以为是英国科学家达尔文。早在19世纪的早期,拉马克即已提出了生物进化论的观点,达尔文的贡献在于用自己的科学考察和研究,使拉马克提出的这种学说有了科学依据,确立了这一学说。
    31、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俄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矛盾——误以为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1861年改革后,俄国以资本主义为模式大规模向现代国家转变,沙俄政府大力推进工业化,取得明显成效,但由于忽视或无意进行其他方面的改革,经济上的封建农奴制残余和政治的上沙皇专制的统治存在,使得一战前夕俄国的资本主义现代化严重受阻,社会经济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状态,1905年革命的发生原因正在于此。但这次革命后俄国社会的矛盾依然如故。可见,一战前的俄国尽管社会矛盾错综复杂,但其实质和主要矛盾依然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残余势力的矛盾。这在后来一战中爆发的1917年二月革命的性质和任务中也得到印证和体现。
    32、苏维埃政权建立后初期,最符合人民愿望的措施是退出帝国主义战争——误以为是使人民获得土地。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俄国人民深受其害,大大加重了他们的苦难,二月革命后建立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这才招致人民的反抗,导致其统治的短命而亡。因此,结束战争,退出帝国主义的世界大战,是俄国人民当时最迫切的愿望。苏维埃政权既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又使民获得了土地,但在当时最符合人民愿望的措施还是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33、俄国十月革命使人类进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误以为是进入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和成功,在当时虽具有历史必然性,但它是由于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封建生产关系残余和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社会上层建筑的阻碍所致,一战的加剧了这些矛盾,加速了革命爆发的进程。由于俄国资产阶级反动性,二月革命后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由成熟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就成为历史的必然。但俄国革命在当时的世界并无普遍意义,它是俄国特定的历史条件和世界大战造成的灾难交织的结果,从世界范围来看,资本主义制度并没有成熟到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程度,此后世界历史的发展也证明,资本主义制度尚能容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以,俄国革命的世界意义只能是: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模式,使人类进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阶段。
    34、美国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的确立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误以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利用中立国的身份与交战双方大做军火生意,大战使美国垄断资产阶级大发横财。战后,美国由战前世界最大的债务国一跃而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新兴工业飞速发展, 纽约也成为世界金融中心,美国代替欧洲国家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战后美国在欧洲经济复兴和德国战争赔款问题的解决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也是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的突出表现。
    35、美国在《凡尔赛和约》上签了字——误以为美国没有签字。美国是巴黎和会的操纵国之一。带着他的十四点和平计划,美国总统威尔逊野心勃勃地来到巴黎。他纵横捭阖、出尽风头,为战后欧洲问题的解决使出了浑身解数,当然,其目的也是为了使美国从中捞到更多的好处。但是当他享受了在协约国领导人中第一个在和约上签字的荣光、踌躇满志地回到美国时,美国参议院却拒绝批准和约,直到威尔逊郁郁而终,美国国会也没有批准这个和约,更别说加入他倡议建立的国际联盟了。可见,美国并非没有签字,而是威尔逊的缔约未获国会批准。
    36、凡尔赛体系也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误以为没有丝毫的进步性。凡尔赛体系无疑具有大国强权色彩,它宰割了德国等战败国,损害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弱小国家的利益,并具有反苏色彩,但该体系承认了1815年维也纳会议诸条约所没有承认的民族自决的原则,使欧洲东部一些被压迫民族获得了独立,建立了自己的国家,这是凡尔赛体系进步性的显著表现。
    37、华盛顿会议期间中国北洋军阀政府成功收回了山东主权——误以为中国在这次会议期间只是任人宰割、一无所获。事实上,尽管这次会议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但北洋政府外交官成功地利用了英美和日本之间的矛盾,通过外交斗争,收回了一战中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夺取的中国山东半岛上的胶州湾,并获得了从日本手中赎回胶济铁路的权利,这应是中国在这次会议期间所取得的重大外交成果。
    38、罗斯福新政与法西斯专政具有本质上的共同点——误以为二者有根本区别。在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德日法西斯对内在政治上实行专制独裁统治,在经济上实行国民经济的军事化,在军事上积极扩军备战,对外则大肆侵略扩张,以转嫁经济危机;而罗斯福新政则在维护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前提下,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和扩大就业、拉动内需来摆脱经济危机。但从本质上说,法西斯专政与罗斯福新政都是为了摆脱严重的政治动荡和经济危机,维护本国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二者的区别最主要就在于,其摆脱危机的方式和给本国及世界带来的影响不同。
    39、发表《八一宣言》的是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误以为是长征中的中共中央。1935年,全世界面临了法西斯侵略战争的威胁。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七大,会议作出了建立工人阶级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和建立反法西斯人民阵线的决策,根据会议的精神,与会期间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共中央的名义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即著名的“八一宣言”。而当时,中共中央尚在长征途中,还没有与共产国际及中共代表团恢复联系,对国际形势和共产国际的政策策略也不太了解。
    40、首先抗击法西斯侵略的国家是中国——误以为是埃塞俄比亚。日本法西斯势力的特点是集中在俗称为军部的、直接对天皇负责的一系列军事官僚机构之中,在其影响和推动下,日本政府逐步法西斯化,对内独裁专制、对外侵略扩张。而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尽管日本还没有建立起法西斯政权,但它是在军部法西斯势力的推动下发动的,所以1931-1937年间中国人民所进行的局部反侵略战争,也具有反法西斯性质。因此世界上最早开展反法西斯战争的国家是中国而非埃塞俄比亚。
    41、绥靖政策的主要目的是维护自身安全——误以为是将法西斯战争的祸水引向苏联。绥靖政策是指英法美等西方大国,在20世纪30年代面临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的步步紧逼的进攻下所推行的,企图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将法西斯侵略战争的祸水引向苏联为手段,换取自身的安全的政策。可见,绥靖政策的主要目的是利己,害人是实现利己目的手段。但这一政策最终却是既害了人,也害了西方大国自己。
    42、《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误以为它延缓了大战的爆发。《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尽管推迟了苏德之间爆发战争的时间,但由于条约的签订排除了苏联在战前与英法等国建立反法西斯同盟的可能性,因而,实际上却为德国解除了东西两线作战的后顾之忧,使德国可以放胆地对西线发动全面进攻,所以它的签订,不是延缓、而是加速了大战的全面爆发。
    43、促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关键因素是美国中立态度的改变和高姿态努力——误以为是苏联的推动和努力。二战全面爆发后,在西线战事激烈进行的情况下,美国已卷入反法西斯战争,选择了与英国结盟。而此时,苏联由于有《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约束,选择了中立。苏德战争爆发后,罗斯福、邱吉尔发表《大西洋宪章》,表明了两国反对侵略、重建和平的决心,并表示将对苏联的反法西斯斗争予以援助。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也是美国促成了在其首都华盛顿的26国集会和《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可见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的关键因素是美国主动放弃了中立政策和建立反法西斯同盟的高姿态努力。
    44、英美加速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目的不只是加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误以为这是其唯一目的。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内既有合作,也有矛盾。其矛盾主要发生在英美等西方大国和社会主义苏联之间。同盟建立初期,因为战争形势的严峻,它们间自然是以合作为主,矛盾是潜在的。而随着战争形势的明朗,英美、苏联之间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矛盾日益凸现。围绕战后世界的安排问题,双方展开了明争暗斗。英美在1944年开辟欧洲第二战场,虽说是执行了德黑兰会议的约定,也是在苏联多次敦促下进行的,但对英美方面来说,实际上也是为了在战后世界、特别是欧洲格局的安排上拥有更多的发言权,取得更多的利益。
    45、雅尔塔体系的进步性是其主流——误以为强权政治才是其主流。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正义战争,而雅尔塔体系建立于此次战争之后,是这场正义战争的胜利成果的重要表现。它落实了大战后期反法西斯四大盟国中、苏、美、英间的开罗、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等会议达成的协定,在对法西斯战败国进行处置,清算其战争责任,审判法西斯战争罪犯,根除或大大削弱其军国主义、法西斯势力及战争潜力后建立了起来。体系虽在事实上划分了美苏两国的势力范围,损害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的利益,具有大国强权色彩,但它倡导的和平民主原则成为战后世界历史发展的主流,而维护这一体系的联合国,在战后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上也发挥了维护和平、主持正义的积极作用,可见其进步性是主要的。
    46、二战后盟国对德奥日等国进行了军事占领——误以为只对德国进行了占领。二战后,苏美英法四大盟国对德国及其首都柏林进行分区占领,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实际上,盟军的军事占领不局限于德国。分区占领的对象还包括奥地利。另外,美军还以盟军的名义对日本本土进行了单独占领,而苏联则乘机占领日本的北方四岛。另外,美军和苏联军队以北纬38度为界分别进驻朝鲜半岛的南部和北部,接受日本军队的投降,一度实际上分区占领了朝鲜半岛,且美军至今也没有撤出半岛南部。
    47、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的主要原因是国家利益的冲突——误以为只是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所致。大战结束后,美苏两国在欧洲问题上的国家利益的冲突日益尖锐,这是两国之间战时同盟关系破裂的主因,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这两种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使二者之间的冲突日益尖锐化和激烈化,这只加速了二者同盟关系破裂的进程。
    48、冷战政策的推行主要在欧洲——误以为是欧亚。冷战是二战后美国为了遏制苏联和以其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所采取的除战争以外的一切遏制措施。其推行的主要地区在欧洲。而在亚洲,美国则主要采取的是公开的武装侵略,比如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等等。
    49、美苏争霸局面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误以为是在1945年内。战后初期,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随着其势力的大为增强,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也急剧膨胀。苏联是当时唯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但这一时期苏联致力于医治战争的创伤,在对外政策方面,主要着力于维护自己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获得的胜利成果。而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执政时期,随着苏联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在20世纪的50年代中后期,他提出了美苏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政策,在社会主义阵营中也大搞大国沙文主义的一套,走上霸权主义的道路,美苏争霸局面这才形成。
    50、美国战后实力的下降始于70年代经济危机爆发前——误以为在经济危机爆发后。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经济发展速度已明显放缓,贸易逆差出现并不断扩大,同时美国的黄金和外汇储备也大幅下降,由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变成了世界最大的债务国,而日本和西德则一跃而为世界头号和二号债权国。1973年初,美国再也无法按1盎司35美元的价格来兑换黄金,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宣告解体,这表明美国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已经动摇。而战后资本主义最严重的经济危机是在1973年底至1974年初,由中东产油国提高石油价格而引发,这加快、也加剧了美国经济的衰退,但实际上在此之前,美国经济的颓势和实力的相对下降已经显露。
    51、社会主义阵营不等同于《华沙条约组织》——误以为是一回事。二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是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以后。新中国的建立和与苏联、欧亚各人民民主国家建交,在各方面开展的广泛合作,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因苏联走上霸权主义的道路,以中苏关系的破裂、社会主义国家间原有的合作遭到破坏为标志,社会主义阵营瓦解。而华约组织到1955年才形成,它的成员只包含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等共8国。它是因美国在欧洲挑起冷战、苏联被迫应战而建立,并充当了苏联与美国争霸的工具。它并未因中苏关系破裂、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合作遭到破坏而瓦解,一直存在到苏东剧变发生、两极格局瓦解。
    52、在此期间,美苏两强的对峙、对抗和争霸,确实是世界局势紧张和战争威胁的主要根源。但在这半个世纪中,美苏两强势均力敌、综合国力形成了均势,在剑拔弩张、相互敌视的紧张对峙中,由于谁也没有把握彻底战胜对方,因而都不敢轻举妄动,反而使全世界在近半个世纪内没有发生全面战争,“安享”了尖锐、激烈对峙状态下的“冷和平”,保持了世界局势的总体稳定。冷战结束后,世界发展的总趋势是走向了和平与稳定,但地区冲突和民族冲突反而比冷战状态下更多,这多少也说明了两极格局的存在,反倒有利于世界局势的总体稳定。
    53、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变化出现多极化趋势——误以为世界格局是美国一国独霸或已实现了多极化。20世纪以来,世界格局先后发生了三次变化。由于第三次变化即20世纪90年代初两极格局的瓦解,不像前两次那样发生在世界性全面战争之后,因此除前苏联以外,世界大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并未发生根本变化。这就使得两极格局解体之后,新的世界格局的建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旧格局下的力量对比失衡之后,为建立新的国际格局,世界大国或国家集团之间,必然会进行新的分化、组合,以达到新的平衡,尽可能建立起最有利于自己的国际关系新格局。因此,目前的格局不是美国一国独霸,而是暂时的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已经呈现,但多极化格局却不会马上到来。
    54、苏东剧变客观上使社会主义的发展更加健康——误以为在两种社会制度的竞争中,社会主义已经惨败。苏联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而二战又使社会主义越出了苏联一国范围。战后,在苏联的帮助下,东欧和亚洲的人民民主国家,陆续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地跨欧亚的社会主义阵营。而苏东剧变所形成了连锁发应,使二战以来的社会主义大发展的成果几乎丧失殆尽,社会主义运动遭到了空前严重的挫折。但这只表明了斯大林开创的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失败。中国等其他的社会主义国家吸取苏东剧变的惨痛教训,致力于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反而使社会主义运动获得了更加健康的发展。
    55、两极格局瓦解的根源是战后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新不平衡——误以为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苏东剧变是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因而导致苏东剧变的根本原因——斯大林体制的弊端被看成是两极格局瓦解的根源。其实,决定国际格局的根本因素是国际力量结构的状况。因此,决定两极格局瓦解的根源不应该是两极中的一极的内部因素,而是此时国际格局中力量结构的变化:即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新不平衡——美苏实力的相对下降,日本、西欧的重新崛起,第三世界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中、印等地区大国的崛起等等。即使不发生苏东剧变这样的突发性事件,两极格局的瓦解也只是时间问题。
    56、经济全球化在20世纪90年代迅速发展的根源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科技革命的发展——误以为是跨国公司的建立和发展。新科技革命使发达资本主义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和科技优势更加突出,为资本在全球的新一轮扩张提供了更为强劲的动力。跨国公司只是实施和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体。
    57、经济区域化对全球化具有促进和阻碍的双重作用——误以为只有推动作用。经济区域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发展阶段,是经济全球化在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产物。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世界经济呈现出多极化趋势。以发达的区域经济大国为核心,世界经济也日益呈现出区域集团化态势。而在区域集团化的经济格局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往往滥用世贸组织的反倾销规定,或者利用技术优势,对区域外国家、特别是区域外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这表明贸易保护主义的逆流在一些地区有回潮甚至泛滥的趋势。显而易见,这些对经济全球化又有阻碍作用。
    58、知识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误以为可持续发展等同于知识经济。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观念,是由欧洲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为应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而首先提出来,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正式将它确定为人类共同追求的一种发展战略。而知识经济则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首先在美国兴起,它是以知识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和使用(即消费)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念和一种崭新的经济发展趋势,二者显然并不是一回事。知识经济的出现是在可持续发展观念产生约十年后,又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确立数年之后。因此可以这样说,是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战略催生了知识经济,而知识经济的兴起也使可持续发展有了强大的动力和实现的可能,但二者不可混为一谈。
    59、苏联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要中心——误以为美国为主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唯一中心。二战后,苏联成为唯一可以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并很快医治了战争的创伤,用一个五年计划的时间,使国民经济的主要指标恢复或超出了战前水平。而随着美苏两极对峙的形成和争霸局面的出现与发展,为抗衡美国,苏联利用自己逐步壮大起来的经济实力,投入巨大的物力、财力和人力,与美国争夺科技、特别是军事科技上的制高点,在很多领域取得了与美国并驾齐驱甚至是领先于美国的成就,成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要中心之一。比如,苏联的和平利用核能技术、核武器技术、航天技术等等,即使在苏联解体、俄罗斯国力尚未恢复的今天,美国对之也不敢小视。
    60、中国抓住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尾巴——误以为中国再次错过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要么是处于内战中,要么是受中共党内的极左错误的干扰,处于动荡和动乱之中,加上美苏长期推行对中国的敌视和技术封锁政策,中国确实曾经错失了相当长的一段发展科技,追赶世界科技先进水平的大好时机。但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至今尚未结束,因此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的到来,使中国抓住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尾巴,缩小了中国和世界科技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现代化建设迈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 京ICP备09058993号 )

GMT+8, 2024-4-27 01:38 , Processed in 0.089861 second(s), 7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