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52|回复: 0

直面新高考:“考”“教”如何无缝对接?

[复制链接]

11万

主题

11万

帖子

3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8765
发表于 2017-9-16 16:08: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091603520131708.jpg

2017091603520131708.jpg

    公平与科学是高考改革的价值追求。但在追求公平与科学的道路上,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国情的变化,高考改革价值取向的侧重点也会有所调整。在高考完成了科学选拔任务的基础上,就需要跳出就高考论高考的藩篱,从培养人教育人的高度重新审视高考改革,即把它放在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教育链条中,通过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发挥其对中学教学的良好导向作用,助力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高考改革价值取向的调整: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1. “三个有助于”原则的实施:优先考虑选拔功能
    从上世纪80年代到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前,高考改革的落点是优化选拔功能,侧重用现代教育测量理论指导高考改革,重点解决选拔的科学性和区分的有效性问题,从而保证高考的公正和科学,而对中学教学的导向作用则放在了辅助位置。这种价值取向的集中表现就是“三个有助于”的高考改革原则。
    1999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中,提出高考改革要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高等学校扩大办学自主权的三项原则。这“三个有助于”原则,虽然也注重高考的教学导向作用,但导向作用处于从属地位,优先考虑的还是选拔功能,重在为高校选拔人才。
    “三个有助于”原则的提出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是对当时高考改革价值取向的总结和提炼。1977年恢复高考后,由于缺乏教育测量理论的指导,也缺乏专业的学科命题人员,使得考试内容有一定的随机性,试题类型和考核的知识点分布不稳定,命题水平不稳定,评分误差较大,高考的公平性和科学性面临着考验。1985年,教育部开始进行高考标准化考试改革试验。标准化考试是以现代教育测量理论为指导,按照系统的科学程序组织,具有同一的标准并对误差做出严格控制的考试,是针对当时高考改革的问题推出的,取得了良好效果。
    到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前,在30多年的高考改革进程中,实现了用教育目标分类学的方法确定考试内容,用教育测量学的方法考查掌握知识与能力的情况,用网上阅卷的技术手段控制评分误差,高考改革取得显著成果,高考能够科学公平地完成选拔任务。
    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过分重视高考选拔功能而影响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学生的学习以刷题为主,课业负担重,学得苦学得累,影响身心健康,社会责任感降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薄弱。社会上对高考工具理性的反思也越来越多,强调高考人文价值的呼声越来越高。
    2. “三个有利于”指导思想的提出: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为出发点
    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国务院于2014年出台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考试改革指导思想,即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从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科学选拔各类人才和维护社会公平出发,实施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
    “三个有利于”指导思想的提出,是高考改革价值取向调整的标志。在“三个有利于”中,放在第一位的不再是选拔人才,而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这标志着高考改革跳出了仅仅就工具论工具、就高考论高考、就选拔论选拔的藩篱,有了战略高度,意味着我们要从更宏观、更全局的角度审视高考。
    高考应以科学选拔作为手段,但不是以科学选拔为最终目的,选拔的最终结果是为了更好地培养人。考试属于评价,本质还是培养人的一个环节,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而仅仅把考试定位在教育测量和选拔的意义上,就会使得工具僵化,失去灵魂。为了选拔而选拔或者过分强调选拔都会滋生诸多弊端,酿成对学生的伤害。只有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高考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更好地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坚持正确的育人导向,深入推进素质教育。
    考试内容改革的深化:回应“培养人”的三个基本问题
    高考改革价值取向的调整为考试内容改革提供了背景,划定了方向。考试内容改革不再是单纯的选拔功能的优化和提升,而需要从培养人教育人、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的角度不断进行深化。关于人的培养有三个基本问题,分别是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和怎么培养人。高考考试内容改革也要回应这三个问题。
    1. 从培养什么人出发:树立激励式命题理念,为学生搭建展示平台
    从培养什么人出发,考试内容改革要以学生为中心,树立激励式命题理念,把考试变成学生自我展示的舞台,从而有利于培养有学科自信和学科兴趣的人,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而有个性的人。
    考试内容改革要有这样的追求——以考生为中心,发挥学生所长,为学生创造自我展示的空间,让试卷成为学生展示才华的宽广平台。命题不是利用各种限制命制“繁难偏怪”的试题,利用“挖坑”来为难学生,而是让不同特点、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在考试中都有发挥的空间,都能获得与其能力相适应的成功体验。试题的区分点不在于题目的高难度,而是考生认识的深浅、思维的强弱和知识面的宽窄。这种追求我们称之为激励式命题理念。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自信、激发学生的学科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不断获得成功体验,从而健康成长成才。
    要实现上述目标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试卷整体难度设计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试题既易于入手,又层次分明,难度梯度合理,让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考生都有充分发挥的空间。试题能够兼顾少数与多数、优秀与一般,优秀学生可以凸显,多数学生能够有个性的展现。即使是理科压轴题,也可以通过明确给出切入点内容和改善难度梯度,让不同层次考生答出相应水平的步骤。
    第二,试题要有“走大道、求大气”的风格。试题素材选择应甄选名家名作和科技前沿的内容,贴合时代主旋律;试题要考查主干知识、核心能力,考查教学和复习中具有普遍性的内容,不回避社会热点和教学重点问题,但要引导学生理解普遍性背后的深厚内涵。题目的内容要让学生似曾相识,不感到束手无策,甚至感觉似乎不难,但仔细琢磨,又比较有味道,得到高分也不容易。
    第三,试题呈现丰富鲜活。试题形式和内容要贴近考生、贴近教学、贴近社会,更贴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尊重学生的情感和体验。比如:可根据需要在适当位置设计必要的图片,辅助文字传递有效信息,图文并茂,丰富有趣,使本来板起面孔、令人生畏的试题,变得亲切、温暖、活泼,拉近考生与试题之间的距离,这也有利于考生发挥其真实水平,将能力与素养全部展现出来。
    第四,试题提供多元供给。每个人的思维和表达形式不同,没有必要划定统一的思维路径和解答方式。所以,在试卷中,有必要命制一定比例的开放性试题。开放性试题包括过程开放、结果开放、条件开放等,特点是答案不唯一,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不仅仅看结果,更看过程,看学生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希望学生能够寻求解决问题的多元途径。此外,试卷中可设置选作题,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发挥的背景和设问。
    第五,学生作答相对顺手。让学生能够以自己最擅长的方式思考解题,要让学生考试结束后能感觉良好,情绪上比较稳定乐观。
    2. 从为谁培养人出发:坚持文化立意和价值观立意,强化育人导向
    从为谁培养人出发,考试内容改革要满足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加有意识地发挥考试在育人方面的导向作用,使得选拔出来的人走上社会后要能够为人民服务、为国家服务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要发挥考试的育人功能,就要提升命题的思想性要求,坚持文化立意和价值观立意。“文化立意”是指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试卷内在主线,通过素材选择、情境设置、设问导向、答案拟定等,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能力考查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试卷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展现出中国人刚健自强、和而不同的品德修养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
    “价值观立意”指的是将“立德树人”作为命题的主线,将政治认同和社会责任感渗透于整个试卷的谋篇布局中,潜移默化地导引学生的思想认识,并通过作答让学生深入思考、升华对问题的价值认同,上好“基础教育的最后一课”,由此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力求在历史文化积淀和新时期现代化发展的双重要求中,给学生积极的价值观引领,使其树立为国家服务的观念。
    3. 从怎么培养人出发:撬动中学教学改革,转变人才培养模式
    从怎么培养人出发,考试内容改革要发挥好高考对中学教学的指挥棒作用,考查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能力,让学生不仅能适应当前的环境,而且能够适应日新月异的未来世界和社会;要用考试改革这根杠杆,撬动中学教育教学改革,推动素质教育实施,促进人才培养模式转变。
    第一,注重考查基础。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人的终身发展有奠基作用,避免“繁难偏怪”、加强基础考查是考试内容改革应坚持的一项基本原则。但加强基础考查并不意味着死记硬背,而是考查学生对概念内容的深入理解和对思维方法的扎实掌握;加强基础考查也不意味着简单化,而是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形成过程、互相联系和结构关系的掌握情况,呈现综合性特点;加强基础考查更不意味着模式化,而是注重设计新颖情境,加强题目创新,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能力。
    第二,注重考查学科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情境与问题激发思维,对学生思维方法的考查要依托有效合理的学科问题的创设。因此,要注重设置新颖的问题情境,把结构化的思维方式作为命题的主线,让考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过程中展示思维方法。
    对学生学科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的考查,都有赖于情境、问题与答案的设置。在情境设置方面,一方面需要新颖的、学生没有练习过的情境,以规避应试训练效应;另一方面又要与学生曾经经历过的情境有足够的相似之处,使学生能够合理地或者创新性地运用方法解决问题。在问题设置方面,要求问题是基于真实情境的或者是结构化、系统化知识中的关键一环,要与学生的思维习惯有足够的联系,足以引起有效的反应;为考查创新能力还可以设计更多的开放性试题。在答案设置方面,开放性试题要求开放性答案,不求统一,不求唯一,重视思维的开放性和合理性,鼓励学生展开思路,尽情发挥,只要科学合理,均可酌情给分。
    第三,注重考查应用能力。原来在日常教学和评价中,学生接触的大多是抽象加工过的科学问题和数学问题,并非真实情境中的问题;现在要强调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到真实情境中,在真实情境中发现学科要素或者原理,解决现实问题。通过这样的考查,不仅可以加深考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够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所学,活学活用,拓宽观察视野,整合课内和课外知识,融通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思考社会现实,更将解题转变为解决问题,进而发展到形成做人、做事的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第四,加强阅读能力考查。好的阅读习惯让人受益终生。加大对人文阅读的考查力度,创新阅读考查的有效方式,是加强阅读能力考查的必要途径。人文学科试卷加大阅读文字量,新增了整本书阅读,让好读书的孩子得高分,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理科试卷要求学生能够做到文字语言与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相互转换和有效提炼抽象。
    高考改革对中学教学的“反拨”:厚基础、强思维,培养学生对学科的热爱
    新高考改革指向更高质量地培养人才,能够给课程改革增添动力,对中学实施素质教育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成才。
    比如:以考生为中心,给学生搭建展示平台,能够引导中学教学摒弃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等教学方式,减少学生的无效学习时间和过重的刷题负担,教师可以基于学情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对学科的真正热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加强试题的思想性考查,能够促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思想建设,更加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和政治认同。“走大道、求大气”的命题风格使得教学更加关注主干知识和核心能力。重视基础和思维的考查方式,有助于教学逐步摒弃单调计算和机械模仿,更加注重夯实学生的基础,发展学科思维,思考学科对学生终身发展的价值。考查的宽广融通和活学活用,能够使教师和家长认识到,要让学生更多地深入博物馆、天文馆、科技馆,不能死啃书本,要真正走进生活、体会生活。而对文学名著和经典作品的考查,能够使学生从小学或者初一就开始读书,有助于培育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也能够促进语文教师研讨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方式。
    (本文作者系北京教育考试院命题一处处长)
    文章来源:
    《中小学管理》2017年第9期 · 本刊视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 京ICP备09058993号 )

GMT+8, 2024-4-19 08:58 , Processed in 0.098118 second(s), 9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